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農村人趕集散文

農村人趕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說起趕集,也許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農村人更爲熟悉。那麼什麼叫趕集呢?一般在縣城以下農村,爲方便購物與交易,規定一個集中買賣的市場和時間(例如:每月逢五、十是集中買賣日)人們去市場買東西,俗稱趕集。

農村人趕集散文

一般城市人口密集,住宅集中,相應的服務設施齊全。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能夠在居住區附近就可購買。即便需要買更高檔、更大的物件也可以到正規的大型商場去購買。相對與農村來講就沒有城市那麼方便。農村地處偏遠,人口少,居住分散,經濟落後。人們生活過日子、勞動生產,得需要購買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另外農民自己的農副產品也需要銷售出去。這一買一賣,去哪裏得以實現?所以唯一實施的途徑就是趕集了。

這集市的地點不是隨處可就行。作爲商貿交易的場合,必須選擇人口較密集,經濟較發達,還有一些政府機構存在,有利於人們辦理事務的地方,如:鄉鎮、縣城等。在一個地方成立集市,是項重大的活動,形式很隆重的。首先要立集的村鎮得請劇團唱幾天大戲,引得人們來觀看,就此告知人們集市的成立。另外利用廣告效應吸引一些攤販,來此進行貿易活動。立集之時,商販的一切稅費可以全免。這叫養集。等集趕得有些規模了,管理部門再向商販另行收費。

作爲農村人,我沒少趕集。年紀小一點的時候,趕辛店集。辛店現在是個鎮,過去叫公社。每月的陰曆一、六是集日。趕集,對於我們這些小孩子來說誘惑力是極大的。因爲平時極少出門,見不了多大場面,除非集日。集日這天,我們可以瞧熱鬧去。趕上父母開恩給幾個零錢,買點小吃食,更是一番意外的驚喜。

記得最初趕集是在八歲吧!臘月二十六,我和五歲的二妹非鬧着父母去趕年集。父母禁不起我們苦苦哀求,終於答應,並給了我們倆一人五角錢。我們帶着這五角錢興奮地出發了。集市離我們家足有六裏地。那時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我們姐倆跟從趕集的'人羣一路走了下去。剛剛下過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我們踏着積雪,穿過荒涼的窪地,一路走,一路聽着人們談笑風生。初次趕集的我們只顧了興奮,竟沒感覺到路遠,更沒感覺到累。

不知走了多長時間,漸漸地顯現出村莊的輪廓來。一條並不寬敞的馬路橫在我們眼前。過了這條馬路,我們隱隱約約地聽到嘈雜的人聲。走過一個土崗,一家沒有院落的民宅出現在我們眼前。門前那塊空場上,放滿了自行車車輛,周圍用一根繩兒圈起來,人們告訴我,這是存車處。不遠處傳來騾馬的嘶鳴。往前走,我們看到許多的牛、羊、騾馬集中在一起,任由它們主人牽着,等待人們來買。原來這就是牲口市。緊走幾步,更大的噪聲撲面而來。啊,趕集的人真多!用人山人海形容一點不過。並未出過門的我們,從沒見過這麼多人。出門趕集的人衣服都穿得齊整,頭髮梳得紋絲不亂,臉上不擦什麼脂粉,卻也洗得乾乾淨淨的。趕集的人們臉上是興奮的。要過年了,誰不買點年貨回家過年?日子艱難,錢不富裕,卻也抵擋不住人們購買慾望。一年到頭,狠狠心,買個歡喜。兩面的攤販不住地吆喝着。有賣布的,有賣鞋子的,有賣瓜子糖塊的,有賣蠟燭香火的,有賣蘋果、梨、橘子等水果的,有賣牛羊肉、雞蛋、青菜的,有賣小孩玩具的……另外有縫紉機擺攤做衣服的、修鞋的、修鑰匙拉鍊的、還有專門給鞋上底的(原來的手工鞋子,上鞋底得用錐子彎鉤針之類的工具)……我和二妹關心的不是這些,吸引我們眼球的是那些色彩豔麗的絹花,還有那一團團的桃紅、玫瑰紅、大紅的頭繩。老俗話怎麼說來着,“過年了,閨女要花,小子要炮”。當然作爲小姑娘的我們不喜歡鞭炮,就盯住了這些花和紅頭繩兒。紅頭繩扎小辮啊!買它幾尺梳上,一定很美!花買上幾朵,插在頭上,一定漂亮!

集趕得差不多了,我和二妹纔想起來回家。這時我們才發現,站在擁擠的人羣中,再也找不到我們熟悉的身影。我們和同來的人走散了!我和二妹隨着人流走出好遠,望着陌生的匆匆趕路的人們,心裏有了恐慌。莫不是迷路了?看看這條路,再不是來時的路。我拽着二妹,不知何去何從,很茫然地停在那裏。正在迷茫之際,只聽耳邊有呼叫聲:“喂!你們倆這是去哪兒?”我隨着喊聲望過去,不由一陣驚喜!哦,見到我們村裏的人了!他們是我們本家兩個哥哥!我倆趕忙追過去。其中年紀小的才哥笑着對我們說:“走迷路了吧!我們看見你倆像是迷路的樣子。要不是我們及早發現,你倆還指不定走哪去了呢!”說完拉起我倆的手,把我們護送到家。回到家裏的我們,看着那雙新的小花棉靴溼了多半截,怕母親責怪,隻字不敢向母親提我們迷路的事。

再次趕集是在十歲。那時的父母什麼都放心讓孩子幹。家裏的幾隻老母雞下蛋,積攢下了不少。父母沒空去賣,我竟突發奇想,向母親提出我去賣雞蛋。母親竟痛快地答應了。我看見過集市上賣雞蛋的:提個小竹筐,筐裏放着雞蛋,找好地盤,放下籃子,然後往下一蹲腰,就靜候着要買雞蛋的人。最好亮起嗓兒來,吆喝幾聲,招攬買主。我挎着盛着雞蛋的小竹筐,跟隨同去賣雞蛋的鄰居大嫂,找到賣雞蛋的地方,靜悄悄地蹲下身子,等着要來買雞蛋的人。初次賣雞蛋,我實在還有些不好意思。“賣雞蛋哩!”這幾個字在嗓子眼繞了好幾個來回,也沒喊出口。可這總不是個辦法啊!看着人們不斷地從眼前走過,也有人好奇向身旁人打聽多少錢一斤,見我是個孩子,竟沒人來搭理。我一想,總不能白來一趟,把雞蛋再提回家去吧!於是連忙向身邊人打聽,“雞蛋多少錢一斤?”有說一塊一的,有說一塊二的。好了!我心裏有了譜。再有人打問雞蛋多少錢一斤的時候,我開口說道:“一塊錢一斤!”這下真有買主了,一箇中年婦女買走了我的雞蛋。當我攜着空竹筐走的時候,還看見諸多在那裏等候賣雞蛋的人們。我凱旋而歸!跟我一起去賣雞蛋的大嫂告訴我,集趕到後半截,那雞蛋的價錢一塊錢都沒賣上去。呵呵,我心裏這個高興啊!初次做買賣,順利得出奇!

等到自己能騎自行車了,趕集就延伸到縣城裏去了。經常去趕鹽山集。這時的我已經大了。趕集再不是隻爲玩,而是購買一些生活用具。我會自己給自己買衣服,不但如此,我還會給弟弟妹妹們購買衣物。買回來,還保準合適。我會跟夥伴們一起去趕集,會去照相館照幾張滿意的照片,會在街頭的小吃攤子上,喝羊肚湯、吃老豆腐,會在影院跟同伴們看一場精彩的電影……趕集成了一種樂趣,週日沒到,早就算計着哪天去趕集。待到週日,一溜煙兒地奔了去,把兜裏的錢花乾淨,心滿意足地回家!

集趕得大一點,就是趕會了!一年到頭,春秋兩季總有那麼兩次趕會的機會。其實稱之爲會,就是外地客商、本地商販一起聚攏來,共同舉行的一次商貿活動。會期一般五天。在趕會期間,會請來大型劇團唱戲,歌舞團演出,民間雜耍等來給大會助興。往往這幾天,最不愛趕集的人們也會走出家門,帶領老人和孩子們,玩一玩,樂一樂!這時的集日比往日熱鬧許多,商品交易收益極爲可觀!

等到結婚,家住在了縣城。有了大把的趕集的機會,我卻對這集日越發得淡漠了。趕集只爲買點菜,生活零用品,然後急匆匆地趕回家。一點兒也找不出當年趕集的興致來。某一日,得知孃家門口也有了集日,才知道現在的集已遍佈各村。稍微大點的村子就能立集。現在的農村已不是以前,超市、菜市場、服裝店、化妝品店星羅密佈。人們不出家門就能買到可意的物品,對趕集也不那麼熱衷了。偶爾一次回家,母親攜着籃子出門,問幾個我們帶去的孩子:“你們幾個去不去趕集?”幾個孩子立刻精神起來:“去,我去!”於是我又找到了我們小時候趕集的感覺來!

也許隨着時代的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集,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那當年對趕集的渴望與熱衷,卻始終是我消逝不掉的記憶。難忘那趕集的歲月!難忘趕集給我帶來的歡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