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活法散文隨筆

活法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3K 次

活法散文隨筆1

靈魂拷問“活法”,自慚形穢,本當熠熠生輝的年段,卻怎落一敗塗地。逢泱泱功名,“釣名之人,無賢士焉。”(戰國《管子》之《法法》,浮躁的官場,浮誇的文山會海,淨地蕩然無存,“蠅營狗苟,驅去復還”,寥以生計。

活法散文隨筆

彌足珍貴的一份薄情寡歡,出淤泥染周遭迂腐晦氣,“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寥寂人慟。強國陽光雨露朝庶夕士,王二家水深火熱,杈杈房搖搖欲墜偏逢屋漏雨,“掛包幫、走轉訪”“回頭看”掐指不可數,泥濘扶貧路蜿蜒盤旋何處彼岸花開?發展產業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政策兜底脫貧一批,“五個一批”誰愁眸?

蘇州沈萬山"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豈非“墾殖說”"、"分財說"、"通番說"?喬致庸“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僞”,營國之利器,富可敵國,假舍素性恬淡、酷嗜讀書?嘆如今“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勢頭咄咄逼人,衆貧民年均收不逾貳仟捌佰捌拾伍?扶貧攻堅似俄羅斯縴夫那一把把血汗交加,伏爾加“嗨嗨喲嗬——嗨嗨喲嗬”。

致富,志在何方?脫貧何以取途?遙遙觀望聲勢浩蕩、廣褒天南地北的一場治貧精神浩劫,大雁羽翼,福澤蒼生,拭目以待。

活法散文隨筆2

工作一週了,老吳難得睡到自然醒。一把年紀,哪來的那麼多覺?其實是閉目養神,懶得動彈。太陽都上牆了,才伸伸懶腰,打着哈氣,起牀穿衣服。無意間看一眼穿衣鏡,吆!這頭髮,黑、白參雜,被霜打過似得。應該染染。轉念,怪麻煩的。拉倒吧!順其自然!

這也是老吳一貫的活法。多半輩子了,凡遇大事兒,就隨大溜兒,順其自然。像這種小事兒,也無暇顧及。

老吳不糊塗,心裏明鏡兒似的,此方不怎麼靠譜,純粹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老吳更清楚,底層百姓,不可與社會較勁兒。小胳膊咋能擰過大腿。更不能跟自己過不去,有些事兒,對於老吳,解決的難度不比登天差。咱是木頭眼睛——看不透。

誰都年輕過,但不敢與現在比。老吳籌備結婚時,兜裏就兩毛半錢兒,必須得掂量着花在刀刃兒上。可屋漏偏遇連陰雨。又碰上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期,物價飛漲。其速度就像襁褓裏的嬰兒,一天一個樣兒。昨天高壓鍋還賣十八元,睡一宿覺的功夫,就漲到五十一了。老吳見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幾個錢,就要成紙片子了,趕緊把紙包紙裹的活期存款折拿出來,兌現後加入了瘋狂的搶購大軍,都是些鍋碗瓢勺,牀單被罩啥的,成家必備。幾個月過後,這些物品的身價又翻了好幾翻,老吳竊喜。

兒子上小學時,趕上提倡素質教育。老吳也選擇跟風,給兒子報了一大堆課外班兒。今兒個學書法,明天練武術,後天又吹薩克斯,搞得兒子馬不停蹄,人困馬乏不說,還白白的浪費了老吳不少“子彈”。老吳見兒子是樣樣都懂點兒,樣樣都皮毛稀鬆,悔不當初。

前些年,廠裏扒房蓋房,無休無止,彷彿要顛覆主業。先富起來的主兒,年年換新房。老吳兜裏“子彈”不足,又不想欠債,就心存僥倖。期待房價會落一落,自個兒再把褲腰帶多扎倆眼兒,把“子彈”備得足足的再說。況且買得起房的畢竟是少數,大不了還有那句話——天塌大家死,過河有矬子,忙啥。可等了一年又一年。房價未見回落,反倒年年攀升。被套牢的老吳猛然緩過神兒來,可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老吳非得瘋了不可。無奈抹下了老臉,四處借錢,又辦理了貸款。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花了比當初高了三四倍的價錢,買了幾年前同樣大小的面積,好在沒到峯頂,還算找補回來一點兒面子。

老吳從來不照鏡子。今兒個純屬意外,可也照到了老吳紛雜的內心世界。

這麼多年了,老吳一直活得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雖然苦些,累些,手頭緊吧些兒 。而回過頭來,老吳還是覺得知足。或許是自我感覺良好吧!可在知情者看來,老吳是苦行僧,是過日子的主兒。像抽菸、打牌、酗酒、去夜店,都與老吳不沾邊兒。時常有同事取笑老吳說:“你這輩子,白活!”可老吳不以爲然。“白活就白活吧!”可也是,自己這輩子,好吃的沒吃着,好穿的沒穿上,好活兒倒沒活少幹。可謂人各有志,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樂趣。什麼事兒不可一刀切吧!

現在老吳,沒着沒落的。自兒子大學畢了業,又結婚生子,自己沒有生活的壓力了,或許是到了該爲自己活一回的時候了。

老吳穿好了衣服,下牀洗把臉,又對着鏡子颳了刮稀了巴登的鬍子,再接盆太陽能水洗洗亂糟糟的花白頭髮。吃過早飯,老吳大步流星的向美髮店走去。

活法散文隨筆3

誰說,歲月蹉跎,莫負韶華?

時光淺涼,我們從呱呱墜地之時起,就抵不住時光的洗禮和沖刷,無人能抗拒和避免。所以,從小的時候,在我們身邊的大人們都會說,要好好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把握現在的年華,好好努力的學習,他們總認爲錯過現在所能珍惜地,他日必有後悔之時。我們從小至今,這些言語不乏聽的心感厭倦,我也是這樣的感受。不是有一句話說:當你年少時,不懂得,當你懂得時,已不再年少。這句話恰如此時所想,所嘆。之前聽到不想再聽的話,後來沒有人會再跟你說了,那是爲什麼?後來明白了,那是因爲我們長大了,在“他們”的眼裏,“我們”長大了。那些大人們的一句句叮嚀,早已隨着歲月流逝,消失在我們成長的某一角落裏,無人再記得,再提過。所以啊,到後來才真的明白了,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把握現在的年華,好好努力的學習,遲了嗎?還不遲吧?我還未老,餘下還有很多時間呢。只是餘下時光,不想再蹉跎,不想再錯過,想着在時光的靜默處,四季輾轉之時,喜也好,悲也好,憂也好,樂也好,若有一書伴我一路,未嘗不是一種恣意淡然的活法?你說,是吧?

誰說,緣染流年,不再對永遠輕易許諾?

輕吟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淺唱一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回首一嘆,無緣於你我。月影淺酌,只吟一句、唱一句、嘆一句,於自己的世界相逢,於最真的自己相見。這樣的活法,不也是我們心裏另一種渴望嗎?雖然,現實的生活充滿太多未知的變數,可我們是否等久別家人再見之時,等聽到朋友哭着打電話找你傾訴之時,等忙到生病卻無暇顧及之時,我們纔會想到停下腳步,去看看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過得怎麼樣?他們的身體是否安然無恙?他們的生活是否都能順利如意?作爲兒女,我們都期盼父母身體永遠安康無恙,作爲朋友,我們都寄願朋友們的生活永遠無憂快樂,我們總有太多的永遠需要去期盼,去希望,去許諾,但在流年的紅塵中,怕是多數的人,不再去輕易的期盼、希望、許諾,因爲我們見過在這個平凡的世界,有太多的期盼終成空,有太多的希望終成夢,有太多的許諾終成你我心裏永遠的曾經。所以但願,所有來這世間的每一位旅人,不管人生中承受多重的傷,經歷多痛的事,看過多悲的故事,若你願意,請試着,放下所有的防備和武裝,只輕吟一句,淺唱一句,低嘆一句,便可。

誰說,紙硯筆墨,暈不開最美的那一頁?

清茶一盞,寒夜未央。世間芸芸衆生,每一位旅客,都有自己的活法,或平淡或精彩,或痛苦或喜悅。李白曾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百代者,光陰之過客也。當時讀着,便覺得別有其味,意韻悠長,甚是喜歡。如今,再重讀此句,越發有感慨。其實,逆旅者和過客也曾駐足停留過在大地的某處角落,興許是以平庸的姿態,興許是以昂揚的姿態,誰知?我曾見過最綺麗的風景,是一位女子,在淡然平凡的時間裏,低頭靜靜地,用一筆書寫一字、一句。把每個字寫到它應俱有的神韻和典雅,沉浸於漢字的美中,似世間萬物最美不過如此。又似她的這一生都只在做這一件事。她攜漢字之美款款向人訴說,又用漢字之雅點綴她的生命,僅靠一筆、一墨,書寫自己的人生態度和活法,這亦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相信歲月的流逝,會讓這筆墨紙硯慢慢暈開她人生中那最美的一頁。

誰說,十年一品,願離去煩擾惟留清歡?

林清玄大師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所謂“清歡”,我想是無論身處何世,內心對萬物都擁有着一份清明、一種透悟、一絲欣喜。我們要記得,行將何處,都要還一份清歡給自己,這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這是歲月帶不走,悲傷衝不掉的。十年一輪迴,可以是物是人非的模樣,可以帶去曾經的青春容顏,可以摧毀曾經的信念,能被改變的事太多、太多。誰能說得盡、道得明?唔所寄願的便是,每一次回首品味十年之時,能守一份清歡,離去世事煩擾。

清歡,有時候就如我所看到,令我感觸頗深的書中情節那樣,“除非黃土白骨,守你百歲無憂”、“願我惦念的人離不詳之人言希千萬裏之遙,生生不見,歲歲平安”、“不多不少,剛巧知道,不深不淺,恰是新知”。言希和溫衡在痛苦與絕望的路上,走到最後,以內心的一份清歡,不再怨恨命運的折磨,不再憎恨任何人,放下嗔癡怨念,守着眼下的彼此,就這樣十年一品溫如言。作爲旁觀者的我,在書中彌足深陷,無法自拔,陪同他們一顰一笑,一哭一鬧,百感交集、又痛心不已。但在結局時,看着他們能過着清歡的生活,無關他人、無關命運,無關傷痛,我想那是所有讀者心裏的安慰,我亦如是。雖然那只是個書中的故事,但言希與溫衡的生活何嘗不是我們所盼望的,另一種活法--清歡。

生如夏花,誰的成長不受傷?誰的年輕不彷徨?誰的過往不憂傷?於人生盡處,我們終將與死亡相遇,與生命告別。而在最深的塵緣裏,我們會碰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故事,那是未知而又新奇。相信我們終歸會在這樣的期盼中,遇見自己的'活法。

活法散文隨筆4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無論是高官大款,還是普通百姓,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總要尋找一點人生意義和自身價值,也就是尋找一種活法兒,併爲之操勞,爲之奮鬥,爲之滿足,爲之常樂,爲之自傲。

上海浦東航頭鎮有一位當搬運工的老人,名叫王錫奎,退休以後,寂寞難耐,寢食無味,六神無主,常常獨自對窗發楞,一坐就是幾個鐘頭。老伴問他爲什麼整日價沒着沒落的?他苦笑回答:“一天到晚呆在家裏沒事幹,除了吃飯就是睡覺,這樣活在世上有什麼意思?”

後來,經人介紹,到一家小工廠食堂打工。清晨,天剛亮就起牀,蹬上三輪車出去買菜。白天,在煙熏火燎的廚房裏燒火、蒸飯、炒菜、洗碗、涮鍋。不管盛夏酷暑,蚊蠅叮咬,還是隆冬臘月,寒風刺骨,老人一干就是七八年,樂此不疲,活得有滋有味,身板越來越硬朗。

老人並不缺錢。他去食堂幫工,也掙不了幾個錢,無非是尋找一種活法兒,在有生之年,再爲社會作些貢獻。他覺得,生活的最大樂趣就在於自己所做的一切爲人們所需要,給別人帶來益處。

我的老同事陳忠祥是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資深老編輯,前幾年退休以後,在家裏呆不住,有事兒沒事兒到辦公室轉轉坐坐,就象退休前一樣,不由自主地按時“上班”,看書、閱報、寫稿。遇到年輕人向他求教,他高興得象孩子似的,不厭其煩地熱心講解。有人請他幫忙採寫聯辦稿件,他不顧身體有病,深入採訪,精心寫稿。

有人不理解,既然退休了,又沒有返聘,不在家享清福,一天到晚來辦公室幹什麼?其實,這位老編輯也僅僅是爲了尋找一種活法兒,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有價值,沒有白活,對社會還能作些貢獻,這比在家享福有意義,更快樂。他說,只有我在爲他人爲社會服務時,我才真正品嚐到生活的樂趣,體會到生命的價值。

是呵,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取得什麼。對於一個以共產主義爲理想的共產黨人來說,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假如一個人老是在自我的小圈子裏打轉轉,脫離社會需要去搞“自我設計”、“個人奮鬥”、“實現自我價值”,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即使偶爾成功了,也談不上有什麼真正價值。

一個人如果不被社會所需要,對社會來說是多餘的或可有可無的,那太可悲、太讓人痛心了。難怪一些身患重病絕症的作家、科學家視寫作、科研爲生命,讓他們放下筆、停止工作,也許可以延緩肉體生命,卻無異於精神生命的終結。此中滋味,誰人能解?

對於作家、科學家來說,寫作、科研是再好不過的活法兒。他們寧可忍受病痛的折磨,也決不放下手中的筆,離開實驗室。在他們眼裏,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尋不到自己的活法兒,是痛苦;能找到稱心如意的活法兒,是幸福的。但願世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活法兒。

活法散文隨筆5

這有錢是有錢的活法,這沒錢是沒錢的活法,有錢沒錢的都不是個問題,沒有人陪着,到哪兒都是孤獨的。說着,倒有些感覺了,之所以結婚啊,也只是找個吵架吵不散的人,再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三口更是熱鬧。可也有不結婚的,照樣子是活的快樂,有個關心的人,怎麼能不快樂。

不結婚也不是個啥大不了的事兒,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講究個婚姻自由,形式主義可不提倡。還是和自己愛的人再一起,有個精神上的依託,管什麼其他的呢。要是可行的話,是願意等待的,無論是多久,那都是通向幸福的通道。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活法,人也是不例外,即使是在同一時代,也有不同的活法。喜歡平淡一生的,不願意太去拼搏;也有死磕到底的,就是要活出不一樣;還有不知道該怎樣的,這倒也算是個活法,路途迷茫的唄。

雖說沒個固定的說辭,倒也不是沒有共同,仔細的找還是能找到的。無論怎樣啊,也都是有個人陪的,正也是恰恰這樣,纔是共同的。要成了一個人,全然不去接觸外界,那還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不也就是沒有這號子人了。

陪伴是重要的,一句簡短的話,雖然不是那麼華麗,可藏着對彼此的思念。在迷茫前途時,那微不做到的拍肩,多麼有力量,哪還會去想什麼放棄。深夜輾轉難眠,突如其來的晚安,定了多少心裏的浮躁。

可這陪伴也是最難達成的,形式主義的婚姻固然混蛋,卻也不至於一個人。找尋真愛的路途卻是艱險,多少個夜晚難以入睡,多少次傷心獨自承受,多少句話語未能出口。可要是得了真愛,不像是形式主義般,半句話不到就開罵,更多的是彼此包容,相互理解。都知這活法來的不易,更不願意失去,太過於痛苦了。

說也不知說什麼好,能有份真正愛情的少之又少,大多還是得過且過的。咱這活法啊,千變萬化,可又非是沒有解法,倒還是有一良方的。陪伴便是這良方,若是得到了它呀,日後也就困苦少,快樂多咯。

活法散文隨筆6

在我們微信朋友圈,報紙,書籍等等,經常會看到關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樣的字樣。爲此我上網百度了一下,想知道“價值觀”這個詞是怎麼定義的?百度的答案如下:價值觀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一種深藏於內心的準繩,在面臨抉擇時的一項依據。價值觀會指引一個人去從事某些行爲。

價值觀會指引一個人去從事某些行爲,這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簡單來說價值觀的意思就是,什麼事你覺得你該做?什麼事你覺得你不該做?我想這樣描述還不夠生動,我想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明朝,在故事開講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而你無能爲力,你會幹些什麼?我相信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寫遺書或者海吃一頓,而更多人是很不甘心,但有這麼一個人的行爲卻是讓後人匪夷所思,不能理解。

這個傳奇人物叫楊溥,由於受到政治牽連,他被關進了特級監獄——錦衣衛的詔獄,錦衣衛詔獄事出了名的人間地獄,環境惡劣,陰冷潮溼。每天這些重型犯人都會被毆打,折磨,楊溥剛進去也受過這些特殊的“待遇”,並且皇帝的封殺令隨時向他襲來。他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死?只知道自己隨時都可能死,那麼自己是不是應該在死之前做些什麼呢?價值觀在引導他,當明天可能被拉出去砍頭時,他的做法是讀書,不停地讀書,讀了很多書,這實在是讓人很難以理解,在那樣險惡的環境下,性命隨時不保。讀書還有什麼鳥用?難道真的以爲書中有“顏如玉黃金屋”?每天在散發惡臭,陰冷潮溼的牢房裏,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一樣,不停地用功讀書,他的自學行爲讓其他犯人很驚訝,到後來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

這一讀,就是十年。常言道:十年磨一劍啊!這是要多大的毅力和忍受孤獨的能力啊!至於朱棣皇帝沒有下令殺他,我們不去探究,最重要的是知道楊溥的過程和結果。十年後,楊溥被放出來,被皇帝的兒子仁宗委以重任,成爲一代名臣,最終把大明推向了堪比“唐朝巔峯”的盛世。故事最後讓我想起了金庸小說裏關於“大俠”的定義:俠之大者,爲國爲民。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我身邊,我的朋友阿海,幾年的奮鬥使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從小就有個夢想就是旅遊世界,他說趁年輕應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我問他爲什麼放棄現在這麼好的發展機會?難道只有旅遊才能讓你有世界觀嗎?他的回答很簡單:觀世界纔會有世界觀。一個人的一生重在不斷地經歷,在於活的精彩,這就是我的價值觀。後來他用賺來的錢買了一輛廉價的房車,他的牀本來就很小,可是一大堆的書又佔去了一半,每到一個地方,他會停下來邊讀書邊思考邊寫作。直到有一天他認爲可以停下來的時候。或許,就是因爲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纔會有這樣不同的故事和經歷。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裏主人公孫少平說:人,活着,但不僅僅是爲了活着。

第三個故事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商萬科董事長王石,他赴美國哈弗留學,後來漸漸融入了哈弗的環境和氛圍,他發現美國的同學並沒有因爲他是一個多麼了不起企業家而親近他,直到後來,當美國的同學聽說他曾經登上過“珠穆朗瑪峯”的時候,他瞬間成爲了學校名人,人緣關係越來越好,大家渴望和這個具備常人勇氣的人做朋友。這件事情使得王石先生的價值觀大爲改變,在中國是以金錢至上的年代,而美國,金錢不能說明一切,人這一輩子也不應該成爲金錢的奴隸,應該還有其他的東西來填補這得之不易的人生。

三個故事說完了,相信對於價值觀的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取決於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就是那些事情你覺得你可以做?那些事情你不該去做?這三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共性:哪就是對於生命的不斷探索和追求,不安於現狀,在滿足自己基本物質的條件下,渴望着的更多是精神上的追求,達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平衡,人之所以迷茫,空虛,就是找不到一種足夠堅強的信仰來支撐和依靠。

潘石屹寫過一本書叫《我的價值觀》裏面就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人在物質上比起中國70。80年代要富足,可依然明顯感覺缺失什麼?

後來我想了想或許,在精神層面上難以找到一種信仰來支撐和依靠。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迅速增長,物質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善,很明顯現代人在精神上或者說成長理解方面還不能跟上國家的腳步,於是人越來越容易迷失,因爲找不到一種自己很認可的價值觀,又或者說我們接受的價值觀太過單一,因爲你一生出來,就有人告訴你,你的生命應該怎樣?纔會生存下來。對於一個生命來說,最美好的就是未知和希望。而最可悲的是,一出生開始身邊的人就開始告訴你未來的路是怎樣!最可怕的是還必須遵循它,一旦你想要革命,和你不同價值觀的人就誤會你,排擠你。因爲有些人一輩子或許就只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這是時代所遺留下來的。

這不是誰的錯,因爲對和錯僅僅是對誰而言罷了。易經認爲,一個人的出生年月生辰八字,時間空間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一結論無疑是帶有彷彿悟透了生命的規律的一種結論。一直以來我是很不贊同這樣的觀念的,難道真的有命運這該死的學說。後來,翻閱歷史。才逐漸有些明白,人是環境的產物,文化之所以是文化是因爲環境孕育的。你出生在藏族,生活在草原,你的生活裏就會有騎馬,青稞酒,酥油茶。你出生在陝西,就會有唱信天游,羊肚子手巾。你出生在四川,生活裏就會有麻辣燙,串串香。這就是地域和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會培養一個人的習慣,習慣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理所當然和根深蒂固的理念。想要打破,需要嘗試着去接觸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和不同的人,不斷的碰撞交流,錯之所以錯,只不過對方可能不符合你的習慣罷了!可是當你知道對方的環境和地域後,便能學會理解和包容,哦!原來生活不只是這樣的單一,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漸漸的便有了一顆包容和理解的心境,這樣的心境讓我們學會更好的理解生活,學會理解不同文化,(當然,想要修煉到如此心境是不易的)或許隨着時間的推移,幾百年後世界便可能不會再有國界和種族,那時會融合在一起,帶來一種翻天覆地的人類文明。

活法散文隨筆7

我生來殘疾,能吃能跑能睡,有夢做,也有話要講。

很久了,許多東西在心裏住了很久了,可能會有些陳舊有些枯黃,但它依然堅強的存在,力量還在,激情也在。

畢業很已經兩三年了,前路還是一片迷茫,對未來,對夢想也都一知半解。無數個夜裏,不知道以後還有多少,輾轉的無眠和無以發泄的複雜情緒,都用拳頭去解決。一拳一拳打在牆上,很疼,但讓我有感覺,至少像看起來的樣子。所以我經常以這樣幾乎自殘的方式告訴自己,我還活着。我酗酒,打架,瘋狂的歇斯底里。

只是,這樣依舊無法抑制我對生命的絕望,甚至會想到去死,站在百米高的樓頂,站在結實的繩索下旁邊放着高濃度的農藥……每次都下了很大的決心,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坦白說,我沒有勇氣,或許絕望相對與死亡來講,還差了一點分量,也或許是別的。

叔本華說過,"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錯誤。"我非常同意他對生命本質的定義。因爲縱觀歷史的長河,沉沉浮浮的都是痛苦和無聊,人類的一生都在這樣的兩極來回,卻總是找不到相對平衡的一點,逃脫這樣一種恆久的詛咒。曾經有段時間,似乎我找到了一種可謂投機的技巧和方式去逃避這些,逃開世俗—真的切斷與世界的一切聯繫。我讀書,且斷絕與人交流,我驕傲的認爲一切在我眼中都如此愚蠢、粗野、無知,鄙視他們思想的淺薄,在匱乏中痛苦,在無聊中繼續精神的空虛。

照着葫蘆畫瓢,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狀態。但是我忘了,我只是個凡人,一個需要維繫其基本生存的凡人,智力和慾望並行上升,在怎麼學也只是個瓢。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們並不具備快樂的天賦才能。

沒人有能做到更好更透澈的瞭解自己,我認識到了這點,所以我想過自己的生活,不背叛本性,不改變本性。人們所有的不快樂是一種強迫改變自己,改變對方的過程,愛情中,婚姻中,人際交往中都是如此。就像林中的冬日互相取暖的豪豬,身上帶着刺,卻要擠在一起方可將就着安全度過寒冬。它們的寒冬就是人們痛苦的期限,生命結束,一切才得以解脫。

這幾年,因爲年齡,結婚成爲這個年齡段最爲頭疼的問題。老實說我害怕結婚,我看到了矛盾和爭吵,這是必然的,所以我選擇永遠不結婚,只是奏摺還沒呈到老媽那裏,已經被生活強制性掠奪。

很多時候,我們所遭受到的困難打擊,感情的創傷,那些無關痛癢的安慰總是不能緩解和減輕痛苦,尤其在感情上,所以我總對朋友們說:"感情的事兒,除了你自己,誰還能幫你呢。"

其實,生命中一切的坎坷悲歡,傷痛折磨都是源於自身。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就是讓我們明白,能夠讓自己有力量把自己從人性的黑洞裏拽出來的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

表弟高中畢業問我怎麼選擇專業和未來的方向,我告訴他,一切跟着自己的天性走,至少在選擇這條路上應該是這樣的。因爲沒有人會比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個性,那幾天也同我的老闆說過這些事兒,他同意我的回答,並且告訴我每個人都需要在瞭解的基礎上勇敢的接受自己。是啊,也許上帝爲我們設置這麼多痛苦,其目的就在於讓我們接受自己。

通常我們都活在他人的世界裏,察言觀色,名利名譽名聲無不是來自於別人之口。關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總是非常看重的,我們費盡心機的想要成爲別人眼中的這樣那樣的人,所以我們改變自己委屈自己成全別人。而這一切的歸因,都是我們沒能真正的接受自己。"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這句詞是我最鍾愛的,所以學習接受真的自己是我們畢生的功課。

但是這有一個問題,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和真切的做好自己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差別,前者客觀性較強後者則屬於純粹主觀意識。生活的結構密集而且複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羣,由很多單一的特殊的個體組成。古語有云"身在江湖不由己"正式生活的真實寫照。人人都標榜爲自己而活,未免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似乎狹隘了許多。生活需要多人經營,雖然有諸多的缺憾,但每個人至少得有一種你願意爲之付出爲之傷心,甚至爲之生爲之死的力量,這樣生命纔會充盈起來,短短几十年光陰也就不會有過多的遺憾。

雖然生命流動不居,痛苦和空虛充斥其中,終點又是虛無,但正因爲絕望,我們才能專注在過程上,才能體會到生命過程的絢麗與悲壯。所以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的線段上,一定是我們構建華麗的生命樂章的地方。

宇宙是公平的,我們和世界都是殘缺的,正因爲殘缺,纔有目標和希望,纔有我們對生命的無限探索和渴望。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爲別人而活,但不活在別人的世界裏。

活法散文隨筆8

昨晚回家有點晚,在門口居然發現一個水桶,裏邊是幾條小魚,不用說這是老吳同學送過來的,這麼熱的天這廝居然依然去釣魚,也不怕中暑,雖然我很不喜歡他釣到的魚小的和牙籤一樣,但這種精神還是很佩服的,他前年查體時發現胃部有個囊腫,急急忙忙動了手術,做活檢的時候發現已經有點癌變,索性切除了一部分,因此他的胃比別人少了三分之一左右,老吳當時在他們單位是副總,手術後也是很猶豫,考慮是不是繼續爲國家繼續做貢獻,正好我去看他,一番暢談,第二天他就打了病退申請,然後是濟南市社保審覈等等,辦理完手續已經是半年之後,不過從醫院出來除了交接工作,他也就沒上過班,這傢伙好幾次見我,看着趙同學大口擼串喝酒,眼睛裏蹭蹭往外冒綠光,但是他這種病是沒辦法與我同樂的,因此他曾經很氣憤的說最恨的就是聽我說教時的動作,看我擼串都想一拳飛來,哈哈,不過老吳也知道和我聊天的好處,至少可以根據他身上的潛質找一份喜歡的事情,因此能安之若素的面對我美食的誘惑,我建議他可以通過釣魚的方式平和心態。他曾經想和我學習制香,但他沒有我那種骨子裏的雅緻,也只好作罷。

開始他釣魚的時候常常喜歡給我打電話抱怨,說是在水邊坐了倆小時,什麼也釣不上來,他打算下次帶個網上買的電擊器,這樣也不用每天回家的時候讓老婆奚落,有一次他就像相聲裏說的,去菜市場買了一條魚帶回去的,高聲喝喊收穫很大,但老婆做魚的時候沒從魚身上找到他魚鉤的位置,於是露餡了,以至於每天帶着魚竿出門,老婆都要揶揄地讓他多帶點錢,甚至建議下次釣一條帶魚回去,女兒很想吃香煎帶魚了。

我哈哈大笑,說這樣打電話,恐怕就等於對魚示警,也無怪乎釣不到,不過他安安靜靜坐着,帶耳機聽聽音樂就很享受,慢慢來!後來他的電話少了,魚也真的開始上鉤,於是偶爾我家會沾點光,一般說起來他只要釣到三條以上就給我送一條來,我認識了各種小到縫衣針,大到筷子一樣的魚種類,根本沒法吃,都被我扔了,據說我們家一樓的住戶養了一隻貓,不知道是不是和此有關。

老吳的身體越來越好,膚色也越來越黑,現在他一週至少三天騎着自行車四點就出去,說是清晨能釣到大魚,可是我現在見過他給我送來的大魚不超過一斤,他總說自己現在幾何級數般前進,看來他需要一如既往的努力,我幻想有一天他能給我帶條鯨魚來,釣魚之外,我從他身上也發現了很多變化,以前的官腔不見了,可能他釣魚喜歡聽廣播的原因,和我交流動不動就是一些分析國家經濟形勢、世界盃之類,另外最大的變化就是他的身體,一年複查不但徹底恢復了健康,最重要的是胃也好了很多,已經偶爾和我一起對飲幾杯,我想等他給我送鯨魚來的時候,一定和他一醉方休。

以前的幹部生涯是一種生活,現在的釣魚和自得其樂也是一種生活,人主要讓自己高高興興,活得有趣味,沒有那麼多你必須要參與的東西,地球少了某個人一樣轉,但是家裏親人和朋友少了一個人就再也沒有了,愛人不存在位置切換,只存在永不再來,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活着,最高級的活法就是活着,不一定輝煌,也不一定顯赫,只是讓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

活法散文隨筆9

有位同夥問我,工作選擇上的懊末路,比如有兩份工作都是本身想做的,選擇了一個而忘不了另一個,如許的焦炙若何排遣?我說,試一下全息生活法。

全息生活法,是從全息圖像引申來的。全息圖像就是圖像的任何一部分都含有圖像的整體,也就是說,取下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還原出整體的圖像來;這個技能已被科學家研究出來;而推廣到生活呢,就是在任何一個場合、一個時段,都應當可以感觸感染到生活的整體;這也就是佛家的“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通俗版吧。

全息生活法不是讓我們小富即安、隨遇而安、不求長進,而是讓我們不要有太多的焦炙,要信賴,任何情況下都有可以出人才,任何前提下都有可能積聚出實力,只要不放棄尋求,不放棄幻想。與其在沒有登上峯頂時望峯止步,何如用不雅賞的眼光看腳下的荊棘亂草、野草紅花?要知道,登山的路或許不止一條,但經由過程山頂的感觸感染都應是一樣的,那就是:累並快活着。

全息生活法,是對“年年紀歲花類似”的透闢懂得,是對“心遠地自偏”的深刻融合。這一點,佛家的聰慧有很多涉及;比如對快活的闡述,粗茶淡飯、安然喜樂就夠了,剩下的都只是一種襯托罷了;不懂得這一點,就隨便馬虎盲目攀比,比及最後,創造本身已經跑在了快活的前面。

有人會說,不合的情況會有不一樣的心態,比如悶了出去逛逛心境會好些,比如“眼不見心不煩”等等。這或許恰是造成我們很多困惑的處所。其實,只要居心感觸感染生活,在斗室也可以領略宇宙浩渺,在荒野也可以體味綠茵如織。比如在夢中,我們身在牀上,卻可以經歷很多或神奇或荒誕的故事;比如心中擁有慾望,即使面前的單調去世板也可以變成悅心的前奏。

事實上,物質與精力對於快活的浸染確切值得研究。試想,古代沒有現代的家電、汽車,但那時刻的快活悲哀仍然可以感染我們;比如現代人固然物質富有了,但還會有空虛,會有掉落落,如許的情感,也會在無數婉約詩詞中表示出來。能說前人比我們的情感層次低一等嗎?文學作品中,真正動人的作品,古代的並不比現代的減色。

拋卻物質與精力的推敲,僅僅是從小我的才能與機會的獲取上,也值得多多思慮。我們的才能是在逐漸培養出來的,固然一個好的情況可以讓才能敏捷增長,但好的情況中同樣也有不思朝長進步的人;假如不放棄志向,即使是前提臨時不足,也可以經由過程賡續的積聚,讓本身最終具備脫穎而出的實力。而才能達不到的時刻去硬幹事,也隨便馬虎吃力不諂媚,甚至累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