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明時節寄相思

清明時節寄相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清明時節寄相思,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時節寄相思

  【清明時節寄相思1】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祭祀先人的一個習俗,至今已經流傳好幾千年啦!

然而今年和已往有所不同的就是國家把清明節用法定的形式規定下來,這樣既是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也能夠滿足遠離他鄉之人回家祭祀先人的要求。

在我的記憶中,每逢清明節的時候,我都要跟着我的父親去我祖母祖父的墳上進行簡單的祭祀活動,表達對先人的哀思!在上墳的路上,父親總是要給我們講述起關於我祖母祖父的一些事情,而我們所知道的有關祖父母的一些事情也大都是在清明節上墳路上從父親口裏獲得的。雖然,有的時候他講述的是同一件事情,但父親還是要堅持給我們講,講到快樂的記憶時,父親就笑,笑得那麼的開心。每當在講到悲哀的事情的時,我的父親就選擇沉默,其實,我知道,這是他做人的一貫風格:與我們分享快樂,悲哀讓自己承擔!

而我對於清明節的哀思之情應源於我祖母的離去,我的祖母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個至親之人。那一年,我正在讀初中二年級,已經讀懂了親情!當聽到祖母離去的噩耗時,我的眼淚抑制不住就掉下來,是的,每一滴眼淚其實都是我對亡故祖母的懷念之情!面對即將出殯的祖母,在我腦海中有關祖母的微笑、祖母的牽掛與祖母的生活就像電影一樣翻騰、重現……

祖母走的時候,我父親的傷心是最爲悲痛!因爲聽我的父親講,就在我祖母臨走的那一刻,拉着我父親的手,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她是在牽掛着我的父親,牽掛着我們,在那時,我們家生活最爲艱難,單單憑藉父母兩個人在大隊掙工分養家餬口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幾乎有的時候就是在飢餓中度過的,我的祖母家比我們家的經濟條件好一點,無可奈何的父母就只能把我們送到我祖母那裏,因此,我與我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祖母就成爲了我人生中至親中的一個。

生活有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夢,當面對一天天老去的祖母時,我的父親其實也想在自己的母親面前做一個孝順的好兒子,好讓自己的母親過得快樂一點,可面對現實他,只能選擇把對母親的牽掛壓在心底,因爲說出來,會母親擔憂。與其說出來讓母親擔憂還不如把它放在心底,這用孔子的理論講那叫“孝”。但我知道,我的父親沒有讀過書,更沒有讀過孔子的《論語》,他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真的讓我們感到十分的敬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生命就如四季的樹葉,有青的時候就會有枯的時候,我們能爲青來而高興卻不能容忍枯的時候,因爲這裏面混雜着有許多說不清楚的感情。所以在面對從我身邊悄然離去的人當中,我最懷念的就是我的祖母……

時間可以模糊我們的記憶,但永遠卻摸不掉我祖母的那個身影!

她中等的身材,馱着背,小腳走起路來那麼的吃力!可在我記憶中,我的祖母就早早起牀了,每天在別人熟睡的時候,她就給我們做好了飯,等着我們。

現如今我已經是一個四十歲的人了,再回顧起自己的祖母,腦海裏的祖母就只能在夢中知道,但祖母的微笑、駝背、皺紋與小腳構就成了我對祖母的記憶的輪廓,讓我們無法割捨!我的祖母是一個性格倔強的人,爲人正直,對我們如此的和藹,讓我們永遠感受到了一個老人的善良。她經常教育我們要分擔父母的憂愁,那怕是細小的事情,都要能做到願意爲父母擔憂,這樣才能讓父母得到真正的寬慰。

對於祖母的教育,我開始並不真正讀懂是什麼涵義,直到我順着對生活閱歷的加深,我才真正知道了祖母的教導是如此深遠!

一個人其實都是一部歷史,我的祖母其實也是如此!雖然在我的記憶中,我不知道祖母年輕時候的樣子,但從我父親的講述中,我卻能夠感受出我的祖母是一個堅強的女人,是的`,她在三十二歲時,我的祖父就亡故

  【清明時節寄相思2】

上週末的時候,朋友問我清明假期怎麼安排?我很茫然。假期?這個以前很盼望的詞語現在卻不是那麼喜歡,假期一間隔,好多事情都要往後退,自己心理上就覺得累。索性什麼也不去想了,晚上去朋友的店裏,一起小酌一杯,聊會天,稍微放鬆一下自己。

年後,工作和生活都進入了快車道。好多事情來不及去細細品味就過去了,所以經常想起那句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一天都要過的更有價值。無論最終結果怎樣,至少回想起來,不會去後悔什麼。每一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我都去認真的面對了。

昨晚和大哥一起吃飯,聊了很多。兄弟倆貌似很久沒有這樣放鬆的交流過了。大哥一直是我的榜樣 ,從小學就開始了,直到大學畢業,甚至現在。昨晚回來,臨睡覺的時候再看看我抓拍的照片,忽然看到大哥的白頭髮,看到那已經不再是一張年輕的臉了,忽然的酸楚,幾乎要掉下淚來。記憶中放佛前兩年我們還一起到河裏摸魚,一起到野外的山上徒步走一天,一起騎着自行車一天騎行一百里路……但是事實真的是他已經奔四,我已經馬上到而立之年了。我們的同齡人,大都抱得美人歸,都有孩子了,我們,還是這樣漂着。我們還感覺自己還年輕,每每回到老家看到父母漸多的皺紋和白髮,我們才猛地意識到,我們已快到中年了。或許,這就是歲月

還記得奶奶是九八年的正月初二去世的,正月初一的時候,她狀態還很好,還分給我們壓歲錢,可是初二上午便不行了,沒有一點徵兆。那個時候,我剛上初一,我第一次體驗到了失去親人的感覺。放佛是奶奶睡着了,興許一會她會睡醒呢……爺爺是零八年正月十二沒的,臨終前也沒有什麼徵兆。寒假放假回家,我看到爺爺的狀態,感覺到離大去不遠。曾提出建議一起拍個全家福,無奈得不到相應。爺爺奶奶,相隔十年,我也從初中進入大學。因爲他們走的時候都在冬天,我清晰的記得,我跪在那裏,膝蓋那地方的冰化了兩個坑,那是我送他們的最後一程。在學校的時候還好,放假了按點回家,上墳的時候和大爺爸爸哥哥一起,工作了有時候就身不由己了,比如這次,大哥說今天回家,問我回去吧,我真的還有事情。清明時節,只能向着家鄉的方向,祭拜一下爺爺奶奶,也希望我們這個大家庭能夠更加和諧。

法制史上講古代的婚姻制度,有“七出三不去”之說,其中三不去中有一條“與更三年孝,不去”。 意思是說兒媳婦在公婆去世之後爲其守孝三年者,男方不得休妻。在這我想說的是這種孝道。古時候,老人去世後,孩子爲其守孝,這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中國人,我認爲這傳統還是要講的。看到現在這種現狀,真的是差強人意。甚至我們都不能讓孩子們真正懂得什麼是我們 傳統意義上的“孝”了。儘管俗話有“無知者無畏”的說法,但是既然知道了,就要去深刻的反省反思自己。人,在怎麼也是人,是人,都有父母尊長,所以,我們要懂得並且踐行孝道。古人云“百善孝爲先”,這絕不是信口胡說。

這片土地上就適合我們老祖宗延續下來的這些道德、傳統。我們借鑑西方可以,但是我們畢竟是中國人,好多價值觀,我們該反思一下了。漢字中的“人”是一撇一捺立於天地間,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我們是立於天地間的人。清明時節,我們該做的,就是規規矩矩的來祭奠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