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九門口,回望長城雲煙散文

九門口,回望長城雲煙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五年前與家人去河北故鄉掃墓,途經山海關,去了一趟九門口。

九門口,回望長城雲煙散文

回來後大肆渲染九門口如何壯觀,“長城隧道”如何驚奇,惹得幾位同學一直嚮往。爲了了卻同學們多年的心願,今年四月,我約上幾位同學來到河北,並專程到九門口觀光,抵達後才發現這裏遊人雲集,人聲鼎沸,已沒有五年前的那麼幽靜了。新設置了九門口景區大門,由原來的免費觀光到如今門票價格昂貴,不覺大失所望。

第一次到九門口,我和家人是從山海關坐出租車去的。據當地人講,這段明代水上長城歷史悠久,格外壯觀,高高的烽火臺渲染着歷史的硝煙,層層的石階浸透將士們的拚死禦敵血汗,長城下的水緩緩流淌,承載着九門口的往昔歲月

此時,我們從長城的山腳下向上登攀,走過的每一步,我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帶來的的厚重感,感受到歲月悠悠的時代痕跡。雖然,如今我們年紀大了,體力有些不支,但是躍上蔥籠幾百階,到明長城最高點回望九門口雲煙的信念支撐,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鼓舞,我們堅持着一路攀爬,並向一座又一座烽火臺挑戰挺進。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力前行,我終於站在明長城最高端的烽火臺。倚在城牆處,俯瞰長城上下風光,天高雲淡,山巒起伏,樹木鬱鬱蔥蔥。此時,我感受天地之蒼茫,長城之雄偉,景色之秀麗。

水上長城,微波盪漾,牢固其中,山鎖關口,誰人敢敵。遠眺烽火臺,城牆蜿蜒曲折,旌旗招展,雄風猶在。爲此,賦詩一首:“烽火臺上望雲煙,萬里長城其綿遠,九門口處風聲起,明朝敗北載史篇。”

水上長城,意寓九個門洞及橋(長城),當年它在安全防汛基礎上汲取了“趙州橋”建築技術,僅這一點,權釋了明代的長城防禦系統進步,也是對明朝軍事史上的`貢獻吧!

走馬觀花地在長城遊覽一番,突然,在不經意處,我看到兩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相互攙扶着艱難地登攀,我走下來的時候與他們擦肩而過,頓時感受老者的信念堅定,感受一種不服老的頑強毅力,感受不被人察覺的勇敢氣質。我深深地被老者的精神所感染、所折服。

山腳下,我們休息一會兒,準備去明長城隧道。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明代長城隧道,建在水上長城的山腳隱祕處,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就在這裏通過,而不是直接從山海關進入。歷史的悲劇讓明代毀於一個反叛將軍之手,除了個人的恩怨,也有歷史的原因使然。

鑽進黑暗潮溼的山洞,我們彷彿置身明代的軍營,這裏果真好神奇呀。據導遊講,1200多米長的山洞是一鎬一釺鑿山岩而成,多麼浩大的工程,多麼艱辛的勞動。

當時這裏做爲鎮守兵營的軍事場所。有守兵的辦公室、生活住所、兵力調動、通訊傳遞,習武練兵……這裏是充滿智慧,充滿實戰,充滿奇兵佈陣的軍事指揮系統。

在山洞裏,通過古代銅人複製了當年指揮作戰的實景。場景如此逼真,將士形象栩栩如生,再現明朝官兵的英姿風彩。一枚令箭,一個指令,還原當年的歷史傳說。

冰涼的隧道里與上面的長城,真是冰火兩重天,可見古代將士適應戰爭的艱苦環境能力。

在山洞裏,我還看到一尊古佛,相傳有600年的歷史,足見佛大精深,佛海無邊,無處不在。明長城隧道出口處,是山峯的東側半山腰。穿越歷史的時空,我們回到了現實中,走過長長的一段山間棧道,路上我在想,每一條都通往陽光的大道,都充滿坎坷;每一條通向理想的途徑,都充滿了艱辛;我們回望歷史,回望曾經的過去,就是要牢記歷史,以史爲鏡,以史爲鑑,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看着幾位同學的遊興正濃,與五年前和家人遊玩相比,自是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王安石有詩云:“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我覺得通過這次遊覽,在我的記憶裏,難忘水上長城雄偉,難忘長城隧道幽深奇境,更難忘九門口歷史的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