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三年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過年吃餃子(6篇)

三年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過年吃餃子(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導語:吃餃子是過年的傳統習俗,寄託着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下面是三年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過年吃餃子,歡迎大家過來閱讀和參考。

三年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過年吃餃子(6篇)

  【篇一: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篇二: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今天是2017年一月一日,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媽媽跟我講了新年的習俗。

媽媽說一月一日是西方國家的新年,我們中國傳統新年是指的陰曆十二月三十,俗稱年三十。新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我問媽媽過年時要幹些什麼事情呢?媽媽說,過年要先打掃衛生,買新衣服,貼對聯和福字,最重要的是要吃餃子。吃餃子代表着團結,表示吉祥和辭舊迎新的意思。現在的人爲了增加節日氣氛,會在裏面包上錢和糖塊。吃到包有錢的餃子的人會發大財,吃到包有糖塊的餃子的人會來年生活甜蜜。我跟媽媽說那今年我們多包些帶錢和糖塊的餃子,每個人都吃到錢和糖塊,每個人都發財都有福氣,媽媽說好啊,我們一起笑了。

聽了媽媽的話,我知道了什麼是新年,知道了過年要幹什麼,以後還要多瞭解些節日的習俗。

  【篇三: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有許多種,比如元宵節吃湯圓,鬧花燈、端午節吃糉子等很多很多種。今天,我要講的是我姥姥家的一種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過年的時候,全家圍在一起包餃子,餡有很多種,有肉餡的、芹菜餡的、韭菜餡的等等,最後大人們會把一兩個硬幣放到餡裏包進餃子裏面,所以吃的時候要小心奧,但是誰吃到就會很高興,因爲代表着這個人今年都會好運或着發財呢。我很喜歡這個傳統文化,因爲我時常就有這個運氣啦!

當然,還有好多種,我還要說說端午節吃糉子呢!每年的農曆五月五就是端午節了,每家都會採來糉葉,包上糯米,裏面再放點你喜歡吃的東西,煮熟了就很美味了,當然不光是爲了吃了,是用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我最喜歡吃的是嘉興大肉糉了,一口咬下去,油而不膩,好吃極了。

怎麼樣,我們的傳統文化多吧,如果你知道,也可以寫下來哦!

  【篇四: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說起過年,最讓我開心的莫過於吃餃子了,小巧的餃子如元寶一樣,有着招財進寶的意思,也寄託着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

在北方,過年吃餃子都會在裏面塞上糖、花生、麩子、硬幣等,這當然不是什麼惡作劇,而是有着別樣的寓意。

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會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會健康長壽;吃到麩子的人,會越來越幸福;吃到硬幣的人,來年肯定會財源滾滾。

我們家就有這樣的習慣。每到大年三十,媽媽就會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而爸爸就會將那圓滾滾、亮晶晶的硬幣洗乾淨,讓媽媽和那餃餡一起包進餃子裏。餃子快熟時,我和爸爸就會爭先恐後的奔向廚房拿着碗筷來等待。媽媽邊笑我們父女倆,邊無奈的撈着餃子。我一改先前的細嚼慢嚥,大口大口吃着餃子。“哎喲!”我驚呼一聲,捂着左臉,從嘴裏將那枚硬幣吐出,“嘿嘿,我吃到硬幣啦!”吃到硬幣當然比牙痛更讓人開心啦!我蹦蹦跳跳的,樂得合不攏嘴。

如今,吃餃子已成爲我和爸爸過年時必“演”的節目,它是我們中國人過年的習俗,也是每個人對新一年的寄託。

  【篇五: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大家日夜盼望的新年到了!新年嘛,一定要吃上餃子。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一早來到爺爺家。到家時,餃子已經做好了,看着那元寶似的餃子,忍不住吃了一個。真好吃當我拿起筷子,準備又吃時,媽媽一把叫住我,問:你知道吃餃子的傳說嗎?

見我一愣,媽媽接着說了下去:餃子源於我國有2600多年曆史。據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長沙太守期間,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爲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每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以紀念張仲景恩師。

這時爸爸走過來說:我還知道另一個傳說:女媧捏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我想:是啊,一個餃子竟然吃出這麼多文化,中國文化這麼博大精深,我更應該要努力學習纔是啊!於是便打趣地說:看來我要好好學習纔是,不然我這後浪不就推不動前浪了?爸爸聽我這話,一笑:那我們也要努力啦,我可不想死在沙灘上!哈哈哈!爽朗的笑聲不斷。

  【篇六: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過年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