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彙編八篇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彙編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的三年級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彙編八篇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1

我喜歡春節,喜歡春節的香味。

還沒到春節,我就開始懷念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

盼望着,春節終於到來了。家家戶戶都在放鞭炮。瞧!

爸爸和叔叔提着一串串鞭炮在手中點燃,那聲音真大,我不由自主地捂住耳朵,生怕那巨響會震破耳膜。五顏六色的火花在空中打轉後,瞬間就四處飛濺,真美啊!我興奮得大叫起來。我好奇地問爸爸,火花爲什麼不直衝上空,飛到宇宙上去呢?爸爸笑了笑,告訴我,那火花向四面八方散開,它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讓所有人都健康、幸福。

春節一到,街上到處都透着那誘人的香氣。各種小吃讓人大飽眼福。

烤鴨啊、胬肉啊、炸芋圓啊、炸雞翅啊、炸年糕啊……盡是我們小孩愛吃的食物。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氣球、……樣樣俱全,無奇不有,盡是我們喜歡的玩具。

春節裏還有很多香味:春聯的芳香,祭祀神佛的煙香味,新衣服的清香,傢俱的馨香……都那麼沁人心脾。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2

在莒縣,春節是一個最爲隆重,也是當地人們認爲是最重要的節日。

臘月的中旬,人們早已把雞、鴨、魚、肉、新衣服,爆竹等各種準備過年的東西準備好了。

二十三過小年,人們必須祭“竈神” 。

除夕來臨,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穿起新衣,男孩子們放爆竹,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一起看聯歡晚會。人們一般在12點以前不睡覺,要守歲。

正月初一到了,天還沒亮,人們就早早的起來了,放鞭炮,吃水餃,到8——9點之間,孩子們和男人們出去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裏接待客人。拜年可以獲得紅包或一些壓歲錢,這使每一個孩子都高興的合不攏嘴。

正月初二,初三是人們串門的日子,每一個人都領着許多東西,大包小包非常平凡,又到親戚家的,也有到朋友家的,還有到

元宵節來了,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大街小巷裏處處都掛着彩燈,天中放着各種各樣的花炮,五顏六色,漂亮極了!孩子們帶着自己的燈籠,在大街上自由自在的玩耍着,笑聲迴盪在馬路上。

春節結束了,孩子們愉快的假期過完了,大人們也應該去上班了,一切的都恢復了平常的樣子!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3

今天是元月29日,也就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春節。

這一天,大街上非常熱鬧。有許多小朋友跑出來玩。有的還買了火柴炮在大街兩旁或小公園裏炸呢!說到小公園,那才叫熱鬧呢。不管是早上、中午、下午還是晚上,都有許多人去“光顧”。而且還有些人買了一些小煙花去放呢。小公園裏可真熱鬧啊!

爲慶賀新的一年的到來,有的單位還破費去請了舞獅或舞龍的人來舞龍有一些小朋友還去幫他們舉旗子或扛兵器,個個精神抖擻態度嚴肅,兩旁都有小朋友緊隨。不愧是舞龍,真是又莊嚴又有民族的風俗呀!

在銀行裏取錢多人很多,都排着長隊等着取錢。銀行要關門時,還有些人沒取到錢呢!

馬路上車水馬龍的車多得很,想橫穿馬路都比往常難好幾倍,可見馬路上車子非常多。晚上,馬路上空掛着的紅燈籠一個個地亮起來,把掛在燈籠旁邊的彩旗照得像燈一樣,特別美麗。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福州市,每年正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與大多數城市一樣,福州人也有着自己過春節的方式,下面我就以我家的爲例,向大家介紹介紹我家鄉過春節的方式。

春節的那一天,與大多數小朋友一樣,我早早的就被媽媽叫醒了,穿上漂亮的衣服來到飯桌前,媽媽端上一碗又熱又甜的年糕——這是我們每年春節必吃的早餐。吃過早餐後,我就與朋友一起出去玩了,媽媽要趁早上的時間把買來的年貨都處理好,可以說年夜飯的準備從早上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午飯時間,我們早早吃完飯,不必吃得太飽,因爲到了下午一點,我們還要吃一碗加了蛋的壽麪,這也是習俗,表示平平安安。到了晚上就到了過春節最精彩的一個環節,那就是——吃年夜飯!那時,全家歡聚一堂,喜氣洋洋的。桌上擺放着媽媽精心準備的飯菜,有:鮑魚﹑螃蟹﹑螳螂蝦還有很多海鮮……開始動餐了,大人們喝啤酒,我們小孩喝飲料,說着祝福的話,向大人們要壓歲錢。到了八點,春節聯歡晚會就要開始了,我們邊看邊吃,一直看到了臨近十二點,新年的鐘聲快要響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拿起煙花到小區門口放煙花,滿天的煙花猶如祝福一般,灑滿整個夜空,預示新的一年會更美好。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春節,歡樂而祥和!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5

明天就是春節了,我非常高興,想着能吃到美味的飯菜,香噴噴的點心,還能得到非常多壓歲錢,我越想越高興,當晚我興奮得一夜都沒睡,腦子裏想的全是飯菜,點心、壓歲錢,還有那漂亮的新衣服,可愛的玩具……

春節的早上,我第一個從牀上跳起來,抖擻抖擻精神,活動 活動筋骨,然後高高興興去叫爸媽,爸爸見我起得這麼早,也不甘落後,從牀上翻身便爬了起來了,媽也陸續地起牀了,洗完臉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個痛快!一想到吃,我就來勁,忙向爸媽建議做這做那,媽媽是我家的主廚,因此做什麼由她這位裁判來決定,媽媽說:“非常久沒吃過餃子了,包些餃子吃吧。”我們都非常贊同。

決定做什麼以後,我們便分工進行了,爸爸做肉餡,媽媽揉麪,我燒水。我們幹起來都十分有勁,不到半個小時,肉餡弄好了,餃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燒開了。媽媽便熟練地包起餃子來,我與姐姐也學着包起來,我好不容易包了三個,累死了,還真難學啊!媽媽說:“我就天生會做啊,不吃點苦,努力學,怎麼能學得好呢?”我聽了有點慚愧,便吸取教訓,重新揚起風帆,認認真真地包了起來,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這就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什麼都應該刻苦。

過了大概二十多分鐘,揉的面已全部做成了餃子,我與姐姐燒的水也已在鍋裏翻江倒海了。媽媽便把餃子放進鍋裏,煮了起來。媽媽在中途還加了一些佐料,使餃子更加好吃,約摸過了十多分鐘吧,媽媽便把餃子撈起來,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還放了一些湯。我媽剛弄好湯,我便搶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個痛快!由於吃得太快,舌頭都火辣辣的。

我們個個都吃得滿嘴是油,便歡天喜地去看精彩電視節目了。

啊,真是一個快樂的春節啊!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6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爲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7

在這一天,我們已經放寒假了,馬上要迎來新春佳節了,好開心吶!這一天人們都會貼春聯,喝屠蘇酒,就像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而且我們又長了一歲,那時候就更要懂事了,幫助他人,給親戚拜年,他們都誇我懂事乖巧的女孩,當時心情是多麼的好。

放爆竹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可是爆竹有時候很危險,要在家長的陪護下才能玩噢!小朋友千萬不要獨自放爆竹哦!

我們還會吃團圓飯,穿新衣服,媽媽嬸嬸阿姨都忙活着炒菜,我們卻在旁邊一邊玩着,那時候的情景多麼忙活啊!

就是這樣的一個新春佳節,讓我們充滿了多少快樂!

春節的三年級作文 篇8

歲時節日由來已久,歲時源於古代曆法,節日源於古代季節氣候,簡單地說是由年月日與氣候變化相結合排定了節氣令。

與二十四節同時並行的節日,在我國主要表現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間。確定節日的標準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圓缺爲記。所謂朔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稱元日,正月的朔日,謂元旦,舊曆新年之始。元旦爲一歲最早的節日。一年之始的正月元旦是古俗中大慶大祭的節日延續至今,雖改稱春節,但民間仍然習慣稱新年。

年,既是時間概念,也是記時單位。年節無凝起源於計時單位的年。人類在漫長的矇昧時代,沒有時間的概念,過着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隨着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需要,逐漸從天象和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了一套測定和計算時間的方法。

我們的祖先早在以採集和漁業爲生的舊石器時代,就對寒暑來往的變化,月亮的圓缺,萬物生長和成熟的季節,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進入了原始農業社會,人們爲了掌握耕作時節、不誤農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星象循環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週期;這對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穫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結束了人們盲目度日的狀況,開始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年的名稱出現較晚。根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曰載,夏代稱年爲歲,商代改歲稱招,周代才稱之爲年(後來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也曾改年爲載,唐肅宗三載公元758年,又改爲年)。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發達而著稱於世界的國度,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人從他們的遠祖棄的時候起,既好種樹麻菽,棄被人民推崇爲農業的始祖,號稱后稷。到公劉之時,仍然務耕種,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農業的民族。因此,年的時間概念最初就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循環而逐步認識的。在《說文解字》中,最早對年解釋是谷熟也!《穀梁傳》記載:五穀皆熟爲年,五穀皆大熟爲大有年。這裏所謂有年指的是農業大豐收。在大有年的時候,人們一定要慶豐收。據記載,早在西周初年,人們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慶豐收活動。

在先秦時期,各地各代的歷法不一。西周時行周正,即以建子爲歲首,(周曆的正月相當夏曆的十一月)。同時在豳國又行豳歷,豳歷的歲終是十月,即周曆的十二月;豳歷的歲首爲一之日,即周曆的正月,夏曆的十一月。在《詩紀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一般庶民結束田間的農業勞動基本上已到了十月,進入冬季了。冬季室內是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人們常把向北的窗戶堵上,在室內生火,用煙燻鼠,準備過年。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人們收得棗子,釀製美酒,慶豐收,敬老人。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臍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美酒犧牲,歡慶新年,成爲一項隆重的慶祝活動。與這種人的歡慶活動相對的是對神的敬獻。在豐收之後,人們爲感謝神的保佑而舉行酬神賽會。酬謝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飯、新谷釀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來年再獲得豐收。在《詩紀周頌》中保留着一首秋收後祭祀祖先時唱的樂歌《豐年》:今年糧食收穫多麼多呀!糧倉是那麼高大,用豐收的五穀釀成酒和醴來祭祀祖先妣和神靈,讓神靈的恩澤遍施人間。

周代的這種歡慶豐年和祭祀活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日子,因此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節日,但由於每年都有收穫後的慶祝以及冬季的來臨,這種天定日的祝豐活動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規律作爲年節的雛形,爲以後年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