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通用16篇)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書初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通用16篇)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

八年級的歷史書中的內容是中國的歷史,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當我看到辛亥革命成功,可卻最終成果被袁世凱奪取時,我的心很疼很疼。有多少人爲了這革命而犧牲了啊,可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當我看到日軍侵華時,我又是多麼的悲哀埃億萬子孫卻無法抗擊敵人,可恨又可憐又可悲埃十一屆三中全會,讓我看到了希望,中國也強大了。看了八年級的歷史書,我經歷了中國的近代史,這令我明白了,要想住過富強,只有發展經濟,重視教育,研發科技。我願爲祖國的騰飛做奠基石。

《浪潮之巔》是今年的新書,不過網絡版在07年就開始在谷歌黑板報上連載。由於IT業的節奏本來比較快,加上08年金融危機加速了IT業的變化,本書出版的時候作者對網絡版做了不少修改和補充。

作者是google科學家,當前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入騰訊。

這本書是我近年看過的第三本寫作水平空前的希望不要絕後的書。前兩本是《圈子圈套》和《侯-衛-東-官-場-筆-記》。這三本書的共同特點是:作者曾經或者還站在時代浪潮的高點,得以有比較開闊的視野,並且願意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寫出來。具體到這本書,作者的優勢在於:熟悉具體的IT技術,熟悉IT業紛繁複雜的事件背後隱含的商業邏輯,另外由於職位的原因,視野比較開闊。概括來說就是高度、深度(IT、商業)與廣度上超過大部分的IT書的作者或者IT業記者。

本書採用傳記體來書寫,通過給許多大公司寫傳來敘述整個IT業的發展脈絡,忽略了許多小公司、小事件,結果就是整本書顯得很有條理。

另外由於作者的技術背景,對書中涉及到的大部分技術問題,都能解釋的比較清楚。如果沒有技術背景的寫手,略微深入的問題就容易出錯。

本書提到了許多IT界的`逸聞軼事,也澄清了一些不實傳聞,由於作者的職位、經歷,我認爲書中的敘述相對比較可信。

《浪潮之巔》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夾雜在書中的或者獨立成章專門敘述的商業邏輯的分析。同樣由於作者所在的高度,作者可以直接與許多美國IT業大佬直接溝通,許多IT業的商業方面的觀點比我以前看過的更合理,比如對摩托羅拉爲什麼衰落,分析的很透徹

書中寫到了許多小公司戰勝大公司的例子,作者也給出了原因。不過我認爲《創新者的窘境》對這個現象的總結與分析更勝一籌,因爲作者發現這個現象不僅在IT業出現,傳統的製造業如挖掘機制造、鍊鋼廠也出現了這個現象。

書的最後作者對未來的IT業大趨勢也有一些個人的判斷。作者認爲手機業、亞太地區的電子商務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市值上千億的公司。國內的公司作者看好阿里巴巴和騰訊。

書中立傳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國人熟悉的。書中雖然涉及到許多技術細節,我認爲不明白可以跳過,不妨礙對本書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顯然有資格像吳曉波《大敗局》一樣成爲MBA教材。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2

在寒假裏,我讀了一套具有歷史特色的書,講述的是古代歷史發生的大事,許多故事耳熟能詳。

《上下五千年》先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到炎帝,黃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劉邦項羽,到三國,最後到清。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悠久,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瞭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未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

在這262個故事裏面百裏挑一,我最喜歡其中的王允計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惡霸,他亂砍亂殺,還搶奪百姓們的錢糧。那些被他殺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搶奪來的糧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邊有一個乾兒子,他力氣特別大,射箭騎馬的武藝,十分高強,他就是呂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帶着呂布,做他的保鏢,大臣們看呂布在身邊,沒有機會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卻想到了一個計謀,雖然呂布是董卓的乾兒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呂布,呂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過去,呂布十分氣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見時機成熟,王允提出了殺董卓的計謀,呂布決定跟王允一起幹,董卓進長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車,呂布舉起長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興高采烈,把自己的錢拿去買大魚大肉,慶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面,有許許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爲他是個博學多才,鞠躬盡瘁,有勇有謀的人,他還是個十傳百,百傳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讚美了古代人的勤勞與智慧,也讚美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看看這本書吧,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令你回味無窮。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3

學習與興趣的結合,可以讓愛玩的人學習,還可以是書呆子找到樂趣,世界就是那麼神奇。單獨對待某件事物事物,也許你會覺得它很無聊,但是當許多事物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它很有趣了。

歷史是一個充滿色彩的故事,但是卻被人們用文字描寫的如此單調,也許也只有史學家纔會去看了。那豈不是可惜!

歷史是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演員,有動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臺,就有人承包,恐龍滅絕後,人類就承包了這個舞臺。億億萬萬個人都在臺上出演過,有的人被歷史記住,他的光榮事蹟也唄刻在了歷史長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這急流漫無目的漂浮着的無根草,被沖刷掉,被無情的忘記,但他們也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臺上的一個演員,歷史的參與者,至少,他們活過。

這天,我終於一個與歷史色彩媲美的.書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一本運用小說手法寫出來的史書。書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讀了,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的讀完這麼多的書,只因爲我感興趣。

也許,讀完了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對明朝的歷史有多麼詳細的瞭解,但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書寫的不好,就沒人會去欣賞,只有好書纔會被人們細細品味。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4

“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這句話正好可以用來形容我最近讀的一本書——《上下五千年》。這是一套書,共分3本,第一本主要寫了從盤古開天闢地至漢代的事件,第二本寫了從漢代至晉代的事件,第三本寫了晉代至清代的事件。

從秦始皇到漢高祖,從“文景之治”到“貞觀之治”,從涿鹿之戰到鉅鹿之戰……一場場戰爭,一代代帝王,終於創造出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給我們展示了無數感人肺腑的故事。

讀完此書,我有許多的感慨。

第一章的盤古開天闢地是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出來的,我真佩服他們的想象力如此豐富。像我就是最缺乏想象力,寫起作文來,老是乾巴巴的,寫不具體。假如我們也能擁有古代勞動人民那樣的想象力那多好,那寫起作文來就會更生動,更吸引人。

這冊書中寫到許多帝王,他們被自己的親信出賣。這提醒我們要謹慎擇友,有的朋友能真心幫你,值得信任;有的朋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要善於識別。如果你選擇對了人,那將如虎添翼;萬一選錯了,那就後患無窮。例如,大明鼎鼎的李後主,選擇了趙普,就使國家強大了。

在這些帝王中,很多因爲暴政而失去本因該屬於自己的土地。例如秦二世就是這樣的例子:當時國家人口本來就不多,前前後後被徵發去築長城、守嶺南、修阿房宮……的勞役有二三百萬,耗費多少人財,逼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於是就引起了陳勝吳廣的起義,最終導致滅國。

其實這些歷史也在提醒我們當代的官員,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忘了百姓的疾苦和子孫後代的幸福。

有的.時候,人們會被別人激進的語言所激怒,然後做出缺乏理智的事而遺憾終身。例如:劉邦,他就被韓信一時偏激的語言所激怒,然後把韓信給殺了。幾天之後,他就十分後悔,因爲自己的一時衝動而失去一員大將。這也提醒我們,平時在跟同學的相處中要學會忍讓。

這本書中還講到一個人物叫趙括,他就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呢。難怪平時老師經常告誡我們,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簡直太好了,既能讓我們瞭解祖國五千年的歷史,又給予我們很多經驗,讓我們學會如何爲人處事。讓我們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吧,讓這本書伴隨我們成長。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5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可直譯爲“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只是依稀記得他的“大歷史觀”。由於孤陋寡聞,不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大歷史觀”。最初我覺得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既然是發生過的事實,那麼歷史書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歷史事件羅列出來告訴人們過去曾經發生過些什麼。人們掌握的史料越詳細,就越接近歷史"真相"。後來才知道書寫歷史時還有所謂的"歷史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歷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的史實是不同的.。大概這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差別。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後的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於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爲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展的程序"。

以前,屢次在書攤上和那本書擦肩而過,直覺固執地認爲《萬曆十五年》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其實該書是以1587年爲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

書,特別是一本沉澱了歷史精髓的書,是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拿到書的時候,裝幀顯得很樸素。相對其他小說類讀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滲透出深邃的歷史。於是就一天看一點,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員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到活祖宗萬曆皇帝,無不敘述了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飽受煎熬,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這些人最終都沒有功德圓滿,甚至身敗名裂。張居正最終被查沒,萬曆自己死後也無法同最愛的鄭氏同陵,海瑞則在大家的摒棄中掙扎……“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引自書中的話。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6

在我們初中學語文的時候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給我們強調,史書一般分爲兩類一類叫通史即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爲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爲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另一類叫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爲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這段話被我奉爲真理,爲此形成了我基本的歷史觀。直到我看到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在書中描繪了以萬曆在他的即爲的第十五年爲起點描繪了萬曆、張居正(雖然張首輔已經駕鶴西遊5年有餘了)、申時行、戚繼光和海瑞在這一年前前後後的人生變化,描繪了一幅帝國黃昏的衆生相。如果說以往的史書都是宏觀歷史的化,那麼這本書應該可以叫微觀歷史了。

在萬曆十五年年發生了以下事件。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歷史大輪迴的神祕力量在安排這一切吧。事件一:戚繼光死了。就像黃仁宇先生的評價,戚繼光的死,我們失去了使軍事在世界上保持領先的機會,而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的國運。32年後,大明的軍隊與努爾哈赤所部交鋒,沒有戚將軍所強調的紀律及苦心擬定的戰術的明軍衆不敵寡,一舉喪失了明金對峙時期大明的優勢,而後八旗軍作爲新生力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個人民的偶像,中華民族的門神走了,雖然海瑞不是一個會辦事能辦事的官員,但我認爲他的存在是一種象徵,象徵吏治的清廉,象徵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並且終大明王朝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高級官員;事件三:一直勤政的萬曆突然在這一年開始了長達32年的怠政工,我認爲這是三件事裏最嚴重的一件,從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時行撐着,大明的國力還不至於江河日下,申退休後可以說明白人都死光了,從此大明一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看完此書我不經想,假如戚繼光多活幾年,能和孫承宗並肩剿滅大明的內憂外患嗎?如果海瑞多活幾年,那麼一個清廉的偶像,一個頑固的鬥士依舊會同官場上的黑戰鬥到底,大明還會死魚內憂外患的國庫空虛嗎?假如萬曆依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那麼萬曆年間中華大地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會迅速發展,中國會是世界第一強國嗎?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有很多缺憾,沒有假如。所以我說,自755年繁榮的中華謝幕後,1587年昌盛的中華又一次凋謝!這一年是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帝國由盛及衰的一個標誌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無關係的事件,聯繫起來便註定了歷史的滾滾洪流。

歷史就是一個滾雪球的進程,好的積累就能及盛,反之則衰。結合我們工作,我們有了這麼多的基礎數據,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發生的設備類型,部件類型,發生的條件等等運行人員能分析出缺陷是怎麼來的,而檢修人員能研究出缺陷應該怎麼送走,通過一點一點的數據積累,那麼我們的缺陷率肯定會降低,缺陷消除率也會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們的工作質量?當然說比做來得容易。企業的興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樣,匹夫有責!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7

這個寒假 我 讀了。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 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 。生動的語言,優美 的文字 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 也在爲之而改變 。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 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曆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爲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裏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爲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 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爲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 正是她的價值 。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 ,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着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 ,一爲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爲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着 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 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爲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爲一個社會 人責任 所在吧?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8

說實話,那本書我並沒有完全理解,有些字詞都會不理解,但我不喜歡在讀一個故事中停頓,然後去找難題,我覺得這樣會打斷我的思路把前面的故事都忘掉。

有些同學說,《中國歷史故事》就像一杯淡淡的白開水,沒有什麼閃亮之處,但我覺得並非如此。每一篇小小的故事都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讀故事的時候我就可以自我陶醉在其中,想象當時的畫面,想象那些人的.說話的語氣,總感覺的讀這本書就像在看電影,甚至比看電影更有趣,因爲讀這本書還可以給我們一個想象的空間,讀這樣的一本書,何樂而不爲呢?

這本書讓我着迷了,就在昨天,我在看書,媽媽說:“題目不會做啊?”我就大聲說:“別吵,我在看書!”其實有時候我也挺暴力的,雖然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爲。我確實有些怪,別人如果愛看書都是顯得很安靜,好像聽不見別人說的話,陶醉進去了,可我卻在看書的時候顯得特別煩躁,特別不喜歡在看書的時候打擾我。我媽媽知道我在看書,也就應了一句:“哦哦。”一篇看完之後我又忍不住去看另一篇,有一次居然把一個時期快看完了,誰叫我看得慢,我都是一字字在心裏讀過來的,看完一個時期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我更覺得這本書就是一條大河,一會平靜,一會兒波濤洶涌,我特別喜歡這本書,讀這本書讓我很舒服。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9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冊書,名字叫《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和輝煌成就。讀它的時候的我彷彿穿梭時光隧道,看到了飲毛如血的遠古時代和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我被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動。我清晰地記得“神農氏勇嘗百草”這個故事,遠古時代,人們只食用動物,不吃植物,飲食單一,結果病魔肆虐侵襲人們的身體。神農氏看到這種情況,就想着要改變人們的這種狀況,他看到山上長滿的草,忽然想到:爲什麼人們不試着吃植物呢?

於是神農氏鼓起勇氣,嚐遍了山上所有的植物,邊品嚐邊記錄邊總結:發現有些植物味道甜美,非常好吃;有些植物味道不錯,但吃後嘔吐腹瀉,身體有不適反應;而有些又難以下嚥。他把這些都一一記下來並告訴大家。他又想:“爲什麼大家要大老遠的去採集食物呢?而不在家門口種植呢?於是他又摸索總結植物的`生長規律,教人們種地種莊稼,開闢了中華農耕文化的源頭。從此,人們的食物更加豐富了,生活也更穩定了。神農氏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實踐,善於總結,就會取得新發現。運用到生活中,小則幫助家庭,大則幫助社會進步。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0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寫的,它說的是魏國、吳國、蜀國這三個國家爭霸天下的故事。

蜀國的人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諸葛亮、徐庶、龐統等。吳國的人有孫權、周瑜、魯肅、黃蓋等。魏國的有曹操、夏侯淵、夏侯惇、司馬懿等。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諸葛亮非常聰明,蜀國就是靠諸葛亮纔打了很多場勝仗;劉備非常愛護百姓;關羽很勇敢,有一次他中了毒箭,請華佗來治病,華佗說要刮骨療毒,結果關羽還笑着下棋;張飛很勇猛,他在長阪坡大喊一聲:“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把曹操的軍隊嚇的'連連後退好幾裏;趙雲非常厲害,趙雲在長阪坡被曹操圍攻的時候,他把曹操的五十員大將殺了,殺出了一條血路衝了出去。

三國演義有一百二十回,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那一回,草船借箭講的是蜀國和吳國聯合,派諸葛亮當使者,周瑜很嫉妒諸葛亮,就想難倒他。於是,周瑜就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回答說:“用弓箭。”周瑜說:“好,那你十日之內幫我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說:“不用十天,三天就夠了,我願意立下軍令狀。”第一天過去了,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過了,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夜裏,諸葛亮請魯肅一起上船,諸葛亮讓士兵在船的兩側插上草把子,向曹營前進,曹營的將領叫士兵射箭,結果船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讓船開回去,周瑜正好派士兵來搬箭,魯肅見到周瑜,就把經過告訴了他。周瑜想: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呀。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非常喜歡它。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1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書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傳,不僅是這樣,它的每一個故事中如果你細細的讀,你會發現好多的道理。那麼《三國演義》一書中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在這個寒假,我就藉着這個理由,勾起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不僅是個成語,還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劉備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故事的過程,說明了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湯任用伊尹等人作爲大臣,商朝很快強大起來。還有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國力才逐步強大。這都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現。

不僅是這個道理,三顧茅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劉備就是這樣,一次去了沒有找到諸葛亮,第二次去還是沒有,可他的心向着國家富強,又第三次去了諸葛亮家,在第三次終於請到了。這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國的未來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在學習上所缺少的嗎?如果我們在學習上再用一點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沒有我們不能面對的學習難關,就沒有在學習上的那一聲聲嘆氣。

在這個寒假,讀的歷史書籍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有了讀書的興趣,我會繼續從書籍中發現在生活中發現不了的東西。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2

《漢書》分爲兩部,一部是西漢的《漢書》,另一部則爲東漢的《後漢書》。

西漢時,劉邦稱帝去世不久,呂后便開始排除異己,老臣陳平、周勃等力挽狂瀾,迎代王劉恆即位,是爲漢文帝西漢開始復興,到孝文帝,已十分強盛。再到漢武帝已開始與西域交流,此後數百年,西漢已是安定強盛的雄大帝國。但因王莽奪取,改國號爲新,西漢滅亡了。

但不久,劉秀成爲東漢首位帝王,此時東漢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各項科技成果問世,東漢在那時已是百姓興旺、城鎮繁榮,萬餘城池、百餘座郡縣。百郡千縣,都捲入了商品流通的範圍。首都洛陽車船賈販,周於四方,貨物積貯,滿於都城。因鄧晨修復了鴻谷陂,王景修通了芍陂,王景、王吳疏竣黃河,各項水利工程的建設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水陸運輸,數月間,幾十萬艘船隻,幾萬乘車輛,將百萬袋糧食、千萬匹布帛及各類物資達千萬之多,全部運往正在飽受旱澇之難的'洛陽,使洛陽一夜之間最富有的城市。但末年,宦官掌握朝政,發生了黨人之禍,黃巾軍起義,東漢也滅亡了。

看兩漢的興起,我感嘆兩漢滅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兩漢大業都因爲帝王身邊的人而亡,漢朝興旺時因爲有賢臣明君,敗落時也因爲臣子君王自己。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3

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後,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趨勢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爲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爲“民間形象”。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同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後,對於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那個演員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說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麼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麼樣子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判斷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於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瞭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的人。但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因此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很多的書。其中就有我最愛的《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裏,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傑,比如說:智勇雙全的趙雲、俠肝義膽的關羽、魯莽的張飛、仁慈的劉備、冰雪聰明的`諸葛亮等等。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趙雲,因爲他英勇善戰。沒有張飛的魯莽,沒有關羽的大意。在趙雲英勇救阿斗的場景中,更是驚心動魄。看着趙雲的奮不顧身,彷彿就是現代的捨己爲人。趙子龍就像一棵堅強、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楊樹。

我最看不慣的就是劉備了。雖然他是一國之君,可我還是不喜歡他。他爲了自己所謂的仁慈,讓多少人喪失了性命。在荊州時,龐統勸他奪荊州,可他卻在乎別人的眼光,認爲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事。遲遲不肯下手。認爲需要一個臺階上。就這樣龐統給了他這個臺階,用性命爲他換來了這個臺階。

諸葛亮真的是一個聰明機智的軍師,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他大擺空城陣,嚇跑了司馬懿近二十萬的大軍,真讓我敬佩。

各位同學,有機會一定要看看《三國演義》,這真的是一本令人回味無窮的書。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5

浩瀚的宇宙空間,神祕的微觀世界都是散放着那麼迷人的色彩,是那麼的引人入勝,使我不得不遐思,若干世紀後的人類科技到了何種程度,生物進化到了何種地步,時空旅行者能否從漫畫中一躍而出?

這些好奇使我不得不想要一探究竟,無意之中,在書店遇到了一本書,其貌不揚,但湊近一看,黑底上赫然寫着四個字“時間簡史”!我如獲至寶,它的鼎鼎大名早已耳聞,只是一直沒有中文版本出版,只能苦苦嘆息,但不知何時這本書悄悄走上了書架,我趕緊買來讀了讀。

初讀此書,不得不讚嘆史蒂芬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裏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章節莫過於時間旅行。比如這一段:

再重複一下,由於時間和空間是相關的,一個和逆時旅行緊密相關的問題是你能否進行得比光還快,這一點也許不會使你驚訝。很容易看出,時間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後階段做逆時旅行,就能夠使你的整個旅行,在你希望的時間內完成,而這樣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進!但是,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倒過來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進,你也就能夠逆時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種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無可挑剔的邏輯在字裏行間展露鋒芒,無死角的思維在史蒂芬的筆下盡情躍動,讓人無法相信這本書竟然是由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動的殘疾人霍金教授寫出的呢?

沒錯,作者雖然幾乎全身殘疾,但在思想和學的領域上,着實是一名偉人!

一本好書不僅能交給別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的書。

我深深地瞭解到了科學上有許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地追求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種種事例不勝枚舉。

當今社會,爲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無論是對開闊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都大有裨益,但是,我們絕不因此滿足,讓這些好處成爲絆住我們探索發現的腳步的鎖鏈,而是要仍要保持前人對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見解,不盲目相信現有知識的品質,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科技事業,爲人類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歷史書初一讀後感 篇16

一部大部頭作品或許真的是一場災難。對於讀者來說,大部頭會讓他的頭腦混亂已極,會使他的心靈受到海嘯地震的危害。希羅多德的作品對於現今被手機媒體娛樂衝擊戕害的我們來說更是如此,讀者或許會再次感受到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關於起名的迷宮所帶來的苦惱。但這也許還不是最大的阻礙。《百年孤獨》中的人名或許會讓一些讀者放棄它,《歷史》卻能讓人全部讀完。因爲《歷史》更像是許多條微博或者博客文章的集合——既然許多人說它瑣碎、硬湊——那麼就沒理由不會讀完他的博客,如果讀者喜愛故事的話。

如今我們更愛刷刷新聞或者段子,但那不是生活必需,只是娛樂的一種,因此儘管看了很多新聞,聳人聽聞的事情卻往往能夠喧囂輿論。人們早上看下午忘使得他們很難在腦子裏對類似事件進行歸納整理,思考發現事情背後的規律。這樣的能力並不使人人成爲思想家哲學家,不一定要能說出來寫出來,但能使人在滑進危言聳聽的泥沼之前穩住陣腳。

這樣的能力卻恰恰是閱讀《歷史》所必需的,一個博客作者往往有他自己一以貫之和發展的觀念和“哲學”,對《歷史》中的許多故事進行對應觀照我們也能揣摩到希氏的哲學教育。

通用的“希波戰爭史”這個副題有相當大的誤導,會令讀者以爲書裏所寫的不過是波斯帝國與希臘地區的戰爭經過和結局。但這不過是希氏著作藍圖中的一部分,甚至是無足輕重的一部分。儘管這部分佔了全書一半篇章,但我們應該發現在這部分裏軍事的描述並不爲重,且有含糊和斷層的`地方,在這部分,他也總是不失時機地穿插許多故事。

許多經典作品的開頭總是不容忽視,在開頭作者總是概括、暗示了他所要寫的所有:“其所以要發表這些研究成果,是爲了保存人類過去的所作所爲,使之不至於隨時光流逝而被人淡忘,爲了使希臘人和異族人的那些值得讚歎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榮光,特別是爲了把他們相互爭鬥的原因記載下來。”

讓我們這段話精簡一下,他所要寫的,首先是人類能夠永久流傳的“東西”,其次是希波戰爭的原因。

人類能夠永久流傳下去的東西是什麼呢,他似乎並沒有明說,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故事裏人物對話中格言一般的話語來發現關於倫理、政治、智慧等等關於一個人並且是一個公民應該懂得的東西。這可以說是直接告訴我們的,通過故事,他還有間接告訴我們的,比如巨吉斯的故事和他的後代克洛伊索斯對“美”和“幸福”的欲求方面是怎麼達成內在統一的呢……以巨吉斯的故事開始,以薛西斯的“風流韻事”結束,這兩個故事有什麼深層次含義嗎……

《歷史》表面上是以時間順序敘事寫作,但他穿插的故事卻破壞了時間順序,這些故事互相呼應,像滿是鏡子的房間,像一幅撲克,無窮無盡,做到了真正能夠永久流傳。《百年孤獨》與它在深層次上不無聯繫。正因如此,閱讀過一遍之後,這本書可以在任意地方打開,找到一個線頭,盡情地去閱讀。所謂思想是可以說清楚的,但故事的美並不只在思想,它有它的結構和形式,從結構和形式裏它有說不盡的盡頭。

吉本的讚譽是“《歷史》有時候是給兒童看的,有時候是給哲學家看的。”

寫給兒童看的,已經從許多“怨言”中得到了部分回答:故事性太強,甚至過於瑣碎,且不太可靠。而兒童是愛聽故事的,《歷史》中許多故事和後來的經典民間傳說和童話都有相似之處,如果單把其中的故事拿來講給兒童,相比兒童一定會喜歡。

不能否認故事是兒童教育中極爲重要的事情,是最先對兒童進行教育環節。這就牽扯到如何爲兒童選擇故事、以怎麼樣的標準去選擇的問題。又要回到作品開始的那段話了,而這問題也就被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