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懷念胡風初一讀後感

懷念胡風初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巴金的《隨想錄》以文學的方式參與新時期思想啓蒙運動,其言說方式必然受制於當時的歷史文化語境。作者要借文學完成有效的公共性言說,必須在保證可說、可寫、可傳播的前提下,選擇適當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懷念胡風》一文充分體現了《隨想錄》的言說限度,但它也不時尋找着意義擴張的間隙。《隨想錄》構建的是知識者與政治之間適度的批判性聯繫。

懷念胡風初一讀後感

去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文學館正式開館,我到場祝賀。……梅志同志同胡風來到我面前,她指着胡風問我:“你還認得他嗎?”我愣了一下。我應當知道他是胡風,這是在1955年以後我第一次看見他。他完全變了,一看就清楚他是個病人,沒有什麼表情,也不講話。我說:“看見你這樣,我很抱歉。”我差一點流出眼淚,這是爲了我自己。這以前他在上海住院的時候,我沒有去看過他,也是因爲我認爲自己不曾償還欠下的債,感到慚愧。我的心情只有自己知道,有時連自己也講不清楚。……我的眼光常常停在他的臉上,我找不到那個過去熟悉的胡風了。他呆呆地坐在那裏,沒有動,也不曾跟女兒講話。我打算在休息時過去打個招呼,同他講幾句話。但是會議快要告一段落,他們父女就站起來走了。我的眼光送走他們,我有多少話要講埃我好像眼睜睜地望着幾十年的歲月遠去,沒有辦法拉住它們。

我想起一句老話:“見一次就少一次。”我卻想不到這就是我和他的最後一面。 這一段話最讓我動容,老人終於在《隨想錄》的最後一篇,拿起剖刀,痛苦地對自己的靈魂來一次最深的也是最後一次的解剖。我看着“我的眼光送走他們,我有多少話要講埃我好像眼睜睜地望着幾十年歲月遠去,沒有辦法拉住它們”,看着這些蘊積着生命沉澱的句子,這些毫無技巧卻又是字字瀝血的句子,這些樸實無華恰恰是真誠又悔恨的句子,都想大聲地哭一常 一個有說有笑、精力充沛的詩人變成了神情木然、生氣毫無的病夫,他受了多大的迫-害和折磨!不能繼續工作,再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爲了寫這篇“懷念”,我翻看過當時的《文藝月報》,又找到編輯部承認錯誤的那句話。我好像捱了當頭一棒!印在白紙上的黑字是永遠揩不掉的。子孫後代是我們真正的裁判官。究竟對什麼錯誤我們應該負責,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原諒我們。五十年代我常說做一箇中國作家是我的驕傲。可是想到那些“鬥爭”,那些“運動”,我對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爲之吧),也感到噁心,感到羞恥。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寫的那些話,我還是不能原諒自己,也不想要求後人原諒我。我想,胡風作爲一個文藝工作者要是沒有受到冤屈、受到迫-害,要是沒有長期坐牢,無罪判刑,他不僅會活到今天,而且一定有不少新的成就。但是現在什麼也沒有了。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老人繼續寫道: 我是個衰老的病人,思想遲鈍,寫這樣的文章很困難,從開頭寫它到現在快一年了,有時每天只寫三五十個字。我想講真話,也想聽聽別人講真話,可是拿起筆或者張開口,或者側耳傾聽,才知道說真話多麼不容易。 這本《隨想錄》是我高二時候買的。

巴金逝世後,作家出版社再次印刷,我買到的這本已經是第3次印刷了。我一直喜歡巴金,是喜歡他這個人。當時高中,買來也讀了,沒讀完,而且就自己讀的內容,理解也不深,印象的也就是巴金老是說“真話”,老是“訴苦”。我一個毛頭孩子,怎知道這是對自己無情地批判和解剖呢?今日上午,再次撿自己感興趣又讀了,就做了以上簡短的讀書摘抄。 看《英語學習》,才知道上個學期讀的翻譯《浮士德》的錢春綺先生不僅精通德文,而且英語詩歌他也翻譯得那麼地道。真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