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有關清明的作文700字:清明之美示例

有關清明的作文700字:清明之美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下面是有關清明的作文700字的內容,歡迎閱讀!

有關清明的作文700字:清明之美

  有關清明的作文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明,全然沒有唐朝詩人杜牧所謂的“清明時節雨紛紛”。

兒時的我一直以爲這是一個待在墓園過一整天的節日,想想都從心頭涌上一股毛骨悚然的感覺。可是隨着年齡的推移,我細心觀察,年年清明,蓮花山萬人空巷,一片歡聲笑語,出來踏青都成了出來郊遊。大家都喜上眉梢,笑眼盈盈,絲毫看不出任何悽清之感,我不禁對“清明”二字感到陌生了。

母親也一番好興致,我一上完課,揹着書包坐上車時,她便開着車直奔蓮花上。我上課的地方離蓮花山很近,幾分鐘便到了,母親停下車,拉着我一頭鑽進喧鬧的人羣中,我又悶又熱,加之說話母親也聽不見,只能踮起腳看着入口小路盡頭的一番秀麗景色。春的色調不像冬日那般單一,映入眼簾,一片奼紫嫣紅、綠意怏然,再走近一點,更是五彩繽紛,藏在綠葉中的粉嫩的,水靈靈的花骨朵兒,高大的樹葉間蹦跳着的帶黑白羽毛的鳥兒;花叢間翩翩起舞的花蝶兒,撲打着毛絨絨的翅膀……清明不只是已故之人的節日,也是這些活潑可愛的小生靈們和無數的花花草草靈動的時刻。正是因爲這樣,我們的清明才活了起來,不是嗎?

蓮花山的風吹過,盈動着石物,彷彿是在贊同着我的想法。我在風中感受着自然的清涼,先前悶熱的感覺已經消失了。

是的,自然還是活的,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都是一樣。

最後,我以一首詩來總結清明之感: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歌,遙聽絃管暗看花。

這是白居易老先生對清明夜抒發閒適悠然之感,我想我也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活的清明。

  有關清明的作文

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時因不能夠回家掃墓,獨自一人在異鄉路上奔波,而心裏不是滋味,於是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以表自己此時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歷史十分悠久,並且流傳至今。

今年的清明節那天,天氣十分晴朗,我們一家步行來到了一座山前,這座山我來過很多次,但都是每年清明的時候。山上有着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墓,我們來到一座墳前,卻發現我的阿姨已經開始給墳墓除草了,我們便自動加入了掃墓的隊伍。媽媽告訴我,那座墓有兩層,上邊葬着的是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下邊葬着的是我的外婆。在我的記憶中我只見過我的太奶奶,她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只有她坐在家門口的那張椅子上等着我們回家的樣子。至於我的外婆和太爺爺,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我忘記了他們,還是根本無緣相見,我也無從得知。

在他們的墳前,還長着兩棵十分茂盛的樹,它們長出了許許多多的綠葉,但在這些綠葉中總夾雜着幾處枯枝,我喜歡將上邊的枯枝從樹上搖下來。我隨意地從路邊撿了一根長木條,往樹上一打,便落下許多枯枝,若將它們換作是雪,那也得是鵝毛大雪。

清明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還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當然也有不少的習俗。

在每年清明的這一天,人們通常會祭掃墳墓,是表示對死者悼念。清明節除了掃墓,還有盪鞦韆、踏青、放風箏、戴柳等習俗。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爲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掃完墓後,我們來到了外公家,那時已經是中午了,在吃午飯之前,媽媽和阿姨們總是會準備一些吃的,比如青團、糉子、蝦、蘋果、糕點什麼的,將它們擺在桌上。記得很早以前媽媽說過,那些都是供品,是給外婆他們吃的,我們要在他們吃完以後,纔可以吃。要是趁大人不在偷吃,那便是對那些過世的親人的不敬,若是偷吃時還被大人們抓個正着,那可就不是一頓教訓這麼簡單了。

漸漸地,太陽已經開始西落,我們也該回家了,在這回家的路途中,我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太奶奶那慈祥的面龐……

  有關清明的作文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你們知道今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對,4月4日)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我們剛纔背誦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下一壺熱酒,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情。這是對親人的一種孝敬,而我認爲:無論祭祀的禮數有多麼繁瑣,都不如趁他們在世時多給一些關愛來得重要。

不久前,我目睹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去世了,親戚朋友都去弔唁,其中一位中年婦女蹲在老人的靈柩前嚎啕大哭,邊哭邊說:再也看不見了啊。聽朋友介紹,這個婦人是老人的直系親屬,並且居住在一個城市,卻有兩三年沒有去探望過老人了。見此情景,聽罷介紹,我即同情又鄙視:之前幹嘛去了?老人去世了哭得“驚天動地”,活着的時候爲什麼不去多探望探望、多陪伴陪伴呢?也許是“良心發現”?想到這,我不禁又想到了這樣一句警世名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同學們:孝親敬老是我們永遠倡導的一個話題。自我校踐行《弟子規》以來,老師無數次地指導同學們回家怎樣孝敬父母長輩,並把每一個週日定爲同學們的孝親日,號召同學們能在課餘時間多關心父母老人,盡一份爲人子女的孝心。讓老師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有很多同學已經行動起來了。從開學初同學們上交的手抄報裏可以感受到那份孝心,從那些學做家務、爲父母做事的照片上可以探視到那次孝行。

同學們:堅持下去吧!時不我待,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父母少一點勞累;做好自己的事情讓父母省省心;用我們的孝心給父母多帶去一些快樂與欣慰;我們的父母一定會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