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中秋佳節作文

六年級中秋佳節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八月十五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中秋佳節作文,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六年級中秋佳節作文

  中秋佳節作文【1】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馬上到了,我是喜啊盼啊,可不是嘴饞月餅,而是心裏特別高興,因爲又要過個像春節一樣快樂的節日了!

爸爸曾給我講過,中秋節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又叫團圓節,拜月節等有好多好聽的名字呢。中秋節的來歷也有很多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我最愛聽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秋節這一天,人們可以參加好多的活動,吃月餅,賞月,玩燈、講故事等,大家團團圓圓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今年的中秋該怎麼迎接呢?我想來想去,是和去年和幾個小朋友組織活動?還是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再決定吧。

經過商量,我們一致通過準備回老家和爺爺一起過中秋。媽媽說:爺爺最盼望咱們回家一起過個團圓節了。我還提議,過中秋節的夜晚,我們一家邊賞月邊組織個“家庭中秋演出”和接“古詩句大賽”,爺爺做裁判。就是必須在表演的節目和接詩句裏有“月”字才行,否則就算輸,冠軍可獲得金牌月餅一個。爸爸媽媽連連贊同是個好主意。看來我的好好做做準備才行。那些“牀前明月光……”“明月幾時有?……”等古詩得好好複習一下了,因爲我想冠軍!

爸爸還告訴我,我們每當放假過中秋團圓節時,那些一樣思念親人的解放軍叔叔正在默默地守衛者我們的國家,保護着我們的安定生活,他們卻不能與親人團聚,只能將思念通過月光傳遞給家鄉的親人,我們都該尊敬他們,感謝他們!還有,香港和澳門都回到了祖國媽媽的懷抱,臺灣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祖國需要團圓,祖國等着臺灣早日歸來。因爲臺灣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只是他離開好久了。

我好像越來越覺得中秋節的意義了。原來只知道中秋節可以吃月餅和欣賞月亮,沒有理解團團圓圓的真正意義,今年我好像明白了點什麼,我要大聲地說:中秋節,快來吧,讓大家在一起快樂吧!

中秋佳節,我張開雙臂迎接你!也祝福大家團團圓圓,快快樂樂!

  中秋佳節作文【2】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過中秋,在我國是一項十分古老的習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我們早早地吃了團圓晚飯,迫不及待地坐在電視機前看中秋晚會,我們一邊看晚會,一邊吃月餅。就在吃月餅的時候,我問爸爸:“爸爸,中秋是怎麼來的?”爸爸得意地說:“你說呢?呵呵!”我心想:賣什麼關子?以爲我不知道,哼,讓他吃驚一下!我說:“哈哈,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浠,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才定爲節日。爸爸,你說是吧?”爸爸驚訝地說:“這你也知道?”我得意地說:“你不要瞧不起人呀!”媽媽說:“就是啊,你不要小看兒子喲!”說完我們哈哈大笑起來!我接着說:“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圓,我們去賞月吧?”大家同意了,於是便一起走出了家門。

我走在路上,擡頭看天空,天還是那片天,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今晚的月亮比以往更圓潤、更皎潔了。仰望着那美麗的月亮,好像嫦娥姐姐和玉兔弟弟正在向我招手,想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在月亮上遨遊……不知不覺的我們就來到了嘉陵廣場,廣場上的人真多啊!人們或休閒,或娛樂,或跳舞,或聊天,或賞月,一家家,其樂融融,到處是一片和諧溫馨、國泰民安的景象!

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遙遠的邊關——新疆和田,因爲它是我的第二故鄉(爸爸以前在這兒當兵),那裏有我最要好的小朋友,還有我最敬佩的解放軍叔叔,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一人辛苦萬人甜,一家不圓萬家圓”,如果沒有他們無私奉獻,哪有祖國現在的和平安寧,哪有人民的幸福安康!請月亮帶去我對他們無盡的思念,並捎去最美好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祝大家節日快樂,願天下永享太平!

  中秋佳節作文【3】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衆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爲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爲元宵、八月十六爲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爲“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