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一作文 > 【精品】高一作文集合八篇

【精品】高一作文集合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高一作文集合八篇

高一作文 篇1

迎面撲來的寒意,睡意朦朧的眼睛猛地睜開。感受着外界的氣溫,好似穿梭了時空,從炎炎夏日來到了涼爽之秋。但,我只是跨過祖國的大好河山,從株洲來到了青海西寧。

來到了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它給我的第一個驚喜不是黃河的波瀾壯闊,也不是草原的遼闊無邊,而是站在拉脊山上的寒冷之意。沒錯,在這酷暑之中我感到了寒冷,刺骨的寒。這人站得越高,寒冷之氣就越是刺骨,這是事實,不也是人生哲理嗎?第二個驚喜便是大塊大塊的肉。這裏不似江南將菜做得小巧而精緻,而是通過大盤大碗將那豪邁之氣顯示得淋漓盡致。生吃大蒜則將這豪邁之氣渲染得更加濃厚。

這裏還擁有一片雪白的湖,沒錯,雪白色的。但,那不是寒冷的白色,而是鹽的白色。而它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茶卡鹽湖。這個湖裏只有淺淺的一層水,水下則析出了層厚厚的鹽,這鹽就像海洋的沙子一般存在於水裏,不會爲任何東西而消失不見。在鹽湖裏用手摸一把或者洗一下手那就恭喜你成功的拿到了茶卡鹽湖的特別紀念品——鹽。而且這裏也因鹽擁有了鹽門雕,一種特殊的工藝品,也是這裏人們智慧的結晶。它們便是我的第三個驚喜。

在去鹽湖的前一天,車行在高速公路上,看,白白的大雲朵像棉被一樣蓋在了山頂上,好似在給山頂保住最後一絲溫暖;望,那些牛羊在近處的草地、遠處的山坡上吃着草,就像一塊塊黑色、白色的寶石在綠色的絲綢上閃爍,爲這片遼闊添上一抹亮色;瞧,滿天飄來的白色,那不是雪,也不是柳絮,也而蒲公英,這些白色的精靈在陽光下、微風中起舞,爲這高地之原送來份愉悅。而那遠處的一條藍線便是我的第四份驚喜所在之地,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早上5:00我從帳篷裏出來,冷冽的氣息讓我忍不住一抖。這爲的就是看日出,青海湖的日出。但早起的我們仍然遇上了堵車。與我們有相同想法的人大有人在。而等我們到了湖邊,遠處的天邊已有一抹紅色,而近處的的人們早已沿湖站了很遠了。終於好不容易擠出了人羣,蹲在人羣的前面,而眼前的景色早已變了樣。有一朵雲低低的浮在湖面上,它與湖面之間有一條小小的縫隙。而太陽又想恰好在那裏升起,給人的感覺好似有一爐大火將雲燒得通紅。而且這火是越燒越旺,越燒越旺。哦!我看到火心了,那小小的,圓圓的太陽出現在那條縫隙中,它是如此的耀眼,如此的美麗,它如同透着金光的鑽石鑲在那縫隙間,美極了!日出就在很多人裏眼裏看完了,但它在我眼裏還沒有。太陽在穿透雲層時,我看到了,看到了它不是紅色的,而是光明的。它一點點的從天空中的一角蔓延,驅散了黑夜,爲大地也撒上了一片閃爍的光明。而我,則迎接了一個白天,一個光明的白天。同時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永不黑暗的白天。

“啊嚏!”看完美景的我,同時感受到了寒冷、感冒、高原反應的關照。它們好似在對我之前不管不問表示憤怒,但我仍不後悔對它們的不理不睬。

四個驚喜,留在心底。愉悅心情,寫在紙上。我很喜歡這次旅遊。縱使我讀了萬卷書,也不如此次行萬里路。

高一作文 篇2

那天,我與一位同學準備一同去另一位同學家,由於初次到訪不識得路,結果找了半天的路卻仍還未找到。在馬路上,我們的襯衫早就被汗水所浸溼,飢渴難耐的我們買了瓶水,小憩一會兒後我倆決定分頭找。於是,我獨自尋找在冒着熱氣的馬路上。我找了許久,依舊沒有找到,我扔下喝完的水瓶又開始找了……

當我騎車經過一段兩旁都種滿高高的甘蔗林時,四周寂寥無人,忽然,看見了一位老伯正挑着大袋廢品踉踉蹌蹌地走在馬路上。我的目光情不自禁地投向了這位老伯——老伯的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全身上下只有穿着一件老舊泛黃的短褲,戴着一頂做工粗糙的草帽,脖子上的褪色的毛巾被汗水浸透,肩膀上的汗水從裸露着的半彎着腰的後背流下滴在褲帶上。扁擔上挑着的廢品將我的視線完全遮擋住,我的視線只能隨着他邁出的一步又一步艱難的步伐帶動着扁擔兩頭上下搖晃隱隱約約地從中看出他身體的輪廓。他穿的那雙拖鞋與扁擔同時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骨瘦如柴的他隨着聲響踉踉蹌蹌地蹣跚慢步,身體也隨着那兩大袋廢品左右搖擺。酷暑正盛,他卻仍默默地走在寂靜的馬路上——此時的他似乎沒有發現我的存在,更沒有發覺他那汗溼淋淋的瘦弱身軀!

忽然!一陣熱風從馬路旁的甘蔗林裏吹來,捲起了林中的沙土吹向了我和老伯……

老伯擡頭望見熱風,連忙用左手猛地按住頭頂上的草帽,右手緊緊地抓住扁擔,暴出了手臂上的青筋,卻又微微翹起將眼睛貼在手臂上,歪着脖子緊緊地夾住毛巾,毛巾隨風舞動起來卻也始終被老伯固定着,廢品袋微微搖晃,老伯打了個踉蹌,右腳往後一退,便趕緊穩住腳步。風過去了,老伯便用毛巾擦了擦眼睛上粘住的汗水,穩了穩草帽後又開始緩緩行走。這時的他擡頭才發現了我的存在,我也才終於看清了他的容貌:老伯的臉上流着汗水,眼睛圓凸凸的,黝黑的臉龐只有眼角有皺紋。看見我如此專注,老伯有些吃驚和不解地瞄了我一下便立刻又“深埋”了他的頭繼續前進。我也尷尬地回過神來。我這才覺得這樣做似乎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心。意識到了這一點後,我發現自己剛纔的窺探似乎也有些過分了——我不應該以一種異樣的目光去注視他。我與老伯的距離越來越遠,老伯的身影漸漸地消失在我的視線當中。可是,我始終無法抹去他在我心中的清晰身影!

老伯的身影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在我的記憶中彷彿早就有了這種身影,我猛地想起——哦!沒錯,那也是我父母的身影。我的心裏一顫,眼眶裏的淚水混雜着汗水滑落了下來,我的靈魂陷入了深深的內疚與慚愧之中……

此刻,我還有什麼資格再抱怨天氣,再抱怨尋友無路呢?我只有愧疚!愧疚自己對父母呵護的不珍惜,不尊重!

老伯,謝謝您!是您爲我開啓那被我遺忘了的感恩心扉!

高一作文 篇3

天色一點一點陰沉下來,黑夜漸漸的如大網般籠罩了整片天空,我踏上了前往異地的列車,車上的我,望着眼前的一切,望着落日一點一點消失在地平線上,此刻的我思緒萬千…….

列車一點一點開向遠方,故鄉的景物一步一步離我遠去,心中有千千萬萬個不捨,卻也無可奈何。多想時時刻刻呆在故鄉,可是能夠嗎?人總要向前走,不能停留在原地。如此看來,離開故鄉是我們人生中一定會經歷的過程,只是現在早點經歷罷了。

跳下列車,看着人來人往的人羣,我開始不知所措起來,竟在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的前進的方向。我拖着行李箱,邁着沉重的步子行走在這繁華的街道上,我似乎可以預測到我前途的渺茫,在陌生的環境竟無人可以求助。這時候,便好想真的有親人在。可是,我知道不會,身在異地,只能靠自己。

當夜幕降臨之時,無助感再次爬上我的心頭。躺在牀上,望着月亮一步一步爬上山頭,心中一心一念的只有故鄉,此刻我已經能夠了解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心境了。望着明月,對故鄉的思念又增加幾重,是否故鄉的人會與我看同一輪明月,可爲什麼這裏的月亮沒有故鄉的月亮好看呢?也許月亮是同一個,只是看月亮的人的心情不同罷了。我閉上雙眼,想象着故鄉的人、故鄉的景,一股酸流即將從眼眶噴涌而出,也許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離開家鄉,才知道家鄉的美麗。我應該振作起來,既然已經離開,我已不再後退,奮勇向前纔是如今之計。伴着這一想法,我漸漸的進入夢鄉。

當清晨的第一束曙光射入房間,我很清楚這是新的開始,我收拾好行囊,再次走入街上,此刻的我是有目的的前行,而不是一粒散沙,不知前行的方向。我邁入大學的校園,坐在課堂上,望着窗外,看着南飛的鳥兒,提醒自己,一切都重新開始了。

遠方,時間留不住我們,我們踏着遠方的步子,正在緩緩向未來靠近。

高一作文 篇4

古人看月亮,猜想那是“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的人間仙境;但從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那刻起,嬋娟的桂宮變成了一個處處坑窪的醜陋的球體。

仰望星空的人,總認爲星星是寶石;但飛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兒和地球一樣,有灰塵、石渣。

一塊纖塵不染的白布或一塊白壁無瑕的美玉,總是代表着完美和純潔;但當放在顯微鏡下時,各種微小的細菌與細密的紋絡盡收眼底。

都說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但是生活中,眼睛也可以欺騙你。

同一樣事物,人們在腦中想象的和實際中存在的有很大差距。在很遠的地方看與在很近的地方看,同樣有不小的距離。記得有一年暑假,媽媽帶我到內蒙古大草原旅遊,導遊遙指一片山頭,說那裏是電視劇《還珠格格》拍攝地,我和媽媽都很激動,那漫山如茵綠草和悠閒的馬匹正是我們這種在都市樊籠裏的人心馳神往的。我們頂着大太陽奔到那座山上,定睛一看不禁大失所望。遠處看大片的綠草實際上只是三三兩兩的直立在貧瘠的土地上,俯身看草下土地,各種各樣的昆蟲清晰可見,那些馬匹臀部還有厚厚的馬糞,不斷甩着尾巴驅趕成羣的牛虻。這就是人間天堂?一座山上的草地與馬匹,只隔着幾百米遠,便可以有如此大的不同,更何況那與地球相距幾萬裏甚至幾光年的月亮星星,以及比肉眼分辯率小一千倍的顯微鏡下的世界?

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樣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如果人們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統籌看待問題,同樣會鬧出笑話。一家紡織公司新進了一種布,當拿到董事會桌子上時,桌子東邊的人說它是紅的,而西邊的人說它是黃的。當桌子兩邊的人互換座位以後,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剛纔都只是從一個角度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其實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多角度看問題的人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一個角度看問題的人山重水複疑無路,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爲”固然不可,但“目見耳聞”不是全部。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想做一個智慧的人,就應當遠觀近看,多角度多方位觀察分析萬事萬物。惟有此,才能成爲生活的智者。

高一作文 篇5

韶光暫留。爺爺的臉在日光燈下,不滿的情緒透過那渾濁的鏡片:“你搬走桌子就不能多添一步,把臺玻璃底下的紙片花兒都留下?”爸爸甚是不耐煩,換張餐桌,把原來的棄擲,再簡單不過的事,拘泥於不明原因的繁瑣,實在浪費時間。

“唉,那些好東西,都是想給孩子多看看的,能一天,是一天……”我攤開掌心,看那漏網之魚——許久前本該墊於桌下的。如此,便成了一去不返,留下的唯一痕跡。

將記憶從過往中翻出,同這張紙片一起,敝帚自珍地數過。

爺爺愛讀報,每每叫他不應,定是入了迷。從小看他,一樣的姿勢,紗窗下,光暈支離破碎,塵埃輕舞,舉着報一動不動,隱約閃爍在鏡片後的'情緒。

只是,不知從何時起,他多了一項工作。變戲法似的,塞給我一張紙片,定睛,原是從報紙上裁剪下的,嗅那表面的味兒,報紙獨有的,古老,富有生機,仿若一位從民國翩然而來的故人,用淺淺的語調,念過寥寥,念過婉轉。總是敷衍道:“爺爺我回去有空再看。”語罷欲塞入兜中的手被他止住:“好文章啊好文章,不行,你得看,幫你壓臺玻璃底下,吃飯時隨性看看總不浪費時間吧?”日子洶涌地向前,光陰如棋子,落子的位越來越少,年歲越過越薄。

偶然撞見過爺爺裁剪,彷彿雕琢着的工匠,多一分陽光濺落到視野之上,亦是攪擾。“好文章啊好文章,不能荒廢了的。”這樣划着一道道線,咂嘴,兀自發笑。漸漸受他感染,奶奶也起了興致,時不時壓一張“青少年如何保護視力”,如此類,被爺爺發現,不過幾天,便無處可尋。

爺爺的眼光不容置疑。沉浸於那灰白色的紙張,漫步走過煙雨籠罩,黃白交錯的蒼穹下,看盡更迭的人面,煙花破碎的世事。往往中途吃飯到一半,便湊近了玻璃,一心一念,不知身處何方。奶奶因此少不了責備爺爺,爺爺仍是那一副悠閒模樣:“不急,不急,看完再說。”

這樣的縱容,維持到此番爸爸的失誤,經年累月,一瞬間化成雲煙,就在目睹中,飄搖過頭頂。

爺爺也愛惜報紙,卻因爲剪報,他那裏剩餘堆積着的,不再完整,殘破不堪,與我這裏留下的一張,便成爲追尋那筆財富的痕跡。

可我知道不止於此,文字領我走過的河山,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路,編織,造就了回憶中的印痕,刻於血液。

那一張張紙片,成了過去。留下的痕跡,在身體中,卻磨滅不盡,厚重的復古氣息,老一輩的用心,使這痕跡壯大,生根發芽。

一念,百草生。

念那隨風,本該沉潛的書香。

高一作文 篇6

引文:

面對高一新課程蘇教版的作文,我們沉思,我們疑惑:重主題輕文體、寫作指導與寫作實踐相互脫節。本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學實際出發,領悟與思辯了高一蘇教版作文的編排,讓感悟與思考流露出真切的言語,爲您、也爲我,走出作文教學中曾幾何時的迷茫。

正文:

明察秋毫:剖析教材和學生現狀

縱觀高一的作文,有一個感想:“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蘇教版的作文放在每個專題後,每次的寫作指導看似與專題文章內容相似,而寫作實踐卻變幻莫測,遊離於專題內容之外。如必修一第四個專題“像山那樣思考”,課文有《江南的冬景》《西起地平線上》《赤壁賦》,寫作指導是指導如何寫寫景散文,但寫作實踐卻出現了小品。俯視高一四冊課本,其間有話題作文、散文詩,中間穿插議論文、新聞通訊,以演講稿結束。在這一年裏真是百花齊放,搞的老師、學生暈頭轉向、雲裏霧裏,似乎什麼類型的作文學生都有接觸。從高一開始,蘇教版的作文編排就讓學生站在高考的起跑線上,奔竄於各種文體的驛站中,卻喪失了最基本的文體進程學習。雖然現在蘇教版的作文次數增多了,但我們老師卻處在“霧裏看花”,越來越難於上作文指導課,而講一節課所花的精力也倍增,更何況學生呢?蘇教版的作文,想說愛你不容易。但敢問路在何方?

歲月悠悠,人生匆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像一茬又一茬的莊稼在夏季裏成熟,從我們身邊走過,但每一屆學生的寫作困境卻似曾相識,大致存在如下誤區:

一、千人一面。有相當一部分作文的題材總是選用歷史文化名人,常見的歷史文化名人有陶淵明、蘇軾、李白、杜甫等。結構表現爲“穿靴戴帽三段論”,即用三段左右的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蹟爲作文主體,再加上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這種文章的套用使得所有的文章都長一樣的面孔,而最讓人痛心的是,許多學生誤以爲那些空洞的文章就是他們努力的目標,漸漸地,對寫作的厭惡之情由此而生。

二、虛情假意。此“情、意” 本指學生的真情實感,但到頭來,情感都是虛假的。學生作文情感的缺失、無病呻吟,矯情造作已非一朝之弊,一篇寫奶奶的文章可以用於外婆、大媽;一位陌生人成爲了自己的朋友兄長;一段優美抒情移花接木,足不出戶雲遊八方;文中無辜送命的親人何其多!每一次寫作指導課之後的800字作文,對大部分同學來講,那真是感情上的折磨、五雷轟頂,而對老師而言,批閱也就成了一種審美疲勞。

三、巧婦難爲。俗語云: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囿於學生的閱讀量的減少和閱讀面的狹窄,四大名著的接觸都只是停留在電視層面,更不用說經典作品了。所以材料的貧乏,語言的空洞是目前學生作文最大且最難以短時內扭轉的弊病。試問學生腹內空空硬要擠出一篇800字的作文,真難煞他們。老師平時課堂上作文技巧的教授都是隔靴搔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讓學生做巧婦也不現實。

四、文體模糊。通過好幾次的作文指導課,筆者發現學生對文體很陌生,不知道何爲小說、散文,更不用提議論文了。所以在蘇教版的必修一專題中一旦出現議論文寫作時,學生就手足無措。四不像的文章出來了,議論中記敘的冗長,議論語言的匱乏,文中甚至還來了幾段抒情性的文字。文體觀念在他們看來是霧中之花,水中之月。

有的放矢:高一作文教學土方。

針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種種誤區,筆者下面所講的並非高深莫測、玄乎又玄的理論,也不是中規中矩的條框,而是結合自己教學過程中實際情況和實際操作的一些愚見,以拋磚引玉。在客觀分析學生寫作現狀基礎上提出較爲積極有效的方法,盡最大可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一、源頭活水,理順作文訓練順序

教材是死的,教師是活的,面對蘇教版模糊的作文編排體系,筆者認爲不妨腳踏兩隻船,立足新教材的教學目標,兼顧已有的較爲成熟但並不落後的作文編排體系。按照學生習作文體和思維語言及作文感受過程,梳理寫作線索:首先從感知豐富多彩的世界開始,會感動,這與必修一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的內容合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作文:以“青春”爲話題寫一篇文章。對於青春,高一的學生正開始步入這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要他們在這個關鍵而特殊的年齡階段動用自己敏捷的感官來體會世界,體會生活,筆者相信學生肯定有許多可以講的話;第二篇是寫人物形象,從身邊熟知的人入手,繪形貌,寫性格;第三篇是在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後面的寫作指導,回憶故園,梳理學生的童年鄉村生活痕跡,當用記敘抒情。又根據課時進度安排“假如祥林嫂沒有死”的想象作文。總之,第一學期以記敘、抒情爲主。第二學期首先安排詩歌,其次是議論文,通過集中練習,加深學生對此種文體的印象。在理清文章教學指導順序之後,我們可以更爲清晰有效地展開教學。

二、亡羊補牢,重明文體培養情感

作爲高中作文教學並不能完全的順其自然,面對學生薄弱的基礎,筆者充分利用每次作文課耐心而反覆地講解文體概念,但一學期有限的作文指導課是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講且講明白的,筆者認爲大可利用教材中閱讀課文的範疇進行作文文體觀念的落實。如在教學《勸學》《師說》等文言文時,除了主要教學目標落實文言字詞句和了解思想外,可以將文章結構的分析與現代文中議論文文體特徵相結合,曉之以論證手法,議論結構,議論語言。同樣《鄉土情結》《前方》《想北平》《西地平線上》《聽聽那冷雨》等等都可以作爲散文體裁的例子在教學目標落實過程中加以強調。寓文體教學於教材的課文中,學生對文體的印象會相對而言收到較好的效果。說到情感的培養,其實情感的培養途徑很多,需要我們細膩地感知生活,體悟周圍,總有學生在抱怨我們生活枯燥,我們三點一線,沒有情感。試想一下,在這狹小的天地裏,對學習有怎樣的反映?對住宿生活態度如何?對星期天怎樣評價?對未來如何思考?一系列問題其實蘊涵着學生們充沛的情感。我想此時,我們教師可以提一些在學校範圍之內的寫作素材,第二學期必修三第一專題要求寫詩歌,我們高一備課組經過集體備課設計了最簡單的教案,寫幾行詩歌,以校園內的一棵樹爲內容對象,要求寫5—8行詩歌,學生在5分鐘左右就有成形的文字,而且寫得還有模有樣,在這次詩歌寫作的初步指導後,讓學生訓練了一次詩歌,從批改的情況來看,有些寫得相當的出色,而且情感飽滿。例如:

(學生一):

千年風雪

你璀璨 依舊

花開花落

雲捲雲舒

斑斑古蹟

見證靈魂的不屈

(學生二):

緘默的老者

守着莊園

流水的年華

堅硬的骨

傷痕累累

碾碎了豐腴的莊稼

那是第一隻乳房

乳香漫長

較好得寫出了老樹的形象。

除了教師的專門引導思考生活,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隨時打開學生的情感之門,《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巴斯》讓學生比照現實,體味自己生活的幸福;《六國論》《阿房宮賦》讓學生徜徉在浩淼的歷史時空中暢想古人;《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讓學生品咂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祖國山川頌》激盪愛國熱情。接觸了鮮活的材料後,學生那如一潭死水的情感之池也會盪漾,纔會重新清澈。雖然有亡羊補牢之嫌,但我們還是應該勉力而爲之。

三、涓滴成河,攢積語言融會貫通

怎樣積累材料、語句和篇章。筆者採用了其他老教師的一些方法,早自修詞語的聽寫(這一方面是語言基礎的積累)。讓學生準備一個硬皮本,堅持做摘抄,抄寫的內容是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好段甚至好篇,並要他們適當作一些點評,大部分學生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當然有些是爲完成任務而敷衍,但這樣實施下來照顧了大部分比一個不顧及總要好。筆者給學生定下了標準,即摘抄如何有效,看你每次作文有沒有用進去一個句子甚至一個詞語。正如筆者提醒學生對待課外書籍的態度,不要心懷大志,而要着眼細節,以少成多,細水長流,才能泉眼不枯竭,寫作之素材豐富,填充自己的庫存,增加儲量。在對學生摘抄檢查中筆者發現,摘抄的內容有雜誌上的雋永之語,詩詞的賞析之語,課堂上補充的經典之語,名著中感動人的哲理之語,簡短精練的名人睿智之語。在這些紛呈的語句集合中,筆者似乎看到了寫作提升的希望。。com

四、下水示範,摸索興趣提升途徑

讓學生有興趣寫作文,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筆者沒有新招。筆者個人的體會是應該加強作文批改週期,衆所周知,大部分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儘可能快的把作文批改的結果告知,這說明學生對寫作總有一種期盼感。如果作文如泥牛入海般在快要忘卻之時去講評,試問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學生寫作積極性和興趣何來。筆者也不免有時遲發,但一般兩週左右反饋一次。每次遵循打印幾篇例文,選文學生不重複的原則以鼓勵他們的積極性。筆者打算在學年末編一本兩個班的優秀作文選,這項計劃在我教上一屆高三時就已經有預想了,一直未能實施,我想今年有望。

二則教師以身作則,筆者認爲作爲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大談如何寫作,說一百句好不如同題寫一篇給學生看,筆者朝這個方向努力着。這是對學生的鼓勵,也是對自己的加壓。在提升學生的同時也加強了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爲呢?

作文教學,很多語文老師心中永遠的痛,因爲它比語文本身更難見成效,筆者有時也存在很偏激的不可教論,但靜心思之,作爲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頭戲,作文教學是學生在離開語文課本之後最有價值的知識。高一教學一年將盡,回顧其中的摸索、實踐,心中感慨良多,通過本文試圖理順一些高一作文教學的思路和方法。

高一作文 篇7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而人在逐夢路上,又何以活得如此灑脫呢?

現實的種種羈絆,總是讓前進的路變得曲折坎坷。於是便自然地駐足回首,回首逝去的美好時光,排遣當下的不愉快。

一路走來,有個叫“快樂”的小傢伙偷偷地逃跑了,但我,聽得見空氣裏尚存他的一絲遊離的聲息,觸碰到從他身體裏流淌出的帶着濃稠哀傷的血跡。我知道他遍體鱗傷,卻不知道他在哪裏。我現在是多麼地需要他,我要找到他!

快樂啊,你會在哪裏呢?是不是藏在那個大大的彩色糖罐裏呢?那些飽滿而晶瑩剔透的糖果,像泡泡一樣載着五顏六色甜蜜的夢。我記得我們一起嘗過它們的味道,那是一種“幸福”。現在我忍不住又舔了舔它們,卻發現,這種甜已讓人發膩了。我想,你應該也嫌棄它們了吧?

那你在哪裏呢?是不是躲在我們一起嬉戲過的那片草地呢?那裏陽光肆意地傾灑,跳躍着生命的綠色,點綴着繁星一樣的野花,迎風搖曳的狗尾草像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那時候我們多自由呀,有那麼多的時光可以坐在一起懶懶地曬太陽,數着蔚藍天空上的“棉花糖”。可後來的我,怎麼總是那麼忙,像機器一樣不停地轉。忘了有多久了,沒能再和你一起來這個地方。而現在,我在蕭瑟的秋風裏,只看到滿目的蒼涼。哪裏還有你的影子呢?

我在歲月流逝的時空裏,像月光一樣,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由此及彼的移徙。可是,依舊沒有——你的消息。

我去過我所能想到的地方,做了我所能做的。那些曾經溫暖鮮豔的畫面可真讓人懷念,而現在我卻一直找不到你,是不是我早已在無形中忘記了找到你的方式。

風吹過小樹林,聽得見滿樹林的嘆息,它們是不是和我一樣也在想着你?我多想你能陪我,看這人世間的細水流長,望那長空中的雲捲雲舒。快樂,下個春暖花開的時候,你會回來嗎?

點評: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富有童話色彩,寫得含蓄而有韻味,表現現在高中生的一種精神狀態:渴望自由,渴盼快樂。學業的繁重,已讓一部分高中生失去了自由快樂的時空,這不能不引人思考和關注。指導老師:薛豪

高一作文 篇8

在我豐富的課外生活中,“吃”可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呢!

我最喜歡的是中式古典大餐。這裏的品種經典,菜單、口味各式各樣。《水滸傳》讓人流連忘返,《紅樓夢》讓人又酸又甜,《三國演義》苦中帶甜、甜中帶酸,還有《孫子兵法》、《儒林外史》等等,常常成爲我的“盤中之物”。

與中式古典大餐相比,中式現代大餐愈發通俗易懂些。《紅巖》常辣的我滿腔熱血,《朝花夕拾》則顯得平淡些,卻又讓人回味無窮,這盤大餐可讓我吃足了癮。

接下來是西洋大餐,顧名思義,這全是些外國作品:《老人與海》、《羊脂球》、《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都是異域的風味獨特的佳餚。吃完這些,是不是頓時疲勞全消呢。

吃完大餐後,再吃一點甜點吧:《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書中美麗的畫面、扣人心懸的情節、美好的結局是不是讓你置身於甜蜜之中呢?

除此之外,還有應有盡有的飲料:健力寶(《體育世界》)、威士忌(《世界軍事基地》)、白蘭地(《十萬個爲什麼》)……隨着年齡的增加,我的自助餐也從以前的“兒童套餐”變成了現在的“豪華經典菜式”。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書帶給了我許多的財富,尤其是那次,更讓我有着說不盡的感慨:那天,天正下着一場大雨,“轟隆隆———”閃電在空中劃過漆黑的夜幕,天很黑,伸手不見五指,河也是黑的,甚至連房屋也是黑的,大雨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般不斷的往下砸,一陣風拂過,不再是以往那種柔弱。此時,風彷彿是一位發怒的惡魔,所到之處,樹搖搖擺擺的晃着,似乎馬上要倒了、沾滿雨點兒的窗劇烈的抖動着,傾訴着它的不滿。我蜷縮在角落,顫抖着,我的心亂的像一團交錯在一起的線,我不滿,不滿爲什麼我的視力會如此糟糕,不滿爲什麼被人眼裏美好的事物在我看來確實模糊不清的景象?以前,我總會爲自己的眼睛引以爲傲,而此刻,我真希望這是個夢,睡醒後一切都會好的!可是,當睜開眼後,模糊的景象在殘酷的嘲笑着我:啊哈哈,你近視了,並且十分糟糕!就在此刻,我順手拿起了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主人公是一位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的可憐人——海倫·凱勒,她雖然從小就看不見任何東西,但是她卻用對未來有着美好憧憬的一顆心來迎接生活,她雖然因患猩紅熱而被奪走視力和聽力,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命運的勇氣,她用心帶給了自己和他人光明,她用知識充實自己的生活,卡贊扎基曾說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制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凱勒真實的寫照啊!想想她,再想想自己,我頓時覺得羞愧無比。合上書,這一夜,我一夜未宿。

雨停了,太陽緩緩從山頭升起,天空很藍,藍的沒有一絲白色,彷彿有人故意將天空洗了一番似得。地上坑坑窪窪的雨水經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彷彿是一顆顆晶瑩的鑽石。雨後,一切都顯得那麼安靜。水更清了,山更綠了,小鳥歡快地歌頌着大地。溫暖的陽光照進屋子裏,照進窗戶上,照上了那本書,發出淡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