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初二春節作文3篇

初二春節作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春節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春節作文3篇

初二春節作文 篇1

不知不覺,大年已經到了。小區裏的每家每戶都貼上了漂亮的春聯與窗花。除了貼春聯這個習俗還有非常多其他的習俗,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這些習俗吧!

在貼福字時,爸爸把門上所有的“福”字都貼倒了,我對爸爸說:“爸爸,你的‘福’字貼倒了,趕緊把它們撕下來重貼。”爸爸說:“你以前不知道,現在爸爸告訴你吧!‘福’代表福運與福氣,貼‘福’是民間傳統習俗。把‘福’倒過來是指幸福已到、福氣已到。”聽了爸爸的介紹,我才知道爲什麼要將“福”字倒過來貼了,我恍然大悟。

還有爲什麼過年要放鞭炮呢?傳說,年是隻兇猛的大怪獸,會吃人的牲口,它循環365天就會出來一次,人們十分懼怕,但是它怕光與響聲,因此人們就燃放非常多帶光的鞭炮來驅趕它們。爲了確保安全人們還會在這一天做一頓豐盛的團圓飯,吃完靜等12點,開始大量燃放鞭炮,放鞭炮擊退年獸,年獸被趕跑了,人們就安全了,又有一個新的開始。所以十二點就有了守歲的習俗。

這就是春節習俗。除了這些還有非常多其他的習俗,比如吃餃子,包春捲,看花燈等等。爲了體驗更多的春節習俗,我們大年初五還去楊柳湖去看了花燈,有各式各樣的花燈:財神爺爺、鯉魚跳龍門、秦淮八豔、十二生肖、深海明珠......讓我大飽眼福。希望大家在以後的春節裏用心體會春節習俗,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二春節作文 篇2

深圳的春節是最特殊的。

深圳是一個流動人口極大的城市,每到過年,深圳便成爲了一座空城。從一月十幾號學生放假開始,這算是過年的開始。從這時起,每家每戶都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

過年前的深圳,那可是熱鬧非凡,街道上車滿爲患,到處找不到停車位;商場里人滿爲患,擠得沒有落腳的地方;小區裏的電梯供應不足。然而開始過年,人便越來越少。左鄰右舍都高高興興提着大行李箱的鎖上門回老家。原本擁擠的供應不暇的電梯,過年時便隨叫隨到。

大街上清清涼涼,雖然張燈結綵,但是幾乎沒有行人,沒有幾個人看。花市是最熱鬧的,這裏可是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深圳的愛國路花市,是全國最著名的花市之一,每逢過年,留在深圳的人,定會到花市逛逛。花市不光賣花,還賣過年的小玩意兒,春聯年畫,這恐怕是深圳最有過年氣氛的公共場所吧!花市上人人喜氣洋洋,穿着新衣裳,在這裏選着年貨。狹小的店鋪裏熙熙攘攘,商家總是應付不過來這樣多顧客。雖然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但是走在這街上,卻年味十足。瞅瞅吹糖人兒,瞧瞧小葫蘆,望望紅剪紙,看着這喜慶的傳統民俗活動便是花市的最大亮點與樂趣。

除夕前是火車站飛機場最忙的時候,二十四小時連軸轉,日夜不停的忙着。這時出深圳的人便是回老家,來深圳的人定是在這邊有親戚被接了過來。深圳的人似乎在一夜間換了一批。

深圳是現代的除夕。家家戶戶燈火通宵,一家人坐在沙發上邊吃邊看春晚。用電話是要排隊的,雖然無法兒回老家,但也要打電話拜年,嘮上兩句。城市內不能放大型的煙花炮竹,但是街道上、花園裏、樓頂上都有男孩子們玩着飛碟,摔炮等小樣式的。

初一到初六,家家戶戶,都會到公園去玩一玩,那時的公園會擠滿了人,深圳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公園中和這樣多人在一起,真是讓人倍感溫暖。

直到初七,去老家的人又要來深圳了,來深圳的人要回去了,元宵節以後,年便算是過完了,大人們上班,學生再過幾天便要上學了,一切正常起來。

初二春節作文 篇3

八駿嘶風傳捷報,五羊跳躍展新圖。

花紅桃豔,金桔滿盤,喜氣洋洋華夏兒女策馬赴羊年,春節年年過,今年過節又不一般。俗話說“俗隨時變”,春節習俗傳承、演變到今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許多變化,回望過去,每個時代都各有風格:

50年代的年夜飯:幾斤肉快活吃幾天。

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裏過年。

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

80年代的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

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

現代社會花樣更多,過幾年一個樣,呼機拜年,電話祝福,短信傳情,餐館年夜飯,旅遊過大年。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好戲,大衆的呼聲是,年越過越淡了。可不是,這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一是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臨危機。慶豐收,祭祖和驅鬼,這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特別是城市的新生代們,不僅擺脫了農耕,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春節慶豐收祭祖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現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驅鬼也取消了。守歲,它是年節的核心。如果說,連它也省略的話,那肯定會影響到年節的地位,會減弱民衆的節日心理,使人們覺得節日跟常日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會影響到節日的傳承。它本來的意義是爲了祈求長命百歲,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信仰,就不太願意熬夜了,但是我們把"守歲"當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說話、娛樂、總結過去、暢想未來,這沒有什麼不好。

第二,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他們把現代化與傳統對立起來,把科學與信仰對立起來,反傳統、反宗教信仰;結果春節民俗中許多傳統內容、信仰內容被破壞。例如,把公曆第一天稱爲"新年",而把傳統的歷法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以致於有人想取消春節,用陽曆年取代春節。

第三,國外節日文化的引入對我國傳統年節產生了衝擊。物質享受爲主的春節氣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爲主的西方節日的興盛,現代生活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也需要多樣化的節日。不同層位的人們大可從那些節日中獲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應該是最具有魅力的,一個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於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強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導地位才能更突現出來。

第四,如今,平時工作日的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使得過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娛樂時間。城鎮人民溫飽基本解決,也不再等着過年吃大餐,穿新衣,走親戚,而是精神壓力尋求解放,想着可以哪裏去玩,玩什麼,怎麼玩?

時代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時代也不斷給予它新的挑戰,不同的時代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春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現。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春節家庭團聚的習俗至今相傳,人們再苦再累,春節那幾天一定要好好過,這是個人生理調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調整與社會關係調整的需要。無論是旅遊過年、上網過年、還是晚會過年,人們尋求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們在同一的時間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體一致的選擇,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與民族的需要。

一種民俗的傳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會生活環境的。當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民俗心理必然發生變化。然而這種心理變化並不似社會變遷那樣快,需要與新的生活方式進行長時間的整合。春節作爲一個民俗,在社會的發展逐步擺脫農業主導而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的時候,去與留就是純自然選擇,而不能人爲干預,其保留的也將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個時代都爲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爲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爲民俗應該是民衆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衆的文化訴求。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纔可能建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承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進軍,讓它成爲世界人民同樂的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