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中秋節初二作文示例

中秋節初二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衆人皆知的中秋節。每年的中秋節大家都會跟家人們在一起過,下面是關於中秋節初二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中秋節初二作文

  篇1:中秋節

今天是中秋節,媽媽早就把晚上上月的東西準備好了,水果洗乾淨了,還有一個大蜜袖呢!

哈哈,賞月的時間到了,八點整,我們把東西搬到了六樓的陽臺上,便開始賞月。今天的月亮好圓好圓,使我想起了一首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十五的月亮好圓啊!”我情不自禁的說。

“十五的月亮還沒有十六圓呢。”媽媽道。

月亮剛開始時,好像很害羞一樣,一直躲在烏雲姐姐的身後,烏雲姐姐對它說:“我的好妹妹,別害怕,勇敢地“站”出來,你看,下面有許多你喜愛吃的東西,真羨慕你。”月亮聽烏雲姐姐的話,勇敢的站了出來,“真的耶”說着,就笑了起來。我癡癡的望着月亮,媽媽和伯母們開始談起嫦娥奔月的故事。說着說着,小姨帶着兩個小表弟來了,最有趣的是那個小的,他上來時,傻傻地望着月亮問:“那個圓圓的東西爲什麼老在天上呢?”說完又用手去指,這時,妹妹騙他:“不能用手去指,用手去指它會割你耳朵的。”他果然被嚇到了,忙把手抽回來,捂着耳朵,那幼稚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過了不久,他才問:“怎麼我的耳朵還沒被割下來呀?”“因爲呀,他在要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割。”“那我時時注意,他不就咯不到我了。”“那你睡覺時,你注意到了嗎?他特別喜歡在別人睡着的時候動手。“他又不說話,但可以看出他很着急,媽媽彷彿也看出來了,就去冰箱裏那四根冰棍,要哄他,還沒說要給他吃,他就嚷着:“我不要我不要,媽媽說吃了會肚子痛的,我不要肚子痛的!”而那眼睛卻從沒離開過那根冰棍,我們這時都已經在吃了,說:“不吃不要流口水哦。”“我不要吃,但我偏要流口水!”可他口中說不要,眼睛卻總盯着。我媽媽騙他說:“你不吃,我自己吃。”“不要吃他不要吃它。”眼睛轉向小姨,眼裏充滿渴望的表情。“沒事的,吃吧!”小姨終於發話了。他迅速接過冰棍,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我看着看着,真有點饞延欲滴了。

賞月結束了,可真有趣!

  篇2: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十五的夜晚人們仰望朗朗明月,想念親人,所以中秋節還有一個名字叫“團圓節”人們除了賞月,還要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石榴、草莓、葡萄、桔子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不能少。

今年我媽媽買了十幾箱月餅和十幾箱花生牛奶,這種月餅叫喜團圓月餅。我們家兩箱喜團圓月餅,不拿花生牛奶,這剩下的就全發給工人。我和媽媽、哥哥、姐姐、明香阿姨還有王顏去仙水洋。我媽媽開車,到了度尾她就停下車,去飯店吃午飯,吃完午我們又出發,後面突然一位叔叔和一位老奶奶他們的車到我們的車後面,媽媽生氣地說:“你怎沒看路,還直接撞到我們的車”。媽媽打開車門,看了一下後面,覺得沒事就開車去仙水洋,我們到了仙水洋,我覺得真是山路十八彎呀!我們先去買襪子,哥哥說:他不要買襪子。我們說去了那裏,我覺得漂亮,我們就先脫掉鞋子,再穿上襪子,最後下水。那仙水洋一點也不深,我和哥哥在打水仗,姐姐和王顏也在打水仗……到了中岸,我發現很多隻小魚,我就叫王顏一起捉魚,我們一隻小魚也沒有捉到,那邊叔叔說:“誰要魚來這個袋子裏捉”。我和王顏急忙跑過去捉,我捉到了很多隻魚,王顏才捉到5只小魚,這些叔叔又說:誰要魚來這個袋子裏捉魚,我和王顏又急忙跑過去捉魚,我一手就住了3只小魚,一隻比較大的魚,叔叔誇我很歷害,我又捉到很多小魚,王顏捉到了10只小魚,兩隻比較大的魚,我們捉來捉去,我們倆個人的小魚加起來一共有一百多隻小魚……

我們就把魚放在媽媽的身旁,哥哥說:“小心點,不要把它們給害死,知道嗎?”我和王顏就開始打水仗,打水仗害我和短裙溼透了,我和王顏就不打水仗了,又跑媽媽的身旁,哥哥說:“把這些小魚都放了,因爲這些小魚也有它的生命”。我和王顏就把這些魚都放了,我們就回奶奶家。

到了奶奶家,我看見爸爸,我就問爸爸:“你怎麼在這裏呢?你幾時回來的呢?”爸爸說:“我中午回來的”我就跟爸爸說:哦,我先去外面玩……晚上十二點,我看見月亮又大又圓像一輪玉盤嵌在藍色的天幕中,突然我好像看見一隻玉兔浮在月亮中。

  篇3: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爲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爲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爲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爲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爲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爲“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爲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爲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爲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爲“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