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今年高考有哪些熱點易進入高考作文

今年高考有哪些熱點易進入高考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一:共享單車 更需共治理

今年高考有哪些熱點易進入高考作文

兩會上,共享單車成為一個小熱點。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表示,共享單車是模式創新,要積極鼓勵和支援,共同努力,一定能發展好。從盈利模式與市場前景到傳統自行車行業承受的衝擊,從是否屬於共享經濟到文明用車與安全用車……共享單車火起來之後,可說是引發了一場全民大討論。

時評:

客觀地講,共享單車較好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與過去多個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自行車相比,無樁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體驗,成為共享單車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成也便捷,亂也便捷。車輛損毀、違規佔道、私人侵佔、單車押金去向不透明、單車企業運營管理不善……自去年11月以來,輿論所呈現的負面問題激增。沒有確定法規約束下的任性行為、資本瘋狂追逐下的無序競爭,“便捷”反而成了共享單車的問題。可見,共享單車還處於市場擴容的“青春期”,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公共管理,成為擺在各方面前的一道考題。

使用共享單車中的不文明現象不斷見諸報端,一場有關“國民素質高低”的爭論也隨之而來。實際上,所謂的“低素質者”,只是在無規則規範、無法律約束狀態下催生的“無監管人群”而已。簡單以市民素質低來解釋共享單車亂象頻發,頗有以偏概全之嫌。雖然當下部分國民素質仍有待提升,但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並不妨礙共享單車行業在規則規範指引下、在企業有力維護下、在社會共同監管下健康有序地發展。

當前,全國多個城市市民響應“全國共享單車行業文明騎行倡議活動”,主動規範自身用車行為;多地媒體曝光違規使用單車案例,報道被拘留、被批評教育的違規典型,號召市民文明出行、規範用車;解救失聯共享單車、舉報各種違規行為的“單車獵人”,以“推動共享意識”為己任,在城市颳起一股“打獵風”,希望最終實現“無獵可打”。在社會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礎上,整個社會正在營造愛護共享物品、文明騎行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民文明意識的覺醒,推動共享經濟的更好發展。

有人說,共享單車是公共管理的顯微鏡,凸顯了法律法規、企業管理等在面對新現象、新挑戰時的短板。莫讓新鮮事物無序發展,是各方所願,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來解決。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也準備了有關共享單車的議案提案,正是在凝聚共識,尋求問題解決之道。相信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享單車絕不會上演公地悲劇。

二:從"中國味道”感受文化自信

生活的樂趣可以有千萬種,而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90後來說,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別樣的色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與到中央電視臺《中國味道》節目的製作,和許多像我一樣熱愛美食的同齡人一起,在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長河中追尋中華美食的蹤跡,感受中國味道的傳承。

時評:

經典作品中的美食,是一道耐人尋味的存在。比如在《白鹿原》中,為什麼新娘會做一手好麵條,是給孃家“長臉”必需的本領?又比如《京華煙雲》中,經歷了那麼多社會動盪和家庭變故的姚木蘭,為什麼還會有心思慢條斯理地花費一下午的時間,料理一道燜雞榨菜蒸筍?對於中國人來說,吃飯不僅是為了果腹,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體現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而《中國味道》試圖尋找一個嶄新的充滿煙火氣息的溫暖角度,感受經典作品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優雅和從容,領略千百年的尋常日子裡,一茶一飯的生動氣韻,在日用飲食之間帶給人們強有力的文化歸屬感。

起初,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過多把注意力放在美食上。隨著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瞭解,我們慢慢感悟出經典的韻味。一本《京華煙雲》,在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寫出了人物對命運從無力到超然,再到寬懷、同情的境界;一本《紅樓夢》,從詩詞歌賦到酒令燈謎,從說書笑話到醫卜星相、栽種花果、畜養禽鳥,鉅細無遺,活脫脫一本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在鋪天蓋地的資料中,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大部分前面掛一個“胡”的食物都是來自絲綢之路,如胡蘿蔔、胡麻子;大部分前面掛一個“番”的食物都是來自海上絲綢之路,如番茄、番薯;而宋朝開始就有如今天這般圍坐一桌的“閤家歡”飯局並開始使用公筷。更讓我們欣喜雀躍的是,唐朝就有了冰激凌作甜品,還有一個非常美的名字 “酥山”。製作節目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充滿驚喜、讚歎與自豪的尋寶之旅,經典作品就是我們的美食地圖,每個人都在這裡盡情地快意江湖。

還有讓我們為之驕傲的選手,傾盡全力要把經典作品裡令人垂涎的美食變成現實。“火肉久者無油,有松柏之味;風魚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出生在金陵美食世家的楊天恆,翻遍古籍資料,希望復原400年前“南都繁會圖”裡的金陵味道,看到成品的那一刻,他發現自己突然懂得了什麼是“守護傳承”。河南開封民間食肆手藝人劉建波是個鑽研宋朝美味的魚痴,最初為了店裡生意好想復原“清明上河圖”的薑辣羹,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他,第一次翻開歷史書研究千年前的繁華汴梁,靠一次次的嘗試來破解配方,也正是這樣的嘗試,讓他被千年前充滿巧思的中國味道所感動……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美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以前電視上做菜的節目五花八門,但觀眾看見的僅僅是一道道美食。而我們想要運用豐富多樣的電視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把美食與文化相融合,將文學作品中的力量,將每一道美食中的幸福滿足感傳遞給大眾。同時,也把中國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傳遞出去,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從美食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感受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生趣。

三:以“精準灌溉”確保教育公平

4年時間,1824個縣通過教育督導評估認定。日前,教育部公佈了《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數字背後,凸顯的是教育公平的推進。自2013年國家啟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我國已經有超六成縣(區、市)實現了教育發展的基本均衡。更多的農村娃,擁有了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

時評:

“為人生賦值,為社會定型,為國家和民族立心鑄魂。”教育是人的現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保證教育公平,尤其是托起底部的公平,對促進社會公平意義深遠。

自20世紀6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浪潮以來,教育公平一直是各國政府和教育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我國而言,如何在“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中,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義務教育,更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對教育均衡發展空前重視,從各個方面編織起教育公平的保障網。投入數千億資金,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校舍安全,實施城鄉統一“兩免一補”標準,設立專項資金,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工作的教師給予必要的生活補助……當然,一些地方還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此次公佈的報告顯示,2016年接受督導的26個省份中,有8個省份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未落實到位;一些地方政府關愛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措施不足,特殊群體學生教育機會未得到完全保障,等等。

有去西部某省支教的學生回憶,在上第一堂課時,他拿出一幅印有動物的圖片,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道:“牛!”但圖中根本沒有牛,後來才知道他們喊的是“鳥”。原來在當地方言中,牛和鳥的發音相似。因為缺乏師資,這裡大多數學生不會講普通話,甚至連聽懂普通話都有困難。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一些地區,基本辦學條件仍存在薄弱環節,教師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正如《報告》中所指出的,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必須在提升各地義務教育質量上下功夫,真正夯實教育起點公平的基石。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要做到“精準灌溉”。地區、學校、學生不同,存在的教育發展問題也是千差萬別。一位教育領域的幹部坦言,西部農村地區教學點多、小規模學校多,學校撤併往往面臨兩難:撤了容易造成上學遠、上學難,甚至引起輟學;不撤又無法解決學校規模小、師資差、質量低的窘況。如果沒有經過事先周密調研,政策上搞“一刀切”,盲目調整學校佈局,看上去是擴大了學校規模,有利於學校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其實給農家孩子上學平添了不少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了普惠性的政策,還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兼顧教育發展需求與群眾便利需要,確保教育公平穩步推進。

“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精準發力、綜合施策,補齊農村、貧困、邊遠等地區的教育短板,保障困難群體、殘疾兒童、隨遷子女與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涓涓活水,潤澤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四:減去女兒手指,何止是“虐童”

據東南早報報道,3月8日晚,12歲女孩小蓮在遭母親威脅後離家出走,她到一家電子廠想找工作,卻被工廠負責人發現小蓮一身傷痕,工廠負責人遂報警。當著民警的面,小蓮講述了自己被母親虐待的經過,其母親稍不順心就對小蓮非打即罵,乃至拿菸頭燙她,三四年前,竟用剪刀剪掉女兒一截手指。民警表示:小蓮在講述這些過程時,她父親就在旁邊聽著,既沒否定也沒肯定。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時評:

從小蓮口述來看,其母已涉嫌虐待罪。虐待罪指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以打罵、捆綁、凍餓、限制自由、羞辱人格、不給治病或者強迫作過度勞動等方法,從肉體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小蓮母親的行為,可以說已經“夠格”。

而且,這也已經超出了一般虐待,剪去一截手指,更涉及傷害公民身體。根據最高法等五機構出臺的《人體損傷程度鑑定標準》,起碼已達到輕傷標準。事實上,現實案例中,虐待罪中也往往伴隨著毆打行為或故意傷害行為。就本案而言,小蓮母親也已涉嫌觸犯故意傷害罪。所以,其母的行為,又何止是虐童而已?

小孩並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並不是可以被隨意處置的東西,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是國民的一分子。其人身等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得侵犯,包括父母也不例外。像小蓮母親那樣,對小蓮本該愛,偏卻害,拿菸頭燙身體,拿剪刀剪手指,用喪心病狂來形容並不為過。竊以為,對這樣的父母,該追究刑責就得追究刑責,該剝奪監護權就得剝奪監護權。

近年來,監護人嚴重損害被監護人權益的事時有發生。有鑑於此,日前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也提出:凡有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等三類情形的人,法院將依照有關個人或組織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可見,對於嚴重損害被監護人權益的父母,法律並不是沒有辦法。希望民法總則草案獲得審議通過並正式生效實施後,能對一些“虎爸狼媽”的暴虐行為起到規制作用,以防類似小蓮這樣的悲劇發生。

不過,類似這種虐待子女的案件,屬於民不告官不究。以小蓮為例,她也沒有能力去法院控告自己的母親。美國早在1963年就在立法中規定了兒童保護強制報告制度,要求一切與未成年人接觸的人員,在發現兒童有被虐待或忽視行為時,有向專門機構報告的義務,並對未能報告的責任主體給予適當的處罰。對此,我們的司法體系也不妨借鑑。

五:經濟升級,決不容假貨橫行

外代購貓膩多,監管如何突破瓶頸?山寨貨橫行鄉里,傍名牌現象怎樣整治?治理製假售假,如何走出“查了罰、罰了放、放了重操舊業”的惡性迴圈?一年一度,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再次與我們相遇。如今,“3·15”不僅是消費者權益主張的一個節日,也日益成為彙集打假智慧的一個契機。

時評:

沒有誰願意讓自己的生活被假冒偽劣所填充。兩會前後,打假成為一個熱門議題。從全國人大代表黃建平以自身企業經歷為例,呼籲電商平臺加大網路打假力度,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致信代表委員,倡議“像治理酒駕那樣治理假貨”,再到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主動迴應,提出“天下少假”是努力的目標,會裡會外的討論、熱議甚至是激辯,從一個側面說明,天下無假,是全社會的樸素心願。

假貨面前,沒有誰是贏者。消費者花了冤枉錢,買了心煩不說,甚至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脅。有人曾調侃:“假煙假酒還配上假廣告,假情假意還帶著假微笑,假人假事還拿著假鈔票,怎一個‘假’字了得!”雖是戲謔之語,卻足以道出假貨對消費者傷害之深。而反觀企業,下了大力氣研發新產品,往往成本還沒收回來,便可能被偽冒產品擠佔市場份額。放縱假冒偽劣氾濫,任憑劣幣驅逐良幣之風盛行,最終只會讓企業蒙受損失、讓創新的熱情熄火。

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眾汽車發動機廠維修部門高階經理徐小平的一席發言引人深思。他曾去一家民營企業調研,發現其產品做得非常好,卻連“一個國產螺栓都不敢買”。原因就在於,“市場上買到的很多螺栓,標號是對的,材質卻不對”,使用這樣的產品,時間一長便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面是企業、消費者有旺盛消費需求,一面卻是產品粗製濫造、質量低劣,國內有效供給不足,最終只能逼迫人們到國外“掃貨”、在網上“海淘”。從這個角度而言,進一步完善監管,打擊假貨,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打擊假冒偽劣,早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問題不在於要不要,而在於如何打假。同樣是治理頑瘴痼疾,不妨汲取正風反腐的治理智慧。正如有人總結的,反腐爛敗壞鬥爭壓倒性態勢的形成,得益於我們黨把握住了治標與治本的辯證法,一方面是從治標入手、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另一方面則是標本兼治、以治本為治標鞏固成果。解答好打假的“複雜方程式”,也需要在治標和治本上下足功夫。

在治標上,加大打假力度,堅持對假貨“零容忍”,一個一個環節管、一個一個案子抓,積小勝為大勝;在治本上,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構建聯合激勵懲戒機制,讓製假售假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以此倒逼企業自律、行業自律。而這需要解決好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存在的過寬、模糊、難以執行等問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打擊假冒偽劣納入法治軌道。標本兼治,才能讓質優者脫穎而出,從而彌合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裂縫。

百年老店胡慶餘堂的生產車間外牆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修合無人見,誠心有天知。”忠於質量的誠心,或許顧客看不見,但自己看得見,時間也看得見。讓更多的企業成為百年老店,讓商業正義更深入人心,讓市場供給跟上消費者的需求。

六:人工智慧如何開啟未來

“來!試試這杯機器人的手衝咖啡。”從下單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國舊金山,一款咖啡機器人近期受到媒體廣泛關注。不少體驗者認為,機器的手衝咖啡可媲美人工製作。無論是咖啡師、廚師,還是服務員、保潔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慧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似乎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選擇。

時評:

電影《摩根》的預告片出自人工智慧之手,新聞訊息由機器人完成,谷歌機器人在圍棋的人機對戰中屢嘗勝果……擁抱人工智慧,是技術變革帶來的時代紅利。20世紀50年代,十位科學家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60多年來,原本存於科幻故事裡的主角,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從無人汽車到農牧自動化作業,從醫療看護到育嬰保姆,人工智慧早已見慣不怪,對勞動力的解放也顯而易見。但面對人工智慧,人類並未變得更加從容,對其瞭解越深入越覺得擔憂,每一波人工智慧的升級,都伴有焦慮和恐懼。在好萊塢電影中,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後“造反”的橋段不勝列舉。如何與人工智慧和平相處?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預測,人類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實現自動化。對技術樂觀派而言,人工智慧的意義在於為發展更新了“發動機”。埃森哲諮詢公司在研究了美國、英國等12個發達國家後認為,人工智慧預計在2035年能將這些國家的生產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人工智慧或許是一個隨時可能“張開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類由於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機器競爭,並會被取代。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終結”。從“類人類”到掌握人類思維,科學家們的提醒,揭示了潛在危險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過,有一點是共識,即機器人與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區分。近期,歐洲議會就正式向委員會提議,打算設立一套全面的法律來界定人工智慧帶來的責任和道德問題。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我,機器人》中曾設想“機器人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時袖手旁觀。考慮到機器人會在很多領域代替人類工作,比爾·蓋茨就提議向機器人徵稅,此前歐洲議會也對類似法律提案進行過投票。制定法規,是否會造成過度干預,又該如何避免阻礙創新?在發展人工智慧的同時,人類也在進行著去焦慮化和去危機化的制度探索。

有人曾將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稱為“智慧爭奪戰”。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開啟了“人腦專案”,集神經科學、醫學和計算機等多領域為一體,試圖從科學高地上把握技術。這種“智慧競爭”不只是人類腦科學研究的自我趕超,更包括心理與情緒在內的自我認知。

“要嚴肅思考如何把今天的智慧革命賦予大眾,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慧的紅利。”不管達到臨界值、超過人類智力總和的“奇點時刻”能否到來,我們都應當從智慧的延伸中,努力昇華那獨一無二的想象與思考,理性與善良。這或許才是人類認識自己、激發潛力的關鍵所在。

七:尷尬讀成“監介”,並不尷尬

近日有網友發現,臺灣教育部門重編的“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尷尬”的讀音除了念“gān gà”,還可以念成“jiān jiè”。很多網友表示,這讓人很尷尬。

時評:

其實,尷尬讀成jiān jiè,並不尷尬。很多人之所以驚訝或者尷尬,是對語音演變不了解所致。這就需要從漢語言的特點說起,漢語言一直是雙軌的,一面是漢民族使用的共同語,一面是方言。這種現象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是很獨特的。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到了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

話”,民國初年正式稱為“國語”,1949年以後,大陸稱為“普通話”,名異實同。

民族共同語是怎樣凝聚而成的呢?在漫長曆史中,不同方言區的人們,為了溝通的需要,不斷地相互模仿,相互遷就,相互調整,相互融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在社會群體間便自然孕育出一種彼此都能懂、一種中間形態的語言來,即共同語。可見,方言是共同語的基礎。

共同語產生後,它仍然會繼續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演化,不斷更新。演化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另一方面,也會不斷創造出新詞彙,適應社會的變遷。比如,現在普通話中的“尷尬”“名堂”“揩油”是從吳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從客家方言吸收的。只要大家在使用這個讀音的時候,溝通交流不出現問題,就沒什麼好指摘的。

具體從音韻來說,尷尬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其中的“監介”正是其聲符,用來表示字的讀音,可是隨著時間流轉,監介的讀音已經從當初的gān gà變成了今天的jiān jiè,而尷尬的讀音gān gà作為一種語音化石,依然保留在方言中,進而進入到普通話中。簡單來說,就是“監介”當初為“尷尬”注音,時間一長,監介變音了,而尷尬還是原來的讀音。這也是很多形聲字在認字的時候不能只讀半邊的原因,因其聲符標示的是古音,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從形聲字中發現、擬構古音。當有一天大多數人都把“尷尬”讀成“jiān jiè”,而字典裡還是注音“gān gà”的時候,那才是真的尷尬。

八:媒體善意離不開新聞公正

一位八旬老人開著無牌照的摩托車載著百歲母親看病,路遇交警被扣罰款。南京一家媒體刊登的這則新聞,讓輿論為老人仁孝救母之舉點贊不已,對當事交警的質疑不絕於耳。另一家上海媒體卻同時報道了這件事的後續進展:當事交警不但通知了老人的家屬,還開車將二位老人送到了醫院,事情圓滿解決,各方拍手稱快。

時評:

先通過贈送禮品、打溫情牌和老人建立感情,獲得信任後套取個人病史,再邀其參加假名醫的演講會診,最後銷售無資質的保健品。盤點騙子們的手段,並不高明,可為什麼還是有不少老人“上鉤”?從生理上看,因年齡老化,大腦前額葉皮層逐漸喪失結構的完整性,導致思維功能的衰退;從心理上分析,還是源於保健知識、網路知識和情感需求的多重缺失。還原老人被騙的因由,後者恐怕是主要原因。

健康長壽、日常陪伴,是越來越多老人的生活剛需。當攻克疾病、打敗孤獨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那些虛情假意的偽親情營銷,往往就容易贏得老人的好感。不管是輕信“花小錢、治大病”,還是隨大流不聽勸,對保健品營銷趨之若鶩,背後隱藏著的都是一顆顆孤寂的老人心。人們常說,多一個盡責的兒女,就少一個被騙的老人。這裡的盡責,其實不只是告訴老人哪些話不能信、哪些事不能做,還指向如何消除其內心的孤獨感,促進其知識素養的有效提升。

“有一種孝順,是帶老人跟上這個資訊時代。”今天,子女孝順不僅僅是物質贍養,更要注重情感贍養和知識贍養。事實證明,對於伴隨網際網路長大的我們而言,幫老人多裝備幾個“技能包”,為他們編織一張厚實的精神防護網,並非難事。從繪製圖文並茂的“微信操作說明書”,到教父母熟練使用各種出行軟體,來自後輩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識脫節而被邊緣化,也能大大減緩其身處數字時代的寂寞空虛。試想,如果子女多花點心思,引導父母化解內心的焦慮,老人怎麼還會聽信那些不著邊際的吹捧與忽悠?

增進老年生活的幸福感,既少不了子女的精心照顧,也離不開社會治理方式和能力的改進。有位年過七旬的老讀者,曾給人民日報來信,反映許多助老活動,僅限於學習雷鋒日、重陽節、春節那幾天。這正說明,營造良好養老環境,僅有巨集大敘事是不夠的,也要寫好每一個章節。具體到保健品營銷亂象,不少老年人從正規的醫療渠道無法得到滿意的保健服務,才使偽科學活動、偽健康講座有了滋生的土壤。只有在不斷提高監管精準度的同時,為老年人創造更加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環境,他們才有可能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健康消費觀,逐漸形成“慎買保健品,有病去醫院”的行為自覺。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包括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老人來說,被人牽掛、被人需要的感覺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撐。無論是為老人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服務,還是開拓參與社交活動的渠道,從長遠來看,鼓勵老人融入資訊時代,在參與中豐富生活、感受快樂,用“有事幹”打掉內心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正是提高其“防套路”能力的治本之策。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受騙上當,加大對不法分子的打擊力度,用心填補老人的“心靈空洞”,類似“代天下兒女盡孝”的虛假宣傳標語,才不會成為他們緩解孤獨的違禁品。

九:課後服務改革應追求多贏結果

孩子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了,家長沒辦法按時去接,長期為此揪心撓頭。為解決這一現實困難,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中小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同時強調,課後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以及娛樂遊戲、拓展訓練、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堅決防止將課後服務變相成為集體教學或“補課”。3月7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時也表示,為此將考慮實行彈性放學時間。

時評:

相比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託管班,讓中小學校主動承擔課後服務責任,或許更能讓家長放心。然而,把課後託管的責任放到學校,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防止變相“補課”,其次是如何釐清學校的'責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過去幾年間,包括南京、北京、長春、上海、成都、青島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已經開始了彈性離校的試點工作,通過把少年宮的活動搬入學校和課後一小時“課外活動計劃”“家委會託管工作”等多種形式,探索課後服務的具體實施路徑,切實解決學生放學照顧的難題,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好評。但如何確保政策落實不走形,還是讓教育主管部門頗費腦筋。儘管國家和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但在當下補課還是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或明或暗的補習班許多都得到了家長的配合與支援。在此前的試點中,如何對教師的額外勞動合理給予補貼,是一個尚未完全破解的難題。《意見》提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後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這一辦法在實踐中能不能立得住,還要看具體議價過程的合理性及當地政府的補貼能力。

可見,在這一課後服務政策即將在全國範圍普遍推行之際,提前規避服務與補課界限不清、提防課後自主異化為學校做主,避免公共服務的初衷被消解或扭曲,並非多慮。事實上,這樣的利益調整,僅僅靠立規矩還不夠,還必須做好配套能力建設,應追求多贏,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損上,否則就很難形成課後服務工作的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行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是最關鍵的角色。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對政策不變形、不走樣的落實,不可或缺。確保補貼合理到位很重要,從制度上樹立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和信任,同樣重要。

從深層次看,落實好這一政策,還要完成教育從管理向治理的觀念轉型。這件事,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保證投入、建章立制、督查考核、責任追究、規範管理,頂層設計要做好;合理完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要求,區分好集中學習與課後服務的界定標準,政府部門也責無旁貸。同時要意識到,沒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只是政府一頭熱,這件事很難辦好。政府不失位也不越位,促成共同參與、多元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多方共贏,讓家長不再為接送孩子而發愁,教師不為額外加班而焦慮,而學校也能用最大的善意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

十:整肅旅遊不能單純“談業務”

3月27日,雲南省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對社會公佈,內容涉及購物市場、旅行社、導遊、景區景點、行業協會、監管、政府責任等7方面22條新規。雲南省領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承諾的這些“雲南史上最嚴治理措施”,能否儘快有效遏制雲南旅遊亂象,再次引發高度關注。

時評:

近年來,因低價遊和強迫購物所引發的負面事件,不僅讓“彩雲之南,旅遊天堂”的美譽多次蒙垢,甚至對雲南開放、和諧、安寧的整體形象造成直接傷害。雖然陸續採取了一些整治措施,但大多停留在治標階段,未能觸及旅遊市場的深層次問題。據人民網公佈的資料,截至2017年2月,涉及雲南的旅遊投訴佔全國總量的34.8%,仍居全國第一。

治亂首先要找準致亂的根源。“不合理低價遊,高額購物回扣”的頑疾經常在整治之後又出現反彈,原因就在於沒有真正斬斷灰色利益鏈條,以至於破除旅遊市場潛規則,需要省領導發狠話,責問某些囂張的購物店背後是否“有人”,直接要求工商、公安甚至紀檢部門去查查。這清楚表明,市場亂象背後,有權力之手在尋租牟利;而在諸多旅遊糾紛中,也不難看到權力不作為、懶作為、亂作為的影子,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由此被扭曲,市場秩序失範。

因此,就不能將旅遊市場的整治視為一項單純的業務工作,而要從落實黨政同責,各部門齊抓共管,嚴肅黨紀政紀,強化問責做起。從雲南此次公佈的整治措施看,除“取消旅遊定點購物”“禁止不合理低價遊”“建立旅行社黑名單制度”等外,特別強調建立旅遊監管履職紀檢監察機制,強化屬地監管責任,明確州、市主要領導為旅遊市場監管第一責任人,並明顯加大了監督考核問責力度。這體現了管住亂伸手的權力,真正動某些人的乳酪,從而帶動行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好轉的工作取向。

治理旅遊亂象,還要與促進旅遊轉型升級同步。應該說,觀光旅遊在雲南起步早,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16年全省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31億人次。但與此同時,旅遊業的體制、機制卻日益陷入遊客和門票收入增長的路徑依賴中,難以適應旅遊需求向高階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轉變,急需進行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利益藩籬,釋放創新動力,早日形成新型旅遊業態,才能使雲南旅遊逐步從低價惡性競爭、靠購物高回扣維持的經營模式中走出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這22條新規能真正落到實處,雲南旅遊市場有望逐步迴歸理性,赴滇旅遊的報價將會提高,短期內團隊遊客人數可能下滑;同時,新舊經營模式轉換,利益分配不斷調整,旅遊行業將迎來一段陣痛期,部分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部分不適應的旅遊從業人員也將面臨重新就業,這是產業轉型升級必然付出的代價,業內外對此已有共識。政府和社會在以積極心態迎接新變化的同時,需要主動及時化解轉型的矛盾和問題,努力將陣痛降到最低程度。

在3月27日的新聞釋出會上,雲南有關部門負責人再次承諾,確保在一年內旅遊市場秩序根本好轉。決心如果能夠化為轉變,必將產生輻射效應。雲南面臨的問題,相關各省區市也多少存在。雲南不應成為整治的孤島,各地方也不應等著旅遊熱起來、問題疼起來之後才行動。全面小康,不能落下旅遊質量和群眾體驗的提升,真心希望全國旅遊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越來越少。

十一:弘揚傳統文化應立足大教育

今年全國兩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成為熱點,代表委員們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建議,比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育著手”“傳統文化要進校園”“對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進行修訂,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等。

時評: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確實應當從學校教育著手。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鑄魂工程”,學校教育無疑是重要陣地。但也應當看到,在向全球化、資訊化和終身學習社會邁進的今天,教育的範圍不可窄化,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不能僅僅框定在學校教育層面,而應立足大教育。

如今,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社群、企業、家庭、公共文化機構等都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場所。許多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校外教育機構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美國為了培養青少年兒童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對接融合,博物館教育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學校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德國對青少年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只是停留在學校教育層面,在社會教育機構中,甚至在社群的文化活動中也納入相關主題,形成了“國家、機構、社會、社群、個人來共同實現教育目標”的綜合育人體系。

傳統文化教育應當融入開放的、豐富的社會教育之中。目前,我國由政府投資興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共1萬多所,許多校外教育機構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發適應中小學生需要的傳統文化活動專案,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體驗性的教育活動中,讓青少年兒童在活動和體驗中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比如北京市豐臺區少年宮組織的走進古代錢幣博物館活動,除了帶孩子們參觀,還安排體驗製作刀幣,通過讓孩子們瞭解我國古錢幣的發展史和現代科技的進步,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為載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也成為很多地方進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點。

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建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社會共同責任和共同利益機制,大力推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銜接、協同與配合,形成“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和“無縫銜接”的傳承發展綜合育人體系,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貫通校內和校外的時空資源,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接融合、協同育人,傳統文化的鑄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發揮。

十二:在兩會奏鳴裡傾聽中國故事

時序更替,早春時節的中國,即將進入兩會時間。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吸引著來自各行各業的目光,牽動著億萬百姓的心絃。經營小型農場的農場主最關注的是土地流轉政策,快遞小哥最希望的是完善行業就業保障,家政保潔阿姨最關心的是留守兒童教育……人們都渴望在這裡聆聽到春的訊息。

時評:

如果說治國理政是一部恢弘的樂章,那麼兩會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奏鳴曲。音符之上,傾訴著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這些故事裡,有過去與未來的交匯,有夢想與智慧的激盪,有國計和民生的展望。這也是每年的兩會,總會被中外媒體聚光燈包圍的原因。而解碼兩會,傾聽時代的奏鳴曲,不妨通過這樣三個“中國故事”:

兩會,講述著民主政治的故事。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一條百米的“部長通道”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從被追逐圍堵,到主動向前發聲、零距離反覆溝通;從隻言片語,到問不避諱、答不避難、乾貨滿滿,這些年,“部長通道”上的變化,折射出政治文明的悄然轉變。這是從中國土壤生長出來的民主政治智慧,也是凝聚共識的有效辦法。部長們主動發聲、與媒體交流,正是為了在消除資訊不對稱中暢通民意。兩會展示的,不僅是政治執行的公開透明,更是公眾參與的民主素養。通過網路留言,“向總理說句話”;研究預決算報告,看看財政的錢花在哪了……這些年,兩會也激發了越來越多民眾的參與熱情。透過兩會,人們可以直觀感受中國民主政治的程序。

兩會,講述著人民至上的故事。一位參加過多年兩會報道的外媒記者注意到,“每年兩會上的焦點,都能成為民眾討論的熱點”。從2014年的“養老並軌”“帶薪休假”“向汙染宣戰”,到2015年的“沒有‘鐵帽子王’”“有權不可任性”“網際網路+”,再到去年的“工匠精神”“達爾文死海”“海外倉”,每年的兩會總會帶火一些熱詞。原因就在於,它們觸碰到了群眾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堵點。“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證?“會呼吸的痛”怎麼治理?怎樣完善兩孩政策配套措施,讓一些家庭走出“生還是不生”的糾結?眾人拾柴火焰高。代表委員,來自人民、根在人民,知道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更知道群眾有哪些解決問題的好藥方。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納群言、廣集眾智,兩會可謂民意直通車。

兩會,講述著中國道路的故事。今天的世界,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關口:經濟增長低迷,“黑天鵝”亂飛,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有人誇張地說,“我們的星球病了”。然而,回望中國發展,脈搏依然強勁,6.7%的經濟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33.2%的貢獻率,生動詮釋了什麼是“亂雲飛渡仍從容”。這樣的成績單,也讓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猶如墨水滴入水面,隨著漣漪的擴大,影響層面愈來愈廣,愈來愈廣”。正因此,“在兩會讀懂中國”“從北京汲取智慧”,成為近幾年外媒常用的話語。這讓兩會成為觀察中國的視窗,分享發展經驗、講述中國故事的契機。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兩會是傾聽十幾億人心聲的時刻。代表委員肩負時代使命、承載人民重託,履職盡責不僅關乎“中國號”航船前行的方向,更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期待各位代表委員以百姓之心為心,發出更多中國好聲音,在兩會年輪上書寫下新的中國故事。

隸屬於三好網,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自主招生、藝考服務平臺,每天提供政策資訊、備考策略、乾貨知識及線上答疑!高考君在這等你,圓你名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