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專家支招高考作文示例

專家支招高考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作文,高考語文的重頭戲!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考試時間中,鎖定這彌足珍貴的60分,取得理想的成績?

專家支招高考作文

圍繞大家關心的問題,採用同學們在平時考試中經常碰上的三種命題形式——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我們擬了三道作文題,請來各方專家以此“作文”,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能幫助同學們在2005年高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績。

作文如何是好,專家為你支招

第一題 話題作文:作文與做人

“老師似乎只教會了我們如何把作文寫得花團錦簇,卻沒有教會我們做人。同學們經常都是寫作文的時候一套:激昂文字、批判社會的不良和黑暗;做起事來又一套:滿嘴髒話,不講公共道德,隨意損壞公物、亂扔垃圾……這讓我覺得非常痛心和失望,如果學習不能教會我們做人,如果一作文就要言行不一,那我們受教育、寫作文還有什麼意義?現在我一想到作文就覺得噁心,更不願意去寫作文。馬上就要高考了,我的語文成績特別是作文成績卻一落千丈,我該怎麼辦?”

這是我們收到的一封來自湖南省臨湘市某高中一名高三同學的來信,請以“作文與做人”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各寫一文,為我們的讀者答疑解惑。

答題人:心理學者、倫理學者、高中語文教師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看了這位同學的來信,感受很深。確實,在我們的人生中,總是會遇上很多迷茫,甚至痛苦挫折。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更是如此。由於青少年特有的熱情和激情,我們的同學常常都是一些理想主義者,心中懷著美好的願望,希望這個世界是完美的世界,希望周圍的人也都是完人;可同時我們往往又都是一些憤世嫉俗者,不能容忍這個世界有一絲缺陷,不滿意周圍的人有一點不足。

但是,人生並不是只有光明美好的一面!當然,也絕不是隻有黑暗醜陋的一面!這個世界,其實是光明與黑暗、美好與醜陋並存的,我們絕不能因為黑暗和醜陋的存在,就抹殺世界的光明與美好。學習,教給我們全面認識世界的方法,特別是語文,它用文字向我們敘述世界,從而引導我們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而作文則讓我們把平時的所學、所思、所感,用文字記錄描述出來,從而幫助我們總結反思,推動我們的認識發展,這將有利於我們的心理成長,有利於我們形成獨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利於我們培養和發展自己獨立的個性和人格。

來信的同學能自覺地將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一遇到理想與現實有衝突和矛盾,就灰心失望、甚至逃避,卻是不應該的了。一個真正心理成熟、人格健全的人,應該能積極勇敢地面對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不如意,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並更進一步地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不美好,不但“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

成長的過程中,“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當面對矛盾,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同學們不必著急,更不應該害怕和逃避,而應該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它。我們既要拿出的熱情,去面對世界美好的一面;更要拿出的勇氣和激情,去改變世界不美好的一面!

理想道德,從我做起

“才德兼備”,人如其文同樣優秀,確實是一種理想的道德狀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卻常常是“才”和“德”分離、“文”與“人”不一。正如上面的讀者來信中說到的,自己或者自己的同學言行不一,一面“激昂文字,批判社會的不良和黑暗”,一面卻沒能脫離出那個被自己批判的群體,而是其中的一員,在他們自己身上同樣發生著那些他們所不屑的行為。特別是在原本神聖不可侵犯的高考中,也出現了種種舞弊行為,為了能取得高分,我們許多正處於花樣年華,本該純潔無瑕的考生,卻採取了抄襲的方式來對付高考作文——比如2003年的海南考生作文抄襲事件,又比如剛過去的2004年高考中的重慶考生滿分作文抄襲事件。

因為自己和身邊同學的“才”“德”分離,“文”“人”不一,我們來信的同學就懷疑迷惑,甚至灰心失望,這是可以理解的。高考場上的“才”“德”分離,“文”“人”不一,更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譴責和批判。但是,對這些現象,僅僅是懷疑迷惑、灰心失望,或者僅僅是批判,都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向內反思,從自身做起,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

以我們來信的同學為例,面對自己和同學的言行不一,為什麼只是不滿和逃避,害得自己成績一落千丈?為什麼不試著勇敢去面對自己和同學的.錯誤,改變自己進而影響同學,大家一起進步,把文也作好,把人也做好呢?以高考場上的抄襲事件為例,除了批判,除了不參與這種舞弊行為外,同學們更應該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在高考場上,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好作文,用實力來說話,來打擊批判那些抄襲舞弊的行為。

“才德兼備”、人如其文一樣優秀,是我們理想的道德境界,而理想道德境界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己做起!

還作文真正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我們現行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強調語文教學要“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其實,這也應該是我們的作文的目的所在。

但是,在以往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對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意義,存在嚴重的誤讀:一方面,作文的“人文性”往往被直接等同於政治性、道德性,以我們前些年的高考作文題為例,很多題目都帶有濃厚的泛政治、泛道德色彩,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982年)、“堅強——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等;考生一提筆,常常是這個寫捨身忘義,那個談生死考驗,滿紙都是“奉獻”、“偉大”之類的詞,卻明顯脫離中學生的實際生活。另一方面,對作文的“工具性”的理解更為混亂,有人將作文作為衡量政治覺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標準,要求高考作文題目要出得革命、文章要寫得崇高,彷彿只有這樣,才是好題目、好作文。而不少人則完全將作文當成了應試工具,只求在高考中得個高分,別的什麼都可以不顧。在這種情況下,作文成了新“八股”,高考時很多考生都用套構、宿構、猜題、押題,用背誦、複製甚至抄襲、作弊的方法來應付高考作文。

我們一直批判的高考作文中的“假”、“大”、“空”等現象之所以會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對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含義的誤讀。那麼,什麼才是作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真正意義呢?作文的“人文性”,應該在政治性、道德性之外,還包含更廣泛的內容。它應該從關注我們同學的人格、人性出發,以語言文字特有的藝術感染力,使同學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得到美的薰陶,關心思考現實社會問題,鍛鍊獨立思考能力……從而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發展起健康的個性。而作文的工具性,絕不是說作文是政治道德評判的標準,或者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工具。而是說作文是語文這門基礎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該注重培養鍛鍊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同學們能夠掌握、運用、駕馭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