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勞動是高貴而有益的散文

勞動是高貴而有益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一個談笑風生的場合,有人話趕話地調侃托爾斯泰:你除去會寫小說還能幹什麼?

勞動是高貴而有益的散文

當時在場的人都覺得這句玩笑話說得有點兒過分,而且也不是事實。大家都知道偌大一個雅司納亞波良納莊園裡的每一項農活,托爾斯泰都能拿得起來,不然他怎麼管理近百名農奴,併為他們指派活計?俄國繪畫大師列賓曾畫過一幅聞名世界的“託翁犁地”的油畫,列賓為這幅畫準備了3個月,每天躲在一條壕溝裡,靠溝沿上的灌木遮擋著偷看托爾斯泰犁地。因為託翁不喜歡別人為他畫像。

托爾斯泰一向都教導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自己能幹的都要自己動手。他每天早晨自己拖著雪橇為樓裡送水,他家的桌布、沙發墊也是他同為貴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婭安德烈耶芙娜親手織的。托爾斯泰還曾經是一名出色的軍官,指揮一個連隊“英勇地參加了塞納斯托爾保衛戰,並獲得了四級安娜勳章”,以及“1853~1856戰爭紀念獎章”……

可當時已年近花甲的托爾斯泰,並沒有對朋友的嘲諷還嘴,未吭一聲地回到家裡,回到家就忙起來了。他的“車間”緊挨著他的書房,當中一張大木臺子上擺放著榔頭、鉗子、鋼鋸、銼刀等工具,牆上掛著圍裙……他為迴應朋友的調侃,親手製作了一雙漂亮而結實的牛皮靴,鄭重地送給了大女婿蘇霍京。蘇霍京哪捨得將老岳丈這麼珍貴的禮物穿在腳上,便將皮靴擺上了書架。當時《托爾斯泰文集》已經出版了12卷,他給這雙皮靴貼上標籤:“第十三卷。”此舉在文化圈裡傳為佳話,託翁知道後哈哈大笑,並說:“那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卷。”

託翁乘興又做了一雙牛皮靴,送給了好友、詩人費特。費特靈機一動,當即付給托爾斯泰6盧布,並開了一張收據:“《戰爭與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伯爵,按鄙人訂貨,製成皮靴一雙,厚底,矮跟,圓。今年1月8日他將此靴送來我家,為此收到鄙人付費6盧布。從翌日起鄙人即開始穿用,足以說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無憑,立字為證。1885年1月15日。”後面還有費特的親筆簽名,加蓋了印章。

手藝是精神的標記,行為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面貌。現代年輕人厭惡體力勞動,拒絕學習和掌握一門手藝,不管喜歡不喜歡讀書,讀得好和讀不好書的人,都一窩蜂地往上大學一條道上擠,正應了俄羅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訶夫的話:“大學培養各種人才,包括蠢才在內。”

而托爾斯泰,被譽為“全人類的驕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個作家必讀的百科全書”、“文學藝術中的世界性學校”,其精神之豐富、深邃和博大,為世人所歎服。況且又是出身貴族,可以順理成章地當個令現代人無比羨慕的“精神貴族”。

而最讓託翁深惡痛絕的也正是這個。

列寧稱“在這位伯爵以前的文學裡,就沒有一個真正的農民”。他比國家廢除農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莊園裡的農奴,還一直想把屬於自己的土地轉贈給農民,讓自己的作品自由地無報償地任由想出版它們的人去出版,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鬧僵。到82歲時還離家出走,想去當個農民,過一種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勞動者中間度過殘年。他到臨死都信奉:“勞動,只有在勞動中才包含著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託翁路過碼頭,被一位貴婦人當做搬運工,叫過去扛箱子。他為貴婦人搬運完箱子還得到了5戈比的獎賞。這時碼頭上有人認出了托爾斯泰,許多人圍過來向他問好,那位貴婦人無地自容,想討回那讓她含羞的5戈比,卻被托爾斯泰拒絕了:“這是我的勞動所得,我很看重這個錢,不在乎有多少。”

偉大的精神導致偉大的勞動,強有力的勞作培養強有力的精神,正如鑽石研磨鑽石。本是偉大作家的托爾斯泰,卻用自己的一生證實:體力勞動是高貴而有益的。輕視體力勞動和手藝,只說明精神貧弱,思想空虛。

托爾斯泰燈

最早這是一盞大號的煤油燈,吊掛在圖拉州托爾斯泰故居的屋頂上。燈罩巨大,比燈罩更大的是下方一張直徑近兩米的圓桌,桌面上等距離地立著十幾塊隔板,隔板直接與燈罩連線,均勻地平分了燈光。

―這就是矗立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高峰上的巨人列夫托爾斯泰的發明。

孩子長到三四歲就要開始識字讀書,怎樣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並從閱讀中發現快樂?當了父親的托爾斯泰就構思這盞“連桌燈”,或者叫“桌連燈”。最初這張大桌子上只有3塊隔板,寬寬敞敞地坐著他們夫婦和一個孩子。後來他的夫人陸續地為他生下了13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夭折,到最後這張大桌子上均勻地分佈了13塊隔板。

每到晚上,全家人必須都坐到這同一盞燈下開始閱讀,可以讀《聖經》,讀課文或其他自己喜歡的書,找不到書讀的孩子就得讀托爾斯泰的手稿。教育的意義不全在內容,而是教育的手段。這捎帶著也是一種測試,看哪些孩子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或不喜歡他的手稿,他的哪部小說的手稿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或者相反。

這一習慣一直延續下來,煤油燈曾改成汽油燈,再後來有了電,燈就更亮了。即使托爾斯泰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圍著他們的母親閱讀,父母都不在的時候自己讀,他們“常常是充滿期待地等著晚上的全家共同閱讀”。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盞燈,人不是由於決心才有毅力,應該是由於習慣而有毅力。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取決於他的閱讀史。只有閱讀能最有效地培養精神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又培養性格,性格決定人生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在於性格的培養。

這需要有“長性”。而托爾斯泰正好是個有“長性”的人,他從12歲開始寫日記,直到82歲去世,沒有一天中斷過。他的後人因得益於他的教育,至今還興旺發達地生活在俄羅斯和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