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城牆根下的故事散文

城牆根下的故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在一個初夏的黃昏,當我走進劉祿清老師的畫室,目睹老師幾十年前的素描,把山水畫塗得栩栩如生,人像描摹更是惟妙惟肖。大師說他畫的是愛人,布衣認為他畫的是初戀。我無意間拿起毛筆,想起30多年前練字的情景,練字卻讓我的靈魂得以淨化,讓我的靈魂有了詩意的畫境。

城牆根下的故事散文

劉大師說:在眾多裝寫字的人中,布衣最象那個寫字的人。我是練過幾年,但沒有堅持。我的理想不在於此,在乎把萬事萬物寫成詩,把詩寫成畫,才是我的最高境界。曾有文學評論家如是說:布衣不是在寫詩,而是用文字在作畫。

常常有人評論讀布衣的詩,就是在一幅畫中暢遊。其實,布衣的文字與劉祿清大師的畫還有很大的距離。我最近讀過大師的6幅畫,寫了6首詩。我自認是讀圖高手,當我讀到大師的山水畫時,感覺力不從心,尚未讀出他畫中真正的詩境。

畫室雖小,卻滿屋生香,書香、詩香和畫香相互交融。翰墨中的陳香,字畫裡的詩香,還有畫中雲霧飄逸的嫋嫋荷香。小橋流水,詩在畫中,畫在詩中,還有城牆根下的故事,久久地縈繞在我心中。當我步入陽臺,目睹湯口,千年的繁華之後,而漸漸地開始迴歸,迴歸一種自然與寧靜。極目遠眺,新津的白塔朦朧般展現在眼前。小河口的渡船,早已不見搖櫓人的身影。廟中方向,那些挑菜人的吆喝聲,與縴夫的號子聲,一併遷徙進了新城,陳列在殿堂。

縴夫的祼纖,菜農的光耕,何嘗不是詩人和畫家筆下的詩與畫。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寫不盡的'詩,畫不完的畫。日子是自己的,生活中的滋味需要自己用時間和汗水去品嚐,我們不僅在品嚐自己,同時也在品嚐社會的萬千景象。就象這座城牆根下的小鎮,繁華後的沉澱,沉澱便是一本讀不盡的書。我們不僅在讀老城裡別人的故事,其實我們也在讀自己。

回顧小東門的故事,街上的叫賣聲似乎還停留在耳畔,回放街上一個接一個的店鋪,似乎就是一幅長卷中陳舊的詩畫。夢裡,眼看泛黃的詩與畫,被湖水侵蝕的模糊不清,慢慢地、慢慢地深入江底。時光在小河口打了一轉,一個轉身,隨著潮漲的湖水,隨著湧動的人群遷徙到他鄉,歲月便賦予了小鎮新的故事。

目睹,千年老城那道厚重的城牆與城門,我想再次推開它,走進去閱讀裡面的故事,閱讀曾經被淡忘的歷史,還有被遺忘的匆匆腳步聲。想起南薰門下,那個擺地攤的老者,是否算出老城的衰落與沉靜。政府門前那條商業街,繁華後的銷聲匿跡,似乎我還記得箇中不少店鋪的主人。不知他們如今去了何方,未能給我留下一個婆娑的背影。

防空洞,大東門。懸崖邊的棧道,張飛廟的輪渡,讓一個不是老城人的梁山人,記憶猶新。廣場上的二莪芳,不知現在又遷徙到了何處,文化館門前的詠梧與江姐的塑像,算是雲陽人的靈魂。湛明義老師的宣傳畫,影響了五零後的一代青春,老城人的故事是說不完的,大禮堂裡還有我未看完的一場電影。歲月讓我們忘記了一些不該忘記的,記住了一些不該記住的。記住的是老城的過眼煙雲,忘記的是老城文化與靈魂。

我想駕一葉輕舟,去龍脊石上拍風景,讀詩文。我想誦讀那首千年不朽的民謠:“龍脊對沙洲,江水二面流,富貴幾多載,清官不到頭。”讓我遺憾的是,龍脊夜濤永遠消失在湖底。張飛廟的鐘聲和煙火,小橋流水已不在,我似乎看見雲霧中的那個敲鐘人,在得月亭前孤獨的抽泣。江上風清,物是人非,一個逆流行舟的故事還在民間流傳,一個詩人的靈魂,使勁地在故事中撲騰。

城牆根下的故事,張飛廟裡的書香,一直在我的心裡儲存著。記得80年我去張飛廟寫下的詩句,一首抒情詩至今還歷歷在目。讀三十多年前的詩,或許會讓心情激盪,或許會讓青春飛揚。願與朋友們共分享:《古廟情思》張飛廟,燈火閃爍/江水中,小星跳著/藍緞子樣的微波喲/輕輕地把月亮揉著//小魚兒把星星追逐/夜霧把廟宇輕裹/它好似嫵媚的少女喲/含笑地咪著、睡著......//彩霞裡飛出一支黃雀/撒下一串瑪瑙樣的歌/杜鵑趕來把胭脂塗抹/古木爭著把露珠抖落//太陽似金鳳般騰起/將這殷紅的緞面剪破/彩霞閃光的碎片喲/象姑娘的衣裙在飄著、蕩著......

我無法忘記老城,無法忘記城牆根下的故事。因為,我和大師一樣,初戀在雲陽,愛人在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