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記憶中的鐘表故事散文

記憶中的鐘表故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記憶,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記憶像鏡面,折射時代變遷的痕跡。

記憶中的鐘表故事散文

我的孩童時期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落後,家鄉窮,世代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鄉村沒有幾個識字人,一直到讀完小學四年,也沒有見過鐘錶是什麼樣子。

縣雖小,然卻是歷史名城,有類似北京的“四合院”,故有“小北京”之稱。四合院,是東西南北四面有房的院落,南北是廳房門房,東西兩面是廂房。東廂房日影到了院子中線,那是九點左右該吃早飯,西廂房日影到院子中線,那是下午三四點,該下地幹活了。農家幹活吃三餐,小學上課放學搖鈴,太陽影子就是鐘錶。那是上世紀四十年代。

離開家院,在野外幹活,早飯時間,就在自己身體的太陽影子尋找。收麥季節,我家地少麥田少,一個公雞能馱起的麥子,大哥領上哥哥姐姐很快就收打完畢,麥季多數時間我在跟隨姐姐拾麥。姐姐辛勤,拾的快,拾的多;我貪玩,總盼著回家吃飯。姐姐教給我判斷到早飯時間的辦法,就是以自己的腿長為尺子,丈量自己身體的太陽影子長度,左右腳緊挨著在影子上踏步,影子到八七個腳長,早飯時間就到了。這鐘表比看太陽有幾桿高還要管用。用腳步丈量日影,姐姐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我是從姐姐那裡學來的。我長大一點,放牛、打柴、割草,早飯時間,太陽影子的長度就是我的鐘表。這鐘表不花錢,見太陽的地方,就有鐘錶,雖古老也文明,伴我童年的歡快日月。

第一次見到鐘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是離家上到完小的日子。那年月完小老師也還沒有手錶,指揮全校上下課作息時間的,是學校唯一的一塊馬蹄表。那馬蹄表學校視為寶貝,只准放在教育主任房間。第一次見鐘錶,稀奇神祕。它那指標能轉圈,會發“滴答!滴答!”的聲音,還能準時到上下課時鬧鈴陣陣響。像我一樣剛入學的學生在主任房間窗臺下圍了一大堆,睜大眼,墊起腳,看鐘表桌子下藏沒藏人,是不是有人在敲那鐘錶,你哄我鬧。只有主任大吼一聲,乖乖的都跑到教室上課,但心裡總記著,它怎麼會自動響鈴呢?問老師,老師講了道理,但年齡小,知識太少聽不懂。到了上中學,學了物理,才明白馬蹄表鬧鈴的機械原理。

望著月亮求學趕汽車,那是初中畢業上中專的歲月。五十年代中葉初中畢業考上了西安中等專業學校,離家三百多裡。汽車站在城裡,家住農村離城十里,到城縣還要步行十里,所以四點多要起床吃飯,走一個小時到車站。那時村上依然沒有一家有鐘錶,乘車出發時間就靠母親觀月亮當鐘錶。母親不識字,但悟性好,日月轉換與季節氣候,她熟知不少農諺,如“二十四五頭,月出正使牛”“初七初八月落雞呀(鳴)”。母親為觀月亮時間把握時間,幾乎一夜不睡,不停出屋觀月,望月亮位置按時喊我起床吃飯,然後踏著月色,奔上路途,到遠方上學圓我的讀書夢。

第二年上學坐車,時代進步了,有了農業合作社,飼養室有了馬蹄表。借飼養室表回來用一晚,按點上路乘車,再還人家。這個借鐘錶外出的日子,伴我十幾個春秋,一直到我參加工作幾年後,才買得起一塊俄羅斯手錶,十個春秋借鐘錶上路的日子才結束了,那日子雖苦澀但也趣味。

七十年代初,有幸出差北京,參觀了故宮博物館的鐘表展,讓人眼界大開。有按點選鼓的,有按點放音樂的.,還有為大清作貢品送來的洋鍾;有的精緻玲瓏,有的高大恢巨集……鐘錶展,就是鐘錶文化,印記著文明的足跡。

八十年代,電子資訊大飛躍,有了電子錶,大型的,袖珍的。兩個兒子離家上學,送給孩子的禮物,就是一個電子手錶;兩個女兒上學,除了電子錶,再增加了一個小收音機。

現代更是資訊時代,酒店大鐘表,手機小鐘表,電腦電子錶,五花八門的鐘表,演繹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丈量太陽影子作鐘錶的年月,遠去了,望月亮當鐘錶的時代,遠離了,但抹不去那份刻著歷史痕跡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