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碗麵,怎一個“香”字了得散文欣賞

那碗麵,怎一個“香”字了得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生在陝西,上學、工作都沒有離開過陝西的我,真可謂“故土難離”了。

那碗麵,怎一個“香”字了得散文欣賞

陝西文化底蘊厚重,舉世聞名。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中國現代看上海,中國近代看北京,中國古代看西安”。我不想講陝西的歷史,也不想講陝西的發展趨勢,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這些還是留待專家們去詳述吧。我要說的是1976年4月16日,我下鄉到寶雞鳳縣黃牛鋪鄉草涼驛村時,那頓鄉親們為我們接風洗塵的“臊子面”。

記得那日上午10時左右,父母所在部隊為我們舉行了簡短的歡送儀式之後,我等6名知青與送行的家長乘坐部隊派出的汽車由駐地出發,大約下午1點左右,到達了我們下鄉的駐地,草涼驛大隊、小隊幹部與村民在道路邊列隊迎接我們,鑼鼓聲鼓掌聲鞭炮聲響成一片。我等的行李還在車上,全員下車先洗了一下手,便開始用餐了。

事後才知當時村上兩名主廚的女社員,一叫楊海琴,一叫楊金蓮,當年大致都在30歲左右。面是手擀的上一年的村上自產面,面和的硬而有光澤,一鍋油汪汪的澆頭(俗稱臊子菜),紅的是蘿蔔,黃的是雞蛋絲,黑的是木耳,綠的是韭菜,飄在鍋中的五顏六色煞是惹眼,配以大肉臊子,往面上一澆,酸辣香、煎稀汪可都佔全了,接過老鄉遞上的一大碗麵,還沒吃呢,便口流涎水,我一連吃了兩大碗,哪滿口的香味,一直流傳至今天。

時光弄人,一晃下鄉至今已經41載,當兵、工作、旅遊也算是走過全國不少地方,吃過不少美味佳餚,但不知怎的,在我吃過所有主食中,竟然沒有一種能夠與當年那一碗美味的臊子面相提並論的。許是當年經濟匱乏,能吃一碗臊子面已算奢侈,許是當年的豬肉、菜品、雞蛋、麵粉等食材是正宗的“原生態”,沒有任何一樣像今天一些食材那樣讓人心生疑竇,或是當年老鄉的真情實感全部包裹在那一碗碗麵中了,亦或是當年響應主席號召,作為知青的我們那顆滾燙的心又被那碗麵食加上了一些體溫。每想至此,心裡都是甜滋滋的。

飯是家鄉的美,人是故鄉的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記住鄉愁,不忘初心,這些話道出了人們的心聲。結束了軍旅生涯,成為一名航天人之後,我抽空去過幾次下鄉的地方,鄉親們依舊是那般熱情,令我舌尖生津的也早已變成幾菜一湯,新舊兩條街道各住著一些鄉親,老街道一些房屋與當年相必,除了屋內多了一些擺設,生活條件略有改善外,其餘變化不大,孩子能夠考上大學的`人家不多,青壯年奔走異地他鄉,每逢過年才能舉家團圓,此外並無其他經濟來源,當年我下鄉時栽種的蘋果、葡萄也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持續至今,鄉親們守著自己的故鄉,也守著一份希望。

前些日子讀到一則新聞,蘇州三位70多歲的老嫗用自己的白髮繡成了“盼兒回家過年”的家書,她們的孩子在外拼搏多年沒有回家過年了,是囊中羞澀沒臉回家,是考慮往返路費不菲不敢回家,還是怕家人逼婚不願回家?別人自然不得而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別是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故鄉,錢是身外物,花了還能掙,父母各一位,記得要盡孝,別落得個“子欲孝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

又快過年了,突然想起41年前下鄉時老鄉款待我們的那碗麵,脣齒留香好似剛剛經歷過的一樣。面的確好吃,湯也喝過難忘。這些註定都是記憶中無論如何頁抹不去的東西。如今的饕餮盛宴不可謂不多,卻常常被冠以這樣那樣的各種“由頭”,推杯換盞之中到底能有幾分親情、真情裹含其中?人們自然心知肚明。

戰友小聚,喜出望外。我不勝酒力,沏上一杯上好的毛尖,以茶代酒。品茗言歡,當年生死與共的戰友靠勤勞走上了致富之路,可喜可賀,最後我要了一碗臊子面,儘管澆頭不錯,但卻無論如何也吃不出當年下鄉時的味道來,當然與食材製作方式、所在地的水土不無關係。細想起來,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生活改善是滄桑鉅變中人們的良好祈望,但是幸福感的攀升,卻遠沒有吃幾頓飯那樣簡單。

當年的那頓臊子面,算不得高階大氣上檔次,卻分明讓我與“插友”及我們的家人們吃出了幸福、歡樂,並將幸福、歡樂一直持續到了今天。儘管那時的經濟生活條件不能與今日同日而語,但我一直念念不忘。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初心未泯”吧?我希望人們都愛懷舊,懷念那些令人難忘的崢嶸歲月,常懷舊,不忘本,走得遠了,始終不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