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古剎有清味散文

古剎有清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名山多古剎,古剎有齋食。面對禪林暮雨,我感悟山牆邊的竹韻,虛空間的梵音。雨後,山寺前的奇石滾落晶亮亮水珠,縈迴空谷的梵音,使浮躁的心緒變得平和。這時,先賢“淡味是真味”的見解,滲透我心境。由此,聯想起數十年採記之餘,與古剎齋食“妙遇”的情景……

古剎有清味散文

廈門南普陀、舟山北普陀的齋食,妙就妙在於鮮淡中透出幾許“不可說”的滋味,無論是形狀、口感、配色、食境……都能使人在咀嚼後,感到餘味悠長。記得當時,我像在用餐,像是在參禪,也像是在品悟自然造化的精緻演變。

翻閱史籍,曾留意過禪林自創的特色齋食。清代掌故逸聞彙編《清稗類鈔》冊頁中,僅介紹了少部分:“寺廟庵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初品真正意義上的齋飯,是在舟山市普陀的息耒小莊。那是個斜灑杏花雨的日子。店內外清雅淡樸,當我憑欄賞鶴、放眼觀海、側耳聽琴、凝神品茶時,其感受,遠非怡悅二字所能涵蓋。品過三菇六耳、芋頭竹筍及豆腐製作的齋食後,赴潮音洞前聽濤,在紫竹林裡看竹,心海好放逸、好澄澈……

甲申仲春,當我第二次登上“蓮花佛國”九華山,接待者安排午餐時,我道出“品素”的想法。因為,幾年前,我首次參拜地藏王菩薩時,曾站在天台正頂,遙看香菸繚繞、鐘磬木魚聲與誦經聲交響的九華街,曾有過入寺品素的念頭,只是當時採訪工作尚在進行時,無暇享用。

我以為,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很久以前便以本味兒突出、鮮亮不膩著稱,特別是由史潮泛載而來的傳統名菜,若加以精緻,大可列入佛家素宴,比如問政山筍、八公山豆腐、包河藕粉等。

重登九華山,見到聚龍大酒店、東崖賓館等食宿地,精美素食早成系列。特別是“以素託葷”的菜餚別具一格。

那晚,一壺九華毛峰、一桌精美素餐,伴隨史話漫漫……

建於北宋的迎江寺與振風塔,是安徽安慶知名景觀。懷著敬仰之心前往禮拜,最愜意的午餐,當是迎江寺茶樓之佳作——素鍋貼。

外焦黃、內鮮美的素鍋貼有多種餡料,或用冬菇、玉蘭片,或用茶幹,配菜以季節區分。秋冬兩季搭配白菜,春季則搭配地兒菜,夏季搭配蒿兒菜。不同季節,有與之相應的滋味。

我以為,清雅素食,不應拘泥檔次與規模,以適口為好。臺灣星雲大師遊南京時,一份令他極為滿意的'早餐菜譜,我用心珍藏,每每閱覽,頗感食趣。第一天是,芹菜乾絲、拌山野菜、泡菜、腐乳、素菜水餃、香打麥場、什錦素炒麵、芥茉小包;第二天是,螺絲醬菜、香菜拌酸菜、脆桃仁、芝麻菜心、素菜小包、玉蘭餅、茶釀元宵、雪菜貓耳朵;第三天是,菜拌腐竹、花生拌苔菜、什錦醬菜、冬菇、豆茸煎餅、素菜蒸餃、菌油麵、芝麻糖元宵、香打麥場。

得職業之便,數十年奔波採記,入名山古剎、品清麗齋食,竟成為印象中的一抹霞彩。我多次在江南古寺禮拜時,都有漫空絲雨飄落,由此愈發顯得禪院裡蘚碧竹翠,煙嵐深處的木魚聲似有似無。記得在杭州靈隱古剎,我聽到一則與該寺有關的傳聞:中秋之夜,寺裡的火頭僧半夜正在燒栗子粥時,忽見無數桂花從天而降,恰恰落在燒好的栗子粥裡。第二天,眾僧都覺得此粥花香撲鼻,視為奇粥。原來這桂花是月宮嫦娥為寄情於故國親人而散落的,日後,寺周圍連同杭州城便多有桂花樹,每到中秋,城內外漫飄桂花的清馨。於是,“桂花鮮慄羹”這道美食便流傳下來。其做法倒也簡單:將鮮慄肉切簿片,鍋中水沸後放慄肉與白糖,再沸時,撇浮沫改微火,將鮮藕粉調勻入鍋,待羹狀時出鍋入碗,將青梅切成薄片點綴於羹面,撒上桂花及玫瑰花瓣,色呈紅黃綠白,口感甜香爽滑,此時閉目遙聽古寺的月泉鬆吟,心境格外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