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必備】三年級橋的作文合集9篇

【必備】三年級橋的作文合集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橋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三年級橋的作文合集9篇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1

22世紀,讓我們來參觀一下這裡的橋。

這是一座名叫“彩虹”的橋,顧名思義,就是一座色彩豔麗的橋,每一天,橋會變一種顏色。例如:星期一的時候,橋是紅色的`,預示著新的一週又開始了,而到了星期五,橋又會變綠色的,表示馬上可以放假了。

看過了“彩虹橋”,我們再去離它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造型奇特,看著不像橋的橋,因為它是在半空中懸著,你根本不知道怎麼上去,只有走進了一看,才能發現它的奧祕。

其實它並不是懸空的,它是用了一種特殊的材料,這種材料是透明的,但卻不是玻璃,人走上去軟軟的,好像踩在了棉花糖上一樣,特別舒服。

這座橋還有個優點,就是如果在冬天,天氣寒冷,人們走在橋上,就像穿了一件保暖衣一樣,感覺不到一絲寒冷。夏天,同樣,感覺不到很炎熱。這一切,是因為大橋有自動調節功能,能使大橋一年四季保持恆溫。這座有意思的橋,它的名字是“四季春”。

這就是我帶你們參觀的橋,你們喜歡嗎?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鰲江,有很多橋。我今天介紹的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它叫甌南大橋。甌南大橋橫跨在鰲江上,它一邊連線著百年商埠——鰲江,一邊連線著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

從我們學校出發,步行十幾分鍾就來到了甌南大橋的橋頭了。甌南大橋全長800多米,寬20多米,雙向四車道。到了夜晚和早上,大橋的中間部分就會上升,讓輪船從橋下通過。站在甌南大橋上,俯瞰江面,江水滾滾東流,不時有海鳥在水面上上下翻飛。鰲江兩岸,高樓林立。這就是我家鄉的橋。

我愛你,甌南大橋!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3

江南的橋,無論大大小小,寬寬窄窄,無論是單拱橋,石板橋,廊橋,雙拱橋……都有一種江南特有的平易近人的樸實無華的氣息。

最常見的'當然是石板橋,一塊石板擱兩岸。最詩情畫意的是單拱橋,有月亮的晚上,橋洞倒映成一個月亮,如果這時候划著船穿梭其間,就好像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其中,最獨特的要數廊橋,太陽大的時候,會有一群老人坐在廊橋裡,一邊聊聊家常事,一邊乘涼。雨天,正在過橋的人就不會淋雨,還會有一大群人在裡面避雨。早晨,賣包子的老奶奶會準時在橋上叫賣。放學了,有幾個膽大的男孩在跳水。橋縫裡還長出了新的小草。

江南的橋,不僅像關節一樣連線著兩岸居民,更連線著居民們的感情。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4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橋,如:九曲橋、拱橋、斜拉橋、立交橋、吊橋。等許多橋,但是唯有建設路上的沙河大橋讓我情有獨鍾。

從我上幼兒園開始到現在上小學,我經常經過建設路沙河大橋,這座橋的橋面寬敞,人行道路面和兩邊的護攔都採用了花崗石鋪就,兩邊的護攔上各有十一盞長方形仿古照明燈,大橋整體極具現代時尚都市風格。橋下沙河水從單曲拱橋洞中潺潺流過,在拱橋洞的兩邊各有一條穿橋而過的健身道,拱橋洞的水中央還有三個水泥墩,我好奇地問爸爸:“那三個東西是什麼?幹什麼用的?”爸爸回答道:“那些是橋墩,這座橋已經改造過了,那是以前老橋的.橋墩。”爸爸還告訴我老橋建造於五十年代末,我未曾見面的奶奶參與了這座橋的建設,擔任橋樑設計中的製圖工作,橋樑的設計者是奶奶的同事周爺爺。

奶奶是我記憶裡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在我出生之前就離開了我們,從那些遺留下來的照片和大人們的談論中我知道了奶奶的勤勞和善良。聽了這麼多關於奶奶的事,每次經過這座沙河大橋我都覺得分外親切,總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要尋找些什麼小。

華燈初上時我又來到了這座橋,暮色中大橋仍然是那樣繁華熱鬧,川流不息的車輛、來來往往的人。閃閃爍爍的燈光,把它打扮星格外美麗,我喜歡這座橋,它不但帶給我方便,也帶給了我對奶奶無限的懷念。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5

秋天真好,因為它有美麗的紅葉。你看,一片片掌形的葉子在樹上掛著,紅得似火,黃得似金,有的半綠半紅,多有意思呀!一陣微風吹過,樹葉從樹上飄下來,好象幾隻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葉子落在了地上,好象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紅的毯。真應了詩人所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噢,路橋的秋天是黃色的。

每當秋天到來的時刻,農民伯伯都要到果園裡去採摘水果。一進果園,只見那紅豔豔的蘋果,彷彿一盞盞點燃的小燈籠;還有那黃澄澄的橘子,彷彿一團團燃燒的小火球;還有那掛滿枝頭的柿子、山裡紅……真叫人饞涎欲滴啊。噢,路橋的秋天是紅色的。

綿綿秋雨伴著陣陣秋風淅淅瀝瀝地下著,滋潤著大地,散發出泥土的清香。雨漸漸地停了,抬頭仰望,天空碧藍,就像鑲嵌著一塊巨大的藍寶石,是那樣地誘人和美麗。噢,路橋的.秋天是藍色的。

田野裡,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腰。秋風一陣陣地吹過,麥浪翻滾,一望無際。陽光照耀著大地,舉目遠望一片金黃,彷彿是灑向人間的萬道金光。噢,路橋的秋天是金色的。

鄉間小路旁的白色野菊花竟相開放,隨處可見。儘管她沒有牡丹花的富貴,沒有大麗花那樣嬌豔,也沒有蘭花那樣雅緻,但她卻是那樣樸素、無瑕。噢,路橋的秋天是白色的。

路橋的秋天是由多彩的顏色編織而成的,有黃的,有紅的,藍的,有金的,有白的。

我愛秋天,更愛我的故鄉——路橋。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6

椒江二橋在20xx年8月8日正式通車了,它可是我們台州必不可少的交通命脈呢!在寒假裡,我們一家四口驅車前去椒江二橋來領略它的雄偉風姿。

遠看二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人”字形的高大有氣勢的橋架。駛上正橋,正橋是一個雙向六車道,左右車道中間有著一條1.8米高的隔離帶隔開。車道的外側是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走上正橋,前面的牌子寫著“全長3702米”。車子駛到橋架下,可以看見橋架基座有4米寬的橋墩,十分堅固。從橋架上拉下了一根根約有碗口那麼粗的斜拉索,這些斜拉索可以減輕橋架的重量,並且使二橋更加牢固。我懷著好奇心數了數,每一個橋架的一邊各有26根斜拉索,這兩座橋架是二橋最顯眼的`。橋面上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一派交通繁忙了。

從車窗往東看去,就是廣闊的東海了;向西看去,是椒江大橋,橋上行駛的車輛,就像一個個火柴盒;往江面上看,行駛在靈江上的一艘艘貨輪上從橋下而過;向北看去是六個收費廳。

西陽西下,美麗的火燒雲把靈江都給染成紅色,使二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了。

晚上,華燈初上,近看,只見二橋上燈火通明,燈光璀璨。當你踏上了二橋的時候,你就會被她那無比的美麗所吸引住,兩邊的霓虹燈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兩邊的橋欄外,紅、黃、藍、綠的燈光相互輝映,好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給人一種動感和生機。遠看二橋,它就像一條金色的長龍橫臥在靈江之上,聆聽靈江那繁華樂章。

如果二橋的白天有一種氣勢磅礴之美,那麼夜晚的二橋的夜晚就有一種婉約之美。如果你還沒有來過二橋,那就快春節的期間趕緊來領略二橋雄偉的風姿吧!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江南水鄉烏鎮,它是一個美麗的古鎮。

我的家鄉是一充滿詩情畫意的古鎮,有一條條長長的石板路,有一座座古老的建築,有清清的小河,還有一座座古老的石橋橫跨在河面上,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這麼多的石橋中我喜歡訪廬閣邊上的應家橋,它是我們烏鎮一座非常有名的古石橋,也是一座石拱橋。因為茅盾小時候經常在這玩耍,所以才這麼有名。它橫跨在東市河和市河的中心點。應家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半圓形的大橋洞。兩邊橋坡都用石板徹成,橋面是平的只有兩張八仙桌那麼大小。兩旁的橋欄用石板鋪成椅子,給行人留下休息的地方,坐在象靠背椅一樣的.橋欄上,心情舒暢極了!

這座橋不但堅固、舒服,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欄板上有四個雄偉的石獅子,嘴裡含著又大又圓的龍珠,它們相互回首遙望,真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應家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們烏鎮寶貴的歷史遺產,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我喜歡家鄉的橋,更喜歡應家橋!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8

20xx年,全世界的汽車越來越多,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輛,每個小孩子都能自己開車,自己也配有小轎車,想去哪裡都能一個人出行。但是,煩惱的問題來了,每個人都有車,道路就顯得很擁擠了,世界上的有越來越少,油價飛漲,從現在的3。5元一升變為50元一升,有車的人也不敢用車了。

大學的時候我是學橋樑設計的,畢業後,我一直在努力設計新型橋樑,幾年後,我終於設計出一種太陽能環保橋。

首先,這種橋的材料很環保,它是用廢舊物質加上新型材料合成的,非常堅固,所以根本不用橋墩,也不用拉索拉住。

其次,它除了給人和車經過,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就是裝有太陽能轉化器,他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接收器,一個是轉化器,另一個是儲存器。接受器是用來接收太陽能的,轉化器把接收來的'太陽能轉化為汽車和輪船需要的M氣,然後把M氣儲存到儲存器裡,在儲存器旁邊還有一個小型探照器,如果你要加M氣的話,探照器可探照到,你的車的氣蓋就會自動開啟,然後探照器就通知儲存器,儲存器就可以將M氣輸送到你車上的氣缸裡。

輪船一樣,也可以將M氣輸送到輪船的汽缸裡。

這種橋不但叫太陽能環保橋,還叫多功能橋,又名叫逸軒大橋,有了它,人類再也不用擔心燃料問題了。

三年級橋的作文 篇9

在外婆家的村東頭,有一座新建的汽車大橋。大橋長約五十多米,人們叫它“東陳大橋”。

外婆說,四十多年前,這裡沒有橋,只有一位老爺爺擺渡,方便人們到河東的田裡勞動。老爺爺隨叫隨到,工作很辛苦。遇上大風大浪,老爺爺一個人的力量就顯得單薄無力,渡客總是出手幫忙,大夥兒齊心協力,總能把渡船駛向對岸。

後來,人們在渡河的東、西兩邊各嵌入一根固定的木樁,上面繫著緊繃繃的鋼纜,在渡船的船頭、船尾中間各扎一條繩索,繩索末端扣著一個圓環,把兩頭的圓環套進鋼纜內,擺渡的老爺爺像“拔河”一樣,雙手不斷交替,拉動鋼纜,船就沿著鋼纜向前走。這樣,不管刮多大的風,下多大的雨,渡船也不會偏離航道,既省力,也解決了渡客翻船落水的危險。

再後來,村裡就動用了僅有的`一點集體資金,再發動村民捐資,用樓板、水泥樁造出了僅供單人行走的簡易“樓板橋”。“樓板橋”無護欄,風吹雨打十多載,就破敗不堪了,膽大的勉強能走過去,膽小的早已望橋生畏,卻步不前。

現在可好了,拆掉了舊橋,建成了寬大結實的汽車橋,人們不再為過河擔驚受怕,不再為過河要耗費時間而焦急……

望著眼前嶄新的汽車大橋,我禁不住豎起了大拇指——為曾經的擺渡老爺爺點贊,為村民們點贊,更為我們的祖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