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歇後語的由來誰知道?

歇後語的由來誰知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的由來誰知道?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歇後語是我國民間流傳得最廣的傳統語言文化之一,它集詼諧幽默於一體,集中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 和才智.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和比喻,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歇後語,歇後語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會意,通過會意後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等.

歇後語的語言詼諧幽默,讀了

歇後語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得最的語言文化之一,它集詼諧幽默於一體,讀了之後往往能令人會心地一笑.歇後語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

歇後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遊戲,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有時也稱作「俏皮話」.最初的歇後語與現在我們看到的歇後語的表現形式並不相同,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成句的省略.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稱之為「藏詞」.例如用「倚伏」代替「禍福」(出自《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種歇後語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範圍受到了限制.後來的歇後語在結構上是「比喻——說明」式的俏皮話.使用的人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領悟.

歇後語最大的特點是諧音和比喻,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歇後語.

歇後語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會意,通過會意後再進行概念擴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等.歇後語可以分成兩種型別.一種是邏輯推理式的,說明部分是從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