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關於嵇康的作文素材示例

關於嵇康的作文素材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1、自我認識和別人的期待

關於嵇康的作文素材

“哐當、哐當……”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拂面,強健的肌肉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著高尚的情操。嵇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著鐵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樣,你也對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勸他人仕嗎?是否忘了《與山濤(山巨源)絕交書》?那鏗鏘的言辭己經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對仕途的不屑,就讓他做他自己吧,讓“竹林七賢”永遠過著“鄴下放歌”、“竹林飲酒”、“曲水流觴”、“南山採菊”的生活,不要讓世俗的穢氣覆蓋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認為是對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嚴、追求英雄本色,拋開他人的期望,拋開他人的勸阻,向著自己的認識邁進。

  2:心靈的選擇

歷來最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們似乎生來就進行著心靈上的選擇,在進與退之間,在生與死之間。

魏晉出英雄——歷史學家如是說。

我不知道在別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從他的每一次選擇中我斷定:他是個英雄。

嵇康也許天生一副傲骨,不屈於俗,不慕於官,過著白己田園隱士的生活。一代名將鍾會,慕名往謁,結果被拒之門外。鍾會在臨走時,沒忘記恨恨地瞪兩眼。於是嵇康便上了刑臺,理由是謀亂。行刑前,執刑官問他還有何話說,他抬起頭,看著臺下三千太學生稽首向著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司馬昭也看著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馬昭說一句懇求的話,往後則皆大歡喜。他的'心在動,心在痛,屈服嗎?不,他知道自己並沒有錯。於是他說了句:“把琴拿來。”……他勇於赴死的從容給了歷史一個雋永的背景,那已成絕響的《廣陵散》餘音繞耳,嵇康是在尊嚴與生命之間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擇。

若干年後,我們會說:這是最令人迴腸蕩氣的選擇!

  3: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風颳過古堡的廢墟,書本中妄自描述著空中花園的美麗,人們希冀希冀著聽到消逝已久古樂的音律,時光帶走了古文字的意義。歷史的車輪緩緩軋了過去,軋碎了多少文明古蹟。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現。

昔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臨刑之前嘆息:“《廣陵散》從此絕矣。”一部名曲就這樣失傳了。當真是“後不見來者”。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現代人就將再次聽到這千古絕唱,嵇先生之記憶即是現代音樂家的曲譜。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於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濤讓他當官,是善意的,他卻氣得要死,認為對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這個山濤使他的兒子沒成為孤兒:鍾會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這其實就是嵇康心胸狹隘的表現,不能像大山一樣包羅永珍,不能像大海一樣海納百川。

有人說,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執著。天性是什麼?天性就是包容。而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統治者也沒能容得下這樣一一個知識分子,把他作為一個異己給消滅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5:家庭教育

凡人們的言論、思想、行為,倘若自己以為不錯的,就願意自己的朋友都這樣做。但嵇康不這樣,不願意別人來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絕交書》就知道他的態度很驕傲的:但我們看他做給兒子看的《家誡》——當嵇康被殺時,其子方十歲,算來當他做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兒子是未滿十歲的——就覺得宛然是兩個人。他在《家誡》中教他的兒子做人要小心,還有一條一條的教訓:

一告後輩要立志,志之必堅。

二告後輩要“見義而作”,賑災濟貧。

三告後輩要慎言。

四告後輩要少欲,要寬容謙恭,要有涵養。

五告後輩不要打探他人隱私。他說:“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私。”

六告後輩不要受人之饋。他說:“匹帛之饋,車服之贈,肖深絕之”,因為“常人皆薄義而重利”,別人主動向你破財獻禮,則必有所求,必圖回報,這是“君子之所大惡也”。

我們就此看來,實在覺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樣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們知道,稚康自己對於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意的。只是因為他們生於亂世,不得已,才有這樣的行為,並非他們的本態。

所以,後來被山濤推薦而做官的嵇紹,成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

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惟有嵇紹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實際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悶的象徵。魏晉士大夫的一個傾向是服藥、喝酒、身上多蝨,這與其說是隱逸、瀟灑,倒不如說是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們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願與當時的社會達成妥協: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內轉,通過自虐式的感官刺激來獲得暫時的宣洩和解脫。嵇康作為一位與時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壓迫與打擊,他別無他法,只有把常常飲酒、服藥、裝瘋等自虐形式作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悶之際,用藥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來澆心中塊壘。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方式。

  7:堅持自我

其實嵇康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所以山濤就推薦他出來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願意接受的,於是嵇康就要和山濤絕交。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嵇康當初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

自己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因為這樣就結束了來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為不是因為按照什麼現成的規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體現。

  8:路

嵇康啊嵇康,憤世嫉俗,絕望了這社會的一切而毀壞禮教者是你,“非湯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讓司馬氏安於枕蓆?你的一腔忠憤卻無人知,只好寄託於手中的鐵錘——第一錘,砸平世間不平事;又一錘,大洩胸中之悲鬱;再一錘,以警醒生前身後千年萬年所有的炎黃子孫: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樣一個世紀?“砰砰”錘聲中,鍾會來了,你並不理睬,只拋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於是你拋錘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湯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權柄!”這一笑,驚掉了司馬昭手中的玉杯,殺機頓生。

人說你毀壞禮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沒有發出的呼喊,就讓我替你喊出吧!或許,這有悖於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馬心的時代,這是稱那個“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時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毀壞禮教,實則是激憤於掛羊頭賣狗肉者之流(如司馬懿)的胡作非為,激憤之極而轉為不言禮教不信禮教,甚至於反禮教!其實啊!司馬懿何嘗是孝子?可司馬氏就是以不孝為名殺了你。悲哉!“陰陽易位,時不當兮”,屈子幾百年前的這一悲吟,不幸卻又應驗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嵇康!

再不見你縱酒之豪情,再不聞你打鐵的錘聲。一壺酒,澆鑄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錘,鍛造了你鐵樣的個性。如此本色,如此個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在你的眼中,這世界應如你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瑩,甜香賽芝蘭之悠長。可遺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國古代史》,你的名字卻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頁:滿眼是野蠻的屠戮,滿耳是大眾的悲鳴。其時,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飢寒我後當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謂之知言”的山濤,此時便棄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飲苦酒:“美酒今以之驅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貴識天性,曲者不以為桷兮,誠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對山濤的誘薦,你嬉笑怒罵,接輿狂歌。一紙《與山巨源絕交書》阻斷了後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後人敬仰之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