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荊釵記》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荊釵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荊釵記 (南戲劇本)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荊釵記》

古代中國南戲劇本。其作者說法不一。明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著錄《王十朋荊釵記》為無名氏作,明初有李景雲改編本。歌頌了“義夫節婦”,生死不渝的夫婦之愛,

  簡介

荊釵記,南戲劇本,作者不詳,一說是元人柯丹邱所著,王國維卻考定作者為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荊釵記》與《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琵琶記》號稱“五大傳奇”。

《荊釵記》全劇四十八出,敘述王十朋、錢玉蓮的故事,內容豐富,但結構及描寫不佳。錢玉蓮拒絕鉅富孫汝權的'求婚,寧肯嫁給以“荊釵”為聘的溫州窮書生王十朋。後來王十朋中了狀元,因拒絕万俟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職。孫汝權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書為“休書”,哄騙玉蓮上當﹔錢玉蓮的後母也逼她改嫁,玉蓮不從,投河自盡,幸遇救。經過種種曲折,王、錢二人終於團圓。

徐渭的《南詞敘錄》說,《王十朋荊釵記》有兩個版本,一本是宋元間無名氏,王十朋是南宋溫州樂清縣人,字龜齡,號梅溪,官至龍圖閣學士。《荊釵記》借用了他的名字,劇中情節卻與他的生平事蹟不符。《甌江逸志》說是權臣由於受到王十朋彈劾,便指使門客寫了這個劇本誣衊他。另一說,錢玉蓮本娼家女子,在王十朋中狀元后遭到拋棄,憤而投江。在現存《荊釵記》中,王十朋是被肯定的人物。另一是明初李景雲作。千古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即出自其手。《荊釵記》雖是用了他的名字,但劇中情節卻與他的生平大不相同。

清張大復《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中則作“吳門學究敬仙書會柯丹丘著”。此劇今存本均經明人修改,以影鈔明嘉靖姑蘇葉氏所刻溫泉子編集、夢仙子校正《原本王狀元荊釵記》較近古本,文詞質樸自然,較少雕琢痕跡。全劇48出,敷演王十朋、錢玉蓮的婚姻故事。王劇本讚揚了他們不因富貴貧賤而轉移的愛情,以及對權貴、豪紳的反抗精神。

  劇情介紹

書生王十朋幼年喪父,家道清貧,與母親相依為命。貢元錢流行見王十朋聰明好學,為人正派,便將自己與前妻所生的女兒玉蓮許配給王十朋。十朋母親因家貧,便以荊釵為聘禮。而玉蓮繼母嫌貧愛富,欲將玉蓮嫁給當地富豪孫汝權。玉蓮不從,只願聽從父親安排,嫁給王十朋。婚後半載,試期來臨,王十朋便告別母親與妻子,上京應試,得中狀元,授江西饒州僉判。丞相万俟見十朋才貌雙全,欲招他為婿。十朋不從。万俟惱羞成怒,將十朋改改調廣東潮陽任僉判,並不準他回家省親。十朋離京赴任前託承局帶回一封家書。不料信被隨十朋至京的孫汝權騙走,加以篡改,詐稱十朋已入贅相府,讓玉蓮另嫁他人。孫汝權回到溫州後,即找玉蓮繼母,再逼玉蓮嫁給汝權。玉蓮誓死不從,投江殉節。幸被新任福建安撫錢載和救起,收為義女,帶至任所。錢載和來到福任上後,即差人去饒州尋找王十朋。差人打聽到新任饒州太守也姓王,到任不久便病故,回來告知玉蓮。玉蓮誤以丈夫已死,悲痛欲絕。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親與妻子來京城,聽說玉蓮已投江而亡,十分悲慟。五年後,王十朋調任吉安太守,而錢載和也由福建安撫升任兩廣巡撫,赴任途中路過吉安府,王十朋前去碼頭拜謁。當錢載和知道了王十朋就是玉蓮的丈夫後,就在船上設宴,使十朋與玉蓮得以團圓 (另一系統演出本則作夫婦在玄妙觀追薦亡靈時,意外重逢,最重相聚)。

舞臺上常演的有《見娘》、《男祭》、《投江》等幾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