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

2.理解讀書的好處,明確應該多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

3.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瞭解文中提到的眾多作品。

教學方法:教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進入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的時候通常會看到這麼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至理名言。讀書給予我們知識,而知識又富予我們內涵。讀到好的文章,就猶如聽美妙的音樂。這就是讀書給人的愉悅享受和精神薰陶。世紀老人,冰心女士,在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時,也為我們總結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名言:

1.書是傳播知識的工具。

2.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二、介紹作者

1.教師啟發學生:試著說出中國文學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2.教師結合課本的註解,通過課件簡單介紹有關冰心的情況。

★冰心(1900-1999),現代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五四”運動時,在革命浪潮的激盪下,開始創作反映社會、家庭、婦女等問題的小說。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小說集《南歸》、《往事》;散文集《同情》、《冰心遊記》等。

★課文選自《冰心選集》。

3.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冰心的`作品及學生互相交流有關冰心的作品。

三、導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表達、節奏、停頓、劃出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大意: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冰心說:“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為什麼話多?說明了什麼?

②這篇寫這篇文章,你認為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告訴大家?

四、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多讀書。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

①說說作者讀了哪些書?

《三國演義》、《聊齋志異》、《水滸傳》、《蕩寇志》、《精忠說岳》、《茶花女遺事》、《紅樓夢》

②這些書是在什麼時候讀的?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時間順序。

③結合課文分析,從哪些方面寫了作者讀的書“多”?

時間:從七歲開始讀,直到晚年

種類:古今中外俱全

數量:讀萬卷書

板書設計:

多讀書——時間、數量、種類。

第二課時

2.讀書好。

小組閱讀2—11段討論:作者讀的這些書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好處?

討論歸納: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情感,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例如:

《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嚐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②讀書能擴大知識面。

例如:

讀《三國演義》可以瞭解三國時代的“天系大勢”。

讀《紅樓夢》可以瞭解到“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歷史。

讀《茶花女遺事》等外國小說可以“知道許多國外的人情世故”。

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讀《聊齋志異》對文言作文有很大幫助

④讀書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第11段“從讀書中……得不到的”

設問:文中有一句話總寫了作者讀書的感受,是哪一句?

“從讀書中……大道理”

小結:本節我們重點分析“讀書好”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這些都是作家的經驗之談,希望我們讀後有所收益。

板書設計:讀書好——

①激起感情,獲得美的享受;

②擴大知識面;

③有助於寫作;

④提高品德修養

3.讀好書。

抽生朗讀課文12-13段,思考:

①文段中提到的這些書,作者認為有什麼特點?

《西遊記》:精彩;《封神榜》瑣碎;

《水滸傳》:人物如生;《蕩寇志》:索然無味。

②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認為怎樣的書才是好書?

概括:作者認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有助於擴大知識面,有助於寫作的書,才能算好書。這樣的書,首先必須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感人。

具體地說:古代小說:精彩而不繁瑣,引人入勝而不索然無味;

現代文藝作品:必須充滿真情實感而又質樸淺顯。

板書設計:讀好書——

五.課堂遷移:在你讀的書之中,最喜愛的是什麼書?你的感受是什麼?

六.板書設計:

多讀書——時間、數量、種類。

讀書好——

①激起感情,獲得美的享受;

②擴大知識面;

③有助於寫作;

④提高品德修養

讀好書

七.作業:

1.記憶文中的註釋。

2.閱讀教材後面的名著引讀190-192頁,勾畫重要語句。

3.課下準備一下,向同學介紹你看過的一本喜歡的書: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正確、簡潔地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並說出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2、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習重點: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學習難點: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師:同學們,我們中國什麼節日過得最喜慶?過得最熱火呢?

生:過年,春節

師: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春天來臨,永珍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說著說著你們一定回想起了大過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劉紹棠人到暮年,寫了一篇繞有風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們就學習著名作家劉紹棠為我們帶來的《本命年的回想》,來頻度作家筆下鮮明的地方特色,領略特有的鄉土風情,由此感受身後的文化內涵。(板課題)

師:課題是“本命年的回想”,那什麼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麼習俗呢?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劉紹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於“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著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所著《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柳敬亭說書》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峨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1991年7月1日被國務院表彰為“為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始終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2、生談談自家過年的風俗

三、 師生互動,合作研討

1、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可謂第4自然段中具體描寫家鄉大過年的'情形,共寫了哪幾件事?

板書:

臘月初一: 炒年貨 ——預熱

臘月初八: 吃臘八粥

買糖果

挑絨花 ——增溫

殺牲畜

備糕點

臘月二十三: 送灶王 留戀

(過小年) 換門神

懷戀

臘月三十: 除夕守歲 ——發燒

喜慶

正月初一: 拜新年

思考:能體現運河鄉親父老過年感受的詞語有那些?

2、課文寫了作者家鄉過年的十件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件?請你根據課文具體描繪一下這個場面。(或者懸擬過年時,你熟悉的一件事描繪一下也可以)

3、從課文中許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味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向我們展示了火熱的春節景象,現在就請大家選擇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給大家聽,再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4、選擇我們聯絡生活,想一項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地飽滿一年勞動果實之外,還寄託著哪些希望(期盼)?

四、拓展探究

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作者家鄉過年的習俗,體會到了其中的文化內涵,選擇過年與過去相比,哪些過年習俗已經消失或被髮揚光大了?選擇過年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方式?

(這對這樣的變化,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課堂小結

國難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它包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成為美好生活的擁有者和創造者。

六、佈置作業

1、假設今天就是除夕,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了,用手機簡訊的方式給你的親人、同學或老師編輯一條簡訊送去新年的祝福。

2、過年的氣氛總是熱鬧的,你能用一段場面描寫來表現出來嗎?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揣摩合適的語氣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感情基調的變化。

能力目標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複雜情感,體悟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沉與無私的母愛。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重點)

2.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體會母親的形象。(難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兒子,在他二十一歲正值風華正茂之時,卻不幸患病,導致雙腿癱瘓。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這樣一位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他重新點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爛漫開放的時候,母親卻帶著無限的牽掛永遠地離開了,而這個特別的秋天,也成了兒子永生的懷念。

二、教學新課

一:整體感知內容

1.播放課文錄音,師生靜心聆聽。

2.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寫下來。

明確:記敘了重病纏身的母親精心照顧癱瘓的.兒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息的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真摯無私的愛。

3.初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圍繞著“我”和母親寫了哪幾件事。

明確:課文寫了四件事:“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母親央求“我”去看花。母親的臨終囑託。

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雙腿癱瘓後,脾氣怎樣?體現在哪裡?

明確:脾氣暴怒無常。表現為:

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

2.面對這樣的兒子,母親又是怎樣做的呢?你覺得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著我。

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母親慈愛,寬容,善良,樂觀,堅強。

三:品味偉大母愛

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現了母愛的偉大。試結合上下文做具體分析。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著我。

明確:動作、神態描寫。母親“悄悄”出去是為了讓“我”盡情發洩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復平靜和理智。“悄悄”寫出了母親動作之輕,怕打擾“我”,對兒子的理解,為兒子傷心,突出了母親的細心;“偷偷”寫出了母親對“我”的不放心和關注,表現了母親的慈愛;眼邊兒“紅紅”表現了母親強忍著內心的悲傷,母親無私地關愛、呵護兒子。

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明確:動作、語言描寫。“撲”“抓”“忍”三個動詞寫出了母親對“我”的疼愛和痛苦的心情,表現出母愛的堅定、執著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確:神態描寫。“憔悴”暗示出母親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現出母親的執著。

4.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

明確:語言描寫。表現母親要“我”對生活永遠充滿信心,充滿美好的回憶;說明了“我”答應去看菊花使母親心中十分快樂,表現了母親對“我”的愛之深。

5.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

明確:心理描寫。怕“我”想到自己癱瘓,寫出了母親的小心謹慎,表現出母親的細心。

三、板書設計

秋天的懷念“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

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

母親央求“我”去看花

母親的臨終囑託母愛偉大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背誦並默寫全文。

3、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徵,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著名學者餘秋雨曾說:“在國外,一個外國朋友曾問我,‘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峽’。”三峽為何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見;螢幕上出現三峽自然風光圖片)

同學們想不想看看1500年前的.三峽風光?今天我們就隨著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遊一遊1500年前的三峽。

二、作者簡介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和民俗風情錄。

三、整體感知

1、讀得熟:

⑴自瀆課文,讀準字音:

闕嶂曦襄溯湍山獻漱峻屬裳

⑵聽教師範讀,注意把握節奏

⑶指名讀,分組讀

2、看得懂:

⑴聽讀課文,注意著色字詞意思

⑵利用課文註釋、工具書,疏通全文;仍有不解,相互質疑解疑;反覆讀,熟讀成誦。

四、品讀課文,品析美景

1、當回小導遊:

(先出示幾幅圖片,讓學生說說下面幾幅圖畫與文中的哪些景象相似,集體誦讀相關語句。)

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在酈老夫子對三峽的風光作了精彩的描述的基礎上,我們來當回小導遊,把三峽的絕美風光介紹給更多的朋友。接下來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遊詞,可以從地貌特徵、四季之景等方面入手,看哪一組同學做得最好。

(在編寫、解說導遊詞的基礎上明確:

雄奇

秀美

地貌特徵:山高嶺連

山水畫廊

四季之景: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榮峻茂

秋──水枯谷悽

2、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備:春冬水涸之季,下灘之水雪浪飛濺,此為“素湍”;水清流緩可謂“綠潭”。“素”“綠”色彩相同,“湍”與“潭”一動一靜。巖崖、雲朵、藍天、於碧水中可見,令人有無限遐想。

更以“清榮峻茂”四字狀物,一字一景,水清、樹榮、草茂互相輝映,大自然充滿生機。

“睛初霜旦,林寒澗肅”,並不點出“秋”字,而是以一個“霜晨”又以“寒”、“肅”二字渲染,三峽秋景遂變成清寒之景,給人帶來的心情也是淒涼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不再寫山、寫水,而寫猿鳴,以此來烘托蕭瑟的秋景,寫出人們身處此時此地的傷感。

五、質疑探究

1、本文寫四時風光的順序是夏春冬秋,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2、閱讀李白《早發白帝城》說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絡。

3、請你也問上一句。

六、拓展延伸

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三峽的山,千年屹立,三峽的水,從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呢?三峽現在正在進行一項規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那就是──三峽大壩工程。

資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於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得樞紐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開始第二次蓄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礎上悄然漲到137.4米,10月31日,壩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七、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⑵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⑶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⑷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2、背誦課文,摘抄精彩詞句。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一、匯入

父親是一本書,細讀這本書,會發現很多難忘的瞬間:也許是一個微笑,也許是一個眼神,又也許是那不斷增多的白髮和皺紋。而在作家朱自清心裡,父親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卻是一個背影。1925年,他寫下了《背影》一文,這篇僅有1140字的文章,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背影》,體會它究竟動人在何處。

二、預習反饋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賦(fù)閒 躊躇(chóu chú)

迂(yū) 蹣跚(pán shān) 拭(shì) 頹唐(tuí) 舉箸(zhù)

三、題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師:我們常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讀題目,當你初次看到題目時,有什麼疑問呢?或者有什麼想知道的呢?

問題1:(1)這是誰的背影?——父親

(2)這個背影是在怎樣的場景中留下的?——父親送我去車站

(3)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背影的?——第6段

問題2(概括訓練):第一次輕聲朗讀第6段,概括內容,分析層次;

內容:父親費力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

層次:(1)父親提議給“我”買橘子;

(2)父親的外貌描寫——為下文寫父親動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鋪墊

(3)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

(4)父親把橘子全給“我”,叮囑的話語——關懷備至;

(5)父親離去的背影。

問題3(寫法分析外貌、動作):第二次輕聲朗讀第6段,關注背影,分析寫法;

(1)外貌描寫

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臺的背影:

6個動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特寫鏡頭:攀爬的起始動作,回憶《飛天凌空》特寫鏡頭之準備、起跳、落水的細緻鏡頭)

父親這一系列動作有何特點(刻畫出怎樣的父親形象)?

抓住相關修飾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

用文中的兩個詞語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無言的愛

(3)離去的背影:

問題4):第三次輕聲朗讀,留心眼淚,體會感情。

從父親的兩處背影和“我”的兩次流淚中,你體會出了怎樣的父子之情?

父對子:無所不至的關愛 子對父:百感交集、複雜的情意

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親買橘。作者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著作者內心非常複雜的情意。總之,這一段都表現了父親真摯的愛,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感動之情。

師: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親卻親自做,原本年輕人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情,父親卻如此艱難還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不讓我擔心,“不容易”地活著,“努力”地愛著,這便是“我”的父親(板書這兩個關鍵詞)。

四、深入(開掘)“背影”內涵

問題:文章還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愛”呢?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童話運用想象的藝術特點以及運用誇張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

2.正確認識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過梳理寫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在感染和薰陶中培養健康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從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多元解讀童話主題,依據主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三、教學策略

學生對於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早有了解,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往往流於情節與人物的淺層理解。因此,本課主要採用複述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同時通過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加深對童話主旨的理解。

1.童話篇幅頗長,不宜在課堂通篇朗讀,通過複述梳理脈絡,抓住敘事要素即可。

2.學生對於童話有個性化理解,分組討論可開闊學生思路,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完成全班的討論交流,有助於學生對童話的深入理解。

3.童話的主要寫作手法是想象,最後的拓展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五、六兩個單元引導我們走入大千世界,探索萬事萬物的奧祕和見識各色各樣的人物。我們已經在第五單元中見證了偉大的科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在第六單元中,我們將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來的各種社會現象。我們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為豐富的童話世界。而提到童話,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師,那就是──安徒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儘快進入學習情境。

(二)作者簡介

師:同學們對安徒生和他的創作有哪些瞭解,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童話作家。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1835年開始寫童話,一生共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

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夜鶯》《皇帝的新裝》《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主題以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與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為主。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設計意圖】擴大知識面,為理解童話主旨做鋪墊。

(三)研讀文字

1.整體感知。

師:(1)下面是關於這篇童話的結構圖,請大家根據結構圖複述童話的情節。

(2)童話刻畫了哪些人物?這些人是怎樣聯絡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將人物和“新裝”表現出來?

(明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

【設計意圖】抓住童話的主要人物,理清情節發展過程。

2.選讀重點情節,讀準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當(tu?) 欽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賜給(cì ) 爵士(jué) 頭銜(xián) 勳章(xūn ) 稱職(chèn) 呈報(chéng)

御聘 (yù pìn) 駭人聽聞(hài)隨聲附和(hè)

【設計意圖】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的讀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開端部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2.文章的高潮和結區域性分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皇帝?是怎樣表現皇帝的這些特點的?

3.騙子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4.分別分析大臣官員和孩子的性格特點。

5.文中刻畫了哪兩個群體形象?他們說謊的原因和皇帝大臣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群體形象的刻畫有什麼意義?

6.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情節?從行騙者和被騙者的角度分別分析謊言不被揭穿的原因,從中分析這篇童話的意義。

師點撥: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騙局,而這個騙局是有兩個騙子導演的,這個故事從騙子行騙開始,到小孩揭穿騙局結束,始終沒有離開這個“騙”字。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圍繞著一個“騙”字展開的。那麼這個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圍繞著一個“騙”字顯出了他們的真面目。

他們為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呢?就是因為皇帝愛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對騙子所說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裝自然會感興趣,所以狡猾的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織新衣來騙他,自然會行騙成功。

那麼該如何來評價文中的騙子呢?兩個騙子其實代表了社會上靠行騙為生的'一種社會病態,所以作者把騙局當作一面鏡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醜惡靈魂,也可以當作一把解剖刀,剖析這種社會病態。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 裸全身在大街上游 行,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偽、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偽、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設計意圖】深入探究童話的主旨。

(四)語言品析

1.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裡。”

(提示:抓住皇帝愛穿新衣服的特點,緊扣皇帝的身份,從修辭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裡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

(提示:結合說話人的身份,從語氣語調的角度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

(五)拓展思維訓練

就下面設定的情景,展開大膽想象,對故事情節進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補,體會童話想象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裡,有個大臣來報重要軍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應如何?

2.大臣走後,想象一下兩個騙子會說什麼?

3.皇帝看到新裝後,想象皇帝回到宮裡想什麼做什麼?

4.假如孩子沒有把真話說出來,事情會怎樣發展?

【設計意圖】把握童話主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六)佈置作業

愚蠢的皇帝在赤 裸全身遊 行後,回到宮裡他會怎麼做?是怒不可遏地將小孩子抓起來,給予嚴厲懲罰,還是悔過自新,做一個一心為民稱職的好皇帝呢?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為文章續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少於300字。

【設計意圖】將本文所學運用到實際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7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雨,是一位神奇的歌者,一點一 滴奏出美麗的旋律;雨,是一位優雅的畫家,飄飄落落點染出生機盎然的萬物;雨,更是一位充滿浪漫情懷的詩人,揚揚灑灑浸潤著人們的心靈。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寫雨,那麼你是如何讚美雨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當代詩人劉湛秋的優美散文《雨的四季》,共同欣賞雨的美,感悟散文的美。

(設計意圖: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既匯入新課,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交流分享,生生對話:

展示贊雨的句子或段落。(三到四位學生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贊雨的'句子,讓學生感悟雨的美妙,營造學習氛圍。)

三、整體感知,鑑賞文章

欣賞課文朗誦: 女生齊讀第1段,2和4段學生獨讀, 3段男生齊讀, 5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輪流讀,6段老師讀,7段全班齊讀.

要求:同學在聽的同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感受作者對雨的思想情感,並思考以下問題。

1.雨永遠是美的,這種美在四季各有不同,請你分析雨在四季各有怎樣的美?

2.每個季節的雨過後給大地帶來哪些變化?

3.學生小組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自己對四季的雨的認識。

小組成果展示:三至四名學生展示。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朗誦,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誦水平,又讓學生感悟到了四季雨的美。)

四、聚焦文字,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品味其妙處.(從修辭方法和人物感覺器官的描寫角度賞析.)

五、探究提升,當堂檢測:

1.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1)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

(2)荷花鋪滿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著雨點,要和遠方的蟬聲、近處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響曲。

2.本文借雨的特點,抒發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通過習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六、拓展閱讀,美文賞析:《雨贊》

(設計意圖:對比閱讀,提高學生的賞析水平,並再次感悟四季雨的特點。)

七、對話自我,課堂小結 :

今天我們學習了賞析散文的方法,感悟到了散文的美,今後我們要更加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用富有詩意的眼光去欣賞大自然。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把握詩文情感基調,品味精美語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爾的詩歌特點。

3.學習和借鑑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法感知課文內容。

2.用品析討論法領會語句的深刻含義。

3.用合作探究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童真童趣,感受人間至愛真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途徑,感悟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

教學難點:

1.通過想象,鑑賞詩歌,學習和借鑑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學習本文託物寄情的寫法。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品析、討論;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並配合多媒體課件,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本課設定了情境匯入、感知學習、品讀欣賞、想象練習、活動學習、佈置作業等幾個環節。

2.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欣賞視訊課件和反覆朗讀課文完成的。

3.通過引導學生品賞語言,感受泰戈爾散文詩的魅力。

4.利用本課特點,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匯入語:

同學們,你們剛剛告別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寫童年的詩句:“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童年是如夢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的孩子有無窮的想象力。偉大詩人泰戈爾筆下有這樣一個印度孩子,他突發奇想,用純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現對母親的依戀。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金色花》,認識這個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播放情境課文窗前花影、情境課文庭院花香、情境課文牛棚驚喜,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並設計相關問題:

1.文章共描繪了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給每幅畫面加一個小標題。

2.你能各找一個詞形容文中孩子和母親的特點嗎?

(答案見PPT批註)

【設計意圖】

1.營造情境,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2.引導學生感知人物特點。

(三)品讀欣賞

1.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班級小組內討論:

(1)作者為什麼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現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與愛的?畫出相關的詞語。

(3)金色花是印度聖樹上的花,它給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記。找出課文中其他體現宗教色彩的地方,畫出相關的詞語。

(問題分析總結見PPT批註)

2.通過視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播放課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引導學生走近偉大詩人泰戈爾。

(四)表達練習

1.教師引導:本文藉助“金色花”的形象表達了純真的母子之愛,這種通過想象,藉助具體形象來抒情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同學們,你想借助什麼表達對媽媽的愛呢?讓我們也來借用這種方法比賽說說心裡話。

請以“媽媽,我想變成……,當你……的時候,我……”的句式說一句話。

2.通過以下步驟組織訓練:

(1)學生仿寫 。

(2)小組交流 。

(3)全班評議 。

【設計意圖】通過訓練,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達能力。

(五)語文活動

1.展開活動

(1)教師:同學們,心動不如行動!用行動去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愛周圍的人乃至一切可愛之人吧!

(2)組織《牛棚的故事》主題活動。

2.參考金色花活動設計。(牛棚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佈置作業

1.佈置檢測練習。

參考金色花同步檢測。

2.課外活動安排 。

①讀書活動:閱讀《新月集》,做讀書筆記。

②實踐活動:回家做一件事讓父母感受你對他們的愛。

【設計意圖】

1.基礎檢測練習。

2.引導走近偉大詩人泰戈爾。

3.讓學生感受親情並用行動和語言表達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9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這裡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著""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著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著喊了起來""心裡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裡,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著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裡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裡,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並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本文的主題思想,並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啟迪。另外,根據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觀。

二、切入

啟用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後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麼樣;妻子性情怎麼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麼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範]。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線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裡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麼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願”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後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麼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採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採訪,你想說些什麼?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彙報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週後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為母洗溺器、陳毅為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滿文軍《懂你》的歌曲,以結束本課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意識,明瞭寫作與生活的關係,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信心。

3.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意識,明瞭寫作與生活的關係,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信心。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自然之美、人情之美。

2.學會從身邊的事寫起,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它的有趣。下面這些場景或細節,你是否注意過呢?

課件出示:

1.媽媽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的?

2.爸爸每天到家後第一件事做什麼?

3.校園裡最安靜的角落在哪裡?

4.你哪個朋友的名字比較有特點?

5.你的同學進教室時,開門、關門的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6.你的語文老師最喜歡穿什麼顏色、什麼樣式的衣服?

(師指名作答,並對學生的回答簡要點評)

師:由此看來,有不少同學對生活觀察得還不夠細緻。進入中學階段,老師希望大家都成為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對我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

剛才給大家的幾個小測試來自教材P17的知識短文《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大家可以開啟教材閱讀這頁的知識短文,總結這個知識短文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預設

(1)寫作是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資訊的一種方式。

(2)寫作就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寫作就是用筆來說話。話說好了,寫作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3)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積累,勤于思考。

(4)應該寫有趣的、有意義的或印象深刻的事情、人、物。

(5)寫作還能訓練人的思維。

師小結:這也就是說,我們要熱愛生活,因為寫作的源泉就是生活;我們還要熱愛寫作,因為寫作是很重要的語文素養。

【設計意圖】用幾個小問題測試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是為了警示學生觀察生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短文,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並明確寫作與生活的關係。

二、熱愛生活,積累素材

師:有的同學,提到作文就頭痛,望著題目就發矇,主要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有的同學,總有寫不完的新鮮事,生動有趣的文章還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我想,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有一雙慧眼,是否有一顆敏感的心,是否善於觀察和感悟生活,並從中選擇貼切的素材,表達我們陽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的作文素材是通過什麼方式積累來的?

(生髮言後,師歸納)

預設

留心觀察生活,多讀多記,摘抄,有靈感時隨身記……

課件出示:

(1)留心細心,觀察生活。

(2)用心思考,感悟生活。

(3)廣泛閱讀,豐富生活。

(4)多記多寫,美化生活。

……

師:大家的發言,讓老師想起了李賀“錦囊”的故事、梅堯臣“詩袋”的故事及陶宗儀“瓦罐”的故事,讓我們看看這些名人大家是怎樣積累素材的呢?

課件出示:

唐代詩人李賀,為了把詩寫好,每天起得很早,帶上僕人、錦囊,騎上一匹瘦馬,到處漫遊。

一路上,他細心觀察和了解自然風物,即景吟詩,每逢想出佳句就寫在紙條上,放入錦囊之中。就這樣從早到晚堅持積累生活素材,勤奮地進行詩歌創作。

正因為李賀不辭辛勞,精雕細琢,才使得他的詩篇千年傳誦。

宋代著名的詩人梅堯臣,凡外出遊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麼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時成句,有時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他積累資料的辦法既不是“錦囊”和“詩袋”,也不是現代的“卡片箱”,而是一隻奇妙的“瓦罐”。

他曾在松江隱居過,那時,他一邊參加農業勞動,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在樹蔭下捋摘樹葉,記錄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然後將這些樹葉放入家中的瓦罐裡。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十年竟積累下十幾大罐。後來,他就用這些積累的資料寫成了一部共有三十卷的鉅著《南村輟耕錄》。

師小結:同學們,中學時代是人生路途中一個新的時期,我們的情感在豐富,心智在成熟,認知能力在提高,我們的生活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豐富多彩的生活,既簡單又複雜,既平凡又偉大!家庭讓我們感受親情的溫馨與美好,校園讓我們體驗成長的快樂與煩惱,而社會生活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磨礪自己的舞臺。讓我們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讓我們熱愛寫作,在寫作中提升能力,進一步完善自我吧。

【設計意圖】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涓涓不息。此環節的交流與討論,旨在幫助學生打通生活與作文素材的通道,認識生活與寫作的關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熱愛生活,熱愛寫作。

三、寫作指導

1.技巧歸納

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最近,你留心觀察生活了嗎?你發現你周圍的生活有什麼變化了嗎?

(生討論後回答)

預設

(1)植物大多都出現了落葉現象,一些植物的葉子由綠色變成了黃色;

(2)桂花飄香,菊花爭豔,一串紅、雞冠花等花兒也開放了;

(3)果園和田野裡一片豐收的景象;

(4)天氣轉涼,空氣變乾燥,氣溫冷熱交替頻繁;

(5)白天逐漸變短;

……

師:現在已經步入秋天了,這是一個多彩的季節,秋高氣爽,黃葉翻飛,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緻。你能把這些變化寫下來嗎?寫作之前,我們先回顧本單元課文裡的寫景精彩片段,總結概括寫景的技巧。

課件出示:

寫景的技巧

1.抓住景物特點。如《濟南的冬天》就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來寫。觀察家鄉九月份的氣候和景物特點,可以從景物本身的色、狀、形、味等方面來描寫,也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如穿戴)等方面來描寫。

2.合理選擇寫作手法。在具體描寫中,還應根據事物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並抓住事物的特點,恰當地運用詞語,貼切地採用修辭手法及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具體描繪出事物的特徵,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合理安排寫作順序。按一定次序寫景狀物,可以讓文章更有條理。如《春》中“春花圖”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間順序寫花,《濟南的冬天》中寫“薄雪覆蓋下的小山”時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寫山,《雨的四季》按照四季變化的時間順序寫不同季節雨的不同特點。

1.範文展示

課件出示:

秋天的花

秋天是花的季節。你瞧,儘管許多花都凋謝了,但月季花仍然在露出笑臉,耐寒傲霜的菊花才剛剛開放。菊花雖然沒有牡丹那麼富貴高雅,也沒有玫瑰那麼芬芳,但是它是秋天的象徵。瞧,那黃的賽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的菊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開著,有的像扁盤,有的像無數條龍在空中飛舞,還有的一下子開放出千千萬萬朵小菊花,好似滿天的星星降落於地面。它總是以自己純潔、樸實的高尚品質裝點著秋天這個美麗的季節。

秋天來了

秋天來啦,楓樹戴上紅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銀杏扇著風,正等著迎接豐收的到來。秋天來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飛,它扇動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別。秋天來啦,大樹寫了秋天的信找秋風姐姐幫忙寄信,寄給松鼠,松鼠看了,趕快準備好松果過冬;寄給小燕子,燕子看了,趕快把窩用草蓋得嚴嚴實實的,準備過冬;寄給小蛇,小蛇看了,趕快回洞冬眠;寄給小魚,小魚看了,馬上游向熱帶取暖;寄給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跑到花園裡面玩耍。秋天來啦,葡萄掛滿了枝藤,紅的、紫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蘋果一個個咧開嘴笑,正等著讓人去採摘呢;玉米戴上金燦燦的帽子,告訴大家收穫的季節到了。

俗話說:一葉知秋。

早晨,門前的老槐樹上,幾片枯黃的樹葉被風吹落,在空中旋轉飄舞,打了幾個滾兒,緩緩落地。

奶奶說:“天氣轉涼,快立秋了吧!”我翻開了日曆,發現今天正是立秋。望著蔚藍色的天空,是那麼的乾淨,我想這就是秋天的樣子吧。

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涼爽的風,還給我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樣嬌嫩,夏天那麼翠綠,草尖上泛起了一片片淡黃;牧童悠閒地趕著牛群在放牧。田野裡秋實累累,生機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壓彎了枝頭,好像一個個銅鈴鐺;火紅的高粱低下了頭,好像在向我敬禮;成熟了的水稻也懷揣著豐收的喜悅;就連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著實垂下了腦袋;芝麻卻追著花兒直往上躥。我不禁感嘆,秋天真美!

3.寫作實踐

學生現場完成寫作實踐一的片段寫作。

4.教師點評

師檢查並點評學生的習作。

點評標準:(1)特徵突出;(2)層次清晰;(3)描寫細緻;(4)語言優美。

師小結:生活就像五彩的萬花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在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技巧把生活中自己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記載下來,有了“源頭活水”,我們的寫作必定越來越輕鬆,越來越享受。

【設計意圖】在談話交流中搜集整理素材,從課文、範文中學習寫作技巧,在具體點評要求裡明確寫作方向,只為一層層搭設臺階,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觀察生活,熱愛寫作。

四、學以致用

師:這個秋天對大家來說是新鮮的,認識了新的老師,新的同學,融入了新的集體。此時此刻,一定有許多見聞、感受、想法令你印象深刻,請同學們暢所欲言。(生自由交流)同學們的見聞、感受和想法的確很豐富,老師建議大家圍繞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點來說。例如,我們可以參考以下話題:

課件出示:

參考話題

1.新的校園,新的環境

2.我是中學生了,感覺真棒

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4.校園裡有這麼一個有趣的地方

(生選擇一個話題互相討論並講述,教師點評)

提示:可從人、事、景、情、理五個方面簡要評議。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那麼,讓我們根據剛才在寫作實踐一中學到的方法、經驗,課下完成寫作實踐二,把你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吧。

【設計意圖】這是教材中三道寫作實踐裡最容易寫的一道題,因為它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話可說,所以安排為課後寫作訓練。為預防選擇素材的面撒得太廣,造成重點不突出,此環節設計了必要的限定與幫助,用以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積極參與作文實踐。

五、佈置作業

課後完成教材P18寫作實踐二。

要求:(1)明確寫作中心;(2)寫出真情實感。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析讀例文,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之美。

2.學習寫記人敘事的文章,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過程】

一、展示交流

師:上節課課後,我讓大家寫寫進入初中後新的見聞、感受和想法。這節課,我們首先一起來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診斷,方法如下:

課件出示:

診斷方法

1.是否有錯別字、語病或標點符號誤用?

2.作文是否扣住了“新”字?中心是否明確?

3.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真情實感?

4.條理是否清晰?

5.語言是否流暢?表述是否精確?

1.師指名學生談談自己的診斷結果和寫作體會。

2.小組推薦幾名學生展示自己的習作,由同學互評或教師點評。

二、例文析讀

1.回顧經歷,積累素材

師:從第一個寫作實踐中,我們明白,仔細觀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第二個寫作實踐中,我們明白,深情凝望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敏銳地捕捉生活中動情的瞬間也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身上還自帶著一個個素材大寶庫,你們發現了嗎?(明確:我們豐富多彩的記憶)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書的“小引”中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魯迅先生從自己記憶的寶庫中擷取了十個篇章聯珠綴玉,寫成了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請大家也從自己記憶的寶庫裡尋找一件讓你最難忘的事,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生自由發言,師點評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到自身,回憶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學會感悟被自己忽視的真情,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提取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2.賞析例文

師:現實生活中,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讓我們感動。抓住它,敘述出前因後果,描繪出它令你感動的具體細節,讓自己感動了,也一定能打動別人,引起別人的共鳴,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美的享受。有位小作者以“手”為線索,為我們串起了兩代人的幸福回憶。我們一起來欣賞她的作文《奶奶的手》。

課件出示:

奶奶的手

記得小時候,曾經偎在奶奶的懷裡,聽她講故事。忽然,我發現,自己的手是又紅又圓,奶奶的手卻是又瘦又皺。天真的我,禁不住問出聲來。

奶奶笑了,沒有回答。晚上,爸爸對我說——

以前家裡很窮,一大家子的生活只靠奶奶一個人打理,但奶奶憑著那雙熱愛勞動的手,把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奶奶在園子裡種了許多的菜。鬆土、施肥、澆水都要奶奶一人操辦。肥料需要到幾裡外的縣城去買,水也要到村外的河裡去打,但奶奶從沒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來,那雙手都沾著厚厚一層泥。

每逢秋天,園子裡的果實都成熟了,這也是爸爸和叔叔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吃上一頓好的飯菜了。放學歸來的他們,還沒到家,就聞到一陣飯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飯可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好吃,她那雙勤勞的手總能把普通的飯菜做出不一樣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日月如梭,在那個貧窮卻又最真最切的年代,在奶奶的勞作中,爸爸和弟兄們度過了一個美好而又快樂的童年,他們長大了,一個個相繼離開了家。

離家的時候,奶奶每次都會用那雙已不再細膩的手,連夜縫製一床又鬆軟又舒適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床一針一線,用一個母親的愛縫製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適,一定有種“家”的味道。那時,也許奶奶在抱著棉被泣不成聲,也許奶奶會笑著撫摩棉被,但她一定是幸福的。

奶奶老了,本該盡享天倫之樂,可一個個孫子孫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來。我是奶奶看大的,我的童年是快樂的,身上穿的是奶奶為我縫製的小花襖,腳上穿的是奶奶縫的老虎鞋,頂著奶奶扎的羊角辮,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園子裡。

奶奶就是用那雙勞動的手,托起她的子女,把他們托出這窮鄉僻壤,託向美好的未來。

那晚之後,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雙勞動的手,帶給我們刻骨銘心的愛,無法割捨的情。每當回想起奶奶那雙勞動了一生的手,我就感到,這一雙手一直在身後託著我,很輕很柔……

思考下列問題:

(1)這篇習作擷取的是誰的回憶?

預設爸爸和“我”,兩代人的回憶。

(2)本文有哪些優秀之處可供借鑑?

預設

①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視奶奶的'“手”,並以此為線索,串起兩代人的幸福回憶,讓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②小作者選材視野開闊,既有爸爸的回憶,又有自己的感受,文章內容豐富。③文章素材豐富,如奶奶做讓人回味無窮的飯菜,奶奶連夜縫製鬆軟舒適的棉被,奶奶用雙手為孫輩創造幸福童年。

(3)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

文章通過兩代人的回憶,寫出了小作者珍貴的人生感悟,表達出了一種時代變遷、親情不變的厚重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一來可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進一步明確寫作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二來用例文引路,喚醒學生潛意識裡的寫作慾望和靈感。

三、實戰演練

1.明確題幹要求

師:閱讀教材P18的寫作實踐三,讀讀題乾和“提示”,然後集中討論一下,你是如何理解這個寫作實踐暗含的要求的。

預設

(1)這個題目可以簡單概括為成長中的事件,範圍比較寬廣,類似於經常碰到的《難忘的一件事》一類的作文題。

(2)一定要注意“成長”這個關鍵詞,在描述這個事件時,一定要寫出自己人生體悟的變化。

(3)要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使“我”成長的事來寫,在文末還應昇華主題,寫出自己在經歷這件事後得到的人生啟示。

2.補充寫作提示

師:為了幫助大家完成好這次習作,老師在教材的基礎上,還另外補充了三條“提示”。

課件出示:

提示:

1.選材要小。選取生活中的一兩個片段來刻畫人物、表達感情。從小事入手,於細微處見精神,以小見大,突出“難忘”“印象深刻”。

2.敘事要詳略得當。敘事要圍繞中心,抓住重點,把最能體現事件意義、最能展示人物形象的言行、心理描寫得真實而詳細。同時,要講究剪裁,選取典型的、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有說服力的材料表達中心思想,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3.寫好感人的細節。選擇展示的細節必須真實,要有生活實感,這就要靠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積累。

3.課後完成寫作實踐三

結束語:宋朝大詩人陸游說,寫詩“工夫在詩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積累生活素材,不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學們,希望你們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拿起手中的筆,搜尋過往的時光,記錄令人感動的瞬間,寫下喜怒哀樂,道出所思所想,表達我們陽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寫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看似容易,實則有難度的習作訓練。在上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在此要讓學生搜尋一些特殊的記憶印象。設計裡的分析題目暗含的要求及補充的寫作提示,可以帶領學生有效地突破寫作障礙。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此次的寫作實踐是初中語文學習的第一次寫作課,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發生的事,勤于思考,並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對生活、對寫作的熱情,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的信心。

為了幫助學生在初中寫作之旅的初始階段克服寫作的“畏難”心理,本設計基於教材上的三道寫作實踐題目,從觀察感受自然、攝取生活瞬間和選取提煉素材三個角度設計寫作訓練。第一次片段訓練旨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習得方法,熱愛寫作;第二次自由訓練旨在引導學生凝視生活瞬間,思考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第三次全文寫作旨在幫助學生提升理解、篩選和提煉有意義、有啟發性的生活素材的能力,抒寫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三次訓練,循序漸進。由於設定了一系列學生活動,課堂整體推進較為輕鬆;在一個個寫作訓練環節中,採用不同形式,為學生搭建了能力攀升的臺階,指導性強。

【範文賞析】

媽媽,您聽我說

親愛的媽媽:

住校的我和在家的您又一週沒見了。您說過,要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不要念家。可每天晚上,寢室一熄燈,我就會想起您,眼淚便悄然無聲地淌下……

您每天晚上都會親切地撫摸著我的頭,抱著我和我說笑;我一困,您就讓我躺進香香的被窩,哄著讓我快快睡覺,那時的我是多麼幸福呀!……不過您放心吧,我不會影響學習,相反,每次想您,只會讓我的學習更有勁頭。真的。

媽媽,我很愛您。您說我就是您在黑暗中時突閃出的明星,閃動了您的動力和能量,讓您更有力量生活。這樣說的話,您就像那春天中細密的春雨,滋養了我的心靈,潤溼了我的眼睛,使我用更明亮的眼睛去注意生活中的細節,用更美好的心靈去感受自然世界。您是我學習和向上的動力,是我奮發前進的源泉啊!

都是您的精心呵護和培養,才使得我成為一個富有情趣、敏銳開朗的孩子。清楚地記得我小時候您在月下給我講故事的情景。您坐在陽臺上,我側躺在您的懷中。星空下,我吮著拇指,靜靜地聽您講故事。月亮,彎彎的,夜,那麼的恬靜。您講的故事總是那麼的精彩有趣,我聽得如痴如醉:荷花精靈牽著我的手和我跳舞,螢火蟲串成的項鍊戴在我的胸前,閃著藍瑩瑩的光;滾著南瓜的小兔子正唱著歌;小豬看見狼,倉皇地躲到磚壘的房屋裡;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狐狸在獅子面前假威風……

如今,您的手上裂口橫縱,皺紋錯雜在您的頭鬢兩端。您的頭髮因為爸爸的幾次生病而迅速花白,白絲中鑲了多少您所付出的心血。您苦澀的痠痛,也同樣深刻在我的心中,無法磨滅。時間悠悠而過,它洗刷不走您對我的恩、我的情。您為我們這個家付出了多少,操勞了多少呀!您平時的待人接物,也教會了我多少做人的道理啊!

秋盡冬來,天轉涼了。您要記得添衣服,注意保暖啊!您的貼心小棉襖不在您身邊提醒您,您也要注意休息啊!

千絲萬縷表不完我心中的愛——我的母親!

【賞析】這篇文章寫得自然、大方。小作者十分注意觀察生活,帶著真實的情感回憶與媽媽朝夕相處的歡樂時光,進而用抒情的語調、優美的語句抒寫對媽媽的想念和感激之情,處處彰顯一個小姑娘的細膩和動情。平淡的語句直接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夠正確讀寫並解釋文中出現的字詞;

2.學習選擇典型事件表現人物特點。把握各種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多思,使學生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

2.本文可以作為學生習作的範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敬佩、尊重老師的感情,培養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選擇典型事件表現人物特點。把握各種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感受法、質疑探究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一課時

【預習作業】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並學會運用。

鬨堂大笑綽號洗耳恭聽彌勒佛得意忘形鐵杵持之以恆鴉雀無聲銘記

2.閱讀全文,概括文章內容。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接觸到了兩位老師: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師。她們一個溫柔美麗,深受學生愛戴;一個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與智慧為盲聾啞的孩子開啟知識的大門。她們都讓人喜愛、難忘。有時在我們的求學生涯中也會遇到一些另類的老師,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贏得學生的青睞,今天我們就要看到這樣一位老師——王幾何。

檢查預習作業:

綽號(chuō)洗耳恭聽:專心地聽。彌勒佛(mílé)鐵杵(chú)銘記(míng)

鬨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得意忘形: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持之以恆:長久堅持下去。

鴉雀無聲:連烏鴉麻雀的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用簡潔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記述了王老師給我們上第一節幾何課時令人難忘的情形。

2. 本文描寫的是一節充滿笑聲的數學課,仔細閱讀課文,說說這節課上令人發笑的源頭有哪些?

(1)王老師啞笑。(2)王老師公佈自己的綽號。(3)王老師讓同學們到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4)同學們在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卻畫成了雞蛋、鴨蛋、蘋果、梨和醜陋的三角架。

3.王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絕活是什麼?他這樣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

反手畫圓和三角形。他這樣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說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可以磨成針!要大家牢記的是一種熱愛知識和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三、再讀課文,細心品味

1. “同學們對王老師第一堂課的評價只有兩個字:痛快!”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痛快”的理解。

王老師通過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絕活表演、公佈自己的綽號、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圓和三角形等,製造了喜劇效果,使學生身心徹底放鬆,情感得以自由發洩,充分享受了課堂帶來的樂趣。

2.綜合全文看,王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老師是一位業務水平極高,幽默風趣,平易近人和嚴肅集於一身,受學生尊敬和喜愛的好老師。

3.文中的王老師很獨特,他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示例:和藹——“那矮胖老師一句話不說,像一尊笑面佛一樣,只是站在講臺上啞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說,他臉上的每一個器官,每一條皺紋,甚至每一根頭髮都在微笑!”通過對王老師的外貌描寫來表現。幽默——“這就是那些老同學給我取的綽號。天啦,本人太喜歡這美妙的綽號了!可惜,從來沒有一個同學當面喊我王幾何……”通過對王老師的語言描寫來表現。教學有方——“我反手畫圓,只是向大家說明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可以磨成針!我要大家牢記的是一種熱愛知識和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通過對王老師的語言描寫來表現。

4.文中除了寫了王老師外,還多處寫了“我們”的反應,有何作用?

寫“我們”的反應,尤其是“我們”的笑,是為了從側面襯托王老師幽默風趣。同時用我們的反應、感受推動事件的發展,使王老師的形象逐漸完整、鮮明。

四、拓展閱讀

良師

①從小學到大學,我碰到過的最好的老師是教六年級科學課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課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課上介紹了一種晝伏夜出,早在冰川時期就已滅絕的“怪貓”。他一邊進行認真翔實的講解,一邊饒有興趣地讓同學們傳看一個頭蓋骨標本。我們都趕著記筆記,因為課後有一個測驗。卷子發下來時,我吃驚地發現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肯定出了什麼差錯。因為我在卷子上寫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親口說的,可眼前的試卷上,每道題目都划著鮮紅的叉。緊接著,我發現全班沒人及格,到底是怎麼回事?事實很簡單,惠特森先生事後解釋道:“怪貓”完全是他生編亂造出來的。因此,我們的筆記、答卷當然無一例外,全是無稽之談,世界上壓根就不存在這種動物。

③毋庸諱言,我們都給激怒了。這算是什麼考試,他還算是個老師!

④可惠特森先生卻振振有詞:“你們自己應該能夠猜得出來。”因為,就在大家傳看那個“怪貓”頭蓋骨時(那事實上是一個家貓頭蓋骨),他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它沒有留下任何一絲考古線索。可另一方面,他卻詳細描述了它驚人的敏銳的夜間視覺,它皮毛的顏色以及其他特點。果真如他所說沒有可考線索,他又怎麼可能獲得後面的種種資訊?重要的是,“怪貓”這個誇張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沒有引起我們的懷疑。惠特森先生說這次考試的分數將記錄在案。他說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時刻記住,無論老師還是教科書,都不可能一貫正確。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權威。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輕信。他還要求我們,一旦發現他或課本的錯誤,一定要大膽提出。

⑥“怪貓事件”的影響很快波及全校,人們把“懷疑一切”的新原則運用到每一門課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規蹈矩的老師們極大的反感。幾年後,惠特森先生離開我們學校,遷到遠在異地的另一所學校擔任校長。

⑦每每想起六年級的科學課,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敢於向任何謬論說“不”的勇氣,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你能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嗎?

答:

2.文章第②段“我吃驚地發現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刪掉?理由是什麼?

答:

3.惠特森先生為什麼一定要將這次考試的分數記錄在案?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嗎?

答:

4.根據你的理解,將第⑦段畫線部分補充完整。

他教給我們的是一種極重要、極寶貴的東西:,那不僅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樂趣。

5.惠特森先生是一個怎樣的老師?這篇文章與課文在表現人物特點的寫法上,有什麼共同之處?

答案:

1.通過“怪貓事件”惠特森先生教會我們不要輕信權威,要“懷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居然”強調了作者對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驚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時刻記住,無論老師還是教科書,都不可能一貫正確。

4.敢於向任何謬論說“不”的勇氣(或敢於“懷疑一切”的勇氣)。

5.略。

【作業佈置】

寫一件事來表現你熟悉的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加入對人物的描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3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主題:《天淨沙·秋思》

課時:1

授課物件: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於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出了遊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詩人抒發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型別和作用,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麼,你們知道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遊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連結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遊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淒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裡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遊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連綴,只是分別並列三個名詞性片語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後兩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悽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片語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淨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徵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遊子思鄉的那種孤寂悽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悽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設計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4

一、教學分析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其文體與本單元的另兩篇講讀課文《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不一致。這是一篇散文詩,應作為詩歌來上。而詩歌的特點,《毛詩序》稱“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鍾嶸《詩品序》中則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天地的陰陽之氣摧動了萬物,而這萬物的變化就感動了你內心的性情,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詩)。簡言之,就是自然感動了詩人,詩人去描繪自己內心映照下的自然。具體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如何在金色花中體現出來。

這首散文詩也有著與其它兩篇課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親情都有著缺憾。史鐵生是在母親去世後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犧牲,從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命來報答母親;莫懷戚是感覺到了母親陪同自己的時日已短才決定委屈兒子。同樣,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時間內都躲藏起來,但他的愛卻沒有消退過。學習前兩篇文章,有助於學生迅速把握文字的主題。要理解本文的獨特之處,還應當瞭解泰戈爾有些悲涼的人生經歷。他自少年時代起,母親、五嫂、妻子、次女等摯愛的親人逐一離世,這對他的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無論他經歷過多大的痛苦,但這份愛不會消失,這就構成了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題。同時,泰戈爾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讓這首散文詩有了更加深厚的內涵。母親的沐浴、閱讀《羅摩衍那》以及到牛棚裡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著宗教的神聖色彩。因此,這種愛同樣也超越了母子之愛,有了博愛的情懷。

教學這篇文章,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現自學——“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時,__________”,“孩子如何體現對母親的愛”。接著再補充泰戈爾的生平、文化背景,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詩中的文化內涵及情懷。不過,我始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貫穿教學中,以便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裡呢,花呀”。通過對這首詩的'品讀,去理解文字、理解泰戈爾。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文字,體會文字中表現出的母子之愛。

2、結合補充材料,體會文字中蘊含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設計:

1、匯入:

本文選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兒童比作新月,其主題是讚頌童真及母愛。但作為東方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泰戈爾筆下的童真與母愛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比較閱讀①

請大家先讀讀這首選自他的《飛鳥集》的短詩:“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裡呢,花呀。”

大家讀懂了嗎?

提示:花與果永遠不可能相見,但什麼將它們聯絡在一起?

2、自讀活動1把握內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親分離的,請大家填寫表格: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

尋找“我” 躲在一邊

沐浴後 散發香氣

讀《羅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媽媽身邊

提示:

在上面的活動中,哪些是對孩子活動的總寫?

雖然“我”在媽媽尋找時調皮地躲起來,但“我”離開媽媽了嗎?

3、自讀活動2體會親情

當孩子與母親玩耍時,他如何表現對母親的愛?(小組討論,老師提示,讓學生歸納細節中的描寫併發言,學生再朗讀相關段落)

提示:

1、母親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肯定時刻都有花相伴,那麼“我”在散發香氣時,就在這花中。說明“我”的愛什麼樣?(無處不在)

2、母親在讀《羅摩衍那》時,“我”為什麼知道她讀到了哪裡?(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母親)

3、為什麼回到母親身邊時就要求她講故事?(與母親撒嬌,分離得太久,渴望得到母親的愛)

比較閱讀②:

再讀上面《飛鳥集》的詩篇,你發現,永遠不能相見的花與果之間有什麼相聯絡?(愛與期盼)

4、自讀活動2體會情懷(結合補充材料,思考內涵並朗讀)

既然有著如此深沉的愛,為什麼要分離呢?我給大家補充泰戈爾的一張年表:

補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爾誕生

1875年,母親沙羅達去世。

1884年,五嫂自殺,詩人承受了巨大哀傷。

1902年,妻子病逝,寫哀悼詩。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爾還是個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當時的他直到從火葬場回來,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回來了。後來,與他年齡相仿的五嫂就成為了他心中的母親、姐姐甚至暗暗愛慕的物件,但五嫂後來也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在家中自盡。泰戈爾的妻子因為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從沒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視,兩人生育了幾個子女,卻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爾也從沒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當妻子猝然離世時,他才發現了妻子的珍貴,第二年他的愛女也去世了。

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大家發現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些悲劇而沉淪。大家細讀文字,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現?(母親沐浴回來的道路上、書房外、牛棚上,幾乎無處不在)從中我們體會到什麼?(雖然他與母親、與自己所愛的人早早永離,但在他的心中,這種愛是無處不在的)

補充材料②

泰戈爾是印度人,這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無處不在。他們一日一浴,因為他們相信恆河水是神聖的銀河水經過大神的頭顱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終與神明相融。《羅摩衍那》是他們最喜歡閱讀的史詩,他們相信死前唸誦“羅摩”的名字就能讓身體解脫。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見,因為他們認為牛是大神的坐騎,被稱為“聖牛”,他們將牛當作神明的化身來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聖樹,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認為具有神聖的色彩。

請大家思考一下,詩人筆下的情感還僅僅只是母子之間的親情嗎?(神聖的博愛)

比較閱讀③

再讀《飛鳥集》中的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什麼樣的愛?(學生自由回答)

教後記:

比較閱讀是自讀課文的一項重要學習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較閱讀需要重視。我在教學中,將《飛鳥集》中的那首小詩貫穿其中,學生們從開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後的逐漸體會,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當然,我在教學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中那些帶有無奈的情感,學生感覺到了這篇看似只是童話的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深厚內涵。

教學本文,其實主題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讓學生看到主題在文中的體現並最終能讀出主題的深刻內涵是關鍵。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大體上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作用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複述故事,瞭解神話的特點。

2、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3、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2、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聯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這則神話的寫法和風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以神話的概念直接入題: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常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如:《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等。

提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古時候,科學並不發達,人們對此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許多民族都有神創造人的傳說。

2、學生尋找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並講述

3、關於神話,關於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本文情節。

2、投影出示《風俗通》裡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裡最見的作者的想象力。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如果學生對課文情節的複述有遺漏,教師要提醒學生補充。

3、跳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有關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設題意圖: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描述,是比較能體現作者合理豐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動人的地方。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解題思路:標畫出文中以下描寫——人落地後開口叫“媽媽”;“媽媽”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女媧給孩子命名;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女媧的辛勞。

體會:可讓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提示:人的產生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人類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愛”,產生了人間的溫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對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經過進行新的想像嗎?

四、教師小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了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業佈置

發揮想像,請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女媧見到自己造的人後的喜悅心情說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