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時間如行雲流水,我擔任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也近一個學期了,這一個學期在工作中,我不斷的反思學習,努力使自己不會愧對“鑄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現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如下:

本學期,我堅決落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任務,狠抓教學常規,努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作為今年的新老師,又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深感任重而道遠。剛開學的幾個星期裡,我不斷向學校資深教師學習,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認真備課。

這學期學校開展的'師徒結對活動讓我收穫頗豐。我明確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圖解對活動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是非常主要。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作為一位新教師,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經驗不足,努力不夠,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在教育教學中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從拼音抽測到古詩背誦再到考試,我發現班上七八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這還需要在下學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家長配合不夠。說明我與家長的溝通還不夠,這將是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向身邊的老師學習。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本班一共有30個人,平均年齡比較小,有一個才5歲,所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對比較弱。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主要是漢語拼音和短篇課文的教學,這也是我第一次教學漢語拼音,剛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沒什麼難度,後來實際教學後才發現困難重重。學生的遺忘率高,而且年齡小,遇到困難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常用字詞掌握不準確。對於老師佈置的課堂作業有部分學生總是不能及時完成,平時上課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面對這些問題我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在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錯誤。

一、學無遺力,淺嘗輒止。

實際上,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一遍讀過之後,其內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學生一樣或低於學生的水平上與學生交流,學生就會情緒低落甚至厭倦。而我對課文的解讀往往還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面上,而無力在“為什麼”和“怎麼樣”上給學生更多的引導和解答。無疑於浪費學生的時間,重複學生的思維,看起來表面熱鬧,實質裡一無所獲。

二、照本宣科,缺乏創見。

註釋怎麼講,我就怎麼講。教參怎麼講,我就怎麼講。只願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結構上動腦筋,卻不願在解讀文字上細琢磨,深鑽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觸,沒感觸;有廣度,沒深度;有他見,沒己見。

三、我行我素,強加於人。

許多時候我只能按預案上課,而不能按實際情況和課堂氛圍來調控教學內容,處理偶發事件,所以經常出現生拉硬扯,強加於人的場面。

四、畫蛇添足,無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讀深讀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做支撐,需要深厚的教師功底做後盾。所以,現在大多提倡增大課堂容量,加強課內外銜接,但是我瞭解不透徹,結果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在課堂上游離課文主旨,肆意發揮,無端延伸,沖淡了文字解讀,分散了教學重點。

五、良莠不分,一味肯定。

平時上課我對學生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納百川”,學生說什麼都是“好”,答什麼都是“對”,更有時候,動不動就鼓掌喝采。把求知的學堂變成了作秀的舞臺。實際上,這種毫無原則,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讓學生思想更懶惰,情緒更低落。

六、生硬模仿,貽誤課堂。

從上課文的時候開始,課本劇表演已成為一種教學習慣,即使不能搞整場表演,也要來一點細節模仿。可想而知,學生本來就膽小如鼠,加之又沒有受過什麼專業訓練,自然是群魔亂舞,一笑了之。對於分析人物,理解課文根本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增一分則太朱,減一分則太白,以後還是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好。

七、語言乾癟,資訊量少。

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每節課除了能夠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既定教學目標之外,還理所當然應該以自己流利準確的語言,豐富廣博的知識,儒雅文明的風度來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從而使學生經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穫。而自己由於缺乏應有的自我修養,上課語言乾癟,資訊量小,使學生長期處於一種荒蕪的語言環境之中,當聽說的沒有聽說,當掌握的沒有掌握,從而使學生在其他學科知識及適當的社會知識,人生哲理,語言表達習慣等方面處於一種非常幼稚的狀態。理想的課堂語言應該是:講述時行雲流水,提問時準確到位,啟發時生動形象,過渡時圓潤自如,總結時簡潔凝練。這不應該被當作一種過分的要求,而應該被當作一種基本的素養。

在課後輔導方面,我做的也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平時對學生的'要求不是很嚴格,沒有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任務。很多學生還停留在學前教育的狀態,思想以玩為主。

二、對作業的要求也不是很嚴格,作業量比較少,以至於學生不能熟練地掌握已學的字詞。

三、對於差生也沒有進行鍼對性輔導,所以導致成績普遍低下。

任何一個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區別優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於教育者是否犯錯誤,而在於他如何對待已經犯了的錯誤。善於通過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這是任何一個教育者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乃至教育家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秋季統考之後,我就作了深刻的反省,不斷拷問自己的心靈:我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這樣的錯誤是出於一時的感情衝動,還是有著必然的思想根源?這樣的錯誤事先能不能夠避免?這樣的錯誤是否受到了我期望達到的“教育效果”?如果達到了某種“教育效果”,那麼我付出的代價是麼?如果沒有達到,那麼這次錯誤所造成的表面的後果和潛在的危機有哪些?這樣的錯誤蘊含著怎樣的教育遺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劇?這樣的錯誤可能會在我的學生心靈中造成怎樣的傷害?我從這次錯誤中汲取了教訓,並從中獲得了新的教育啟迪。今後我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自己的授課能力,讓學生真正投入去學,學而不忘。

二、要求學生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並做到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及時輔導差生。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形成一股良好的學風。

四、對於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將及時向家長彙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

每一次錯誤,對所有具備真誠反思精神的教育者來說,都是一個進步的臺階,我們沿著錯誤的臺階一步一步走向事業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並且被某些狹隘的功利思想束縛頭腦的人,往往會拼命地掩飾錯誤,會給自己找許多“藉口”和“理由”來原諒自己。對這樣的人來說,每一次自我原諒都是新的錯誤,這個錯誤同時也是一個陷阱――他們即使可能從這次錯誤的陷阱中艱難地爬上來,但隨時都可能掉進另一個錯誤的陷阱,而永遠不能夠走向教育的成功。

成長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反思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我的教育之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將繼續迎來一批又一批新的學生,將繼續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課,將繼續面對一個又一個預想不到的教育難題……但只要我保持著對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會繼續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樂,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實踐中豐富教育的智慧。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通過這段時間的語文遠端平臺培訓,使我感受很深。我不禁回想到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不由而然地想談談自己心裡的一些看法:

一、一年級語文教學童趣的語言是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菜園裡》是一節識字課,本節課教師本著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受感染的心裡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以圖片的形式引出了蔬菜的各種的實物圖片,教師以富有童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揭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教學源於生活,只有讓教學回到生活才能獲得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

在識字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生活場景——菜園。色澤鮮亮的蔬菜,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豐富的生活情景,激起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和慾望,激活了學生思維,讓學生回想家裡的彩園,為學生開創了一個愉悅的識字空間,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識字、記字的過程。在課中還涉及了蔬菜小寶寶、拼音寶寶跟小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環節,引導著學生由帶拼音讀生字詞到讀生字卡,逐步加深生字識字的難度,整個識字過程,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在無意識的學,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學會了生字、()學會了合作。由原來枯燥無味的機械及以變為學生願學願記的行為。

三、及時評價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教師始終都用鼓勵的口吻,以多種形式獎勵學生,學生在讀過兒歌后互評,合作學習,再加上我的激勵性語言的運用,使學生樂學,達到了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充滿自信、有了成功的體驗,調動了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不足之處:

一、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

對於農村學生對蔬菜經常見,但又不理解這個詞,在介紹時候可以介紹一下。

二、教會學生在興趣中模仿。

教學生字在田字格里書寫時,教師應該呈現的是清楚的田字格。教師範寫,學生再寫。

三、在讓學生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的語言應該明白具體,泛指不能太大,否則學生不能明白老師的意指。

四、恰當的色彩對比能夠增強兒童的分析和識記能力。

在本節課中老師既然運用了多媒體進行了教學,在進行生字教學和偏旁部首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偏旁部首與字型的其餘部分用上鮮明的對比色彩,我想這樣效果應該更好一些。因為低年級的學生由於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對鮮明色彩的呈現會勝過教師反覆提醒他們要好得多。教師有意地引導生進行無意識而自覺的觀察,然後自己去獲得知識,這就更好了。

總之,我認為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從生活出發,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精心設計教案,適合兒童的心理成為兒童中的一員走人課堂,以他們所喜愛的形式和他們一起互動,才會實現新的課標理念,才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閱讀教學以學習興趣為先導,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讀中發展為主線,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中,促進語言與精神、學語文與學做人的同步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創設理想情境,激發閱讀興趣。情境教學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特點,能使學生感到“易”、“趣”、“活”,“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課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證語言實踐的效益性。”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相似的虛擬情境中學習是一種理想的學習境界。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情需要,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把學生引進課文,引發自主,引向成功。

低年級閱讀教學是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而文字元號本身較為抽象,它不像圖畫、實物可以直接引起視覺快感。這就給六、七歲的孩子的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因此,培養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至關重要。

實驗教材所選的課文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富有現代氣息。體裁多樣,有兒歌、故事、童話、韻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學生喜愛。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喜歡讀書,主動讀書,把讀書視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處在無拘無束、自由寬鬆的空間,他們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這是需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只有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係相處,積極主動配合,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學生的心情舒暢了,求知慾才能旺盛,思維才會活躍、流暢。這樣,學生的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

在操作上,老師力求做到態度親切。學生把教師的親切當做是一種獎賞和鼓勵,從中感到溫暖和甜蜜,這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當學生有精彩的表現時,她們給予表揚和激勵;當學生回答有錯時,她們及時給予鼓勵,因為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做到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思考,敢想、敢說、敢於質疑,無所顧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達到獲得知識、體驗情感、促進發展的目的。

其次,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的熱情。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的形象思維佔主體,對於直觀事物感興趣,他們喜歡各種各樣的(如畫一畫、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動。教學中,老師根據課文體裁的多樣性設計一些遊戲活動,把畫、唱、演、說等活動形式引進課堂,使學生體驗閱讀教學的樂趣。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不妨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以畫促思

形象思維是兒童的主要思維形式,孩子們很喜歡通過繪畫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將語言還原成畫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是再創造的過程。新教材的插圖色彩明麗,孩子們很喜歡,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們給有的課文補上故事的結尾,自己編故事用插圖來表現。

根據一年級學生非常愛好畫面的特點,劉老師在進行《比尾巴》教學時,藉助圖畫的直觀性來代替死板地讀課文的形式來讓學生好說說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孩子們的個性在看圖觀察中得到了充分張揚。

2、創造討論的機會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依據一定的目的,把握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於用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而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即使是學生不完整、不周密的發言,教師也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當學生暢所欲言時,就有可能突破思維習慣,有所創見,並進一步使教師得到某些啟發,以便修正事先不確切、不完善的認識,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落實精讀環節,注重培養語感

於永正老師曾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用多種方式聯絡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

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範文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是語感經驗不斷積澱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實驗教材始終把朗讀(背誦)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對課文材料的感悟。要讓學生感悟課文的豐富內涵,培養他們的敏銳語感,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朗讀。在深入讀文過程中加強朗讀指導,使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

首先,要紮實細緻地落實讀,做到以讀為本。要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讀書的思路,把讀書的權力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

生能讀懂課文,讀好課文。朗讀時要體現層次性,每次讀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導學生嘗試多種讀書形式,如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自由讀、比賽讀等,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自由選擇聽眾,自由選擇朗讀的方式。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有效的讀書方法,使學生讀起來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後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

其次,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可通過品味重點詞句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感悟,也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通過眼看、口誦、耳聞、心思多種感官聯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機結合起來,並使頭腦活動起來,從而進行立體的全方位的感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

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想法,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走過又一學期,覺得語文教學真是有好多的東西需要在平日教學裡勤懇挖掘,就要像蚯蚓不斷地去鬆學生小腦袋裡的土壤,使他們獲得新鮮的知識的時候又得到新鮮的思維方式。下面從三個方面對本學期教語文心得做以反思:

一、識字。

在這冊書中大量的識字認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時我採取了多種方法幫助孩子認字識字。

1、根據學校的自主學習研究專題,先交給學生掌握自學生字詞的方法。藉助拼音識字;和家長一起讀一讀。

2、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識字採取了各種方法,讓學生能跟據自己的經驗用加一加、減一減、組詞、和自己、同學的名字聯一連、等方法識記。

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識字,在認字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班級裡有2、3個學生認字速度慢一些,其餘學生較好。

二、朗讀。

朗讀教學也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在如何指導好朗讀,我採取瞭如下方法。

1、每篇課文先讓學生熟讀,達到98%的學生熟讀。

2、老師範讀。每一篇課文精彩的地方或是難懂的`文字我都要進行範讀。使學生在聽讀的時候揣摩老師為什麼這樣讀,老師為什麼要把這個詞重讀、要把那個句子度的很輕,等。在聽讀中感悟文字所表達的思想。

3、學生讀文我採取多種讀文方式,如師生對話,背誦句字男女交換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練習朗讀,在讀流利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讀出情感。在閱讀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和看圖片度課文。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討論解答,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口語交際。

這學期的口語交際基本是根據柏娜老師的《口語交際行為設計》內容上課。

1、佈置學生根據口語交際的內容進行定向體驗(觀察周圍的事物或有目的的體驗活動)。

如在教學《我們身邊的垃圾》時,我先帶領學生去參觀操場上,問發現了什麼,根據學生的發現讓學生談談這些垃圾是從哪來的,然後再進行下面的教學,最後在回到家裡觀察家長是怎麼處理,得對不對,還可以怎樣更好的進行處理。

2、引導學生從六要素上進行口語交流。

學生在交流時必須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大部分孩子知道從哪幾個方面入手進行說話,而且說得比較清楚。以上就是我本學期教語文的一點反思。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於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有效地組織小遊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及時給與網路延伸,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知的平臺。

當然,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形式及方法比較單一,低年級兒童最喜歡是遊戲、比賽等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還需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第二:識字教學中,沒有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學生在生活中的識字。

第三:教學中,還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因為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冀教版一年級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一年級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對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他們的入門課,也是基礎課,所以必須讓學生開始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等情況著手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學習。

孩子年齡小、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學習抽象的拼音,接受並熟練地拼讀音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幫助學生儘快掌握拼讀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借鑑並運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拼音教學應把圖文、形、音三者結合記憶。

冀教版漢語拼音的教學內容並不怎麼枯燥乏味,原因是每一課都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兒歌。學習字母時先從兒歌入手學生感興趣積極性較高,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圖,合理利用起來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e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拼讀兒歌,小組互相幫忙,這樣學生學起來都比較輕鬆,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再出示圖畫:一隻漂亮的大白鵝。我充分藉助插圖調動孩子的興趣,通過講故事、看插圖、編順口溜,讓他們在快樂中,在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中愉快的認讀、書寫,準確而迅速的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

2、形近字母比較記憶。

漢語拼音是符號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筆畫組成,包括左半圓、右半圓、長豎、短豎等等。在教授由這些筆畫組成的b、p、d、q等字母時,可將這四個字母分成兩組啟發學生採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這組形近字母在比較時,可以引導學生想:b—p都是右半圓,聽廣播(b)天線往上拉,潑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圓,馬蹄(d)向上帶土,氣球(q)下邊拉繩。還可同時加上手勢和口訣:右下半圓b,左下半圓d,右上半圓p,左上半圓q。學生在邊看、邊說、邊比劃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這兩組字母的記憶。兩個相近字母一目瞭然,使學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講故事

講故事學生最愛聽,生動有趣,容易記憶。能夠幫助兒童在聽故事中獲得知識,形成記憶,如學習jqx和ü相拼的規則時,我就講了jqx三兄弟很調皮的故事讓學生記憶jqx和ü相拼的時侯去掉兩點。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憶深刻。

4、遊戲中學習

一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快,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我將枯燥無味的複習鞏固方法換成找朋友、開火車、比一比、猜一猜、變魔術比賽等遊戲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拼音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學得紮實。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時間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三個半月過去了,與此同時,我的新課也告一段落了。雖說任務完成了,但仔細想想自己還是有很多方面沒做好。

第一、教學與實踐脫節。“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用的結合”,這是一位非常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告訴我的。在沒聽說這句話之前覺得自己只要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沒有什麼事情了,可是聽完這句話才讓我如夢初醒:語文不再是大學裡面的交作業,不是任務,而是責任。自己到底還是沒有好好地對孩子們負責。雖說自己認真地完成了新課的教學,但是並沒有注意到孩子們的接受程度,到底他們是不是真的會用這一個知識了?聽來就有點嚇一跳,似乎自己完全忘了他們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所以,在認清了學用結合這句話之後,就要注意這一點,要讓孩子們學會運用。

第二、讀與寫脫節。很多老師都很清楚,讀寫對於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小學生。小學要注重孩子們的形象記憶,他們大多是比較直觀的記憶事物,所以讀寫對於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他們寫的能力,只讀不寫和只寫不讀都是不行的,必須注意到讀寫的`結合。所以,我要改正以前的只注重孩子們讀的能力培養,而忽略了他們寫的能力培養的這一嚴重錯誤。

第三、鞏固複習的忽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老是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們學過課文後,再提到這一篇課文的知識點他們又記不清了。仔細想想,這是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注意到知識點的鞏固。他們這時的記憶正是瞬時記憶,而要把它變成永久記憶就必須得鞏固練習,反覆提及,這樣孩子們才會深刻的記住它。

以上的是我這一段時間裡想到的,也是自己忽略掉的,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謹記這一點,時時以學生為重,替學生們著想。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一年級2班全體師生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援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科任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耐心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對本期教學反思如下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新課匯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匯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匯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各種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總覺得還不盡人意,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孩子們是一年級的新生,他們剛踏入校園,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學習識字。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能和自己配合好,給自己的這節課交上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嗎?

為了和孩子們上好這節識字課,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準備:

一、選好課文,激發識字的興趣。

《口耳目》這一課共十二幅漂亮的圖,十二個生字,那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象形字會不僅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同時會激發孩子們無窮的想象力記住十二個生字。

二、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資料。

這課要求孩子們認識的字雖多,但是並不難,並且這些字是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家長對孩子們的智力早期開發了,說不定許多字都認識。果然,不出所料,十二個字孩子們幾乎都認識。於是我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由最初的強化識字為激發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喜愛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以及識字的方法上。

三、大膽嘗試,培養自學的能力。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課完全可以放手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為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基於以上三項準備,我在課堂上大膽的進行生字教學。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著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後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目”教學完後,我讓學生回憶學習的步驟:一看圖說意認字二看字比形識記生字。然後讓學生自己學習五個象形字:口耳鳥兔羊。當學生感受到了象形字的奇妙後,為了更加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我又給學生講倉頡造字的傳說。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內心的渴望———去認識、瞭解更多的語言文字。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這節課學生雖說學習積極性較高,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不錯。尤其是口頭組詞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的。但是這節課離自己設想的預期效果相差甚遠,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1、設計自學的程式死板。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這種教學理念是對的,學生利用老師交給的方法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自學過後讓五個小老師說自己的學習過程。這五個孩子想象力豐富,都能看圖記形。對於鳥字與圖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小老師譚子傑找出了很多。比如:說一點像鳥眼睛,橫像鳥停的樹枝,鉤像鳥的爪子,鳥字上面部分像鳥頭。在不斷的交流中,學生不僅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理解了它的字義,更懂得了象形字最簡單的記憶方法,就是象形字與它表示的物體是相象的,由圖識字。

可是自己安排學生在自己學習的時候,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當教完生字“目”,讓學生自己學習其餘的象形字的時候,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學習。好多學生都處於觀望的狀態。作為自己沒有及時的調控。所採取的僅僅是發一張小小的笑臉來激發學生學習。學生為什麼沒有動起來,那是因為自己給學生定的模式過死,沒有正確地估量學生的實際。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個性,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反饋生字,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個環節裡,正是自己給自己設了個圈套,導致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後來時間的緊迫,生字鞏固遊戲,拓展識字及把這些字歸類,甚至書寫“十”這個字的的時間都來不及上。

2、自己的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其實在反饋生字的識記這一環節,自己已意識到這樣會使後面的教學任務完不成,可卻沒有想到應該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其實給生字組詞是記住字的方法之一。因而不必讓孩子們給每個生字組詞,花去了許多的時間,應該馬上讓學生說其它識記生字的方法。(編順口溜,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等)

3、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本課的象形字充分的體現了這點。可是自己在引導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將圖字進行了剝離。尤其是將義與形分開了。當看圖學完一個漢字的時候,為了鞏固漢字,應該在記住形後就讓學生給生字組詞記住字義,可是自己在教學中卻對音形義進行了分離。自己對語文知識體系的把握有待及時加強。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學習內容是“ɑi、ei、ui”。整個教學設計是先進行激趣匯入,請出“ɑ、o、e、i、u、 ü”這6個老朋友,說說這是什麼音,發音時要注意什麼,然後引出複韻母“ɑi、ei、ui”,在教學“ɑi”的時候,先請小朋友看圖說圖意,從烏龜排隊引出“ɑi”的讀音,然後,師範讀,生再跟著讀一讀,師總結“ɑi”的發音方法,指名正音。本來在這之後是要請小朋友們自己認認“ɑi”,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結果在實際教學中,這一環節沒有落實下去,一部分基礎稍差的學生就沒有很好的.把握這一知識點。

接下去是進行“ɑi”的四聲教學,我是事先準備好“ɑi”的四聲,然後在課堂中貼到黑板上去,事實證明,這樣既花時間,又沒有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可能還是直接板書“ɑi”的四聲既省時,又讓學生能在看老師寫的時候在溫故知識。

然後是拼讀練習的環節,但是由於學生對“ɑi、ei、ui”的四聲還不是很熟練,就馬上進入拼讀,導致絕部分的學生容易拼錯,甚至還有個別學生不會拼。

整堂課雖然課堂氣氛還算活躍,但是,小朋友們都處於情緒高昂的狀態,不利於知識的吸收,應該適時地控制一下他們的情緒。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教研課,課後感到諸多不足。對文字的挖掘和解讀還不夠深,導課、引課還不夠順暢。課堂教學過於拘緊、緊張。對學生放手學習和合作學習做得還不夠,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不夠。

教學中對學生領讀、多讀重視不足,課堂氣氛過於呆板,沒有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學習。語言表達不夠精準到位,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好。面對聰明活潑的孩子,微笑和激勵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是對他們潛能的開發,又是對他們個性的張揚,運用得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這一點本節課作的不夠好。另外,板書不夠規整,有待於今後教學中注意改正和規範。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un ün》一課是在學習了“an、en、in”3個前鼻韻母的基礎上學習的,課的一開始我就直接複習“an、en、in”的讀法,重點抽讀一些比較差的學生,發現一些差的孩子還不夠熟練。

在進行“un”的拼讀音節教學時,我沒有教而是直接讓孩子在4人小組內學習,巡視時我發現有的小組長在帶著組員拼讀,有的小組長在讓組員輪流拼讀,孩子們在小組內都切實地參與到學習中,在4人一組的彙報拼讀中,大家的學習效果都不錯。對於孩子自己能夠學會的`內容,在教學時,我覺得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

對於拼音教學要抓重點難點,體現坡度教學。我覺得這節課的重點是強調“ün”和“j、q、x”相拼時,“ü”頭上的兩點要抹去。通過同桌完成小練習,大家齊唱兒歌,再通過開火車等各種形式的輪讀,孩子掌握的情況比較好。而拼讀的難點在於後面音節詞中的三拼音節,有的孩子讀不準確。我就把三拼音節單獨拿出來,讓孩子複習鞏固它的組成,再指導拼讀,然後再過渡到音節詞,這樣孩子讀起來就順當多了。我出示音節詞的時候,是按照教材上的順序一個個出示指導。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雨鈴鐺》是北師大版本小學語文第二冊以“雨”為主題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清新自然又充滿兒童情趣的詩歌。詩歌找寫了春雨“沙沙響”的聲音和滴滴雨珠似“串串小鈴鐺”,這些掛在屋簷上的“雨鈴鐺”使作者想起了那美麗的鈴鐺,似乎正發出“丁零當啷”的聲音。上本課時時值春雨綿綿的季節,孩子們不久前才見過春雨,因此這個時候教學本課孩子們更有切身的感受。

結合新課程標準和孩子們自己的特點,我將這節課的教學定在隨文識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上,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讀為本,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美,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把教學設計為五個部分:實物激趣匯入新課、檢查預習初讀課文、品讀詩句、感情朗讀並背誦、書寫生字幾個環節。一節課下來,我自己收穫了很多,下面是我上完本節課後的幾點感受。

一、課前、課堂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年級的小學生,首要的任務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把工作做細。課前,我提醒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書和翻開的田字格本子放到桌子的左上角。聽別人讀課文和自己讀課文時,要用左手壓著書、右手指著聽或者讀;初讀課文時提醒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用我們學過的三種方法:問老師同學、拼拼音、查認字表來解決、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要重複老師的問題前半句,讀書時要邊讀邊想象畫面……在教學中隨時滲透習慣的養成。

二、注重朗讀訓練的層次性。

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先利用教師範讀讓學生聽準每個字音,檢查自己在預習時是否這樣朗讀、學生自讀時要求他們做到不添字、不丟字,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最後,在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學生做帶上動作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比如感情朗讀“沙沙響”時,我先讓學生看春雨的畫面並傾聽春雨的聲音,接著讓學想象這樣的春雨像什麼?有些孩子回答到春雨像細細的頭髮絲,有的孩子回答春雨像牛毛,接著我再讓孩子再聽雨聲,讓他們想象春雨的聲音像什麼?接著再來想象畫面並讀讀這些對應的字詞,孩子們體會起來就非常容易了,自己就讀出了春雨的輕、細、柔。最後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讓孩子們配著音樂有感情朗讀直到背誦。

三、注重學生想象思維的激發。

在教學本課當中,我除了引導學生春雨像什麼?春雨的聲音像什麼以外,在學習最後一句話時,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這綿綿的`春雨除了招呼小燕子,還在招呼誰?我鼓勵他們學著詩歌的句式自己仿照說一說,有的學生說:春雨在招呼小青蛙,快快捉害蟲;春雨在招呼小蜜蜂,快快出來採花蜜;春雨在招呼小鳥兒,快快出來唱新歌;春雨在招呼小白兔,快快出來吃蘿蔔……學生在自編兒歌中展開想象的超脫,童真在想象與交流中得到個性化的展現,當然,孩子們春天的喜愛之情便更加深厚。在創編詩歌的過程中,他們獨特的奇思妙想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上完本課我不禁感慨:只有善於激發學生想象思維的語文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四、注重隨文識字以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語文低估的教學生點是識字教學,北師大教材很大的特點就是學生需要會認會寫的字很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識字教學的任務,降低識字的難度,是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在匯入新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聽鈴鐺的聲音引出“鈴鐺”,讓學生自己觀察這兩個字的讀音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自己提醒大家這兩個字都是後鼻音,並且第二個字是輕聲。接下來我讓學生摸一摸鈴鐺是用什麼來做的,進而引導學生髮現鈴鐺兩個字的偏旁是金字旁,金字旁的字都有金屬有關。在教學房簷時,我讓學生聯絡插圖指出房簷在什麼地方,由於圖文並茂,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兩個字的字形和讀音;在教學“串”字時,我先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字的字形,一個孩子站起來說這個字很像她吃的羊肉串,這兩個口字就像是兩塊羊肉,而中間這一豎就像是穿羊肉的竹籤。孩子聽了這樣的分析,都會心的笑了,在笑聲中大家很容易記住了這個字。在學習“招呼”時,我讓孩子們帶上動作給小燕子打招呼,然後引導他們自己發現:招呼既要用手,又要用嘴巴,所以“招”字有提手旁,“呼”字有口字旁。在學完課文之後,我又一次鞏固孩子們識字。我把本課的生字生寫在事無做好的鈴鐺圖後面,把鈴鐺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摘鈴鐺識字,哈哈,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可是空前的高漲。最後,我還安排學生寫帶有提手旁的兩個字,“招”和“掛”,把寫字落到了實處。

總的來說,這節課我對自己和學生的狀態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我找到的雨聲實際不是春雨的聲音,比春雨的聲音要大,有點有符合詩文中“沙沙沙”的說法,這有些阻礙學生對春雨的直觀感受;本節課還可以繼續拓展:除了讓學生說春雨的聲音像什麼以外,其實還可以讓學生談談對雷雨、陣雨等雨的感受

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會爭取每節課都讓學生有收穫,繼續反思,不斷總結,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當前正值新一輪課改的高潮。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學、學會和會學,將課堂40分鐘的效益最大化,這是課改的目的,也是每一個教師的心聲。

如何高效利用課堂40分鐘?就語文教學而言,我認為遵循教學的一般規律,遵循教材的文字特點,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建設具有普遍實效,又有教師個性特色的模式,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江南》一課的教學,我以本校的模式為藍本,積極探究更適合於本班學生的教學模式,有收穫,有遺憾。在此總結,以備下一步改進。

一、匯入語句要適合兒童認知特點

我一貫認為,一開課就生硬地進行預習檢查,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使用了情景匯入法。1分鐘視訊,欣賞西湖的荷花,我引用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孩子們對視訊感興趣,伴隨著優美的音樂,都看得入神,但對我引用的詩句,似乎不怎麼感冒。由此我覺得,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說,匯入的語句應該更淺顯易懂為好。

二、必須充分預習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佈置了孩子在家裡預習,但早讀課老師沒有領讀。大部分家長對督促孩子預習不夠重視,也缺乏指導方法,如果老師不參與孩子的預習指導的話,預習幾乎達不到效果。一是讀音不準得不到糾正,

二是學生根本就發現不了問題。當課堂上我問孩子:“預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些什麼收穫呢?”孩子們一片茫然。又問:“那你們有些什麼疑問呢?”學生還是無動於衷。難道真的是讀懂了嗎?於是我又問:“那麼,你知道採蓮到底是採的什麼嗎?”學生皺起小眉頭,我心裡揪起個大疙瘩!“你們知道‘何田田’是什麼意思嗎?”還是石沉大海。也是我惱火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思來想去,我認為,質疑是心智較成熟的表現,對一年級上期的孩子來說,要他們問出有價值的問題,真比登天還難!也許,他們讀了課文,只是懵懵懂懂,說不出所以然。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教師引導質疑是對孩子必要的扶助,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問出有價值的問題。當教師有價值的提問多了,孩子們自然能從模仿中逐步學會提出的問題的方法。結合本校課改模式,我覺得,在課前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比在課堂上質疑更重要,時機更好。給學生的預習適當增加難度,發起挑戰,並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思考,我想,到了上課的時候,孩子們的思維能夠更加靈動。

三、生字教學和朗讀感悟孰輕孰重

本校低年級模式裡面把檢查生字放在第一步,我覺得還是有些道理。教學《江南》一課,我因為課前沒有了解孩子的預習情況,上課時先檢查指導了朗讀,其實並無大錯,但一堂課下來,卻沒有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問題在哪裡?沉思默想之後,我認為,先完成字詞教學,對朗讀感悟的教學是必要的鋪墊,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在字詞教學後,學生再讀課文,研討問題,要比一開始就研討整篇課文要容易得多。

由以上三點,我給自己提醒:

1.面對低幼兒童的教學,老師的語言也要適度低幼化。

2.充分預習,在預習時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課堂效果會更好。

3.一年級教學先識字,後學文是比較科學的。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語文識字課要多認少寫,認寫分開,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識字樂趣,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識字與讀文整合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回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創設情境,巧妙引導學生主動識字,從內心感受識字的快樂並在語言環境中掌握數量詞的用法。採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看圖識物,學詞讀文,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體驗幸福的生活。

注重以讀為本,自主識字。數量詞的運用並非死記硬背,歸根到底是生活經驗所積累,是在運用中熟悉的。以多形式的朗讀來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從而熟悉數量詞的運用,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及合作意識。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更多的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課堂的隨機評價,本節課中師生之間的評價語運用得當,不但注重用激勵性語言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坎上,促使他們努力地思考,大膽地表現,更注重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關係。

本課採用“詞串”的形式識字。課文講述的是夏天的鄉村夜晚,和識字5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趁熱打鐵,通過觀察圖,使學生初步獲得鄉村夜晚充滿溫馨的感受,再引導學生具體觀察圖上的事物,體會夏天夜晚的特點。在朗讀上,學生通過模仿,一邊讀一邊打著節拍讀,基本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把這篇識字文當作韻文來誦讀。在這篇課文中還蘊藏了一個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學習“牽牛”和“織女”這兩個詞語的時候,我通過講故事來引導孩子記憶詞語,孩子們興趣盎然,連平時課堂不注意聽講的孩子都牢牢掌握了這兩個詞語。看來,今後的教學用恰當的故事來吸引孩子是很有效果的。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柳樹醒了》是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課文中的插圖,讓人感到春天跳動著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奮進的。在教學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家觀察柳樹,把觀察到的講給爸爸媽媽聽,並讓爸爸媽媽記錄下來,第二天帶到學校來。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對柳樹的生長過程已經掌握一二,在上課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課題氣氛相當活躍。在這篇課文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理解、想象和說話練習。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畫一棵柳樹杆,讓孩子們來新增柳枝的遊戲,通過對“硬梆梆的.柳枝”和“柔軟的柳枝”進行對比,感悟課文,孩子們學起來輕鬆有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為放得太多,還沒有及時地收回,所以課堂上稍顯得亂了一些,這是我應該注意的地方。但是,通過教學的嘗試,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他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儘可能讓學生有時間活動,以便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爺爺和小樹》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非常適宜孩子朗讀。我想起了試講時的那節課:教學前我做了大量準備,蒐集資料、整理素材、寫教案等等,抱著很高的期望上課時卻發現很多環節沒有想象的那樣好,甚至在讓學生表演課文時出現很混亂的局面。究竟什麼原因呢?課後,我拿出教案反覆的思考。我發現我的教案設計很全面,我關注了課文的每個細節,可是我卻沒有關注學生,也就是說我沒有把教案與學生結合,很多環節並沒有考慮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很多環節不盡人意。於是,我重新調整了思路,把備學生這一重要環節加入。在各個環節安排上,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雖然在發展,但無意注意仍然佔優勢。他們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因此,在識字學習時我根據以上特點,將生字的鞏固和要認的偏旁寓於遊戲之中,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生字。而在課文朗讀上我以激趣為手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呈現了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班內的鄧川江同學比較靦腆,回答問題很膽小,很多次他想要舉手卻又不敢舉,我覺察到後,適時地讓他起來大膽朗讀。當他讀完後我又對她進行了表揚,他坐下後我發現了她眼中充滿了陽光,這節課他的表現很積極。就這樣我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舉,明辨教學互動中出現的“風雨”和“陽光”,加以引導和鼓勵,收穫了許多真誠地感動。

低年級的養成教育非常重要,需要老師各方面都要“細”。因此我在一些細小處適時抓住孩子心裡加以鼓勵,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說:“動手動腦的孩子會更聰明!”以此鼓勵孩子拿起筆邊讀邊畫出生字加強記憶。只有教師事無鉅細,處處為人師表,才能培養出事無鉅細的接班人。

通過這節課,我真正瞭解到了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看、多思、多總結,讓自己課堂更加愉快。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這節課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雖然平日裡,我們學校也有升旗儀式,但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時候在播放課件時,進行曲和國歌沒能播放成功,以至於學生沒能真正融入其中,對那種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響。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課上,我讓學生緊跟我的教學腳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字,體悟文情。具體做法如下:從有感情地讀課題入手,到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對這句話進行反覆導讀,最後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不足之處就是課上,我沒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與試教相比相差甚遠。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篇課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課文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因此,我還收集了一些圖片,引領學生感受雄偉的“萬里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宮”,世界聞名的“北京大學”等。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如果我能在課後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並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想會更好。另外,我發現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採用集中識字比較理想。這節課,我採用了分散識字的教學方法,不僅學生的識字效果沒能如願,反而使課文教學顯得有些脫節。

通過這節課,讓我更加明確了:

1、課不僅是備教案,更是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

2、課堂任務安排很重要,難重點一定要明確。

3、一個環節與一個環節的連線一定要有目的性。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小山泉的心願》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闡明瞭小山泉的心願。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什麼是“不幸”,什麼是“幸運”的,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只有大家都需要自己了,才能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心中裝有他人了,才能為別人服務,這才是幸福的事。

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體現在一個“讀”字上,讀是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教學中,我對每一次的朗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明白讀什麼,該怎樣讀。

首先,課堂匯入揭題後,我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再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思考:小山泉的心願是什麼?在討論回答後,重點指導朗讀小山泉的'話:“我儲水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取用,為人解渴。”使學生理解了小山泉的心願。接著再讀小山泉的所有話語,提問:“小山泉為什麼會說野兔不瞭解自己的心願呢?野兔說什麼話了?”回答後,理解讀第一節。最後第三次細讀課文時,要求想想野兔說小山泉不幸,可小山泉卻說野兔不瞭解它的心願,那小山泉是不是認為自己是不幸的呢?它是怎麼想的?再次去讀小山泉的話,這樣學生不僅很快理解了小山泉說的話,更能讀出感嘆句的語氣。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有所感悟,並在讀後交流讀後感想,說說讀懂了些什麼,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

三次讀文不僅提出有明確的要求,而且層層推進,學生通過朗讀,很好地理解了課文,體會了小山泉的感情,做到了語文教學中的重情感、重體驗,重感悟。

不過這節課上完後有一點我覺得有點遺憾,就是在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時,指向還不夠明確。比如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朗讀時,應該讓學生明確評價的內容,究竟是評價音準還是評價語氣、語調,這樣學生在傾聽時就會有明確的目標,發言也就會相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