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5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是作家用凝重的情感筆觸,用深邃的人生思考凝練成的感人文字,真人、真事、真情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參考!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通用5篇)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1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字,感情也自然流露。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說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2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為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蘊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裡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閱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為,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為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初中,對文字的深入閱讀訓練還少,在閱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字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為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字,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裡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3

上完《秋天的懷念》,心裡有點沉重。看到聽課的老師們和同學們,有人紅了眼圈。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先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娓娓敘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想是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對生命的敬畏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課堂的重心在於品味詞句,感悟真情,接受一次愛和生命的洗禮。

孩子們表現得很棒!從課堂的氛圍,發言的積極,還有語言組織的連貫性,對生命的思考,都看得出孩子們平常的積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閃動著淚光,連貫的語言,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碰撞。“只要樹根不曾枯死,你一樣能發出新芽!”孩子們把課外閱讀中讀到的句子引入了課堂。“只要你堅強樂觀,殘缺的生命一樣的煥發生命的光彩!”孩子們站在朋友的角度勸慰癱瘓後的史鐵生。“我要像紅色的菊花一樣活的瀟瀟灑灑”!“要像白色的菊花一樣純潔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算是好好兒活”。“健康快樂就是好好兒活”!這是孩子們討論後發表的對“好好兒活”的理解。恰當的時候我總結:菊花有不同的顏色和姿態,但只要在秋天盡情地努力的開放,花兒的一生就是燦爛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以什麼樣的姿態活著,只要你是樂觀的,堅強的,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教室裡鴉雀無聲。這時候就應該回過去好好讀讀這句描寫菊花的句子,但我給忘了。

對自己是越來越不滿意了。太在意時間,怕超時,所以在該著重指導朗讀的時候沒敢花太多時間,在抽讀齊讀之後便急急地奔向下一個環節。我忘記了指導朗讀一直是我的強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朗讀,鼓勵,領悟,孩子的朗讀應該上到一個層次。而本節課,自己都感覺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怕超時,在孩子們還想侃侃而談的時候,便收回了話題。一節課都在趕時間,怕講不完所準備的內容。導致有些句子體會不夠,深入不夠。

總以為多一點幻燈片會更直觀。結果上課時總惦記著什麼時候該出示幻燈片,什麼時候該把孩子引向幻燈片的內容,反而禁錮了孩子的思維。孩子們說得不那麼盡興了,而我,怕時間不夠用,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深入理解母親的語言和神態。

有些地方借鑑得不夠自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這句話讀完我便急著抓出動詞:撲、抓、忍,然後問了幾個比較突然的問題:撲下去的是什麼?抓住的僅僅是母親的手嗎?忍住些什麼?(這裡的設計借鑑了竇桂梅老師的設計)這個地方顯得有點生硬。

寫菊花的那一段引導孩子們說和讀也都不太到位。孩子們只蜻蜓點水似的說到一些。回顧課文題目《秋天的懷念》,作者在懷念什麼?“懷念母親”。“懷念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日子。”“懷念母親說的那句‘好好兒活’……”接著孩子們這句“好好兒活”,我總結“這句‘好好兒活’照亮了我一生,影響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壓根兒就沒想到還很有必要去回顧一下為什麼是“秋天的”懷念?這個秋天裡,母親身患重病離我而去;這個秋天裡菊花開的潑潑灑灑;這個秋天裡,有母親未了的心願;這個秋天裡,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在我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中,老師和同學們被我感染。儘管我的過渡或總結的語言很生動,但孩子們的朗讀卻缺少了那麼一點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來自於對文字的理解不夠深入,我指導得不夠到位。

感謝所有聽課和評課的老師們!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4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裡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麼田地?”可這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就應在學生說完“從哪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說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能夠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說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

提問:“我為什麼此刻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樣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

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明白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

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裡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

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