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

《最後一分鐘》是新課程中人教版五年級的教材,是一篇閱讀課文。這首詩韻律優美,情感豐富,適宜朗讀品味。但是是的詩歌象徵意義強,並且含有歷史典故,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因此在課前引導蒐集資料,瞭解香港的歷史,迴歸的背景。

本以為有了背景資料的補充,學生對人本應該能夠理解了,朗讀起來困難應該是不大的。但是詩中比喻、象徵、用典的描寫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挑戰。學生學起來有些含糊不清,第一課時下來,感覺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於是我與同組的老師交流了感受,在第二課時我將背景與課文結合起來講,發現學生感受好多了。就是這樣,圍繞情感目標的思路很清晰,感覺達成度也比較高,那麼技能目標怎麼樣呢?課堂上只能從學生的朗讀中,感悟到他們掌握得比較好,但是對於疑難詞句理解了嗎,難以檢測。為此,我挑了詩歌中的一句話“最後一分鐘,是旗幟的形狀。”叫了學習程度分別為優秀、良好、及格的六個學生來說說他們的理解,我感覺還是很欣慰的,除了一個學生需要教師的啟發外,其他幾個學生都能說出這句詩的含義,而且有比較多元的理解。但這個句子不是最難的,其他的句子呢?所以,我想我們必須一起研討的問題就是:

1、假如必須一課時完成這首詩歌的教學,你覺得如何安排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必須讓學生讀懂讀透了?一篇課文下來,學生還有沒讀懂的段落、句子(不是一個兩個,是一部分,甚至幾乎是全部學生),你覺得可以嗎?這些問題就是這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希望能其他老師一起探討!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2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歌。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國人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鑑於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朗讀為主的教學方式。

在授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資料瞭解香港被割讓的屈辱歷史以及割讓後香港人民的苦難生活。課程伊始,先介紹現本詩的格局,首節為引子,將香港擬人化。接著,讓學生快速讀文概括後三節的內容,並結合自己對歷史的瞭解講講詩句“我看見,虎門上空最後一縷硝煙,在百年後的最後一分鐘終於散盡”應該怎麼理解。然後,分小組自由讀詩,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之後,朗讀彙報,教師評價並指導。這個環節我根據學生的朗讀適時指導感情的處理——第一節應讀出激動的心情,第二節要的讀要配合內容的“慢鏡頭”描述,但不是單純的緩、慢,而是有層次有節奏的讀。第三節要讀出百年的滄桑,聲音要沉緩,但在結尾“百年的痛苦和歡樂都穿過這一滴淚珠使大海沸騰”要讀出屈辱散盡後的激動。第四節要讀出盼望香港迴歸的急切以及香港迴歸後對她的無限期望。這一環節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彙報一段,教師指導一段,然後練讀。最後,讓學生分小組練讀全詩,然後比賽。

我覺得,用朗讀去調動學生的情緒比單純的說教要好的多。況且這篇詩歌敘述的歷史事件對學生來說很遙遠,很難在短時間內瞭解透歷史。因此,在大致瞭解歷史的基礎上用朗讀引出感情我認為是比較適合這篇課文的。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繼續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這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接受上節上節課的教訓,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蒐集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視訊,並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預習要求:認真讀課文,查詢關於“虎門硝煙”以及《南京條約》的簽定等歷史知識,去過香港的同學找當時的圖片。

回顧整個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

1、課前準備充分,課堂輕鬆駕馭。有了歷史資料和寫作背景的鋪墊,學生課上學習興趣濃厚,對詩歌中理解感悟輕鬆又有激情。特別去過香港的同學,對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從他們充滿感情的朗讀中能感受到。

2、以讀為主,讓生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讀完一個小節想想你體會到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3、採用多種手段,令學生情感昇華。通過交接儀式視訊、中英談判圖片及歷史資料,讓學生感受祖國飛速發展以及民族強大的自豪,提升學生感情。

在情感昇華的基礎上,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劃,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最後讓學生熟讀成誦,鼓勵他們背下來。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4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

本單元訓練的主題是“要用心感受字裡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還要通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滲透愛國精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感。基於本課是一首詩歌,又是一篇要求學生自學的文章,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來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首先,為了給學生一個情感的基調,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我給學生示範朗讀,學生的情感基調立刻被調動起來,學生都能夠滿懷深情地朗讀詩歌,把心投放到詩歌中去感受,去領悟。學生都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香港的熱愛,更感受到對祖國美好前程的祝福。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理解詩意,並且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後,充分發揮小組同學的作用,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理解詩意。教師在學生集體交流的時候,適時點撥,並補充資料,增加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比如,補充有關香港的歷史、香港的迴歸、紫荊等資料,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香港的迴歸是人們期盼已久的願望終於實現之時噴湧而出的愛國熱情,非常強烈。

不足之處,本文的學習,還是要力求讓學生蒐集資料增強對文章的感悟,但是,學生在蒐集資料方面不夠重視,不夠全面,尤其是有些學生蒐集資料只是蒐集而已,沒有對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進行歸納,進行有選擇地運用,今後,在這方面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蒐集資料的培養。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5

現在的小學語文非常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古詩還在積累,對於現代詩歌的重視程度就明顯不如前者了。就連我們的閱讀等級考核,也只是在6級測試中見到了一首《再別康橋》。雖然我本人一向認為中國詩歌的最精華所在是古詩,尤其是唐詩。但是,不可否認,現代詩歌中也有許多難能可貴的珍品。而且,現代詩歌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今的語言習慣相同,描繪的內容情感也更貼近當今生活,所以學生在詩句的理解上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學生對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特別有幫助。同時,由於詩歌是語言最凝練的表達形式,現代詩歌中包含著許多古代沒有的,現代獨具的優美詞藻,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孩子們積累語言也很有幫助。

《最後一分鐘》就是這樣一首現代詩,語言凝鍊,包含激情,用簡短的篇幅表現了香港迴歸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將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無比激動表現地淋漓盡致。

不過《最後一分種》具有較深厚的歷史背景,語句含義比較深刻,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難度。

因此我在反覆思考以後,還是決定以"讀"為核心,採用傳統的逐段講解逐段誦讀的方式。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我尋找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的視訊。有了聲像印象以後再讀詩歌第二節,學生自然能把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出來了。再指導朗讀課文第三節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找到了簽訂《南京條約》的紀錄片,與學生共同回顧了那段慘痛的歷史,接著要求學生邊聯想那屈辱的場景,邊朗讀詩句,從而讀出了對往昔的沉痛,讀出對如今揚眉吐氣的珍惜之情。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6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語言凝練,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不易理解,初讀反饋,幾乎一無所知。課前預案推翻,以“讀”為核心,重新作了嘗試。

1、初讀降低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口。

2、輕聲細讀,用更精練的詞語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傾聽、等待──升旗、自豪──聯想、屈辱──迎接、展望。這樣一來,詩歌的線索就非常明瞭,為理解詩句降低了難度。

3、精讀感悟:

“讓我拉住你的手”──擬人化,親切動情。“旗杆──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激動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歡樂”──聯想到屈辱的歷史,如今的揚眉吐氣尤顯珍貴。“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表達對香港迴歸的歡迎祝福。

4、聯絡實際,補充資料,進一步深化主題,激發愛國情懷。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繼續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後顧整個課堂教學,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複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採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並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註”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使生處於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香港迴歸”的電視錄影,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迴歸進行情況;爾後,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並品讀優美詞句;最後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最基本方法,並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8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曾經讓千萬中國人激情澎湃。作者用這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誦讀詩歌中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分詩,七分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促進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這幾個要點進行教學設計

說實話,選擇這樣一首詩歌進行公開課,是對自己的挑戰。學生缺乏體驗,其教學的難度,我也考慮到了。可自己教學完本課後,覺得非常不盡人意,暴露出了自己準備不充分。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好,前鬆後緊,對於第四小節的處理有些簡單。拓展閱讀《香港迴歸詩歌》已經沒有時間來處理。課後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匯入新課時,學生的情緒沒有被調動起來,看來採取的.方式不好,應該用歌曲或是其他的,這是自己的失誤。學生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於朗讀的指導,我幾乎沒有做,我覺著學生可以體會到,我不想統一一個模式,讀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學生自己讀的較多,但是展示的機會較少,主要是自己感覺時間緊張。總之,自己的教學仍有不少弱點,以後要注意。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我採用播放相關的課件,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情感。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

(2)聯絡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進一步體會情感。

(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說什麼?)

(4)引導學生運用多種不同的朗讀形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9

選取上這課,確實費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謝同年級的靳、彭兩位老師,從備課開始就給我出主意,不厭其煩地聽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詩,描述了香港迴歸時人們激動、興奮的情緒,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那裡面涉及到超多的資料,香港迴歸時的交接儀式,香港的歷史,以及香港的發展。學習這課,需要學生藉助資料明白詩句表達的情感。這是個難點,一是資料太多,學生沒有閱讀興趣,而是怎樣把資料與資料結合起來,學生還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都是兩課時,我只有一節課的時刻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東西都放在課堂上講,課前預習務必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我播放香港迴歸的整個過程給他們看,以及講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給學生看《南京條約》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課的慾望,並讓這些事件觸動學生的情感神經,讓他們有感而發。從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對詩句的感悟還是比較深刻的。

這節課以讀為主,讀書的時刻花得比較多,但是我沒有很好地指導朗讀,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就應讓學生帶著這種情感朗讀詩句,但是我沒有抓住生成的資料,指導學生有效地朗讀,是個遺憾,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鍛鍊自己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生成的資源。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好處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完美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騰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之中了。教學詩歌,朗讀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能夠說,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各種朗讀法: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明白文章的資料和思想感情;採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澱語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畢竟這一歷史事件學生還是比較陌生,大家對很多地方還不明白,有的同學就提出“‘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第1997頁上,那深入骨髓的傷痕,已將血和刀光鑄進我們的靈魂。’中的‘1997頁’是什麼意思?”,還有的同學提出“呼喊一般是大聲地叫,為什麼詩中卻說‘輕輕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學問“為什麼說‘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嗎?”不得不佩服同學們質疑的潛質,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不就正好體會了了香港迴歸祖國後,全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情緒,不就正好回顧了香港的屈辱歷史,不就展示了全國人民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熱烈歡迎和對香港完美未來的深情祝願嗎?一切要解決的問題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潛質是十分重要的,當然,如果學生在質疑後能想辦法釋疑那就更好了。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1

一堂好課就應是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但是這堂課,我看不到學生小手常舉,看不到學生有急於發言的慾望和衝動,感受不到學生思維的迸發,聽不到學生對課文的深刻明白和感悟。因此說呈現這堂課的教學收效是甚微的,不能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預設欠主旨

一堂好課首先要有一篇思路嚴密的、主旨突出的課前預設。這一堂課,我在設計上就沒有做到設計的完整性,延續性,預測性。在揭題之後,我先讓學生對香港迴歸,對這首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讓學生把自己初讀課文以後的體會來補充課題,這是怎樣樣的最後一分鐘。而後我就是準備讓學生一節一節地研讀課文。整堂課在設計上就只有最外面的框架,而沒有資料、章法,沒有貫穿一堂課的主旨問題,沒有能抓住一堂課的中心詞。因此,整堂課上下來,平平淡淡,沒有血肉,沒有學生激情的朗讀和思維迸發。

由此,我想到那些語文大師的課。如王菘舟的《小珊迪》就抓住了兩個“跑”。竇桂梅的《遊園不值》就抓住了“不值”。大師們抓住了這些詞後,透過讀文,一步步走進文字,走進作者,再加上教師激情投入,往往在排山倒海之勢詮釋出文章的魅力,讓學生情感充沛,激情四射,讓聽者嘖嘖稱讚。

二、課堂瞬間欠生成

一名能駕馭課堂的教師就就應具備必須的教學機智。正因借班上課,學生和教師比較陌生,學生到底是一個怎樣樣的水平,教師該站在一個怎樣樣的高度來引領學生,準備讓學生體會到哪一層次,這就要考驗我們教師的潛質和素質了。而優秀的老師往往透過課始的幾個問題,就對學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從而選定自己這天的授課方案。這天的這堂課始,學生初課文之後,補充課題。學生們朗讀的感受很深,有萬眾歡騰的最後一分鐘,有戰爭停止的最後一分鐘,有令人難忘的最後一分鐘,有令人期盼的最後一分鐘。學生們很能幹,很有自己的讀書體會,但是我卻只覺得好,想從這些詞開啟本文的教學,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從哪個詞下手,只能愣在那裡。最後還是選取一節一節地教學。我從這很好的課堂生成點給丟棄了。正因沒有強化這些感受,從而讀新的句子,硬生生地談新的感受,致使學生興趣大減。

三、明白詩歌欠朗讀

教育研究認為,“三分詩,七分讀”。讀是讀懂詩最好的手段。但在這天這課中,我很少讓學生朗讀,其中的幾次朗讀也只是齊讀。朗讀不充分,使得學生對詩的明白受到侷限,思路沒有開啟,思維沒有發散,無法和作者構成共鳴。正因缺少重色彩的朗讀,也使得這堂課缺少了語文味。此刻,各教育專著都提出,我們語文老師上語文課不能丟棄語文的東西,要上出語文味,不能丟棄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朗讀。

一堂課下來,一場課後反思下來,我對新課程理念又多了一份認識,也多了一份思考,頓覺受益匪淺。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最後一分鐘》一課,我頗費了一番心思。

課前我先談到我們在綜合性學習中瞭解了漢字,我愛你,漢字。大家在課餘還練起了漢字,因為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愛漢字。現在我們就來練習八個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指導學生書寫,展示學生寫得好的作品。之後,話頭一轉我們這一單元就是圍繞這八個字來學的。回顧在《圓明園的毀滅》中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近代屈辱歷史;在《狼牙山五壯士》中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兒女的鬥爭史;在《難忘的一課》中我們又感受到了中華兒女的勝利後深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是的,今天,在祖國六十華誕的今天,我們中華民族振興了,今天是振興時,在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了,離開百年了,回來了,多少中國人為之激動啊!多少中國人為之興奮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最後一分鐘》來感受香港迴歸前一分鐘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啊?

請一至二位同學讀題,師評價我從你讀題中知道了一種等待,一種期待,一種激動,一種喜悅。那就帶著這種感情讀一讀詩吧!學生齊讀詩後,師也激動地朗讀,孩子們你們再讀一讀吧,會有一種體驗的。

你們有什麼體驗呢?說一說吧,最後一分鐘是什麼呢?學生讀出第二節,引導感情朗讀師總結說出最後一分鐘是一種心跳啊!最後一分鐘來的容易嗎?我們來叩問歷史,引導學生朗讀第三節,稍作歷史知識的介紹,豐富詩歌的含量,學生知道歷史後再讀第三節。香港的迴歸多麼振奮人心啊,多麼展示祖國的偉大啊,時間近了,最後一分鐘一過去香港就回來了,回到祖國的懷抱了。齊讀第四節。最後一分鐘過去了,香港就回歸了,觀看香港迴歸的精彩的莊嚴的錄影片段,這時學生心兒激動了,似乎在跳躍。讓學生再讀第四節,那所有的感情都融化在詩句的朗讀中。師述孩子們我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讓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讓祖國的明天更美好。齊讀詩歌《最後一分鐘》。

激動於孩子們的激動,振奮於孩子們的振奮,振興於孩子們的振興。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3

現在的小學語文非常重視古詩文的積累古詩還在積累,對於現代詩歌的重視程度就明顯不如前者了.就連我們的閱讀等級考核,也只是在6級測試中見到了一首《再別康橋》.雖然我本人一向認為中國詩歌的最精華所在是古詩,尤其是唐詩.但是,不可否認,現代詩歌中也有許多難能可貴的珍品.而且,現代詩歌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現今的語言習慣相同,描繪的內容情感也更貼近當今生活,所以學生在詩句的理解上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學生對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特別有幫助.同時,由於詩歌是語言最凝練的表達形式,現代詩歌中包含著許多古代沒有的,現代獨具的優美詞藻,所以誦讀現代詩歌對於孩子們積累語言也很有幫助.

《最後一分鐘》就是這樣一首現代詩,語言凝鍊,包含激情,用簡短的篇幅表現了香港迴歸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將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無比激動表現地淋漓盡致.

不過《最後一分種》具有較深厚的歷史背景,語句含義比較深刻,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難度.

因此我在反覆思考以後,還是決定以"讀"為核心,採用傳統的逐段講解逐段誦讀的方式.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我尋找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的視訊.有了聲像印象以後再讀詩歌第二節,學生自然能把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讀出來了.再指導朗讀課文第三節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找到了簽訂《南京條約》的紀錄片,與學生共同回顧了那段慘痛的歷史,接著要求學生邊聯想那屈辱的場景,邊朗讀詩句,從而讀出了對往昔的沉痛,讀出對如今揚眉吐氣的珍惜之情.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上午10點30分,上課了,我開始講課,我講得是《最後一分鐘》。這篇閱讀課文是以一首詩歌的形式出現。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我讓學生領悟“三分詩,七分讀”的讀書之法:

一、聽讀

我在揭題之後就放了《最後一分鐘》的誦讀視訊,聲情並茂地誦讀感染了每一位同學,學生

不由得沉浸在這種氣氛之中。誦讀者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讀書之中。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另外,對朗讀的技巧也學習了一些,為後邊自己的朗讀打下了基礎。

二、自由讀

這個環節是要解決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歌,我要求學生自己朗讀。學生在觀看了視訊之後或許受到了感染,自己讀得時候不由得也能把感情帶進課文中,讀得很有滋味。在學生自己讀過之後,我進行了檢查,檢查的時候,學生能夠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看來學生剛才是認真讀了。

三、指導讀

課文是否讀懂,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特別是對於這樣一篇詩歌,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的講解應經變得乏味,他遠遠不及把學生帶進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了香港迴歸交接儀式,還給學生補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給學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發學生深入詩歌,把感情投入到詩歌中,從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有感情的齊聲朗讀

這個放在這節課的結束,既是對課文的一個總結,也是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我還放了開頭的誦讀視訊,不同的是,我這次把音訊調得很小很小,只讓圖片在運轉。學生看著圖片進行朗讀。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讀得有模有樣,讀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湧出的愛國之情。 “三分詩,七分讀”,說的真好,只要讓學生充分讀了,把感情投入進詩歌,學生就會不自覺的理解了課文內容,從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無味的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5

選擇上這課,確實費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謝同年級的靳、彭兩位老師,從備課開始就給我出主意,不厭其煩地聽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詩,描寫了香港迴歸時人們激動、興奮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這裡面涉及到大量的資料,香港迴歸時的交接儀式,香港的歷史,以及香港的發展。學習這課,需要學生藉助資料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這是個難點,一是資料太多,學生沒有閱讀興趣,而是怎樣把資料與內容結合起來,學生還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都是兩課時,我只有一節課的時間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東西都放在課堂上講,課前預習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我播放香港迴歸的整個過程給他們看,以及講通商戰爭的歷史事件、給學生看《南京條約》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課的慾望,並讓這些事件觸動學生的情感神經,讓他們有感而發。從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對詩句的感悟還是比較深刻的。

這節課以讀為主,讀書的時間花得比較多,但是我沒有很好地指導朗讀,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帶著這種情感朗讀詩句,但是我沒有抓住生成的資料,指導學生有效地朗讀,是個遺憾,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鍛鍊自己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生成的資源。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6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這不僅是資訊社會的要求,還能更好地體現學科間的相互整合。

在課堂上,讓孩子朗讀大段的資料,十分費時,而且資料中有有些科學知識學生一時半會兒還弄不明白,並沒有對我們的教學產生互補的作用。聯絡自己平時的教學,我想資料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以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總有孩子說:“老師,我家沒電腦。”似乎,上網成了蒐集資料的唯一途徑。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課文,如《鯨》,《最後一分鐘》等,讓學生蒐集有關資料,作為課前預習一部分,有許多孩子帶來了色彩鮮豔的圖片,科普雜誌等,在一起交流,從而使他們明白,上網查資料比較快捷,但身邊的書籍,報紙等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好幫手。此後,孩子們也就不再為家裡不能上網而苦惱了,相反,他們查閱工具書的時間反而多起來了。

最後一分鐘課文教學反思 篇17

(1)詩歌教學一直是我想認真揣摩的一個教學切入點。

從《山城的霧》《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再到這次的《最後一分鐘》,我進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嘗試。教學中,我力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訓練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化教育創設情趣。一張香港迴歸的震撼人心的畫面,一段教師聲情並茂的旁白,把學生引到了1997那個刻骨銘心的一分鐘,孩子們也明白了這一分鐘的珍貴,深入探究的慾望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大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貫穿始末。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橋的一頭是課文,另一頭是學生。讀著讀著,沿坡討源,據文入情,神遊其中,增進理解。可以說,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在教學中,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採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澱語感。

3、選擇課外閱讀。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當豐富。在課前預習設計上我並沒有讓學生的情感有所側重,而是就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進行收集。課堂上,學生收集的豐富的課外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課外資料閱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相當大,精神營養豐富,道德質地醇厚,感情成分飽滿,適合時代需求,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假、醜、真、善、惡、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進步意識,提高學生素質。

但是教學只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發現理論與實際的磨合口。課上完,細節的思索卻不斷。

1、孩子對香港的過去和一分鐘的體驗瞭解甚少,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資料的渠道,所以在設計導語的時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課外資料,加深孩子對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課時是否會感覺課堂上教師的導語過長,教師的語言過多?

2、對於文字的理解真的非常難,作為教師,我都讀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會破壞文字的整體意味。對於五年級的孩子,我認為對香港過去的痛苦和這最後一分鐘的激動能有迷糊的印象就達到了我想要的目標。因此,我重點抓第2、3小節,用板塊對比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目標設計,是否會淺化了文字的意味?

3、這一個單元的課文對於課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並讓學生在資料上寫上自己讀後的感受。略讀課文,注重能過的是方法的積累,用資料來衝擊情感。我想,我們還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不同的嘗試。這種沒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嘗試會不會讓學生的情感寄託有所偏差?

(2)在《最後一分鐘》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

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並聯系所蒐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去體會。如聯絡虎門銷煙和英國殖民主義者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一百多年前,英國侵略者靠禁品加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香港被長期割讓給英國。雖然有血氣的華夏兒女奮力反抗,但終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導致中華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這些已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恥辱與心頭之恨。而在香港迴歸之際,壓在中華兒女心頭百多年來的恥辱終於被雪洗了。香港迴歸祖國,是祖國日益強大與繁榮的有力見證,是對所有炎黃子孫的巨大激勵與鼓舞。這一刻,無數的華夏兒女流下了激動的熱淚,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熱切期盼的時刻啊。此時創設情境再一次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說什麼?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促使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的手段。因此教學時我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抑揚頓挫;即注意小節之內以及小節與小節之間的停頓;向學生明確:有的詩句讀的語氣要高昂,有的詩句讀的語氣要沉重;有的要讀得堅定有力等等。為了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我又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比賽讀、評議;找差距等,進行讀的指導,達到讀的目的,讀中也促使學生對詩歌的進一步理解,學生讀的興趣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