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熱]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熱]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

思考一:統一教學

現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都在強調:要加強教研組建設,加強備課組建設,強調要集體備課。有的學校還明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了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及要求,逐漸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學校明確規定: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乍聽之下,頗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集體備課有利於團結協作,可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整體作戰能力。發揮集體智慧,備課可能更能把握好重點與難點,找到更好的教學切入點,教學設計可能更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統一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也便於學校進行教學調研及教學常規檢查。而且,近幾年教學規模擴大,年輕教師增多,他們有活力,有朝氣,但教學經驗不足,加強集體備課,可幫助他們更準確更科學地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幫助他們設計出科學合理、高效優化的教學方案,從而減少他們在教學探索中的失誤,讓他們少走彎路,這就加快了年青教師的成長。這樣看來,集體備課是很有好處。

但細細反思,越來越覺得這裡面有問題。集體備課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個度,強調過了頭,就不是好事了。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這就有悖於教學規律了。原因其實很清楚。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每位教師的自身情況不同,教學能力及教學風格各異,即使是統一教案,也不見得就適合不同的教師,有時反而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不利於教學風格多樣化個性化的形成,甚至還會使得課堂教學呆板機械。尤其對年青教師而言,這種集體備課,更會使他們逐漸養成跟著老教師走的依賴心理,從而逐漸缺乏自己的鑽研與獨特的教學個性,從短期來看,他們的課堂教學似乎也與老教師一樣像模像樣一板一眼了,但從長期的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獨立鑽研能力其實是逐漸降低了。這對年青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有害無益。其次,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並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樣有固定的解題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解讀,教學中也會有適合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明確提出要求,要從以往的注重統一規格向注重教學的差異性轉變。同一篇課文如《衚衕文化》,普通話出色、感情豐富的教師可採用朗誦法,用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誦感染學生,並指導學生從朗誦中感受課文的豐富內涵;善於網路教學的教師則可引領學生走進網路世界,查詢衚衕文化的相關資料,再查詢寫其他地方建築的美文進行比較閱讀;善於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則可進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學習……這樣的課堂,才真正變成個性揮灑的廣闊天地,學生才會從中感受到語文教師的魅力以及語文教學的魅力。再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統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學規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如何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與充分展示個人的教學藝術,更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班級與班級不一樣,學生與學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學習物件,就應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才是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做法。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詞教學,最好不要整齊劃一,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他們所認為的生字詞也必然不同。基礎過硬的學生,可能已基本沒有生字詞,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詞還很多。教師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幾個字詞就可以了,其他的應讓學生自己去把握。針對基礎弱一些領悟能力弱一些的學生,教師的講解就要多一些;面對基礎過硬理解接受與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更多地發揮學生自己閱讀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質疑討論。注重教學的差異性,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這方面,特級教師給我們作出了榜樣。魏書生老師強調學生自習、自己摘抄讀書筆記,包括生字詞在內,還讓學生自己命題進行考查,這才真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詞,由學生來說,並要求學生說說為什麼認為這幾個字詞重要,它們該如何應用。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體現。而錢夢龍老師去外地借班上課,一開始總要問幾個問題,用錢老師的話說,就是那幾個問題讓他大體瞭解了自己所借班級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這才是真正符合教學規律的啊!不能不讓人歎服。

因此,我認為:集體備課有其合理的核心,但一定要尊重教學的客觀規律,求大同而存小異,每位教師應針對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以符合學生實際,並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特長,展現教師個人魅力與教學的獨特風采。只有這樣的課,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

思考二:雙語教學

眼下,隨著教育國際化程序步伐的逐漸加快,雙語教學正逐漸成為熱門話題。開展雙語教學,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嘗試。廣東、山東等省均已開始試點,上海第二期課改正在穩步推進,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在非外語學科實施雙語教學。毋庸置疑,對相當一部分學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教育、資訊科技等等)來說,進行雙語教學,更有利於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學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於培養直接與國際要求相接軌的學生,它擴大了學生的英語語境,而不僅僅只限於英語課,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詞彙量,涉及了一些學科特有的專業語言,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起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機會用英語交流,從而大大提高聽、說的能力。

但常規的語文教學是否也應採用雙語教學?我以為不妥。語文教學,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這些語文教育本質的東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學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有外語教學在承擔應有的責任,有條件的,可以開設中外比較文學研究課。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英語來介紹中國文化,以利於與外國人交流,可以開設涉外漢語課。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學生掌握本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其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提高文字的鑑賞水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說到底,它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的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母語和學生之間的聯絡是一種親情的聯絡,方塊字中蘊涵著中國魂,包孕著深厚的民族精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規範漢語,讓學生學會應用規範漢語,體會與領悟方塊字中的文化底蘊,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神聖的使命。為什麼在國際科學家大會上作報告就一定要用英語?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致詞時,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持要講漢語,就因為那是母語。這種言行,不僅讓我們欽佩,也贏得了國外科學家的尊重。這種言行,大大激發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而我們現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語來講授語文,這是對自己母語的不尊重,這是語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後一課》中曾經感嘆: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不管什麼時候,只要語言還在,民族就不會滅亡。而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告訴每一位學生: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們考研評職稱等許多事情都非考英語不可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英語放到了極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幌子,讓本真的語文教學也進行雙語教學,不要到我們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礎不紮實或者不重視中文的時候再來呼籲:重視語文!救救語文!

思考三:教學目標學生決定論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這本應該是好事。但隨後就聽說了這樣的大討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由誰來定?激進者當然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學什麼,我們就應滿足學生的需要教什麼。學習目標,當然應該由學生來定。初聽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細琢磨,我還真是有點擔憂。一堂課兩堂課這樣進行教學可能不要緊,但若所有的課都這樣進行,能行嗎?這事情還真有點懸乎了。要能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得有多少知識與能力才行呢?

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就是老教師,每篇課文怎麼上,教學目標怎麼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師若教學經驗不足,教材鑽研不夠,所定教學目標就難免不妥。這種現象不僅平時教學中有,就是有些教師精心準備的評優課彙報課研究課,也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現在,還僅是接受學習的學生,卻反而能把握好教學重點與難點?反而能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真要有這種情況,那麼,要麼就是學生水平特別高,而所任教師引導能力又特別強;要麼,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就是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當然,我們的教學是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例如,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在哪裡?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哪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希望聽喜歡聽什麼樣的課?一篇課文,學生在哪裡覺得難以理解或難以欣賞?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使之更接近學生的需要與心理,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但這些並不意味著我們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作主來確定教學目標,因為這樣做就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無序性。而我們的教學,是有計劃有系統的,每冊課文的教學任務是什麼,共分幾個單元或模組,每一單元或模組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具體到每篇課文,分別應承擔什麼教學任務,達到什麼教學目的。這一安排應是反覆考慮周密計劃的。教師備課時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要做到心裡有數,這裡面已經包含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關注與思考。當然,具體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思維活躍程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起好主導作用,師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節課。但教學的大體方向與教學的主目標,還是應該由教師來把握。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2

《大江保衛戰》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並且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們多數教師對98年的那場洪水記憶猶新,讀著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再次動情,教師與文字的對話便水到渠成。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時他們還比較小,可能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呢?我最大的想法是藉助媒體,讓學生耳聞目睹,在如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針對本文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努力指導學生經歷如下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在上這一課時,四川災區的殘酷,讓世界人的目光又對準了我們的人民子弟兵,通過本文的學習和解放軍在四川災區的表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課一開始我們就應該以一些詞語去描繪當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探究的慾望。再加上課前上網去查過相關資料,學生很快進入了那種情境,學生的意念很快超脫現實,走向文字,走向98,走進那讓人驚心動魄的抗洪救災的戰鬥中去,為下文“險中見英雄”作情感鋪墊。

二、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說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薰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話,那麼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在教學第二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解放軍官兵與洪水奮戰的情景,營造濃濃的感動氛圍,然後讓學生在感動中“潛心會文”,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輕聲細讀課文,畫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並細讀所劃之處進行品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著課文,腦中便會將文中語言與錄象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絡起來。這樣,文字所包含的資訊便通過錄象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來,就“一觸即發”了。

三、“以讀代講”使學生激情飛揚

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學生一時間有難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最後,我還安排了聽歌曲《為了誰》這一環節。這首歌就是為這次大江保衛戰寫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在歌聲中飛揚!因感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著唱,歌聲雖不美,卻飽含深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點,最主要的就是出現了拖堂現象,主要是前面的內容沒有做到有取有舍,學生感悟課文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經常冷場,這有待以後教學中不斷加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3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階,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裡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4

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連續幾個月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

1、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為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為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為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路,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啟示。20x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裡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裡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啟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2、感悟生活

當今高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複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寫作有源頭活水,可以使鑑賞能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說,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鑑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以人為本是語文高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5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

1、應用多媒體教學即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資訊科技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為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為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可見資訊科技的運用也只有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體的應用是“輔教”而不是“輔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資訊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教師的“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資訊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為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衝擊。在不違背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下,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目的。作為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應用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應用要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資訊容量

語文課是進行語言資訊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個資訊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資訊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為學生傳導最多的資訊,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應儘可能地擴大課堂資訊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資訊的容量,加快資訊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課堂的密度。

2、媒體的運用要善於創設情境、啟發想象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範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授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能更好地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引人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景,啟發學生想象。

3、多媒體教學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悅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要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訊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影象、動畫、視訊、音訊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能為了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1、教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資訊源的內容。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誇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約性原則

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佈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資訊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餘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儘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藝術性原則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物件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適度運用原則

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資訊,提高教學資訊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語文多媒體教學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6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教學反思《中學語文教學反思》。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湧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7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著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該教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教師卻不厭其煩:教師條分縷析,講得口乾舌燥,做的是無用功,學生呆若聽書,恍墜五里煙雲,過後只留梗概。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5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裡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說,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筆者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說,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裡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著,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裡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閱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師,特別是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他們的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知道自己在做費力不討好的事,他們很著急,都想盡快擺脫這種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們缺的不是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他們缺的是符合規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而方法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實踐的積累和刻意的磨鍊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支配。思想觀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行為做法上的走樣,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個問題上,請看看教育專家是怎樣論述的。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須做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止現在通行的逐步講解的方法。這是私塾時代的遺傳……這辦法的最大毛病在於學生太少運用心力的機會。”

呂叔湘先生說:“如果要追問兩者(指講解和練習)之間的關係,恐怕只能說是講為練服務,不能說是練為講服務。”

張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

這幾位教育大家的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基本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張語文教學必須進行語言訓練。他們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是符合實際的,因而是科學的。

談到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還必須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即教師的作用和地位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說教師應該是“導演”,有人說教師應該是“教練”……其實,教師就應該是“教”師。近些年,有一種怪現象,就是人們都不願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合時宜了。我們說,教師就是教“學”之師,古時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定如此,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這樣說。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如果學生天生就會學,又何必用教師來教?如果沒有教師有效的教,又哪有學生自主的學?教與學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教師就是教“學”之師,教學,就是“教”學生學,這個道理是再簡單不過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用迴避“教”了。

那麼,應該怎樣教呢?這裡,不妨借用湖北武漢六中洪鎮濤老師的一節課來說明這個問題。

今年二月下旬,在瀋陽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洪老師應邀前來執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課。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洪老師的教學風格與特點,準確地回答了課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

在這節課裡,洪老師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洪老師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的朗讀以及對學生朗讀恰當地指導,顯示了他深厚的教學功力,給聽課教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課文,強化語言訓練。在教第1節詩時,洪老師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現了”中的“現”字,並將其換成“亮”,引導學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之後,洪老師把這節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串換位置,通過比較、品析,使學生體悟了詩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點。在講第3節詩時,洪老師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淺淺的天河”中的“你看”後面的逗號,通過對逗號去留的比較、品味,使學生對這節詩意有了立體、形象的感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準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不僅如此,洪老師還把這節詩逐句進行了改動:“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無限寬廣。那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只能夠隔河相望。”之後,洪老師引導學生用改後的詩同原詩進行比較品讀,辨析體會,使學生領悟到詩人所以把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每年只能“七夕相會”改寫成每天可以“騎著牛兒來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的主題,明確了材料服從主題需要的寫作要求。這是一節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語文課,贏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綜觀這節課,我們看出語文課的課文教學,一要深入課文內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這是課文教學的正確途徑;二要抓住表現力強的語言因素,這是課文教學的核心所在;三要強化語言的訓練,通過刪減、增補、替換、改動、串動,進行比較、辨析、品味,積累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是課文教學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談了課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二者不是獨立地運用,而是統一在一個教學過程中。

只要我們走出課文內容分析的誤區,擺脫純知識教學的束縛,深入課文內部,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強化語言品味訓練,語文課才能講出語文“味”來,語文教學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8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作文水平直接關係到語文成績的高低,作文教學也成為語文教師的重頭戲。然而,仔細觀察當前的作文教學狀況,許多不良的作文教學現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關注。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學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或者仍停留在過去的教學習慣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幾乎成為三無產品——無系統、無計劃、無章法。傳統的作文五步驟(命題——習作——上交——批改——發還)教學進一步的僵化,導致作文教學走進死衚衕。一些語文教師,本著教學熱情,也對作文教學下一番功夫,但其收穫並不明顯,漸漸對作文教學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還有一些語文教師,以為作文水平提高關鍵在於不停的練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寫了十幾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卻不見有所進步。與此相反,有些教師一學期也沒上幾次作文課,教師和學生省心了,作文成績逐漸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師,作文課上寫個題目就不管不問了。這樣作文教學幾年下來,學生作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造成學生害怕作文寫作,一聽到要上作文課就頭疼,一看到作文題目就心亂如麻,一提筆就力不從心。寫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傷心,再看很痛心。學生見作文如臨大敵,避之不及。老師上作文課如履薄冰。師生苦不堪言。《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總目標做出了這樣的規定:“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即希望通過作文課使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這些教學現象,卻讓學生“無言以對”。作文教學的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實在是教育之痛,語文之痛。面對如此的作文教學現象,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當前的作文教學病在哪裡?怎麼救?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當今作文教學問題重重、進步緩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惹的禍,這是問題的根源。

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成績壓倒一切,造成了師生普遍的功利主義心態。當然這種功利主義也深受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侵蝕,導致師生將學習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試成績上。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的一切。這嚴重扭曲了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改變了學校教育的初衷。學校應該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養一架架考試機器。作文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基礎有關,在短時間裡很難提高,而基礎知識和閱讀訓練卻能有效提高成績。在一切向分數看的束縛下,教師自然而然得做出取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對課文力求講深講透講全,而對作文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下足夠的功夫。功利主義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考試機器而沒有個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停滯不前。

應試教育害了學生,也害了做應試教育受害者的語文教師。應試教育背景下培養出來的教師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寫不了好文章。當前不少中學語文教師遍是從應試教育下走過來的,他們自身也深受應試教育的摧殘,要麼裝聾作啞無動於衷而無所作為,要麼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績看成首要教學目的。這是多麼嚴重的惡性迴圈教育現象。教師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氣的不足,平時忽視對自身文學素養、寫作水平的鍛鍊和提高,導致作文指導與講評捉襟見肘。又怎麼能教好學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黃玉峰老師在與記者答問時指出,當前語文教學的失誤在“不讀書”。在筆者看來,這裡的不讀書,不但包括學生不讀課外書,也包括教師在內。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缺乏寫作素養,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好在當前仍有許多老師,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改進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陰霾下,努力開拓出一片藍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傳統作文教學步驟。

傳統的作文五步驟(命題——習作——上交——批改——發還),應用得當,可以有效的訓練學生。但是,把傳統的作文五步驟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會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題的模式化,缺乏創新。幾代學生寫同一個作文題目,或者一個題目從小學寫到高中。這應該是幾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記憶。作文出題根本沒有考慮時代特徵,做不到與時俱進。第二,

教師在作文命題時候常常傾向於自己的個人感情、愛好、認識範圍,並把大人的經驗“強加”給學生,很少顧及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學生的寫作自由空間。第三,作文指導流於形式,停滯於表面,沒有深入、細緻、實用的指導。這個環節是重要一關,但是往往被教師所忽視。第四,作文批改流於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評語公式化,缺乏創新,應付於上級部門的檢查,敷衍了事。其結果往往是學生拿到發下的作文就“啪”的一聲扔到抽屜裡。認真的教師會看著心痛,但是也沒有反思問題原因所在。不認真的老師早已預設學生這種消極行為。慢慢的教師和學生都沒有當一回事,作文能力談何提高。第五,作後講評的模式化、簡單化,蜻蜓點水式講評。更有老師認為講不講都一個樣子,更有甚者乾脆省去了講評環節,把時間放在文言文及現代文閱讀上。

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是導致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這個病原體下,教師的作文教學就容易走向僵化,從而影響作文教學的效果。

再次是語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視閱讀而輕視作文訓練以及作文教材的無連貫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級才安排作文指導,但是這種指導缺乏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教學原則,違背了教育規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理論性過強,在學生在缺乏生活體驗和寫作經驗情況下很難對作文產生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沒了,作文寫作就只是一種應付,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接受,是被逼無奈下的產物,是畸形發展的怪物。中學語文教學在設計上體現的是“閱為本位”,作文訓練附在閱讀課後,也沒有系統的作文教材,只是作為語文學習的附屬品。學校和老師不重視,學生就更不用說。忽視過程,違背規律,只重視結果,其後果可想而知。在寫作訓練方面,看似每個單元都有《寫作口語綜合性學習》版塊的.穿插,但是編排的順序,一般只考慮到本單元課文教學內容,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系統性,缺乏嚴謹性。而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隨意性更大,主觀上加以修改,或者是為了教學進度,直接跳過作文訓練環節。沒有合理、科學的教材;沒有連貫、循序的作文教學;沒有層次性和階段性;不合理的寫作訓練;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這些勢必影響到學生作文的進步。

三、最後是培養共性扼殺思想個性的不良風氣。

一個沒有個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個平庸的人,一個沒有個性和思想的國家很難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當前的學校片面的強調共性發展而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塑造。個性是一個人的獨特之處,是反映其性格、愛好、興趣上的特點。而長期以來的作文教學,只注重學生的共性特徵塑造,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如出一轍,在對生活的感受、對材料的選擇上、對語言的運用上等表現出驚人的相似。忽視個性和對個性的扼殺最終使學生的作文毫無新意,死氣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學上的過分強調導致作文思想的單一性。教師要求學生的作文內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質的高度,這就嚴重的損害學生的個人思想的表達。例如,現在初中生寫植物散文,學生的選材很統一,都是傳統文學中積極向上的形象。一個班級都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楊樹等等。而這些很多都是沒有親身所見之物,作文卻能寫出為某種精神所感動,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勵自己要學習這種精神。虛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無個人的情感體驗、個性愛好和思考。這樣虛情假意的文章卻往往得到老師的青睞,就因為思想性的正確。扼殺個性的風氣沒有剎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無意義,而且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沒有個性的殘次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強調的是人的培養。這個已經喊了多少年的口號,但是真正落到實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過對作文教學中不良現象的思考,以及從師生兩方面的客觀分析,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一些途徑。

針對上述現象中的中學語文教師而言,首先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作文教學。人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負責任的態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師自身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才會

有改變的動力。所以,這一點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學思想的改變。很多老師意識到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學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鎖,束縛著教師的教學步伐。這時候,教師一定要下定決心,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僵硬思想,大膽創新,勇於改革,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在作文教學上探索一條新的道路。這是一個十分急迫的任務,也是一個漫長的改進過程。從重視作文教學到改變教學思想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調整好教學心態,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無計劃行事。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教學方法的探索,可以參考一些優秀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方法。

再次是教學方法上作改變。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計劃。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作文教學的比重和要求,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實際的教學計劃,認真實行。根據每一個階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能力目標,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訓練各種題材的學生。第二,教師要重視語文課本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自然結合。第三,用各種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帶著寬鬆、愉快、自願的心態去寫作文。使學生真正的喜歡作文課,喜歡寫作文。

第四,改變作文命題、作文批改、作文講評過於單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靈活多樣。第五,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積極開展作文第二課堂。

第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強文學作品的閱讀,能把閱讀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是純粹的知識積累。另一方面,要善於學習他人的作文教學方法和經驗。從害怕寫作的學生方面上講,首先是學生要培養自身的寫作興趣愛好。興趣永遠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獲得寫作興趣。

第一,根據自身愛好閱讀小說作品,從中激發自己的寫作靈感和興趣。

第二,觀賞不同主題的電影。觀賞電影也是一種“閱讀方式”,通過影片體會人生百態,在思想碰撞中思考電影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興趣愛好,還必須養成一些有助於寫作的學習生活習慣。

第一,注重生活積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和思考問題。

第二,學會仿寫作文,在仿寫的基礎上寫出屬於自己創造的文章。

第三,養成包容開放的思想,在各種思想衝撞中思考問題,尋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閱讀文學作文,特別是優秀的名著的積累閱讀,發現寫作特點和規律,找出寫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寫作的方法。比如,寫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辦法是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寫作中應注意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後還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分享感受。通過自身的寫作經驗,去總結一些寫作技巧。寫作技巧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表達思想感情。

最後是要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人。而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寫出有個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9

應試作文中心不能隱晦含蓄,而應該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綱,它是一根紅線,貫穿全篇,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反思

。文章的選材、結構、語言等要以中心為依據。“明確”即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鮮明、集中、單一,這個中心要貫穿始終。

(一)問題與表現很多同學因為並沒有形成明確的寫作意識,動筆的時候沒有清晰的寫作物件和寫作目的,往往是內心感受的自我表現,所以造成以下現象:1、遊移不定,多箇中心。話題作文的“話題”都比較寬泛,可以容納的.東西較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分解出許多具體的題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題,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難以取捨,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個意思,多箇中心。2、散亂無中心。基本觀點不明朗、有頭無尾、若隱若現。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與話題有關的內容,東拉西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會使人不得要領,不知所云。

(二)對策及注意事項“明確”始發於作文題目,只有先明確作文題目所蘊涵的“中心”,而後在此基礎上為所要寫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確”。“明確”實施於寫作過程,只有緊扣“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謀篇行文,並且適時點明中心,才能真正實現“中心明確”,

。即達到中心明確做好三點:1、明確中心。也就是做好審題立意的工作,由多個角度最終確定一箇中心。考場作文有些題目的中心比較明確;有些題目意在題外,隱喻性強,比較有深意,含蓄,表現出幾個不同的中心。這就要求考生要認真分析題目,把握題目的深層含義,即使文章有多種角度多種立意,一旦落實到一個具體的題目上,又必須形成自己的寫作中心。否則"意多亂文"。記住魚和熊掌不能兼得。2、緊扣中心。選取的材料,表達的感情或觀點,一定與中心密切相關。無關的話不說。反面的話即使為避免極端,也只能略說。如果發現材料不當,要尋找與中心的共同點,用議論性的話(小觀點)拉回來。3、點明中心。表達中心的語句要突出顯豁。在行文時,要用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把表達中心的語句放在突出、顯豁的位置,可以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具體方法可以開門見山,揭示題旨;可以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也可以段首顯示,反覆強調。還要注意點題,既要點標題,也要點話題。學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緊扣中心,可以從下面三方面入手:擬題現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關鍵詞設為題目;根據作文利益的中心擬出新穎別緻的題目;開頭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題;抒發感情,蘊涵中心;簡潔明瞭,點明中心;結尾點中心:回扣材料,點明中心;抒發議論,昇華主題;直接扣題,畫龍點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已經結束。我在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及結果的過程中,有時會發覺語文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細細分析,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難以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學現狀: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太差,在課堂上,部分同學對學習不感興趣,不能積極思考問題;還有一些同學,能積極思考問題,對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麼用語言來表達,表達出來的意思往往詞不達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作文,結果寫出的作文有的語句不通,有的不夠生動形象。可見,學生的詞彙量太小,課外閱讀訓練明顯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以上問題,多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好句,以提高詞彙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訓練,最終提高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時連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閱讀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瞭解,無法對句子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寫的內容,答題自然是一塌糊塗了。

(二)教師方面

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大,學生難以理解,有些問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不了,作為教師要適當講解,問題設計要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便宜學生理解。

二. 改進措施:

1、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 ,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抑制情緒。現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2、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說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學要讓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讓學生能學有所得。

3、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背離,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學生記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教材與老師,學生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三維目標。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為一種應試訓練。這種現狀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一,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瞭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徵。現今的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複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慾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二,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中學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三,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

明確和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錢夢龍語)。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採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靈活運用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

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

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薰陶、感染、啟迪並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性才得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量,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佔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木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採取漠然置之的態度,整個課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3班和1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3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為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後查詢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啟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區域性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彙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字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鬆愉悅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慾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採取了整體——區域性——整體的閱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後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後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於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絡,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後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後,許多學生在週記中談了學習後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4

近幾年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這是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祖國的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更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語文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進行生命活動的主體,教育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以整體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種學校教育活動中去。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中兩個互為依存又各自獨立的矛盾統一體,要想獲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新的發展,必須從生命的視角來關照師生的共同成長,依賴教育活動中兩個生命主體間的交往和互動、理解和支援,並通過平等的交流對話,在語文這個充滿生命關愛的錦囊中獲得人生的啟迪、體會生命的真諦。

隨著人類生命意識的日益凸顯,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意義的思考,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應從關注人的生命出發,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斷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通過對個體生命整體發展的成全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現實告訴我們,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事實告訴我們,中學語文應該肩負起進行生命教育的責任。中學語文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土壤,是體驗生命律動、實現生命價值的一種活動,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發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責任。

讓我們把學生真正當作鮮活的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都同生命發展聯絡起來,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長、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為教學宗旨,始終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力求把他們培養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惜生命的人,並能夠在此基礎上關愛他人、熱愛自然,使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語文教師應該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導學生的成長,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學習,提升能力,發揮生命的光彩和力量。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來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生命,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會之中,從而真正地享受生命、體驗生命、創造生命、建構生命。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實踐生命教育的理念,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大背景充分重視每個生命個體,只有大環境的支援以及相關的後續環節都跟上,語文教學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

儘管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它的實踐異常的艱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個不斷變革和進步的年代,教育教學都將因生命而綻放光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閱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閱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絡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複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佔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閱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週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佔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區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山區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山區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裡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裡?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裡。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閱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閱讀為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物件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說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說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專案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佈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為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為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閱讀活動等進行作文教學。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參與生活,多與親人和友人交談,多看書讀報、看電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社會,瞭解社會的變化。盡力拓寬學生社會見識,積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為解決“沒話寫”的難題創造條件。此外教師要挖空心思切合學生生活來命題或開設話題,以利於學生有話寫。其二,“不會寫”是存在學生中最突出的難題。寫記敘文怎樣才生動、形象;寫議論文怎樣講道理;寫說明文怎樣說才明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心中不會寫的疑團。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疑團逐步解疑,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片斷寫作等各種不同方面的專項訓練。有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知識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學生學會寫。例如初三級學生在複習寫一人數事的記敘文時,學生通常不是惱於沒有素材,而是苦於文章結構思路如何安排,數事如何組織。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指導這類文章審題、立意、組材的同時,示範教給學生用“引聯式”基本寫作思路:睹(聞)物思人——聯想回憶——睹(聞)物議人——總結全篇,揭示主題。結果學生很快地確立主題,按照這個寫作思路,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訓練這一類記敘文時,大多數學生都懂得靈活運用教師教給了寫作思路和方法來作相應的變通來佈局。這個教給是作出示範,並不等於會侷限學生個性發展,扼殺其創造精神。相反,教師更鼓勵學生在學會寫的基礎上大膽變通、創造革新。就像一個人,首先教會其走路,他才會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三,為了解決學生“寫不好”的難題,要求學生必須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積累詞彙。教師好好利用大量閱讀課文的教學來重視詞句的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等。也對一些生動語句多作仿寫。或給一組詞語寫一段話的練習,有意識的把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詞彙靈活運用於寫作之中。學習分類摘抄,做讀書筆記,片斷練習等。這樣才有可能寫得好。同時要在學生中確立一種思想,作文不是寫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就是歐陽修七易其稿最後改成的。學生應從作文的修改中達到寫得好的目的。

四、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興趣。

素質教育注重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弘揚創造精神。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個性,靈性從應試教育模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拓寬學生寫作的寬度,寫作的自由性。讓學生用其眼睛,用其心靈去察看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再用心去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有充實的生活,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則更新觀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捕捉他們生活的熱情和興奮點來實施作文教學,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情因境而發,則學生有話寫、容易寫、愛寫,學生寫作興趣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出路可尋。

總而言之,山區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於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師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讓我們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走出困境之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寫作之花一定讓我們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