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5篇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5篇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

一、漢語拼音教學反思(20xx年9月28日)

對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他們的入門課,也是基礎課,所以必須讓學生開始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等情況著手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學習。孩子年齡小、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學習抽象的拼音,接受並熟練地拼讀音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幫助學生儘快掌握拼讀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借鑑並運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拼音教學應把圖文、形、音三者結合記憶。

漢語拼音的教學內容並不怎麼枯燥乏味,原因是每一課都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兒歌。學習字母時先從兒歌入手學生感興趣積極性較高,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圖,合理利用起來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e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拼讀兒歌,小組互相幫忙,這樣學生學起來都比較輕鬆,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再出示圖畫:一隻漂亮的大白鵝。我充分藉助插圖調動孩子的興趣,通過講故事、看插圖、編順口溜,讓他們在快樂中,在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中愉快的認讀、書寫,準確而迅速的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

2、形近字母比較記憶

漢語拼音是符號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筆畫組成,包括左半圓、右半圓、長豎、短豎等等。在教授由這些筆畫組成的b、p、d、q等字母時,可將這四個字母分成兩組啟發學生採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這組形近字母在比較時,可以引導學生想:b、p都是右半圓,聽廣播(b)天線往上拉,潑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圓,馬蹄(d)向上帶土,氣球(q)下邊拉繩。還可同時加上手勢和口訣:右下半圓b,左下半圓d,右上半圓p,左上半圓q。學生在邊看、邊說、邊比劃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這兩組字母的記憶。兩個相近字母一目瞭然,使學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遊戲中學習

一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快,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我將枯燥無味的複習鞏固方法換成找朋友、開火車、比一比、猜一猜、變魔術比賽等遊戲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拼音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學得紮實。

二、比尾巴教學反思(20xx年10月31日)

《比尾巴》這首兒歌語言歡快活潑,富有童趣,它用問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孩子們天生喜歡小動物,對於動物們各種奇特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這為他們學好課文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開始上課,我引出六個小動物,讓孩子們當裁判來評評動物們的尾巴,同時也讓接近生活實際的活動走進他們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們躍躍欲試,很快能猜出來,這樣的情境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也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讓學生說說你有什麼方法學好這些生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這樣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比如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生字“巴、把、公、鬆”放在一起,讓學生髮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

兒歌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前就會背了,為此,在朗讀指導中,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同時注意穿插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開火車”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邊讀邊表演等,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指導朗讀時,有些亂,層次性不夠強,沒有落到實處。二是課後拓展部分,從課堂實效性來說,花的時間較長,意義不大,我經過反思覺得安排背誦會更有效。

三、《四季》教學反思(20xx年11月7日)

《四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課文的第二課,它以兒歌的形式,通過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詩採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在教學時,一定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導學生通過入情入境地讀,積極主動地說,有個性創造地演,把課標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一、在情境中學文,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課堂上我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了一個富有童趣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一開始我創設情境,介紹大自然媽媽以及四位漂亮的女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欣賞春夏秋冬的四幅圖,欣賞圖片;接著讓學生讀準讀通兒歌,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個季節和喜歡的理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情感體驗拉近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最後學文時讓學生學會了兩種朗讀方法,想象讀和表演讀,這樣能讓學生很有興趣的讀,在讀中又能掌握了朗讀的方法。

二、在情境中識字,提高生字的復現率。

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創設情境引導孩子去讀:帶著拼音跟生字寶寶打招呼、去掉拼音開火車讀、摘桃子游戲。在讀的過程中漢字不斷地自然復現,每次的出現又有一定的層次隨語言環境整體自然復現,無意中使漢字得到鞏固。

設想得總是比較好的,實際操作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學生第一次到多媒教室上課,比較新鮮,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學生開火車讀生字時,居然有個學生不敢站起來讀,這讓我覺得很為難。由於課堂沒把握好,預設中有一個環節沒來得及進行,即以說促讀,說中激情。

四、《小松鼠找花生》教學反思(20xx年xx月10日)

這篇課文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上課前,我認真鑽研教材,研讀了文字,並且仔細閱讀了課標中低年級的學段目標,發現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強調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興趣中學習。

那麼,怎樣才能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呢?這是我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對於一年級課文的第一課時,我應該教給孩子些什麼,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這是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這些環節的學習往往又是比較枯燥的,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把整篇課文設計成闖關遊戲的形式.首先,通過聲情並茂/地範讀,幫助孩子瞭解課文大意,即課文主要寫小松鼠不知花生在哪兒?然後以幫助小松鼠去森林找花生為藉口,進行闖關遊戲.遊戲的第一關就是勇闖神奇果子林,而在神奇果子林等待孩子們的就是本課的生字詞.第二關就是課文城堡,在課文城堡等待孩子們的就是讀通,讀順課文.孩子們為了幫助小松鼠找到花生,一個個奮勇闖關,玩得開開心心,學得興趣盎然.反覆品讀,找花生《原詩》中說:“設身而處當時之境會??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才能“妙語天開”.教學中抓住一個個空白處,或聯絡上下文,或聯絡插圖,或聯絡生活積累,展開想象,來豐富文字的內涵,驅動孩子們一顆顆靈動的心,誘發孩子們飛揚智慧的語言.所以在深入研讀文字的過程中,我緊緊地抓住“自言自語”這一點,進行想象說話.首先,讓孩子們結合句子理解“自言自語”是什麼意思?然後,引領孩子們想象:花生已經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格外鮮豔,小松鼠很高興,自言自語地說:xxxxxxxxx。小松鼠每天都去看花生了,第一天,小松鼠看到花兒開得更多了,它自言自語地說:“xxxxxxxxx。”第二天,小松鼠看到有一朵花兒開始落了,它自言自語地說:“xxxxxxxx。”

第三天,小松鼠看到又有一朵花兒開始落了,它自言自語地說:“xxxxxxxx。”一個星期過去了,小松鼠看到花兒都快落光了,它自言自語地說:“xxxxxxxx。”

一個夏天都過去了,秋天來了,小松鼠看到花都落光了,也沒看見一個花生,它自言自語地說:“xxxxxxxx。”從中逐步深入體會小松鼠等花生,找花生的艱辛過程。

然而,事與願違,一節課雖然比較順暢地進行下來了,但我心底明顯地感到不塌實,像壓著一塊石頭,有點沉。覺得自己有幾個環節沒有處理好,特別是引導孩子們用“自言自語”說話的時候,我的語言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整個過程就像輕飄飄的雲,浮在半空,沒有落到實處。我知道此時的我:其一,沒有和學生真正融在一起。師生真正融在一起,決非易事。

通過這次語文教學實踐,我更清楚地認識到:不要以為我們的孩子們還很小(雖然只是一年級學生),不要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很好“騙”,不要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坐在這裡只需要認識幾個字,會寫幾個字就行了。在我看來,那一個個精靈的小腦瓜裡藏著許多的“慾望”。他們需要興趣,他們需要方法,他們需要鼓勵??他們更需要一種終身享用的東西,那就是對語文的熱愛,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多彩的生活中學習多彩的語文,讓孩子們從小就悟出時時處處皆語文,從小就熱愛語文。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2

對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他們的入門課,也是基礎課,所以必須讓學生開始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等情況著手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學習。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說,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基本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方面,首先漢語拼音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裡,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在教學中,我感受到“情境式”的教學模式不僅適用於拼音教學,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在遊戲中學習一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快,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我將枯燥無味的複習鞏固方法換成找朋友、開火車、比一比、猜一猜、變魔術比賽等遊戲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拼音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學得紮實。這樣的話,課堂生動多了,有更多學生願意展示自己。給學生創設生動的互動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學生就能在課堂上“學習著並快樂著”。

要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因為“興趣是的老師”,只有學生想學愛學主動學了,那麼,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不足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1、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活動時間過多,有時候一節課的內容沒有完成。

2、對困難生的關注不夠,一小部分學生由於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就有點困難了,因而班級裡就有了兩個極端的現象。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3

一、寓教於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六、七歲的兒童特別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難以持久。純拼音教學是抽象枯燥的。由於兒童無意注意佔優勢,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採用插圖、兒歌、念口訣、做遊戲、猜謎語、競賽等方式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因此,我給孩子們上第一節拼音課時,是用一張“拼音王國”圖匯入新課的。我的導語是:“小朋友,從今天開始,由我帶著大家到拼音王國去旅遊。拼音王國裡有許多許多的朋友,有單韻母、聲母、複韻母,還有房子,動物、山水,可有意思了。今天咱們旅遊的第一站是單韻母他們家,他們家有6個小朋友。我們就到他們家做客吧!”孩子們一聽可高興了,一雙雙好奇的眼睛在看著我,他們對拼音王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如在教學三個單韻母a、o、e一課時,我利用教材中的畫面,講個故事:這是個美麗的村莊,綠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陽公公還沒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邊唱起了a字歌,。一隻大公雞聽到歌聲也跟著o、o、o地唱起來。他們的歌聲引來了大白鵝,它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在水中翩翩起舞,它一回頭髮現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幾隻剛剛學會游泳的小鴨子跟在後面湊熱鬧……孩子們是最喜歡故事的,沒有哪個孩子聽了這麼美的故事會無動於衷。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認識了a、o、e的音和形,又在教師的故事中受到美的感染。在匯入“y”和“yi”的新課學習時,我採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來匯入新課:

星期天,小i(出示卡片i)一早醒來,就吵著要媽媽帶她去歡樂谷遊玩。小i的媽媽是在y(隨機出示卡片面y,指導讀法)。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牽著小i的手出了,(這時出示音節yi),一路上,大家都和她們母女倆打招呼,稱她們為yi(隨機編順口溜指導讀法:大y小i一起走,還讀i)。歡樂裡的人真多啊!大y媽媽擔心小i走失了,緊緊地牽著她的手,一步也不離開,所以“yi”是不分開的。枯燥的內容,賦予極有生命的童話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於“yi”的四聲在語言環境裡的讀法也是輕而易舉的。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wu、yu”時,我給同學們講故事:大“y”和小“i”,在“w”和小“u”是親兄弟。他們小時候,家鄉發大水,大“y”和大“w”跟他們的家人衝散了,好心的人家收養了他們。過了幾年,孩子們逐漸長大了,越來越懂事了,大“y”和大“w”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很想見到自己的親人。他們倆商量了一下,就到電視臺做了一個“尋親”的節目。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們見到了自己的家人。特別是他們的弟弟小“i”和小“u”再也不想與哥哥分開,要永遠在一起,於是他們分別組成了“yi”和“wu”,他們不分彼此,不分大小,只要大“w”和小“u”在一起讀“wu”,中要大“y”和小“i”在一起讀“yi”。同院的“ǘ”一看,人家“i”和小“u”,都有哥哥,可自己沒有,心裡很難過。還是懂事的大“y”說:“我可以做你的哥哥,但是你整天鼓著兩眼朝天看,對誰也不理不睬,就像帶上驕傲的帽子,這樣不好,你得把驕傲的帽子摘掉,我才做你的哥哥。”“ǖ”說:“我願意”。於是,大“y”除了和弟弟小“i”在一起,有時也和摘掉驕傲帽子的“ǘ”在一起,組成認讀音節“yu”。讀作“yu”。故事聽完了,同學們也把整體認讀音節“yi、wu、yu”記住了。聲母“j、q、x、”和“ü”相拼時,“ü”上的兩點要省略,變成音節“ju、qu、xu”後學生很容易把“ü”讀成“u”,結合前面講過的戴驕傲帽子的“ü”,我再編小兒歌:小“ü”真驕傲,兩眼往上翹,“j、q、x”來幫助,摘掉驕傲帽。這節課沒費多少時間,同學們便對這一規則牢記在心。

拼音第三課《b p m f》(爸、媽、我):1.我愛爸爸,我愛媽媽。我有一個溫暖的家,我的心裡樂開了花。2.秋天郊遊真好,媽媽買來氣球,爸爸為我拍照,樂得我蹦又跳。

拼音第四課《d t n l》(大、米、土、地、馬):小馬馱大米,米粒灑一地。小兔追上來,勸它快停蹄。小馬回頭立:小兔謝謝你!

拼音第五課《g k h》(花、哥、弟、個、畫):夏天荷花開雨後,哥哥河邊畫個夠。弟弟看得入了迷,拉著媽媽不想走。拼音第六課《j q x》(下、洗、衣、服、雞):媽媽洗衣服,真勤勞。爸爸好下棋,愛動腦。丁丁搭積木,不吵鬧。紅紅喂小雞,樂陶陶。

《畫家鄉》(寬、蝦、腳、撿、貝、殼、原、奔、密、匹、市、樓):寬寬的海邊有魚蝦。小濤濤,赤腳丫,撿到了貝殼笑哈哈。青青的草原密密的草,一匹駿馬在奔跑。城市的京京已知道,樓房草原各有各的好。

二、將作業練習變成遊戲,在娛樂中鞏固識字

1.小兔採蘑菇。

目的:鞏固某課或某一單元的生字詞。

準備:小樹林的簡筆畫,寫上生字或詞語的蘑菇形卡片,小白兔或小灰兔的頭飾。

方法:

第一步:生齊:“春天到,春天到,小樹林裡真熱鬧。蘑菇大,蘑菇香,大家快幫小免忙。”

第二步:學生嘴裡說著“我來幫,我來幫!”戴上頭飾上臺“採蘑菇”。認讀準確的,就把蘑菇卡片獎給他。

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目的:看口形,讀準音。看動作表演,猜生字猜成語等。聽謎語猜生字或某種事物等。

準備:相應的聲母或韻母卡片,成語卡片,字謎等。方法:

(1)教師做出正確的口形讓學生猜,或學生做老師猜,或學生做口形互相猜。

(2)依照《幸運52》中的“你做我猜”,學生或教師表演動作,大家針對某個範圍的內容猜出是哪個字哪個詞或成語等。如一年級下冊《識字1》學生表演“柳綠花紅”,學生演得逼真,大家猜得起勁兒,一舉多得。

(3)師生或生生互編字謎互猜字謎,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等,學生玩得不亦樂乎。

3.大風車,轉轉轉。

目的:鞏固識字並給一個字組成多個詞。

準備:用別針和紙板製成一個大風車。紙板可以隨時更換。方法:先由老師或學生上臺轉動風車,請下面的學生讀出字音並請該小組的同學進行“一字開花”。講得又快又對又多的組為優勝,由該組長派組員上臺接著轉動風車,依次進行。遊戲的種類繁多,方法各異。至於使用的形式,遊戲的時機以及使用時間的長短,因課不同,因人而異,還要靠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去嘗試,去琢磨。一句話,只要教師有一顆童心,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樂學生所樂,再枯燥再乏味的內容也能在“玩”中學會。當我們老師和孩子們玩在一起,樂在一起,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時,學生將會更主動更快樂地學習,將會更健康更全面地發展。

集中識字分散識字隨文識字韻語識字注音識字字族文識字謎語識字圖畫識字

生活識字遊戲識字環境識字情境識字比較法識字部首帶字歸類識字以熟帶生歸類識字計算機輔助識字熟字加一加熟字減一減

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策略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石。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這就要求教師講求教學策略,使教學生活化,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主識字,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課堂識字策略

一、直觀匯入、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

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幻燈、錄象等與之相關的直觀景象匯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1、看實物、圖畫匯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時,我先出示雞蛋實物,讓學生說出它的名稱,形狀,然後才出示生字卡學習生字。

2、聽音匯入。在教學“呱”、“哇”、“譁”時等表示聲音的字時,我先讓學生聽音辨別動物的叫聲,進而出示生字,讓其模仿動物的叫聲,然後才學習生字。

3、看錄象匯入。在學習有關動物、花卉等具象時,我讓學生通過錄象觀看動物世界、花的世界,進而認識各種動物和花卉的名稱。

4、動作演示匯入。如教“拿”、“抓”、“跳”這些表示動作的字時,我讓學生先做這些動作,在隨機進行教學,讓學生聯絡動作,記住生字。

二、激發無意注意,輕鬆識字。

興趣是學習之師。根據學生的注意規律——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正在發展和做事沒耐性等特點,我應用以下幾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

1、藉助色彩。課堂上,運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突出漢字的不同點,通過鮮明的對比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漢字“踩”“睬”時,將兩個偏旁“足、目”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以便強化學生對“踩、睬”的記憶。

2、藉助電教媒體剪輯、組合。如教形近字“睛、晴、精”時,我利用幻燈,將這些字偏旁進行變換組合。幻燈的變換攝住了學生的吸引力,強化了學生對字形、字義的記憶。

3、藉助順口溜。遇到難、易錯的字,藉助順口溜教學。如教學“美”字時: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即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4、藉助動作、實驗演示。如識記“滅”字時,先用火柴點燃一個紙團,然後用一小鐵板向下一壓,火就滅了,學生興趣盎然,不僅記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瞭解了字義。

三、演練結合,複習鞏固。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們要製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表演,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索、主動的求知。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享受成功的樂趣。

1、猜字謎。如“午“字:遠看象頭牛,近看牛沒頭,要是問啥字,看看日當頭。“橋”字:天山有點偏,兩柱支下邊。還有一棵樹,架在河兩邊。

2、做遊戲。遊戲的形式很多,我們可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換衣服”、“捉敵人”、“當醫生”“摘蘋果”等。

3、競賽法。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我們還可以把各種練習寓於競賽之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

生活識字策略

一、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校園文化對學生起著薰陶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識字。

1、認識學生姓名,提高識字量。為了讓學生互相認識,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識字。開學初,先讓學生自我介紹,並將其學生卡投影到螢幕上,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了同學的姓名。同時為了解決一年級學生識字時學得快、忘得也快的難題,印發了全班同學的座位表,讓家長輔導孩子儘快熟悉全班同學的名字,並且還讓每個學生製作了一張精美的名字卡片貼上在課桌左上方,便於學生隨時認讀,常讓學生在發作業本的過程中認識同學的名字。除此之外,動員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與同學交流,在互動中鞏固識字,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增進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很短的時間裡認識了全班同學的名字,識字量大增。

2、認識校園裡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識字量。如開學初,我利用班隊課,我帶領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認字,還利用升旗、集合、體育課等引導學生認識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愛校、尊師、勤學、守紀”等標語或校訓。這樣,引導學生把熟悉校園環境與自主識字有機地融為一體。濃郁的愛校情與主動識字的強烈求知慾相互滲透,學生識字的內驅力大增。

3、欣賞教室的環境美化,提高識字量。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對教室也進行了美化。如貼上班訓、名人名言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班訓、名人名言、課表及每期黑板報上的字等,並經常開展識字比賽的課間遊戲,使學生的識字興趣不斷提高。

二、採用“生活化模式”展現文字資源

生活化的教材必須對應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置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無形中淡化了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了主體意識、生活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識字願望。

1、讓生活走進課堂。在教學《菜園裡》時,讓學生自己從家裡帶蔬菜到學校的課桌上展示(請家長事先把帶來的蔬菜貼上標籤),然後組織學生參觀,認真記住各種蔬菜的名稱。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融於生活中,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一些本來少見、複雜的字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2、讓課堂走向生活。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超市購物、參觀。在超市裡,老師對著商品及商標,指導學生自由自在地識字,學生把認識的字都高興地告訴老師,這樣的生字教學就迎刃而解了。在課後活動中,又舉行商品展銷會,讓學生把用過商品的空殼子、紙盒上的商標剪下來帶到班級來展示,通過展示,學生又認識了很多字。

三、設計創造性的生活作業

生活在資訊社會的學生,隨時隨地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教師要構建生活大課堂的新課程觀,努力拓展教學空間。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必要時請家長配合採取各種形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1、鼓勵學生多看書。兒童普遍喜歡看故事、童話書、寓言書等。老師就根據兒童的心理願望,每週開展一節“我會讀”展示性課外閱讀課,鼓勵學生多識字、早閱讀。

2、在看電視、電影中識字。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如“西遊記”、“貓和老鼠”、“大風車”、“七巧板”等。老師就要求家長看電視時有意引導學生認螢幕上的字。這樣,學生不僅從中獲得了大量資訊,還認識了不少字。

3、在逛街、購物、旅遊中識字。利用家長們帶孩子上街、旅遊的機會識字。例如在遊動物園時認識各種動物的名稱;在候車時認站牌;在逛街時認商店、酒店、大廈的名字……

4、在動手操作中識字。(1)把收集到的報頭、刊頭、包裝袋等貼上成小報、手抄報,上面的漢字就會記得特別牢。定期出識字專刊黑板報,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識字的樂趣。(2)舉行秋遊、社群服務等活動,把學生的視野引向大自然。讓他們在活動後進行“小製作”、“畫畫”,然後貼上標籤,標出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名稱,或在作品上寫一兩句話,學生不僅積極性提高,而且認識了不少字。(3)節日期間,讓學生寫一句祝福語,或讓學生在別人生日的時候製作生日卡片,不會的字可以問家長、老師,學生邊問邊寫,易學易記。

四、建立“識字成長記錄袋”

開學時,給每個學生建立“識字成長記錄袋”,把學生每週在生活中認識的字,請家長幫助學生歸類(廣告類、書籍類、影片類、商品類……),記錄

下來,並在班級建立展示臺,讓學生把每週認識的字通過展示臺展示出來交流學習,開展識字擂臺賽。

總之,在課改實驗中,教師一定要採用相關的教學策略,開發、利用生活和社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構建生活課堂,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高識量,鞏固識字成果。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4

翻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鮮豔、精美的照片,這便是教材編者特意為學生所編的“習慣篇”。

教材,是一種資訊的載體,是編者教學理念的物化。那麼,標準本一年級上冊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開篇,蘊含著怎樣的教育教學觀念呢?

一是素質教育觀。有人曾經對素質教育作過這樣中肯而又通俗的闡釋:素,即素來,平日;質就是本質、本性、性格。顧名思義,素質就是平日一點一滴培養成的性格——人們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逐漸成為較為穩定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改變的本性。“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將視點聚焦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上,無疑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是學生髮展現。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國外有諺語云:“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興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去交際。學生時代播下的良種,便可贏的未來的豐收。從人的一生來說,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生產、工作崗位和生活實際中自學語文,則是終生所需,這以後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因此,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便是著眼學生一生的發展,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三是“小語姓小”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存在著嚴重的“眼睛向上,忽視基礎”的弊端,因定位不準導致高耗低效。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礎”。學習語文雖說是一輩子的事,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但也有一個捕捉最佳時機、形成紮實根基的問題。小學生可塑性很強,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視,一旦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再想去改變或矯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語姓小”凡是要從早抓起,從小事抓起,起點低一些,要求嚴一些,固本培元,夯實基礎。

基於上述思考,並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從一年級從就將學生日常語文學習和語文生活中一些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作為重要內容編入課本。在課本開頭,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題,醒目地編排了五個頁碼的彩色照片,通過語文生活實踐中的形象畫面,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可資借鑑的範例。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三塊,其中第一頁為第一塊,第二、三兩頁為第二塊,第四、五兩頁為第三塊。

第一塊,圖上部是兩位同學讀書寫字的姿勢,其中女同學正在讀書,男同學正在寫字。中部是兩位同學做眼保健操圖,其中男同學正在擠按睛明穴,女同學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醫生給同學們檢查視力。

第二塊,圖左上是學生集體讀書的姿勢,右上是一位學生讀書姿勢的側視特寫;左下是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角上為握筆位置的特寫

,右下是學生集體寫字的圖片。通過上面兩幅特寫圖可以讓學生明白:讀書時坐姿要端正,雙手拿書或將書平放在桌上;書本與眼睛距離為30~35釐米(大約一尺),與視線夾角接近直角。讀書時還要做到胸部與桌緣距離為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學生寫字的姿勢和握筆要求,可以通過下面兩幅圖看出:寫字時坐姿要端正,兩臂平放桌上,眼睛與練習本的距離為30~35釐米(大約一尺),胸部與桌緣的距離為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寫字時還要把練習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練習本一側,右手握筆。握筆時食指較大拇指稍低,握點離筆尖3~4釐米(大約一寸左右)。

第三塊,兩頁共有八幅小圖。第四頁上面的圖是一位小學生正在整理書包,使裡面的書本、文具擺放得整齊、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圖,是一位小學生寫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乾淨,免得弄髒習字本。右邊的一幅小圖,是一位同學正小心地把習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鉛筆和文具盒都擺放在適當的位置。第五頁右上角的小圖,是一位小學生仔細地整理文具盒。中間的一幅圖,是一位同學寫完字以後,把鉛筆套起來,以免折斷筆尖。從下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課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鉛筆盒裡的文具擺放得很整齊,所有的課本都包上了書皮。

不難看出,這一冊“習慣篇”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規範性。

為確保學生嚴格養成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篇”的內容編排十分注重規範性。經多次調研,發現許多同學執筆時食指未關節均向裡凹陷。這樣執筆需以腕運筆,寫出字來比較僵硬。正確的執筆姿勢應是,食指未關節應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指腕配合、運筆自如。習慣篇用特寫圖片向學生作了正確展示,有利於學生模仿、規範。

二是科學性。

習慣是由於長期重複或練習所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行為的自動化。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對此,教材的安排應該說是十分科學的:一開始以圖片示範讓學生認真仿照。反覆練習,逐步形成動力定型;後以故事強化,加大資訊強度;每篇課文後面均設描紅練習,讓學生操練、運用,逐步實現自動化,形成“快速反應通道”。

三是形象性。

“習慣篇”主要以精心拍攝的照片編排而成,如寫字時怎樣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學生只要看看圖就知道了。直觀而又形象的展示,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心領神會,自然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是整體性。

這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說,一年級上冊。強調讀寫姿勢,並不意味著可以降低其他習慣的要求,或對其他習慣暫時不聞不管。習慣的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與思想教育、技能訓練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全面提高。

我們該如何憑藉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首先,習慣培養具有微觀性,必須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習慣關乎人的一生,教師必須做“有心人”,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學生,大處著眼,從對人格塑造和終身發展的影響考慮,一切為了塑造未來的有用之材。

習慣培養是具體、微觀的,教師必須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

如: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學生耳儒目染,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導學生寫字必須抓住“關鍵點”。一年級學生手小力小,寫字時往往握筆處離筆尖太近,結果因要看清筆尖的執行而導致眼睛距離本子太近。因此,保證“一寸”到位是“三個一”中的關鍵。教師若在這些細微的地方引起重視,嚴格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形成定會指日可待。

其次,習慣培養具有長期性,必須堅持“反覆抓,抓反覆”。“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反覆進行訓練。學生的領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麼握筆、簿本擺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離等等。老師交待、講解、示範、糾正好多遍,有的學生可能還會記不住,這就需要老師不急不躁、因人而異、耐心細緻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時也會出現“反覆”。

如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寫字姿勢正確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走樣,這就需要抓“反覆”,進行再糾正。所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覆抓,抓反覆,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稍有懈怠,便會走樣;經常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習慣培養具有隨機性,必須注意“家庭與學校,擰成一股繩”。“新大綱”指出: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成教育的隨機性尤其需要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學校老師的指導訓練固然重要,家長的督促檢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寫字來說,學校與家庭就要齊心合力引導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可見,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須隨時隨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視,家庭與學校必須齊抓共管。就本冊教材的“習慣篇”而言,我們的教學該注意什麼呢?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的重要性:課文讀錯了可以重讀,字寫錯了可以重寫,而不良的讀寫姿勢一旦定型就較難改變;讀寫姿勢如何,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讀好書、寫好字,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骨骼是否正常發育,視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對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長關係重大。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上,應該讓操作層面擁有更為廣闊的時空。

其一,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針對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一些童話故事或將某些名人小時候的事例講給大家聽;也可以將學習內容編成琅琅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讀,或將教學內容拍成錄影播放;還可以舉行讀書、寫字儀式,讓學生知道,讀書、寫字是很嚴肅、很莊重的事,不能馬馬虎虎地對待。總之,教學要力求生動、活潑,要變枯燥的說教為富有趣味的活動。

其二,運用榜樣示範,指導仔細觀察。理論研究認為:技能、習慣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由外顯認知轉化為內隱認知的過程。在外顯認知階段,為了認識和解決某個新問題,人們必須要從自己的記憶中呼叫大量的“相似塊”,來跟問題的解決方向、目標、環節進行相似啟用、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建構。我們的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幫助學生儲存和建構一定數量的“相似塊”。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課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同學在做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一來,圖上那些同學的具有示範意義的讀寫姿勢就會就會變成一定的“相似塊”儲存於學生的記憶之中,以備呼叫、啟用。

其三,明確具體要求,反覆進行實踐。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之後,學生對這一習慣的具體要求便已基本明確。如何才能將這些要求逐步“內化”呢?只有反覆實踐,舍此別無他途。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如示範、比賽、表演等,對學生的讀寫姿勢進行當堂指導,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不難設想,若干年後,用上這套教材的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會像細胞溶進血液一樣“內外”他們的語文素質,他們將成為“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讀書、清清楚楚表達”的習慣過硬、基礎紮實的一代。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5

語文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體而言,語文教學效率偏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面對學生不懂文體,不會謀篇,詞不達意,表達不清,錯別字連篇等諸多語文能力的缺漏,人們在思考,語文教學怎樣才能走出頹靡的困境?怎樣才能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與需要?

 首先,應擺脫操作上的簡單化。

國家教育部門為方便教師查詢備課資料,編寫了教學參考書,其目的主要是讓教師在備課時,參考使用一些資料,因此在表達形式上並不那麼深入淺出和有條理性、邏輯性。而有些教師則不加思考的地將教參上的內容照搬到課堂上,不結合本地區,本班的學生情況,這樣的'傳授知識,學生如何能接受?於是就形成了“千節一面”的情況,甚至包括有些優質課、觀摩課也是如出一轍,缺少新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只能成為一種良好的願望。

 其次,升學考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的短期行為,誘使教學中的簡單化。

多年來,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學生家長及至教師本人已經習慣和認同了成績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質量。於是教師為考而考,學生為考而學,領導以考視人。把繁紛複雜的、豐富厚實的語文世界收縮於考試說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試說明之外的其它內容。教師將豐富多彩、優秀生動的課文,分解成支離破碎的骷髏,難怪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本來貼近學生生活,感情豐富,吸引學生的文章,學生會覺得學起來枯燥乏味。我們看到不少教師,為了應付考試,把語文課上成了應考訓練課,題型分析,應考技巧,大量的時間被消耗了,這無疑大大限制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性,如果不擺脫為應試而採取的簡單的短期行為,那麼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應遵循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規律。

語文教學中的簡單化,還表現為排斥與不重視語文學習中的直覺,領悟等非理性現象的存在。近年來,不少地方把語文教學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學中的某些做法引進了語文教學領域。語文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容易操作。認識若干生字、背誦一篇課文可以在一定時間完成,而要理解、體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則不一定能在一定時間完成或取得滿意效果。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自覺與感知對於他們學習語文來說是十分可貴的潛能。所以我們的前人十分重視學生讀的功能,把入學學習稱之為“讀書”。“讀”是我們教學中的優秀傳統。可我們現在大多數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讀,而特別重視學生的寫與對文章的分析。漢語言較之其他語言而言,更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譯成白話,就會索然寡味。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幾個例子”如果不加強對語文教學規律的研究,不能把學習“例子”轉換成技能,則學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識,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則無從談起。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6

在本課學習中,二三四段的句式是一樣的,我選擇第二段作為重點來講,通過學生的對比朗讀,個性朗讀,抓重點詞“你擠我,我擠你”等,感悟太陽玩滑滑梯的樂趣。並且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背誦下來。 在發展學生思維方面,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還會有哪些事物也會在美麗的春天玩滑滑梯。剛開始,學生回答得畏畏縮縮,不夠自信,句式也不完整,教師在評價中激勵孩子,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孩子們情趣被調動起來,小手林立,個個躍躍欲試。 在學生字中,教會學生學習生字的`規律,即會讀、會認、會寫、會用。讀:要讀準字音,特別是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以及整體認讀音節的發音;認:要會把生字的結構、偏旁部首以及每個字的筆畫認出來;寫:即每個生字的書寫筆順、在田字格的正確書寫位置等;如,在教,“雨”字時,,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們記憶和書寫的:第一筆橫,我們可以看作是廣闊的天空,豎、橫折鉤我們看作是(生:

一間小屋子),另一豎就象(生:一條雨線),四點就是(生:一滴一滴的雨水)。通過這樣形象的分析和引導來啟發學生掌握生字的方法,且形象易記,從而明白了“雨”字的結構、書寫和本質,學生要用就容易多了,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7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一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於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後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

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2、結合多元智慧更好理解文字。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並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為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8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用人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上冊要求認識的漢字有250個,要求會寫的有100個,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儘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儘快進入閱讀和習作。於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的一年級語文課上主要從識字、閱讀、寫字三個方面進行。

(一)識字教學: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絡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著口,小口戴帽裡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裡,在街道,在社群,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二)閱讀教學:熟讀深思子自知

進入一年級,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讀書。這個問題表現在:朗讀時拖腔,唱數而不是讀書,句子讀得不連貫,語氣沒有抑揚頓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對話,不能從文字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以上種種讀書現象,使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完不成教學任務,達不到某些教學效果。課外之餘我也常常思考這些問題,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呢?通過觀察發現,學生朗讀不流暢原因一:沒有牢固掌握課文中的生字,也就是識字量根本不夠。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課文,每課的生字數量增多,難記,特別是這學期,識字任務更大,字行復雜,有些很難找到好的識記方法,沒有識字經驗,只能死記,所以處理這個問題,除了多給學生提供識字方法外,再就是讓學生多讀。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學生不理解文章感情,讀起句子來不會斷句,不會停頓,不會換語氣,我想這和學生的理解有關,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化大力氣教孩子有感情讀書。比方說《我多想去看看》一課,我就先講述文中小朋友家在農村,無法到北京,然後講升旗儀式的壯觀,於是我進行情景換位思考,問學生想看嗎?答案是肯定的,於是我趁機讓他們讀書要讀出他們的渴望,於是,我的閱讀效果果然就達到了!對於怎樣讀出美的語氣,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在對話較多的課文使用,效果不錯。閱讀教學就是教孩子學會有感情讀書,學生能夠繪聲繪色的讀出課文,這也就達到教學要求了。

(三)寫字教學: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一年級寫字教學中,我認為教師的示範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針對一年級的小學生善於模仿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言傳與身教相結合。教師示範的內容包括坐姿、握筆、書寫動作、筆畫和結構等。最重要的是課堂示範,這是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在學生進行練習之前,教師首先當眾進行講解示範,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視覺形象,然後讓學生模仿書空筆順,然後描紅練習。對於有些難的生字要個別示範,在當眾示範以後,有些學生還是掌握不好正確的書寫要領,教師就得個別輔導,由於是面對面,學生對老師的示範,往往觀察的比較清楚,能較快地糾正自己的錯誤之處。當然對於一些孩子還得手把手示範,這種方法是針對初步寫字的小學生,通過手把手,教師直接牽動學生手指,使其能較快地形成正確的書寫動作。儘管教師在課堂上採用了多種不同的示範方法,但學生們在作業中還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在原字的旁邊給以示範或修改,並要及時地總結,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四)寫作教學:道是無情卻有情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從開始學寫字,我就鼓勵學生用筆去記錄下自己的生活。每天用拼音寫一兩句話,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清楚,把句子寫通順就好。寫作教學主要是“寫什麼”“怎麼寫”“如何評論”的過程。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9

執教了《小池》一課後,我對如何進行低年級古詩教學、如何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有了更深的思考,心中有了一點收穫與大家分享。

《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一、首尾呼應,《三字經》與古詩相結合讓學生感受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經》和古詩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課我以學生誦讀《三字經》匯入本課。

我是這樣開頭的:《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而古詩韻律優美,語言簡潔,好讀又好記,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節課老師就要領著小朋友們去這座寶藏中尋寶,高興嗎?(高興)那好,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就要去尋寶了!

這樣的開頭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

在結尾時,我與開頭相呼應:小朋友們,你們看,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把這首《小池》記住了,我們從這首詩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小池的風景真是太美啦!而詩人卻用這短短的幾句話就把這麼美的景色描述了出來,看來古詩中真的有許許多多的寶藏等待我們小朋友去發掘!正如《三字經》中所說的“子不學,非所宜。”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去發掘更多的寶藏!

這樣相呼應的結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為主,以讀為本。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並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是因為課前學生回家已經預習了這首詩,所以我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把古詩讀給同桌聽,把生字讀給同桌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桌作為小老師來糾正對方讀錯的地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採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發學生認字的熱情,用交流識字方法,個別讀、領讀形式來讀準本課生字,再讓學生展示讀古詩,其他學生認真聽,指出錯誤的讀音並邊聽邊想古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先整體感知古詩。

在整個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讀、表演讀、比賽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誦讀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美好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配樂朗誦時,讓學生閉上雙眼,然後交流好像看到了什麼景色,學生在音樂與老師的誦讀中感受到了詩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賀晨曦說她好像看到了有一隻蜻蜓飛呀飛呀立在了荷葉上;錢嘉盈說她好像看到了樹陰照在了水面上;吳崢說他好像看到了泉水從泉眼裡流了出來,可以說朗誦和音樂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而想像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意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四、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除了讓學生在教師配樂誦讀中想像看到的畫面外,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從圖面中去感受詩的意境,並配以我的語言“泉眼很愛惜它的細細的泉水,不讓它們多流一點兒似的,泉水就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流出來……這樣的泉水,我們應該怎樣讀?”“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裡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歡嗎?是啊,連樹陰都喜歡得投進了池塘的懷抱了,你們瞧,它照在這片波光上呢!這句我們應該讀出什麼樣的心情?”......用語言來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意境,並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哪裡應該停頓,指導學生朗誦,而詩的後兩行,我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誦,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一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薰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一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0

當前正值新一輪課改的高潮。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學、學會和會學,將課堂40分鐘的效益最大化,這是課改的目的,也是每一個教師的心聲。

如何高效利用課堂40分鐘?就語文教學而言,我認為遵循教學的一般規律,遵循教材的文字特點,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建設具有普遍實效,又有教師個性特色的模式,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江南》一課的教學,我以本校的模式為藍本,積極探究更適合於本班學生的教學模式,有收穫,有遺憾。在此總結,以備下一步改進。

一、匯入語句要適合兒童認知特點

我一貫認為,一開課就生硬地進行預習檢查,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使用了情景匯入法。1分鐘視訊,欣賞西湖的荷花,我引用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孩子們對視訊感興趣,伴隨著優美的音樂,都看得入神,但對我引用的詩句,似乎不怎麼感冒。由此我覺得,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說,匯入的語句應該更淺顯易懂為好。

二、必須充分預習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佈置了孩子在家裡預習,但早讀課老師沒有領讀。大部分家長對督促孩子預習不夠重視,也缺乏指導方法,如果老師不參與孩子的'預習指導的話,預習幾乎達不到效果。一是讀音不準得不到糾正,

二是學生根本就發現不了問題。當課堂上我問孩子:“預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些什麼收穫呢?”孩子們一片茫然。又問:“那你們有些什麼疑問呢?”學生還是無動於衷。難道真的是讀懂了嗎?於是我又問:“那麼,你知道採蓮到底是採的什麼嗎?”學生皺起小眉頭,我心裡揪起個大疙瘩!“你們知道‘何田田’是什麼意思嗎?”還是石沉大海。也是我惱火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思來想去,我認為,質疑是心智較成熟的表現,對一年級上期的孩子來說,要他們問出有價值的問題,真比登天還難!也許,他們讀了課文,只是懵懵懂懂,說不出所以然。因此,我覺得,在低年級,教師引導質疑是對孩子必要的扶助,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問出有價值的問題。當教師有價值的提問多了,孩子們自然能從模仿中逐步學會提出的問題的方法。結合本校課改模式,我覺得,在課前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比在課堂上質疑更重要,時機更好。給學生的預習適當增加難度,發起挑戰,並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思考,我想,到了上課的時候,孩子們的思維能夠更加靈動。

三、生字教學和朗讀感悟孰輕孰重

本校低年級模式裡面把檢查生字放在第一步,我覺得還是有些道理。教學《江南》一課,我因為課前沒有了解孩子的預習情況,上課時先檢查指導了朗讀,其實並無大錯,但一堂課下來,卻沒有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問題在哪裡?沉思默想之後,我認為,先完成字詞教學,對朗讀感悟的教學是必要的鋪墊,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在字詞教學後,學生再讀課文,研討問題,要比一開始就研討整篇課文要容易得多。

由以上三點,我給自己提醒:

1.面對低幼兒童的教學,老師的語言也要適度低幼化。

2.充分預習,在預習時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課堂效果會更好。

3.一年級教學先識字,後學文是比較科學的。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1

新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語文識字課要多認少寫,認寫分開,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識字樂趣,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識字與讀文整合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回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創設情境,巧妙引導學生主動識字,從內心感受識字的快樂並在語言環境中掌握數量詞的用法。採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看圖識物,學詞讀文,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體驗幸福的生活。

注重以讀為本,自主識字。數量詞的運用並非死記硬背,歸根到底是生活經驗所積累,是在運用中熟悉的。以多形式的朗讀來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從而熟悉數量詞的運用,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及合作意識。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更多的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課堂的.隨機評價,本節課中師生之間的評價語運用得當,不但注重用激勵性語言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坎上,促使他們努力地思考,大膽地表現,更注重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關係。

本課採用“詞串”的形式識字。課文講述的是夏天的鄉村夜晚,和識字5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趁熱打鐵,通過觀察圖,使學生初步獲得鄉村夜晚充滿溫馨的感受,再引導學生具體觀察圖上的事物,體會夏天夜晚的特點。在朗讀上,學生通過模仿,一邊讀一邊打著節拍讀,基本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把這篇識字文當作韻文來誦讀。在這篇課文中還蘊藏了一個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學習“牽牛”和“織女”這兩個詞語的時候,我通過講故事來引導孩子記憶詞語,孩子們興趣盎然,連平時課堂不注意聽講的孩子都牢牢掌握了這兩個詞語。看來,今後的教學用恰當的故事來吸引孩子是很有效果的。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2

在本課的學習中,我以“小麗的作業與別人的作業不同在哪裡”為主線,同學們很快就找到能代表春天事物的作業,“有···有···有···”,接著老師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同學們還會帶哪些作品來,孩子們都能說出能代表春天的事物,也有個別學生不知花的開放季節而錯,在老師的指引下背誦花的開放的.兒歌,在背誦中“溫故而知新”。課後,我還要求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畫出了美的畫面,在學生的筆下,出現了粉紅的桃花,可愛的金魚,清澈的湖水,嫩嫩的柳枝?? 由此可見,調動學生的情緒,放手讓學生活動,既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3

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它難讀、難記、易混、易忘。按大綱和教學進度安排,要一年級新生在入學後六週既要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又要學會拼讀。這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快樂輕鬆學拼音。

1、創設愉快的童話氛圍,讓學生有“興”去學。

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而每一個孩子的童年無不生活在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裡。為此,教師竭力創設富有童趣的童話氛圍,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化了兒童學習拼音的濃厚的興趣,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習拼音不再是一種“負擔”。充分利用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起來,既有利於學習拼音,幫助記憶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強了學習興趣;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故事匯入,把學生帶進了神祕的童話世界,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完成了看似枯燥的學習任務。

2、營造積極的思維氛圍,讓學生主動去學。

教師對學生充滿信任,堅信他們的潛力,要讓學生主動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獲取拼音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例如,本課教學活動中,在處理整體認讀音節zi時,創設生動有趣的童話情景,引入了“一家人”的“家”概念,使學生自然地與已有知識點連結,發現問題並得出結論——“zi也是整體認讀音節,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人”。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氛圍中,自主學習。

3、採用有趣的遊戲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

遊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把學習和遊戲結合起來,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可降低學習的難度,吸引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結合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小猴摘桃、傳傳傳、戴帽子等遊戲。如在教學Z、C、S時,我讓學生帶來一根20釐長的繩子。在鞏固練習時,跟學生玩了“變魔術”的遊戲。教師做演示,學生立刻用繩子變出聲母來。師生的合作,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愉悅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4、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讓學生喜歡去學

教師要想得到兒童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取決於他對兒童的態度。課堂上,我熱情的語言不離口,如:“你真棒!太厲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個向他們豎起的大拇指,一個個鼓勵、讚賞的近乎誇張的表情,時時撞擊著學生無拘無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俗話說:教無定法。每個老師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教學,只要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我想,我們都應該去大膽嘗試一下,在探索中求得質的飛躍,為孩子們的未來奠定紮實的基礎。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4

《兩隻小獅子》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了兩隻小獅子的不同生活態度:一隻小獅子非常勤奮,每天練習生活的本領;另一隻卻認為憑著父母的本領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於是,整天懶洋洋地晒太陽,什麼也不幹。通過一懶一勤兩隻小獅子的對比,以及獅子媽媽對懶獅子的教育,告訴學生,從小應該勤奮學習,學會生活的本領,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領和地位生活。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並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同時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接知嘗試研讀,讓學生說說這兩隻小獅子有什麼不同的表現,哪裡不一樣。通過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的重點詞語,來體驗兩隻小獅子的不同的表現。再分角色來讀懶獅子和小樹的對話,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使學生始終保持參與的角色意識,激發他們不斷地圍繞課文內容反覆閱讀,感受,得到不同的感情體會。

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不斷的`敲打,滾動,練習,進行想象生成。如在教學句子:一隻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對語言文字進行更深的挖掘,用生動形象的話讓學生的理解更具有生動性,生活性。如對於“整天”這個詞,讓學生知道“整天”就是“從早到晚”,而後聯絡生活情景進行展開:呀,早上,當太陽剛剛露出半個笑臉,小獅子已經在草原上練習“滾、撲、撕、咬”,中午,太陽當空照,火辣辣的,可熱了。小獅子已經滿頭大汗了,可它還在練習“滾、撲、撕、咬”,晚上,太陽公公已經下山休息了,別的小動物都去睡覺了,小獅子還在練習“滾、撲、撕、咬”。又如在教學“滾、撲、撕、咬”時,通過做動作來做一回小獅子來練習本領,學生對於這幾個動作詞就能很好的理解了。而且這下面的教學中對這幾個動作詞也不斷滾動練習,加深理解: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勤勞的小獅子,練習一下這些本領吧。當危險來了,小獅子捲起身子,趕快人“滾”到一邊,避開了危險。當小獅子發現獵物時,它悄悄地走到獵物的背後,忽地“撲”上去,把獵物用利爪“撕”開,狠狠地用尖利的牙齒“咬”住,他成功地捕捉到了自己的獵物。這些設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也很容易的理解了這些句子。

但在教學懶獅子與小樹,以及獅子媽媽的對話時,對於理解更深一層的課文的內涵,學生還不是很能說出來,只是略微說出一些皮毛。如果在教學時進行這樣一個設計:如果懶獅子不練習本領,後果會是怎麼樣?聽了獅子媽媽的話,他會怎麼做呢?如果課文裡有第四輻插圖,你想想可以怎麼畫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可能會更好些。

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15

對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他們的入門課,也是基礎課,所以必須讓學生開始就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等情況著手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學習。

孩子年齡小、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學習抽象的拼音,接受並熟練地拼讀音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幫助學生儘快掌握拼讀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借鑑並運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拼音教學應把圖文、形、音三者結合記憶。

人教教版漢語拼音的教學內容並不怎麼枯燥乏味,原因是每一課都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兒歌。學習字母時先從兒歌入手學生感興趣積極性較高,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圖,合理利用起來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e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拼讀兒歌,小組互相幫忙,這樣學生學起來都比較輕鬆,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再出示圖畫:一隻漂亮的大白鵝。我充分藉助插圖調動孩子的興趣,通過講故事、看插圖、編順口溜,讓他們在快樂中,在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中愉快的認讀、書寫,準確而迅速的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

2、形近字母比較記憶。

漢語拼音是符號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筆畫組成,包括左半圓、右半圓、長豎、短豎等等。在教授由這些筆畫組成的b、p、d、q等字母時,可將這四個字母分成兩組啟發學生採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這組形近字母在比較時,可以引導學生想:b-p都是右半圓,聽廣播(b)天線往上拉,潑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圓,馬蹄(d)向上帶土,氣球(q)下邊拉繩。還可同時加上手勢和口訣:右下半圓b,左下半圓d,右上半圓p,左上半圓q。學生在邊看、邊說、邊比劃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這兩組字母的記憶。兩個相近字母一目瞭然,使學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講故事

講故事學生最愛聽,生動有趣,容易記憶。能夠幫助兒童在聽故事中獲得知識,形成記憶,如學習jqx和ü相拼的`規則時,我就講了jqx三兄弟很調皮的故事讓學生記憶jqx和ü相拼的時侯去掉兩點。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憶深刻。

4、遊戲中學習

一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快,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我將枯燥無味的複習鞏固方法換成找朋友、開火車、比一比、猜一猜、變魔術比賽等遊戲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拼音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學得紮實。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反思"課改"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教師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內將所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另外,教師作為學生惟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所以,教師不能再滿足學生知識的講授,而應該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才能為他們以後發展奠定基礎,才能有利於他們的學習。

在課改小學語文觀摩研討會上,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說的比較少,只起一個組織管理的作用。這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區別,看起來教師的工作是輕鬆了,實質不言。教師在課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指導學生如何來收集資料、到哪裡去收集資料。資料收集到以後,在進行加工製作,最後讓學生欣賞體會。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執教《美麗的武夷山》一課。造型奇特的山峰圖片,為學生的想象激發了興趣。因為學生畢竟學生,完全的自主學習是不可能的,要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自主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在執教《小豬畫畫》一課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閱讀基礎,以演促讀,以演質疑,以演導思,以演品讀,教學紮實,不流於形式,同時注重了學生在教學過程的評價,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