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大綱

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1

近段時間,尤其在假期參與完研修後,總覺得我在教學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即便養成了隨時筆記,隨時寫感,但還是感覺自己總結的不夠及時,不夠完善。

其實現在才是我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新課程的改革如浪潮一樣湧來,於是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甚喜。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教師的觀念轉變問題。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沒有教師的參與,課程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稽之談。

然而,當前最要緊的問題,就是仍有老師用老方法教新課程,方法還是那樣的方法,將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肢解文字,嚼碎後餵給學生,學生得到的是無味的知識殘渣。一些老師從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胸無丘壑,目中無人。學生一直在被動的接受,於是語文課堂,變成了對課文的講解,課堂被撕裂的粉碎,沒有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與體驗。學生成為老師和課本的奴隸,成為課堂的配角。倘若這樣實在是新課改的悲哀。

新課程標準最核心的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我們學校也一直堅守自學自律,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把握課程的基本實質。其實,我們不是要課課精彩,但必須課課精心。要始終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充分的貼近文字,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課堂上,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說,學生能問的,讓學生問,學生能寫的,讓學生寫。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深刻得走進課文。

例如我們五年級學習的第一單元:我愛閱讀。學習過這一單元,我們應該讓學生從心底裡懂得:閱讀的重要性,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再在後期培養他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從而真正的讓閱讀影響孩子們一生。這其實也就是課程標準裡提出的“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具體實踐。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力爭讓自己所教授的每一個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把閱讀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閱讀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必需品。

一個語文老師若能讓自己的學生愛上閱讀,則功莫大焉。若再讓每一節語文課,都成為學生的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那才真的是功德無量。新的學期,轉變觀念,繼續上路,看看自己,再看看前方,自己的路還有很遠……

  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2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課內比較學”的熱潮中。在學校眾多青年教師的帶動下,本學期我仍然參加了語文教研組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每次聽課後的評課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有人曾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還提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對一名教師的成長有多麼重要。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教學反思是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是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是強調“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環節進行,但其中主要的是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的反思,因為它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環節。教學反思按教學程序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

一、教學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1、開課是否合適。開課即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只有起點合適,才有利於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願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能學。開始準備按照書本知識的順序。經過反思,我認為適當談話,營造學習本節課的氛圍,不但起到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重點是否突出。重點即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分配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以重點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3、難點是否能突破。難點即閱讀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它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

4、疑點是否找準。疑點即學生易混和易錯的知識點。疑點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來找。只有事先做好充分準備,教學時才能有意識地設定懸念,讓學生積極思考,質難質疑,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教師指導則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把能力充分發揮,將疑點搞清楚。5、讀寫是否結合。語文學習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也要通過一定的強化練習才能掌握。另外,小學生還具有好動不喜靜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學設計時要把訓練當做一條主線,自始至終地講講練練,練練講講。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做到教學“活案”巧妙“增刪”,靈活調控,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1、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一切都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學生的交流狀態。交流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具體的體現,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裡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才能和同學、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開始時,我以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發現有的組別同學關係不好,知識面差距過大,造成不能很好交流,於是我又允許有的以前後桌為單位交流,使學生能夠互相交流。

3、學生的達成狀態。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獲得知識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慢生”“後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從而使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將來源於實踐的知識,又上升到理論,學生能比較輕鬆、自如地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將問題一步一步地分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

1、成功的經驗。它可以是教學設計的奇思妙想,靈機一動;也可以是教學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舉;更可以是師生交流的精彩發言,火花顯現……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以後借鑑。

2、失敗的教訓。對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要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後在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教學的應變。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種“想法”要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後悔莫及。

4、教案的修正。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除了上述提到的問題以外,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新發現?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並將其記錄下來,可以成為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教師時常進行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的發展需要用心去努力達成,必須具備一種自發學習和研究的意識。不論是教學前、教學中、還是教學後都要自覺反思。總之,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並持之以恆,堅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師成長的不竭動力,是教師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閱,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昇華。

  讓新觀念引領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3

無可置疑,語文老師們普遍感到了網路所到來的便利與優越,但我也感覺到了語文教師最關注和迷惑的是關於教學模式的選擇,即落實到具體操作上出現了一種盲目性和無序性,因為這畢竟是一項嶄新的課題,尚無章可循,我在課程整合的實驗中借鑑了許多專家的優秀經驗,結合實際,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有效的探索,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1、轉變了教學理念。

開展資訊科技與語文課程整合研究,最關鍵的問題是有效促進了教師自身理念的更新與轉變。即由過去的以“教”為主的傳統語文教學舊模式,改變為現在的以“學”為主的“整合”教學新模式,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觀,從而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學習狀態,轉變成為現在的自主式與開放式的主動學習狀態,極大地改變了死記硬背式地學習抽象的語文知識、思維活動受到嚴重壓抑的狀況,充分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特別是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2、改變了學習工具。

通過整合,把語文學科和資訊科技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資訊科技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資訊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鍊,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實驗中,把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採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資訊科技與學科相聯絡的橫向綜合教學。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互查、互評、互幫、互學等活動,為學生共同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臺。

4、培養了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在網路環境下,發揮多媒體及網路互動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5、訓練了實踐能力。

傳統學校教育強調的只是書本知識、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課堂教學的小環境與學生豐富多采的家庭、社會生活的大環境嚴重脫節,面對資訊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通過整合,把以教科書為中心轉向利用多媒體組成的教材體系和社會大課程中。學生可以方便的獲得書籍、光碟、網路上的資訊及軟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以此提高實踐能力,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