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八佰》觀後感【通用14篇】

《八佰》觀後感【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佰》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八佰》觀後感【通用14篇】

《八佰》觀後感 篇1

一直想去看《八佰》,剛好昨天下午有時間,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觸,說上幾句。

先說資料,加上點映,上映三天,票房7。7億,由於疫情對觀眾入院觀看信心的衝擊,我覺得成績什麼可觀。貓眼評分9。2,心想豆瓣評分絕對會—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國民評判準信力,國外電影再爛評分至少+1,國內電影自動—1,這不是電影工業發展滯後帶來的附加影響,而是長期外部文化價值觀輸入帶來的直接影響,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影評人根據地多在豆瓣。扯遠了,男女觀眾比接近7:3,20—35歲觀眾佔比75%,你別嚇一跳,再過三年我都不算一個適齡觀看群體了,很難過,我覺得我至少還能常進電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說感受吧,票房已經確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戰爭片,但也更像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它以悲壯的表達手法向後人闡述了抗戰史上先輩們不屈的鬥爭精神,現實只會比電影更殘酷,因為工作原因,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上過戰場的'老兵,當你坐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親身講述戰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電影中士兵被子彈擊中的畫面還原度應該有85%,我見過很多現實中被槍擊的照片,指頭大小的槍口,後面是碗口大小的創口,擊中重要部位斷無生還可能,我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深知一個人在槍林彈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氣,活下來的運氣佔了一大半,上了戰場,都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後人,只是看到一個個資料,傷亡多少人,倖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戰場和敵人廝殺,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電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對岸租界隔岸“觀看”的人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覺得人數在55開吧,亂世之中一半的人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著,誰主政並無所謂,河對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無能為力罷了,只能眼看著戰士在一側和敵人廝殺。所以電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資、跑橋送電話線,包括後面的募捐。不過電影對上海女人一點都不友好,也算是一個地域的縮影……

我從不會懷疑士兵們會不會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無懼生死。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給我們一次中繼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過去很多年我們疏忽對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每次你看到網上一些無腦的評論肯定會恨得牙癢癢,甚至有時也會附和一句。教育始終是國之大計,鍵盤俠並不是多了,而是會使用鍵盤的人多了,有句話叫“人出一百,必有鳥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時班級裡是不是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體中總有一個言行相異的人,別去做這個人,善待他人。

其實也想帶兒子去看一看,不過才四歲,應該也看不懂,留在日後再說。經過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終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訴我,一個人培養好的心性遠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學習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頭就難了。

《八佰》觀後感 篇2

看了這部電影,在我心中,並沒有塑起頂天立地、高大英勇英雄的群像,我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對戰爭時的恐慌,也看到普通人面對侵略的麻木到憤怒到覺醒到反抗。

一直害怕看這類題材的電影,感覺是灰暗的壓抑的沉重的悲慘的,看不到一點光明和希望,但是姑娘推薦,加上好友相邀,便前往一觀。

開頭正如我所想的,黑沉沉的天底下,一隊人馬穿過青紗帳,去支援保衛上海的守軍,可這些援軍並非正規部隊,是沒打過正規仗的保安團而已。甚至還有未成年人,嘴裡唸的是保衛長官的當兵守則,並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已經被侵略者基本攻陷。

於是幾百人很快被打死打散,剩下的和其他被派來支援的散兵遊勇一起遇上退守四行倉庫的正規軍。這批軍人是奉命守著此地,做個戰爭的樣子給國際社會看的,希望得到他國的幫助,從輿論上譴責侵略者,這是上級的命令。軍隊的長官謝晉元,卻不願如其他人那樣退卻、逃跑,而是敢於面對侵略者並勇敢抵抗的。

但是那些逃兵,或者是散兵,考慮的只是讓自己活下來,想的是要逃到蘇州河對岸的英租界,那裡看起來金碧輝煌、繁華熱鬧、平安無憂。是理想中的天堂。於是他們消極怠戰,不願出頭,不敢面對侵略者,就算有軍令也退縮。這其實也是普通人的心態,誰不想活下去,誰不想活得更好,即使是在亂世,總比死了強。這種不算英雄的做法,其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是深深理解的,我們盼望英雄,但我們自己往往做不了英雄。

端午就是被逼著開第一槍的,他害怕,面對面的被俘虜的侵略者更害怕,他們有推崇武士道精神的狂人,多數還是畏懼死亡的普通人。讓我聯想到《亮劍》中的李雲龍進城偵查,看到侵略者為母親的生日流下眼淚,說:還以為小鬼子都是石頭裡蹦出來的!這就是對侵略者莫大的諷刺。

但是守軍中更多的戰士是勇敢的,是敢於抵抗的,是視死如歸的,為保衛倉庫不被攻佔,他們可以做到抱著炸藥包跟侵略者的鐵甲同歸於盡,雖然他們知道敵軍數倍於他們,雖然知道他們是棄子,雖然他們有掛念的.親人孩子老母。所以當他們抵抗到了第四天,終於民眾不再像看戲一樣麻木的在對岸觀戰了,有前仆後繼給守軍送電話線的,就連只顧自己,不知生命價值的賭場打手死也要衝過敵軍的封鎖。女童子軍更是冒著槍林彈雨送來最新的情況和象徵國家的旗幟。

當兵油子不再退縮,當張大帥的部下敢於上前,當端午死也含笑,因為護住了國旗。文人也不畏懼的端起了搶,賭場老闆捐出了身家,我們的民族就發出了靈魂的吶喊,睡獅就在覺醒,它使更多的普通人認識到:侵略者並非不可抗拒,要有更多的人站起來,而不是僅為自己的私利,僅為自己的小家,蠅營狗苟,這個民族才有希望,這個國家才有力量。

所以,保衛四行倉庫的守軍其實只有四百多人,但是和參與進來的人相加,是有八佰壯士的,是有無窮多的八佰的!

《八佰》觀後感 篇3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靜溢的蘇州河畔演繹著曾經一段真實,壯烈的革命故事。此岸,紙醉金迷,鑼鼓鏗鏘;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許國的戰士保國為民。而我,坐在電影院裡,看這一回《八佰》,體會的是蘇州河前世今生的東西兩岸。

這是描寫真實的上海浙滬會戰末期,國難當頭,戰士們將生死置之於外,孤軍堅守最後防線—四行倉庫,於租界一河之隔,奮戰四個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故事。這個故事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的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八佰》中的人物也並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戰士,也會害怕,也會想逃,也有人們正常的七情六慾。就是這樣一群戰士們在地獄一般的租界對岸守護著……另一邊卻是歌舞昇平,萬家燈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寫的也就是此時的情景了吧。影片的開頭人們冷漠看戲般的討論著對岸還能在堅持幾天,幾時。人們都已對此戰爭不抱任何希望了。為什麼還要堅持?我迷茫了,直到我聽到他們說:“靠我們這區區四百人是抗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來抗,我們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們是在給他們看,中國人還在。”這便是絕望中的希望了吧,這四百戰士使喚醒河對岸,喚醒國人的一劑猛藥。

影片中最讓我動容的一幕是陳樹生身綁炸藥縱身一躍,他說:“做這種事總是難的,但總要有人站出來,邁出一步”最後留下一封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鏗鏘有力的八個字,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那有生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燒的血肉之軀,是燒醒對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那升起的旗幟,已經不僅僅是一面旗幟了,那是河對岸人們的希望,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戰士們想要立起的不只是旗,更是人們心中的信仰。他們說:“我們的同胞在看著我們,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們要好好守護著他們”。這些戰士們曾經只是逃兵,農民,孩子,是再普通不過的人了。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在國破家亡面前,我們全民皆兵“苟利國家以生死,豈因禍福避趨之”國泰民安來之不易,山河雖已無恙,吾輩更當自強。

最後,河彼岸冷漠的人們不再冷漠,他們紛紛落下了眼淚,推倒鐵門伸出了一雙雙希望的手,就像推倒了內心面對戰爭的恐懼,對未來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中國已然清醒。“來生再見”四字訣別感動了河對岸的看客,感動了身處和平時期的我,這是一種情懷的激發。“八佰”,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苟活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是的,在血色中,我看見了希望。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曲未終,人卻散,迴歸如塵的生活,是“八佰壯士”最大的心願,那渴望的雙眼望向的大概就是我們的現在。此情此心,青天朗朗,日月可鑑,作為後輩的我,不希望戰爭,但也不懼怕戰爭!和平年代的負重前行,同樣匹夫有責。(王靜)

《八佰》觀後感 篇4

國人皆如此,國恆興

願有朝一日,晨曦映照,終還鄉!

——《八佰》

霓虹燈下大紅燈籠高掛,柏油公路上汽車川流不息,城市的上空紛揚一片繁華似錦,欣欣向榮的氣息……中國,正以矯健的步伐邁向絢爛的未來。回首,國人傾盡點滴力量,乃至生命,鑄就我中華之昌隆盛世。

槍聲四起,濃煙滾滾,烈火愈彌,有八百壯士逆光而行,用生命拉起保衛祖國的防線。視角拉回1937年10月,聚焦於四行倉庫,注視在每一位士兵的臉上,或有無奈,或有苦痛,但絕無放棄陣地,逃離戰場的絲毫怯意。這,是國人的堅守!

縱身一躍,為崇高理想奮鬥。我看到陳樹生敢於先破鐵壁,我看到中華兒女無所畏懼,走在前方。光芒照射在四行倉庫的斷壁殘垣上,那一刻,那一跳,曙光萬丈;光輝映照在抗日的每一個角落,那一次,那一衝,黎明破曉。古往今來,我中華從不缺少為國請命的人——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為國獻身精神;譚嗣同有“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深刻警醒;李文亮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義無反顧……歷史,總是在前赴後繼中前進,你也是,未來也是。

命懸一線,我把旗幟屹立。那一次升起的不僅是簡單的旗幟,也是國人的時刻奮爭,更是八百將士最後的倔強。幾近傾頹又昂然屹立,幾近滅亡又重煥生機,只要旗在,信念就在,國人就在。放眼未來,路途還很遙遠,全國上下必須樹立遠大理想,在黨的指引下,向未來進發。

我於隔岸觀火中,看到他們的努力。相對於所謂的達官貴人,他們才是愛國的永久擁護者——籌錢籌糧為堅守四行倉庫的將士送去希望。每一個舉動,每一份努力,無一不詮釋著深沉的愛國情懷。或許你做不到以身殉國,但你的努力,也讓觀影者潸然淚下,飽含敬意。

在高樓上焦急觀望的知識分子也向敵人開火,巴蜀商會“刀子”如利刃出擊,穿越火線。當電話線被丟擲的那一刻,他犧牲了,卻將千萬中國人的心緊緊聯結在了一起。一串電話線,僅此而已。

戰機劃破寂靜的天空、噴射出千萬發子彈、穿梭在硝煙之中、打在了四行倉庫的斷壁上、刺進每一位將士的胸膛。血汩汩而流,染透了軍裝,順著肢體,浸入了祖國大地……國人覺醒啦!發出震耳欲聾的咆哮……日本鬼子魂飛了,魄散了,世界寂靜了……我聽見有人擲地有聲的說:“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一聲悠長,悠長,悠長,蕩進了祖國的四方。

83年過去了,我看到過和平鴿飛越殘窗破瓦,也會流連忘返;我看到過國人的祭拜,也會沉默不語;我看到過歷史的烙印刻在四行倉庫的角角落落,一處,兩處,處處……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人無畏艱難險阻、風雨侵蝕,用豪邁的氣概衝破一切束縛,以堅韌的毅力頑強鬥爭,用熱血灑滿祖國每一寸土地,用青春鑄就祖國不朽詩篇!

國人皆如此,國恆興!

《八佰》觀後感 篇5

回顧整個影片我心情沉重,國民革命軍為守住上海最後一個陣地—四方倉庫,與相差數十倍的日語血拼,場面讓我想起了《集結號》又或是《拯救大兵湯姆》

震撼眼球的幾乎在每一幀的大場景

值得一品的是:大河兩岸,一邊是燈火輝煌歌舞昇平的和法租界,另一邊是黑壓壓炮火四起的四方倉庫大樓陣地

用裡面的一句話:

如果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

兩性的極端對比一目瞭然

河岸的和法租界,外國的戰爭觀摩團,戲子,賭場富人,難民幾乎都不看好這個陣地的存亡

沒錯他們安於現狀,盲目樂觀。

陣地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飯後談資,甚至相信日本打完就會撤退,只要當兵別把日本人引進租界就行。

而四方陣地上,他們是農民,是十幾歲的.孩子,是老兵油子,他們也怕死,也想當逃兵

但當入侵者來襲,他們只能以血肉之軀來化解敵人的進攻。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誰會倒下!

說到這撤個題外話:我在做Up主之前在搜過一個話題“直播娛樂行業還能有幾年光景”

心裡對比真的五味雜陳

病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拿生命換來的,想想那些如今百旬老兵居然還有人去調侃,欺辱,他們保衛祖國的時候你在幹嘛!?他們都有家庭,是戰爭逼他們變成“孤兒”

他們不會殺人,是戰爭逼他們變成“殺人犯”

他們不是英雄,是戰爭逼他們變成“英雄”

影片在展現戰爭殘酷的同時諷刺了那些面對國難還在“享受”的人,他們告訴我們國家有難,人人當自強。我們不是病態,我們不是腐朽,我們不是被動挨打,我是未來的雄看完這部電影,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都是有血有肉的戰士,他們也有親人,也有朋友,但他們還是選擇了放棄小家保護大家。

面對日軍無法用手榴彈炸開的鐵板,多少名戰士依然跳了下去,捨己為人並高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身上綁著炸彈,伴隨著炮聲消失在雪國之中,你以為他們就這樣白白犧牲了嗎?不,他沒有歷史,會記住他們,他們都是勇敢的英雄,永遠不會忘記!隔岸觀火的百姓們,雖然戰爭就在眼前,中間只隔了一條蘇州河,但用天堂和地獄形容毫不誇張,一些愛國人士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刀子拼命給戰士們送電話線,知道這場戰爭不僅僅是400多人,更是中國人民的戰爭!

一位姑娘給戰士們來送旗,如果升旗的話,日本人就會發動猛烈的進攻,戰士們會損失慘重,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選擇了升旗。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他們並沒有害怕沒有退縮,用身體護住國旗,不讓國旗倒下,一波又一波人跑出護旗,他們想讓隔岸的中國人知道中國還在,他們沒有亡。

直到最後,戰士們都向租界撤退時,子彈如雨似的打到了橋上,一支由中國建立的敢死隊拼命掩護著隊友撤退,此時的橋已經不再是灰白色,而是被鮮血染成了血紅色,這時他們也不忘隊友,冒著生命危險把隊友扛到安全區域,群主們伸出手擋挪開擋板,發了瘋似的想把戰士們拉過來,他們面對槍林彈雨,無所畏懼,這八佰人是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八佰》觀後感 篇6

昨晚,去電影院看了電影八佰,觀眾非常多,而且女性觀眾多,這在戰爭類電影當中是非常少見的情況。感覺這個電影,是看過的電影當中,對日軍還原程度最好的電影。日軍很多戰術動作都可以和抗戰老照片當中的日軍直接對上。

包括日軍小分隊半蹲著隱蔽在戰壕後面,包括,日軍喜歡兩列縱隊進行兩翼包抄,在最後突圍的`時候,日軍在側面設定機槍陣地,在上海日軍威脅動用重炮,包括日軍的服裝道具,特別是日軍海軍陸戰隊的形象,都是非常真實的再現。

1939年,我們對日軍的分析是,日軍特點是,下級軍官動作嫻熟,士兵射擊沉著嫻熟,不亂射不空射,尤以狙擊兵對於目標之選擇發現,甚為敏感適當。這個特點在電影當中,已經得到了非常深刻的體現,日軍狙擊手射擊相對比較準確,普通士兵進行步槍射擊都是瞄準射擊,很少亂開槍。無論攻防,均重視構築工事,工作力亦強。步炮空協同確實。慣用錐形突擊的戰術,同時,向對手的側翼與後方實施大迂迴、大包抄,對對手重兵集團“包餃子”;長於聲東擊西,佯攻與主攻相結合,奇正並用,讓對手防不勝防。

這些特點是電影當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包括,日軍正面攻擊,掩護挖土機側面工作,日軍在兩翼包抄上去想使用炸藥包炸牆等等,步機槍掩護步兵爬梯子等等。善於偵察,收集情報和分析情報,比如在淞滬抗戰的時候,第51師從陝西漢中到上海蔘戰,從寶雞上火車,一直到南京車站,可以說走到哪裡,就在哪裡遭到日軍飛機轟炸。在淞滬抗戰,記者去第72軍採訪,這個部隊還很有警惕性,記者剛走不久就轉移了軍部,結果很快軍部所在觀音堂就遭到日軍艦炮轟擊。在電影裡體現為,謝晉元部隊在深夜祕密突圍,結果就遭到了日軍的預設部隊打擊。

而且,從八佰這部電影當中,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日本步兵散兵群戰術,在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時候,日軍就已經開始善於使用散兵群戰術,就是,一個步兵班,還要分成3個戰鬥組,以橫-散,縱-散隊形攻擊前進。基本就是,第一組,快跑前進,距離各8步,突擊組火力掩護,以此類推,利用地形地物,各個躍進。

而當時,我們才有散兵線戰術,相隔各3步,步兵散開構成火力線,一個步兵排分成3個班,一個班正面40步,一個排縱深100米。但是,這種戰術導致對抗日軍散兵群戰術的時候損失慘重,後來,德械部隊也開始採用以輕機槍為核心的散兵群戰術。

當時記載,不懂得散兵群戰術,還在使用散兵線戰術的1個步兵連,遇到日軍一個分隊,可能5分鐘就會損失殆盡。電影八佰當中的日軍進攻,不再是人海密集衝鋒了,比較好的還原了日軍1個步兵班分成3個組進行散兵群進攻的戰術。

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每一個細節都非常符合歷史原貌,畢竟不是軍教片,也不是紀錄片。而且,這部電影是服裝,道具,上也非常不錯,可以一看。這部電影最感動的一句話是,我們是湖北保安團,我們是來保衛大上海的!

《八佰》觀後感 篇7

足夠真實震撼的戰爭場面,為我們還原了發生在上海四行倉庫這段已然被塵封的困獸猶鬥,遠不足八百人,卻為自壯聲勢的八佰宣稱,一河兩岸此岸斷壁殘垣,對岸歌舞昇平的戰爭奇觀,這些都使《八佰》中發生的一切,既充滿了戲劇性,卻又顯得殘忍而怪誕,而於此中電影對一群小人物的聚焦,所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更成為了其動人心絃的源泉。

如若將上海四平倉庫保衛戰,放在當時的全國抗日戰場上,其實它並不是一場對抗日局勢起到多麼重要的戰役,但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書的一筆,便在於它是一場“被圍觀”的戰爭。河對岸是當時日本尚無法涉足的外國租界,河此岸是上海戰役國軍最後一個據點,天堂與地獄在此時此地僅只一河之隔,面對兵力懸殊,沒有一絲勝算的困守,這群遠不足八百人的將士們,捨生忘死的英雄氣節無疑在當時激勵著每一箇中國人的愛國熱枕。

所以《八佰》的故事,在先天上便註定了他的不凡,這或許也正是作為導演的管虎要將其拍成電影的執念,而《八佰》與傳統主旋律電影與眾不同的地方,便在於它並沒有一味在開篇便去渲染四平倉庫保衛戰中軍人的英勇偉大,而是塑造了在保衛戰發生前,已經被打殘了的524團,是如何收編潰散的散兵遊勇,並以這群人裡的老算盤,老鐵,端午等小人物去娓娓道來這個故事,在這樣一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最為真實的人性,一種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視死如歸的真實。

真實的戰爭是沒有主角光環的',可能一個經過精心訓練的士兵在下一秒就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更不談此時已經瀕臨絕境的524團,散兵遊勇的小人物們在被臨時編入524團,被譽為勇士前,不過也只是一群為了謀生計的普通人,所以他們會害怕,會希望在這場已經沒有任何希望可言的戰役裡留存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最為真實的人性,而導演管虎也正是試圖在這樣一群人身上去著點戰爭的殘酷,也希望藉此引領觀眾真正走進這場戰爭,走進524團的每一個個體。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於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我並不認為為一部群像電影,便是將所有戲份大家均分,它仍舊需要一個靈魂人物,在這部電影中不論是擔當團長,青史留名的謝晉元,還是被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我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的我們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後的血與淚。

時至今日,為了留下這昔日的壯舉,遍佈彈孔的四平倉庫仍舊聳立在它曾經的位置,它所見證的也並非是一次失敗的保衛戰,而是千百年來,我們雖然曾經被打敗,但從未被征服的原因,這便是八佰背後凝聚的中華魂。

《八佰》觀後感 篇8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應該最適用於人們讀小說時對角色的理解。當一些看過的小說被搬到熒屏的時候,覺得這個角色、這個畫面不是我想象的樣子,會有一絲絲的失望。當我的小夥伴們還沉浸在瑪麗蘇式的劇情中的時候,我猶愛戰爭題材的電影、小說、電視劇。

因為在苦難的戰爭中更能看出芸芸眾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棄義,更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情懷。而電影《八佰》,全程IMAX技術拍攝,每一幀都是美學角度,無論是視覺效果、故事情節所傳遞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對戰爭故事的想象。導演管虎似乎正在開闢新的國產戰爭片型別。

8月15日下午3點,濮陽聖雅恆豐超級巨幕影院,一場特別的《八佰》點映會正在舉行。我並不知道故事梗概,剛看片頭,感覺自己在“漫威”的畫面中。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這部影片,細緻地刻畫了戰役的獨特環境和身處其中的中國軍人的成長以及中國各界的反應和轉變。影片以一匹被束縛著象徵民主和自由的白馬為線索,深刻的暗喻了戰爭的`本質和普通人民對光明的渴望。一條蘇州河分隔了倉庫與租借,地獄天堂,形成強烈對比,南岸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炮火連天屍橫遍野,這種直觀視覺衝擊太過於震撼,導演管虎獨闢蹊徑地將視角聚焦在戰爭中底層小人物身上。

他們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過著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這樣一群卑微到塵埃裡的普通人,誤打誤撞的來到四行倉庫,他們不完美,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頑強的抗戰,承擔起重任,寧死也要護樓頂的國旗不倒。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在國家大義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為民族英雄。這些英雄就像戰爭廢墟上的星光,匯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傳說。

還有更多的感動,來自民族苦難的共情,也來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氣,小人物在家國大義面前,捨生取義。不讓四行倉庫變成400人的墳墓,只要有一個人在,就一定堅守陣地和敵人戰鬥到底的決心。他們大多數沒有名字,但他們真實地活過。想到這裡會覺得我們今天的生活實在是來之不易,這種感動化為一種力量,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身邊的幸福,努力奮發向上。

四行倉庫像是一箇中國抗戰的縮影,四行倉庫中國軍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戰爭中所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喚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矇昧初醒的國人。租界裡的各國觀察員們,以為這是一場沒有什麼懸念的戰役,唯一的關注點好像是預測多少小時結束戰鬥。然而,“八佰”和”樓頂不倒的旗幟“終讓他們肅然起敬,並作出合乎人道的反應。

《八佰》這部電影或許是近幾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戰爭片,不光有巨集大的場面和激烈震撼的槍炮聲,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電影背後每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在國家岌岌可危時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而電影裡不倒的旗幟和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白馬,就像穿越時空的燈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

《八佰》觀後感 篇9

掀起歷史凌亂、悽慘的瓦礫堆,拉開抗日戰爭悲壯、沉重的血色大幕,聽著歇斯底里的恐懼和聲嘶力竭的吶喊,以及聲聲撕心裂肺的衝鋒聲,感受著國民軍隊為國恥家恨殊死抗戰的英勇氣魄。

名曰“八佰”,是為了震懾敵軍、渲染抗日的熱情、告訴國人軍隊還有更多的人在戰鬥。然而,此刻的四行倉庫內,實則只有區區一半。他們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為了爭取國際社會援助,為了證明中國軍隊還在抗戰,為了喚醒國家,喚醒已然麻木、落魄的中華民族,生生決然與數以萬計的日軍抗衡,堅守在上海的最後一塊陣地上,用血肉築起堅不可摧的防線,打退日軍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擊,用慘烈的犧牲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支援,播下了抗日不息的種子,引燃“星星之火”、造就“燎原之勢”。

對岸就是燈紅酒綠、歌舞聲揚的租界,一個充斥著麻木和冷漠的“天堂”。然而,僅在一河之隔的四行倉庫內,他們卻在“壘自己的墳墓”、卻正經歷著戰爭的悽慘壯烈、卻早已血肉模糊……

“丈夫許國,實為幸事”,不假,但他們也有父母妻兒,都是血肉之軀,更何況,他們很多並不是真正的軍人,面對死亡的恐懼,誰能不怕?只是此刻,面對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國之不存,民將焉附”,面對國恥家恨、在“死有所值”時,他們毅然選擇視死如歸。

當國軍特派員向謝晉元團長傳達上級命令時,說道:“戰爭背後都是政治”時,我看到他們的眼角含著淚和滿眼的'絕望。絕望為浴血奮戰的戰士的犧牲感到“不值得”,絕望在強大的日寇面前國軍的卑微和無能,絕望國際社會的綏靖態度、絕望國人的麻木、絕望民族即將走向衰落……

但在死神又一次來敲門的時刻,聽到謝團長說:“東北淪陷了、華北淪陷了,但是現在,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時,戰士們眼中閃爍著無比堅毅的目光。那目光,重重地刻在他們的臉上,此刻,即使是魑魅魍魎,也要讓他們三分。

面對國際社會對日本侵華的綏靖和麻木態度,國民軍隊以血的犧牲,告訴世界中華民族沒有倒下,中國人民還在戰鬥,“中華不會亡!”喚醒國人、贏得援助,不只要死守,更需要用鮮血和無所畏懼“演”給他們看。

當國軍旗幟飄揚在四行倉庫頂上的那一刻;當日軍戰機掃蕩護旗戰士的那一刻;當旗杆被擊倒,又再一次豎起來的那一刻;當一個接一個血肉模糊、嘴角流著鮮血,卻仍面無懼色的戰士,不斷補位護旗隊伍,用屍體築牢旗杆的那一刻;當旗幟已是千瘡百孔卻屹立不倒的那一刻;對岸的“另一個世界”震撼了……

當對岸的人民向戰士們的英勇頑強敬禮時,當對岸伸出接納的雙手、揮動振奮鼓舞的拳頭時,民族再次燃起了希望。

雖然終是一死,但他們的犧牲重於泰山。他們用鮮血演繹抗日的悲壯;他們用鮮血詮釋英雄的本色;他們用鮮血喚醒落魄的民族;他們用鮮血矗立不朽的豐碑;他們讓“慫”變成了“雄”!

《八佰》觀後感 篇10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應當最適用於人們讀小說時對主角的理解。當一些看過的小說被搬到熒屏的時候,覺得這個主角、這個畫面不是我想象的樣貌,會有一絲絲的失望。當我的小夥伴們還沉浸在瑪麗蘇式的劇情中的時候,我猶愛戰爭題材的電影、小說、電視劇。

因為在苦難的戰爭中更能看出芸芸眾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棄義,更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情懷。而電影《八佰》,全程IMAX技術拍攝,每一幀都是美學角度,無論是視覺效果、故事情節所傳遞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對戰爭故事的想象。導演管虎似乎正在開闢新的國產戰爭片型別。

8月15日午時3點,濮陽聖雅恆豐超級巨幕影院,一場異常的《八佰》點映會正在舉行。我並不明白故事梗概,剛看片頭,感覺自我在“漫威”的畫面中。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這部影片,細緻地刻畫了戰役的獨特環境和身處其中的中國軍人的成長以及中國各界的反應和轉變。影片以一匹被束縛著象徵民主和自由的白馬為線索,深刻的暗喻了戰爭的本質和普通人民對光明的渴望。一條蘇州河分隔了倉庫與租借,地獄天堂,構成強烈比較,南岸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北岸炮火連天屍橫遍野,這種直觀視覺衝擊太過於震撼,導演管虎獨闢蹊徑地將視角聚焦在戰爭中底層小人物身上。

他們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過著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這樣一群卑微到塵埃裡的普通人,誤打誤撞的來到四行倉庫,他們不完美,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頑強的抗戰,承擔起重任,寧死也要護樓頂的國旗不倒。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在國家大義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為民族英雄。這些英雄就像戰爭廢墟上的星光,匯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傳說。

還有更多的感動,來自民族苦難的共情,也來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氣,小人物在家國大義面前,捨生取義。不讓四行倉庫變成400人的墳墓,只要有一個人在,就必須堅守陣地和敵人戰鬥到底的決心。他們大多數沒有名字,但他們真實地活過。想到那裡會覺得我們今日的生活實在是來之不易,這種感動化為一種力量,珍惜此刻的生活,珍惜身邊的幸福,努力奮發向上。

四行倉庫像是一箇中國抗戰的縮影,四行倉庫中國軍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戰爭中所有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喚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矇昧初醒的國人。租界裡的各國觀察員們,以為這是一場沒有什麼懸念的戰役,唯一的關注點好像是預測多少小時結束戰鬥。然而,“八佰”和”樓頂不倒的旗幟“終讓他們肅然起敬,並作出合乎人道的反應。

《八佰》這部電影或許是近幾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戰爭片,不光有巨集大的場面和激烈震撼的槍炮聲,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電影背後每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在國家岌岌可危時展現出來的人性光輝。而電影裡不倒的旗幟和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白馬,就像穿越時空的燈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

《八佰》觀後感 篇11

疫情之後的第一部電影,等得和電影院復工的訊息一樣久。

開門見山地說,《八佰》雖然講故事上稍欠火候,但不妨礙它是一部製作精良、演技線上的電影。

整個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鏡頭:短暫停火的夜晚,小湖北透過窗戶向對岸望去,南岸的戲臺鼓鑼喧天,他腦中浮現如下畫面:一位將軍身騎白馬、手持長槍、獨立山腰,靜候敵軍來襲。他的面前千軍萬馬嚴陣以待,他的身後空無一人,只有背後的靠旗、身上的花布單衣賞,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戰場,都不曾出現這樣的場景,我卻覺得這一幕非常真實,老一輩的人為什麼喜歡聽戲和看連環畫呢?他們出生在和小湖北相似的年代,接觸和了解歷史的主要媒介就是戲臺和評書,將平日裡看的'花臉綵衣的戲劇扮相嫁接到放羊的小山坡,就是小湖北腦中的這一幕。

當藝術的浪漫與現實的堅硬碰撞在一起時,有趣的衝突就出現了,靠旗只是象徵意義上的千軍萬馬,戲服也毫無防身護體之功用,紅纓槍縱使武功蓋世在火器時代也會不堪一擊,與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將軍心中的淡定和沉著,孤軍應敵、一馬當先,這是怎樣的一份孤勇和以一敵百的英雄主義!這就是倉庫內“八佰”壯士的真實處境,沒有援軍、沒有糧草,有的只有一份血肉之軀、一顆堅守的決心和對未知命運無盡的恐懼。

這像極了20xx年開年武漢經歷的新冠疫情,封城後的武漢靜止了,城中的我們處於被資料支配的恐慌中,災難如此迫近,死亡和確診的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而是我們認識熟知的朋友、親人;資訊過載、資訊延遲,都會牽動武漢人民繃緊的神經;口罩隔絕了病毒,卻隔絕不了恐懼,人們相互之間傳遞著懷疑的眼神,少消毒一分則憂心忡忡,再多的防護措施也不為過。

面臨未知的病毒,數以萬計的醫護人員、志願者選擇逆行,簽下請戰書,毅然奔赴湖北。在寒冬中送來炭火、於暗夜裡點燃希望。黨和國家統一排程,不計成本和代價守護人民的生命安全,火神山、雷神山就在離我家十幾公里的地方拔地而起,方艙醫院爭分奪秒的改造完成,醫療界四大天團會師武漢的訊息讓我熱淚盈眶,一批批醫護用品和物資發到武漢,一截截確診人員資料降下來,志願者和團購群活躍了起來,靜止的武漢又恢復了生機。

醫療隊順利完成使命踏上歸途,歷經苦難的武漢人民自發拉起橫幅、準備禮物、歡送他們,口罩也擋不住我們滿臉的笑意和滿心的感激:你們,就是湖北和武漢人民20xx年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禮物!

真實的戰場其實一點也不浪漫,你既沒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的勇氣和智謀、也沒有黃忠定軍山氣勢如虹的開掛劇情,你爭分奪秒和時間賽跑,火中取栗、螳臂當車只為搏一個概率,為此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你默默無聞、殫精竭慮,付出的代價不單有健康甚至還有生命,為堅持胸中的那一份孤勇,值嗎?

“八佰“和疫情中的每一個逆行者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八佰》觀後感 篇12

學校黨建活動,集體看《八佰》。

說實話,對於這類影片,我並不是很鍾情。滿屏滿耳的槍林彈雨,慘不忍睹的血肉炸彈,只聽得旁邊的王君老師“嘖嘖”聲不斷,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敢看螢幕。

打從學習歷史開始,最怕中國近現代史,割地、賠款、賣國、求榮……在學生時代我有點偏激地認為近現代時期的中國人的集體人格都是灰暗的。

後來,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增加,對那個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別樣理解,特別在讀完張瑋寫的《歷史的溫度》一系列書籍後,感受到“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電影——《八佰》。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截取了整個事件裡最精彩的四天,用巨集大的視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國戰爭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戰鋼鋸嶺》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劇中讓人眼眶溼潤的鏡頭很多,升旗儀式、陳樹生們抱雷跳樓、大雪之夜的撤離、民眾們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隊員們的視死如歸,但最讓我震撼的是特派員的一句話“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給西方列國的一場表演”,一絲悲涼感油然而生。

英雄們慘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場戲,對面列強們的攝像頭,照相機以及各種層次的百姓們,頭頂上是盤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飛機,還有西方各國的軍方監控,各色看官縱橫交錯。屠殺也好,反擊也罷,所有的像是演戲。“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順應時代的改變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們坐在臺下觀看著的又是怎樣的角色?

想起疫情時期一個視訊上的一句話,“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日軍侵華,華北淪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逃離“雪崩”之時的覆頂之難嗎?那“八佰”將士的'抵死抗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想起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許倬雲先生認為“宇宙不斷趨於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現宇宙本身的“正氣”,這也是其存在的稟賦。

這就是答案,天地正氣經由“八佰”士兵映照給了對岸的“看官”,所以大學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項鍊,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飾,京劇演員用《長阪坡》致敬將士,小姑娘用敬禮心理援馳軍士們的付出……看戲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雙雙手,穿過鋼絲網,拉住英雄們的手,正氣被點燃。

瓜慫不慫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為敢死隊,端午為國捐軀……雜牌軍有了自己的番號。

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他們也不是戲子,據史料記載,這群將士們在後面還是經歷了一系列的磨折,謝晉元最後被自己的部下殺害,但他的正氣還是被20萬的上海民眾牢記。現在的上海還有晉元路,晉元廣場,紀念館,還有今天《八佰》這部電影。

中國近現代史,除了割地賠款,還有一場,肯定不止一場“盛大的表演”。

《八佰》觀後感 篇13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觀看電影《八佰》之前我準備了手帕,因為提前瀏覽了影評和一些採訪視訊,看到許多觀眾泣不成聲。而“捨生取義,兒所願也”也被網友評為“年度愛國最佳誓語”。雖然早有準備,可當看到陳樹生渾身綁滿手榴彈,從視窗一躍而下,還有緊隨其後的“湖北通城李滿倉,湖南瀏陽王金斗……”,我還是不能自已地淚流滿面。他們為了大義,捨棄一切慷慨赴死的精神像一粒種子深深地種在了我的心裡。

也許大多數人更多地看到了謝晉元等大英雄的壯舉,可我卻更加鮮明地共情到了巴蜀商會的刀子、逃兵老算盤、涉水送國旗的女學生等小人物的心路歷程。當陽臺上看熱鬧的男人拿起槍向日本人射擊的時候真的很男人!當賭場老闆蓉姐拿著醫藥箱奔跑的時候真的好帥!當記者冒死撿回戰士遺物的時候,他配得起戰士對他的臨終託付!他們都是在英雄的感召下勇敢站出來的人,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這並不是小人物的個人英雄主義,這是千千萬萬個覺醒的中國人的縮影,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希望!也許上一秒我們還在劇情中暴風哭泣,可是下一秒我們就要回到現實中,點點滴滴地生活,悲傷過後更多的應該是覺醒,應該是讓民族大義的種子生根發芽!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不應該只是鳳毛麟角的幾個人站出來,而應該是一大批人湧現出來,前赴後繼,如果每個國人都苟且偷生,誰來拯救中華?電影裡有一個記者採訪戰士的鏡頭,戰士對記者說:“擔心不過來幫忙,就趴著看嗎?”簡直是醍醐灌頂!所有事不關己的你我他還不站出來麼?所有假裝睡著的人還不醒過來麼?

曾經有人說中國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他們懶惰自私麻木不仁。可是在這場疫情防控的全民戰役中,他們站出來了!用實際行動告訴全國人民,他們就是中國的希望,他們就是最平凡的英雄!當直面死亡的時候,哪個人會沒有恐懼?又有哪個人會沒有牽掛?但是他們義無反顧,他們把生命的高光時刻留給了祖國人民,留給了民族大義。他們從來不在嘴上高呼熱愛祖國,他們也從沒有感受過“改革春風吹滿地”,但他們卻有“丹心何需言在口”的風範。為祖國科技發展而殫精竭慮的新一代航天人、在體育館內刻苦訓練揮汗如雨的體育健兒……到處都是年輕人的身影。也許她們的床頭還貼著明星海報,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親眼見到自己的偶像;也許他們的手機裡還有剛到手的裝備等著一試身手,在虛擬的世界裡匡扶正義。他們都是孩子啊,可是在大義面前,他們卻是勇士。他們做了應該做的,他們做好了應該做的.,而我們呢,也應該做好自己應該做的。當無數的醫護人員、社群工作者衝鋒在前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緊跟英雄的步伐,嚴守紀律,執行命令,全民參戰!我們更應該以時代楷模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將民族大義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電影結尾處,租界欄杆外,無數覺醒的人們伸出雙手,渴望即刻拉回戰士的手、堅強加油的手、點讚的手……勿忘歷史,“我們今日的富足生活,是革命先輩一個一個拿著鮮血給我們鋪出來的。”跟隨英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佰》觀後感 篇14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記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歷史書上也明明白白的訴說著一切,我們也經常聽大人們講抗日時期的事件,每當提起時總會忍不住的咬牙切齒。日本軍來到中國無惡不作,是日本破壞了我國的瑰寶。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不是日本,我們怎能推翻大清王朝腐敗的統治?如果不是日本,中國怎能記住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如果沒有日本對我們沒有人性的屠殺,怎能喚醒每個中國人的強國夢?怎能使中國這頭睡獅的怒吼震驚全球?!我們這個民族一路走來真的太不容易。那一段歷史是一段沉痛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歷史,

8月21號一部震撼人心的大電影上映《八佰》,16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彷彿飛越到1937年。激盪的歲月,永不磨滅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獻出生命,毅然決然,毫不猶豫去守護它永遠的不滅!起初,沒人相信還有人在上海堅守,直到聽到四行倉庫的槍炮,然後沒人相信他們能堅持多久,直到後來日軍久攻不下,這就是信念的力量!終於最後,喚起了國人的清醒,無數的期望的眼神,無數的默默吶喊,無數捐錢捐物的對於我而言,什麼樣的人算英雄呢?大概是那些明明可以逃避可以安穩卻甘願踏出舒適區,去像笨蛋像傻瓜一樣不顧一切的追逐自己的信念、追逐自我的人吧。電影《八佰》故事的開頭便是給了我這樣的感慨。四行倉庫的背後擁擠著無數的上海市民,燈火闌珊。而四行倉庫的正前方,借謝團長的話來說,前方便是地獄。按照歷史背景來說,這場戰鬥已經是淞滬會戰的尾聲,國民黨的德械師已經死傷殆盡,對於當時還在四行倉庫的守軍來說,這場戰鬥看不到希望,也看不清意義。對於他們來說,那是一場足夠絕望且必死的戰鬥。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全體的選擇是站到最後,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軍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不屈,而這一點電影在許多細節方面都有所體現。有戰士在被敵人擊倒後奄奄一息的對著鏡頭不斷地訴說最後的遺願兄弟,能不能幫我堅守一下我的位置。一個個士兵排著隊,身上繫著成捆的手榴彈,從幾層樓上跳下去的同時引爆,好讓敵軍的銅盾土崩瓦解。而只有英雄才能做到的事便是喚醒人們,引領人們。從一開始的推推攘攘,享受著英國帶來的和平,把自己置身事外,到自願報名奔赴前線,投送物資,迎接中國軍隊的歸來。電影裡的上海市民目睹著戰爭的慘烈,目睹著中國軍隊的.犧牲一點點的發生變化,民族意識一點點的被喚醒。人們終於願意踏出租界,不為自己的幸福而為中國未來的幸福而犧牲。四行倉庫保衛戰同樣不能改變上海失守的定局。即便如此,星星之火,也可燎原。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從一開始的貪生怕死到我跟你拼了,從隔岸觀火到伸出手,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也是洗禮,這場戰爭雖然死得很慘,但他卻是給了我們抗爭的勇氣,我們為什麼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反抗,因為總有要鬥爭,一點點的光匯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小時候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懂了。戰士用生命和鮮血,人肉城堡換來了今天的和平,難道他們經歷艱難換來的勝利是讓我輩用來揮霍和不珍惜嗎,不,先輩遺志是警示吾輩自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價值的人,可以保護所愛之人,為了心中的理想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