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

“你能夠畫了嗎?”

“還不成。但是我將來能夠學會的。正是為了這個我才到巴黎來。”

“你認為像你這樣年紀的人開始學畫還能夠學得好嗎?大多數人都是十八歲開始學。”

“我必須畫畫兒。”

這段對話發生在克里舍林蔭路的街道上,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遇見了故友,彼時距離他拋棄光鮮亮麗的銀行工作、背井離鄉在小旅館中過著黑暗壓抑的逐夢生涯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

誰也沒有想到,誰也沒能預料,這個年近四十的男人,會突然放下一切、一聲不吭地拋妻棄子,來到一個破舊旅館,蓄滿絡腮鬍子,開始一心一意地學畫畫。即便在旁人看來,他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時機……

一直對這本書心馳神往,終於這個寒假我捧起了它,而它亦沒有辜負我……

查理斯追逐夢想的路和之前的康莊大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了,妻子的一封封來信、故交舊友的職責也好、勸告也罷,他都悉數放到耳後、置之不理。他像是心中突然有了信仰,然後覺得自己是時候去走這條路了,就這樣帶上簡單的信仰瀟瀟灑灑地走下去了……

也許在他的眼裡,開始追逐夢想的這一刻才是生命真正的開始,他這一生也算做過許多荒唐之事,但他還是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拋棄親友的陳念,執著醉心於自己的夢想,他的腦海中有一幅畫,一幅他拼了命想要表達出來的畫,逼迫著他不停地向這個方向去努力!

想要追求美好的月亮?還是拾起腳邊的六便士?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都是一道相當難做出抉擇的選擇題,尤其是在你長大之後,選擇會受到越來越多因素的干擾。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留一份追求月亮的初心,在夜深人靜的夜晚悄悄拿出來再看看自己對於美麗夢想的念念不忘,然後繼續對夢想開始執著的追求。對我而言,走上教育之路就是追求自己美好的月亮,生活和工作的些許繁雜雖然會給我的月亮帶來陰影,但我動搖的時候查理斯給了我動力和堅持的理由。

查理斯這突然而瘋狂的舉動也許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年過四十還對最初的夢想執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激勵我繼續堅持下去!願我們這一生既可仰望星空、瞻視夢想,又可俯瞰生活、執著奮鬥!願這月亮照著我,也照著你,我們一起攜手追求!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2

小說以旁觀者的身份,描述了一個天才畫家的心路歷程和成長之路。

從世俗的角度說,他是一個自私卑劣的人,他拋家棄子,背叛朋友戀人,無視他人的感受;從個人的角度,他是一個不顧一切追求夢想的人,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是非論斷,任人評說。

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我也沒有太高的藝術素養,但是從文章中還是可以感受到畫家對藝術執著的追求,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這些都變得雲淡風輕。你可以說他是自私的,自私到活著只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境界,忽視了一切。但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變得更有魅力,更加偉大。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朋友、好人,他拋棄了世俗的角色和束縛,任性的只求宣洩自己的藝術熱情,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單純的、幸福的和值得人敬仰的。

之前看介紹說,這是一本有關人生的意義的書,有偉大的夢想,堅定的追求個人的夢想,實現人生的價值,無疑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最難的往往是第一步,生活的瑣碎、日復一日的家庭生活,現實的冰冷,讓人忘了初心,丟失了自我,生命的意義更多的迴歸到社會對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是為了實現生命的延續,成為人類發展中微不足道的一顆塵埃。

也許偉大的人畢竟是少數,有偉大夢想並能有所作為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幸福的定義可能變得更加的簡單、容易,舒適的生活、美滿的家庭、他人的認可,令人敬仰的社會地位……

夫復何求,可是有了這些,人的內心就會感覺幸福嗎?這些都只是外在的事物而已,是你內心追求的東西嗎?

藝術是畫家的精神寄託,唯一的追求,在這條路上他會經歷挫折、瓶頸、突破、打擊,但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是痛苦和幸福的,即使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那又怎樣?幸福這件事本就是唯心的。

一個人強大的內心源於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從小我們就學習各種知識,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認知體系,逐漸形成了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其實都是在修煉自己的精神世界。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年來是中國文人追求的境界,從內在到外在,從個人、到家、到社會,不能不說很好。而修身養性更是人一輩子要做的事情。

人生沒有對與錯,看看的別人的人生,思量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一種豐富、一種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本好書,值得一讀。

關於書名——月亮就像藝術,高雅、高潔,六便士就像生活,瑣碎而現實,一個生活在俗世裡追求藝術的畫家,為了追求藝術而活。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3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感謝朋友相贈,又讀了一遍。最先,我在電視偶然看到了一集記錄片,講的是高更的畫,裡邊有高更的人生經歷。自從有了小孩都很少開啟電視了,安安靜靜的看完更是不可能。但那天不知道什麼緣故,我居然有機會看完那部記錄片。很震撼,不是因為他的畫,而是他不走尋常路的人生。

後來知道[月亮與六便士]是以高更為人物原型來創作的,就在KINDLE上讀了一遍。很激動啊,毛姆,一個大作家,居然和我有相同的感受。看了那麼多書,第一次有種和作者、主人公在交流的感覺。我認為這本書的主題就是:肉體與靈魂、理想與現實的擰巴。

主人公斯特克里蘭原本是個股票經紀人,四十多歲,老婆孩子熱炕頭,在外人看來是妥妥的油膩中年人啊,不止油膩,還很乏味。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中年人心裡發出了“再也不能這樣過,再也不能這樣活的”吶喊,然後這個油膩中年男就變成了追求藝術,追求理想的2B青年。他決議要過另外一種生活。

更讓人憤怒的是,人家不是作為業餘的興趣追求啊,人家是要全身心的追求啊,工作不要了,老婆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對自己,也是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後來被土著女人所養,靠那麼一點的土地所出生活。這種對物質以及物質所帶來的附屬的尊嚴,說呸的行為,以及對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系屬說滾的勇氣,可恨嗎,可恨,但自有一種撼動人心的衝擊力,直抵每個糾結於夢想與現實的人。

世人多在行動之前反覆計算得與失,付出與回報,舉棋不定,輾轉反側,躊躇不前。斯特克里蘭那種執著於內心,不問名利,不計成敗,你們怎麼看我的,我完全不在乎的態度確實讓人震撼。書中有段話,寫得人感受,我這個看的人也很感傷,“塔西提是一個高高聳立的,綠意蔥蘢的島嶼,島上有一條條暗綠色的深深皺襞,可以想見那是眾多幽僻的深谷;在他們那沉鬱的深邃當中自有一種神祕,潺潺流瀉著沁涼的泉水,你會感覺,在那些濃蔭遮蔽的地方,生命自遠古以來就按照亙古不變的方式延綿至今,甚至就在其中,也隱含著某種可悲又可怖之處”

島嶼,幽谷可能已經存在了幾十萬年的時間,在接下來幾十萬年的時間泉水依舊潺潺流動,而看著這風景的你我只有幾十年時間,你我不過是地球上一過客。

但,正如斯特里克蘭一樣,你我皆是自由的,一切不過是自己的選擇。願選擇追求夢想的每個人,都不後悔。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4

兩週前看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直在猶豫是否要寫一篇讀後感,我怕自己膚淺的認知不足以理解本書的深刻。但是有股力量催促著我思考,並將思考的結果化諸文字。現在,端坐窗邊,沐浴在晨光之中,碼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月亮和六便士》無疑書寫的是一個關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故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象徵以金錢和實利為核心的世俗的物質生活。每個時代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因為他們代表了最純潔的生活狀態,完全為了理想和信念而生存的人。癲狂而偉大的靈魂總在最少數,大多數人是既低頭尋找六便士,又不時抬頭看向月亮。

“彷彿我突然闖進某個陌生的世界,那裡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人並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書中這兩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我們常常被固定的思維模式所束縛卻不自知,年歲漸長不過是加固了那些模式。我喜歡閱讀,喜歡聆聽他人的話語,因為這常常讓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那裡對價值及意義有不同的衡量標準。當然有時候我們更需要去聽他們未出口的話語。

人生一世,似乎有許多選擇,想來有無數種可能。可就像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他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了那個不得不成為的自己。這不是悲觀或者簡單的宿命論,是他付諸行動所書寫的一生。讀者褒貶不一,以自己的價值觀考量值不值得,他不在乎。

作者理性而睿智,只是靜靜解剖著人性。面對這場精神與現實的博弈,你選擇什麼?作者:林香玉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5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仰望星空,有人看見塵埃,有人追逐風一樣的自由,有人珍惜眼前的生存。

你從哪裡來?你是誰?你要到哪裡去?每個人的一生都在面對這三個哲學命題,書中主人公,一個內向無趣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在四十歲選擇離開家庭,追求繪畫的夢想。

文章通過筆者以第一人稱對主人公的講述,他對主人公的見聞,描寫了這個自私冷漠,任性又富有才華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不愛任何人,他對待妻子,情人,朋友決絕無情,他也無視物質,超脫於世,最終在貧病交加中將繪畫作品達到靈魂的高度,然後死去,他的一生不是為了生存而來,而是不斷地追求自由和夢想,有些人,不屬於任何人,他生來就是為了追逐星辰的。

由於電影《77天》和這本書在兩天內陸續看完,我理解電影裡的一句話很能說明書中主人公的心情,有些人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葬,有些人為了自由和真理一直行走在路上,不懼生死,受盡身體的煎熬,生與死的考驗,才能開啟他們活著的意義。如果生活一成不變,他們會感到活著也像死去。

我個人認為偉大的天才是人類中稀少的靈魂指路人,一個偉大的天才可以讓人類整體的智慧提升一些,但是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中,這種天才的活法不值得讚揚,內心極度孤獨就會造成心靈的強烈衝突,然後是身體上的病痛,太頑固和自我的人生難以體驗到快樂的感受,他一定是對自己不滿的。

所以對身邊所有的人都刻薄冷酷,同時,這樣的人個性再強烈,也是人們不該選擇的物件和朋友,理性會讓這樣的人對待所有情感都嗤之以鼻,他們不能容忍身邊人的個性和想法,遇到這樣的人要遠離,人們需要相互之間的溫暖和關懷,而不是和天才的優秀結合或交朋友,優秀是一個人的事情,和別人都無關。

通過此書的啟發,我理解在一些教育不良的人群中,也會出現大批沒有多少才華,性格也如此冷漠乖張的人,指責,輕視,惡意……遇見這樣的人群都要離遠一些。因為這樣的人都有一個通性,他們的內心是暗黑的,就是光也照不亮的,同時他們不具備多數天才忽略物質的特點,他們可能既無能又貪婪。

文中還有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他們有的善良又呆傻,有的為尋求刺激的生活而失去了自我,有的熱衷名利場社交圈,有的在底層無止境的抱怨生活……每個人都那麼不同,而天才身在其中看似是其中一員,又顯得格格不入。

不知生活中的你我,是追求月亮還是六便士呢?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6

理想與現實並不是月亮與六便士的關係:理想不是飄渺的,一生作畫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實現了的現實。只有當一個以作畫為理想的人坐在證卷交易所,一個以商業成功為理想的人身處世外桃源,才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一說。因此,理想對應的不是“現實”(因為有的人的“現實”就是實現了理想),理想對應的是“不理想”。假如“理想”對應的是“現實”,就很容易產生關於“月亮與六便士”的誤會,把理想一味地理解成崇高偉大的月亮,把現實一味地理解成卑微渺小的六便士。所謂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的誤會就是這麼來的。理想並不直接等於崇高,有的人的月亮很苟且,有的人的便士很田野。有的人的月亮就是有的人的便士,有的人的便士就是有的人的月亮。——“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我們可以看出“理想”在全書中的比重,其實並不足以全盤佔據書名。並且,“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襯托“兩便士的關係”這一要旨,因為查爾斯與亞拉伯罕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首要的阻力都來自外界“兩便士”的人際關係,而他們都掙脫了這種束縛,達到了自我意識的解放。還有布魯諾船長,也是由於破產,“不願意在原先很受尊重的地方過著揭不開鍋的日子”,於是與妻子隱居到一處荒涼的海島,辛勤工作,將海島變成了宜人舒適的花園。“島上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但我們在那裡過得很幸福。世上很少有人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但公允地說,“理想”的奏鳴曲在小說的後半部分(三十九章打破了禁錮他的桎梏,發現了新的靈魂)進入了高潮,偉大如查爾斯的理想主義者,早已掙脫了“兩便士”的關係,達到了自我意識的解放(普通的理想主義者只是到達了這一步),而進一步探求理想的終極境界。查爾斯的晚期人生,理想主義的光輝到達了巔峰。從這一點來看,“理想”這一要旨的地位也是不可抹滅的。因此,書名為《月亮與兩便士》似乎更準確些。

親愛的讀者,你認為呢?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7

我已經在很早之前就想閱讀毛姆的這本書了,但一直被其他事情耽擱了。最近,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內心受到了莫大的震撼,隨之而來的是內心的澄淨與平靜。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名本就深深吸引著我,“月光”意指何物,“六便士”又是何意?直到我瞭解了書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生故事之後,我才解開了這個謎團。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英國證券紀紀人,但是人到中年,卻突然拋家棄子,前往其他國度追尋自己的“繪畫夢”。中途在巴黎還因為自己對繪畫的執著與對外界的漠視而破壞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儘管並不是他的本意。當我讀到這時,我其實是對思特里克蘭德抱有偏見的態度的,我無法理解他為何能夠如此心安理得地拋棄妻子與孩子,訣別安樂、幸福的.生活,反而追求貧苦、潦倒的流浪生活,還能用不近人情的態度面對周遭的人。後來,在他選擇到一個叫“塔西提島”跟土著人一起生活直至死亡的時候,我才真正走入到他的世界。

原來他一直追求的是靈魂自由的境界——這是生活的終極奧祕。然而當他選擇了與常人不同的生活的時候,他註定走上一條充滿考驗、佈滿泥潭的“不歸路”。旁人的猜疑、誤解、諷刺與偏見是對堅定理想的考驗,人性中固有的慾望與對愛情的渴求是對初心不染的考驗,生活的貧窮與窘困則是隨時可能湮沒理想的泥潭……然而諸多的不幸都未曾動搖過思特里克蘭德對探求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信念。當他已經身染瘧疾,全身痛癢無比時,他仍然堅守一間簡陋的木屋,在四壁連同天花板與地板上繪畫著自己心中的“伊甸園”。在雙目失明甚至死亡之前,他繪著的畫毫無疑問是注入了他對生命與這個世界全部的理解,他終於看見了自己的靈魂在原始的天地間自由地歌舞著,也便死而無憾了。

可是最令我大受震撼的是,思特里克蘭德竟然在臨終時囑咐伴侶將自己的心血全都付之一炬!這樣一件藝術界偉大的瑰寶隨著一把熊熊大火化為灰燼,愛藝術的人都會感到萬分遺憾。可我轉念一想,站在這個天才的角度來講,他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死而無憾,何況從一開始,他創作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給旁人看的。最偉大的藝術從來不是為了流傳千古而創作的,只是為了淋漓盡致地表達內心對美的純粹的愛。

書名的“謎底”由此顯而易見了。“月亮”是精神的充盈,而“六便士”則是物質的滿足。對比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常人,又如何能理解這樣一個只要“月亮”,摒棄“六便士”的人呢?“在滿是六便士的地上,你抬頭看見了月光。”月亮與六便士,你又會選擇哪一個?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8

新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讀的是英文原版,沒有刻意查單詞,吭哧吭哧地也理解了大概意思。在具備一定英語基礎的前提下,讀英語原文比起讀譯文更有意趣,至少在理解作者風格和原意方面具有優勢,也能感受到英語遣詞造句的微妙美感。目前正快速地再讀一遍中文譯本,複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準確,並體會譯者怎樣實現“信達雅”。

在閱讀之前,我知道《月亮和六便士》很有名,毛姆也很有名,知道這大概是一個股票經紀人拋下優渥生活和妻子兒女,一心追求繪畫夢想的故事。在閱讀之後,我知道原來本書主角原型為高更,原來主角不是一個典型的破釜沉舟、收穫崇拜與讚譽的英雄,原來人的一生,捨棄與得到都必須作出堅定的選擇。

主角Strickland性格獨特、複雜。書中的敘事人“我”感覺他是被一股神祕的力量攫住,其力量之強大讓人無法抗拒,甘願冒險。在四十歲的年紀告別如日中天的事業,放棄舒適的生活,拋妻棄子,藏身於巴黎破舊的旅館,五年來穿著同一身衣服,過著每天只喝一瓶牛奶吃一條麵包的日子,只為了畫畫。關鍵是,幾乎沒有人認可他的畫,而他也不在乎畫畫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名利——他只是要畫,他不得不畫。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Strickland簡直可以說是個“惡棍”了,離開妻子子女,對熱心幫助他的Stroeve冷嘲熱諷,“拐跑”Stroeve的妻子,成為導致她自殺的原因......對於別人的評價,他從來嗤之以鼻。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是真的不在乎。“有人也說他們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而言,他們能夠自行其是,是因為別人看不出他們的怪異想法,最多因為三五知己的支援,他們才敢一意孤行。如果一個人的離經叛道切合他所在的階層的行事作風,那他在世人面前違反常規倒也不難。這會讓他洋洋得意。既標榜了自己的勇敢,又不用擔風險。”但是,Strickland“就像是一個身上抹油的摔跤手,你根本抓不住他;這就給了他自由,讓你火冒三丈。”傳統對他無可奈何,所有的批評諷刺、風言風語都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只能換得他的哂笑。

也許這種特立獨行恰是讓他偉大的地方,他對於會佔據時間精力的慾望、愛情、瑣事和別人的看法感到憤懣,他想要擺脫它們的束縛,將全部精神集中在繪畫這一件事上。他不善言辭,唯有通過畫畫來表達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藏在心的感受。從井井有條的倫敦到燈紅酒綠的巴黎,再到原始而寧靜的大溪地,Strickland終於找到了能夠讓耳朵清靜,讓靈魂棲息的地方。在孤島山野裡,在被麻風折磨的日子裡,在眼盲之後,他不止息地畫著,直到呈現出一幅幅攝人心魄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終結。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有些人看到嫦娥,有些人看到環形山,有些人看到飛船,有些人從不仰望。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現世安穩。

“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這樣的安逸總讓我驚懼。我的心渴望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變——改變和不可預知的冒險,我將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險灘。”

用這本書來開啟新一年的冒險,甚好。

我對故事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不感興趣!他的特立獨行太過驚世駭俗,如果僅僅是驚世駭俗也就罷了。偏偏,他的驚世駭俗還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了那些曾經愛過他,甚至給予他巨大幫助的人以巨大的傷害,這讓我實在受不了。

儘管從小到老,我一向以為我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不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是與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相比,我簡直太有人情味了。也許,正如書中所言:“假冒的特立獨行也不能掩飾平庸的本質”。我想,我的特立獨行只不過是想掩飾我平庸的本質罷了。

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人物是迪爾柯·斯特羅伊夫。他是一位長相滑稽的荷蘭畫家。雖然繪畫天賦不高,但是富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雖然為人有點傻里傻氣,不諳世情,但是真誠善良,寬容大度;雖然朋友一再有負於他,但是他總是以德報怨。他給我的震撼:一是他的愛才之心,儘管此“才”並不與他惺惺相惜;一是他的愛人之情,儘管他所愛的人並不愛他。

這是我第一次讀毛姆的作品,感覺書的前面部分語言非常幽默,後面部分語言非常富有哲理。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儘管讀完之後,我對“月亮”心生恐懼,對“六便士”卻心有慼慼焉。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9

故事的情節不算多複雜,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可謂中產有餘了,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個故事的精彩程度遠遠沒有作者講故事本身精彩。一個追求夢想的人,拋棄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夢想。這樣的人,特別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負責任、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甚至有些冷血的與世俗價值觀絕對違背的社會異類,他妄圖擺脫社會給他的一切枷鎖,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飢寒交迫和種.種折磨苦難,都無怨無悔。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可恨,因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樣,這個社會要麼徹底亂套,要麼就是實現了共產主義。但這樣的人又讓人佩服,甚至羨慕,他無疑是強大的,有勇氣與毅力。無論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他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或者過上夢裡的世界,他都已經成功了。做自己的夢,讓別人說去吧!毛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從各種人的角度出發,間或夾雜些自己的評論,將主人公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筆就如刀,雕刻出的現象豐滿生動。

這個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來卻很有童話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侷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這類話。"他的這種孤獨很有幻覺的成分,虛幻不可觸控。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無法想象一個在現實社會生活了四十多年,過著"正常"生活的人,能夠一夜之間就放棄一切。他對愛情的評價體現了他的價值觀:"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慾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幹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這些話離經叛道,這樣的人被作為異端。"性的飢渴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佔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寧說,叫他感到嫌惡。他的靈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有時慾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縱情狂歡一陣,但對這種剝奪了他寧靜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厭惡的,他甚至厭惡他在淫逸放縱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侶,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後,看到那個他發洩情慾的女人,他甚至會不寒而慄。他的思想這時會平靜地飄浮在九天之上,對那個女人感到又嫌惡又可怕,也許那感覺就像一隻翩翩飛舞於花叢中的蝴蝶,見到它勝利地蛻身出來的骯髒蛹殼一樣。"所以他可以拋妻子,待他遇到第二個女人的時候有棄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尋找夢幻島,"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裡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裡,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寧靜。"

這部小說,對於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無勇力去實踐的人,或安慰或被擊中,總之能收穫些什麼。

最後說說書名的由來。按照譯者的解釋,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貨幣單位,就如現實。現實和理想的衝突,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0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是一本關於夢想與現實的書。本書的主人公克蘭德與一家人生活得安穩富裕,卻突然拋妻棄子、放棄所有而離家出走,在所有人忙著尋找他時,他卻在異國他鄉成為了一個潦倒落魄的畫手。在面對作者的斥責與批判時,他坦然無畏,他認為他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夢想,他不願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再浪費生命、虛度光陰。

誠然,在世人的眼裡,他的做法無疑是愚蠢又可笑,甚至是可惡——他就這樣毀了一個家庭,並且還毫無悔悟之心。但在他自己心裡,這或許是他這一生做過的最正確、最遵從內心的決定。我佩服克蘭德先生的勇敢與堅定,但他的做法我並不認同,我們生活在世俗世界裡,又必須遵從的世俗法則,我想我永遠也做不到那樣灑脫與無畏,但我並不覺得遺憾。我無法冷漠地面對別人的指責與批判,更重要的是我無法對我造成的痛苦視而不見。因此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總要堅持無愧於心。

我想要月亮,可我更需要六便士。值得慶幸的是,我的月亮與六便士並不矛盾,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遙不可及的月亮,還是平凡世俗的六便士,都可以作為我們人生航程中的燈塔,照亮我們內心追逐的道路。

最後,借毛姆先生的話勸慰自己:“世界是冷酷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我們必須自甘卑屈。我們必須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出風頭、露頭角,惹起命運對我們注目。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讓我們保持著沉默,滿足於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1

知道毛姆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最初對這本書感興趣僅僅是因為書名很寫意,那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好似自始至終都存在我們的追求之中。後來,瞭解了毛姆的其他作品《人生枷鎖》《刀鋒》等等,只不過都不曾拜讀。去年網上書店做活動,順便就把毛姆的這本《月亮和六便士》放入了購物車,書到手後,束之高閣,直到三月份才想起去認真的讀一下。

書的內容很簡單,寫的是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死後成名,關於他的傳說甚囂塵上,而“我”作為他曾經的朋友,踏上了追憶他的道路。“我”見證了他從證券公司毅然決然辭職並不辭而別“拋棄妻子”從倫敦到了巴黎追求繪畫的瘋狂;我看到了他忘恩負義,為了他的藝術勾引了朋友的妻子,又將他拋棄;我聽說了他從馬賽千方百計來到了他苦苦追尋的夢想之地—塔希提島直到最後死於麻風病。在“我”看來他的前半生本本分分,後半生瘋狂而已無情。但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一生卻是那麼富有爭議和啟發。讓我們思考理想與現實的問題。

可是,就我而言,佩服查爾斯?斯特里克蘭追求夢想的努力,但不喜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許在他看來情感都是一種束縛,“愛情是一種病”,因此他離開了妻子、拋棄了情人,最後找到了一個伴侶。

《月亮和六便士》,就行理想和卑微的現實一樣。我們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著不同的理想。只不過在歲月中被埋藏了,偶爾在記憶中找尋到到她,也只是遠遠的看一下,不敢講她拾起,有很多理由,擔心未來、擔心家庭,其實更多的還是不捨得放棄可見的未來去追尋還是虛無漂亮的未來,怕的是在追尋中不斷的挫敗,因此我們才老老實實躲避在避風港裡。雖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瘋子、執迷不悟的傻子、冷酷無情的負心漢,可是他的內心充滿著熱氣和理想,一直在追求著他心中的美,並不惜燒掉道德和社會的羈絆。也許這就是真本書的真正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2

(每讀完一本書,都回顧下自己,這算是今年以來對自己讀書的一點小要求吧)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和一毅力去追求內心深處散發著讓人靈魂出竅光潔的月亮,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蒼白的現實,終是現實對於理想最牢固的枷鎖。

我們終日為之顛倒迷醉的,傷物感懷的,努力奔向的那個眾人期待的生活,是否距離自己懵懂兒時以及悸動青春想象的自己愈來愈遙遠。以至於有時候我們都已經忘了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處。

對,我不反對生活是精神生活的種子。可是又有多少人願意用畢生精力去探索自己所要尋找的精神世界,並有能力將其用物質的紙筆和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大可以說,我們只是整個時代微不足道的浪花裡那一滴小水珠,始終是永恆時間裡最不起眼又無意義的存在。可是在精神的宇宙裡,我們是否努力延伸,將自己對於“美”與“真理”的理解沉澱、累積而延展成湖……不需要一定包羅永珍,可至少能為後來者,提供一方水鏡,以映照自己?

第一次讀毛姆的小說,其實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對西方文學的認識。其重在通過對話將感情和故事講述完整,不過多重視文筆和意境。而《月亮與六便士》卻將這些都能在百年前就已經將這些塑造成為經典。心幸之餘,也感慨下自己讀書太少,見識太淺。

也許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歡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討厭其對人情與人性的摒棄和過分自私的性格。但是又對其苦行僧式的對於藝術和美的執著追求深感敬佩。為了心中的月亮,放下腳下的六便士,終日在別人不解、厭惡鄙棄的生活中完成對生命意義最崇高的創舉。總是想起裡面的一句話“只有詩人同聖徒才能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3

讀這本書搞笑的是,你會對主人公克蘭德哭笑不得,既愛又恨。他是個不懂人情世故,不近人情,不在乎他人看法,不在乎與畫畫無關的一切事物的人。愛他,是因為他的所做所為都為了他的夢想,我無力總結他的一生是怎樣為了畫畫做出怎樣的犧牲。用克蘭德的話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而如今有多少個能像他這樣為夢想不顧一切呢。恨他,是因為他犧牲一切,包括他人。(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克蘭德的情況下,一個畫家卻認為他畫得很好,是個了不起的畫家,還經常借錢給他,幫助他。在他身無分文、邋里邋遢,病的幾乎要死的時候把他帶到自己家裡,親自貼身服侍他到病癒,沒有一句感謝,還佔用了人家的畫室,拐了人家妻子,畫家只好獨自離家出走。三個月後,突然間,畫家的妻子自殺了,而他什麼表示都沒有,像是沒發生過一樣。只留下了這個可憐女人的畫。他還明說,他根本不愛她,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不得不說毛姆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他以第一人稱“我”為線索,很多時候都在自言自語的對話,但是夾雜著各種心理學的細緻描寫,非常有趣。挺簡單無聊的事情也被他描述得好像很有內容。剛開始讀著枯燥,提不起什麼興趣,突然一個大轉折讓你愛不釋手。(我表達能力實在太有限了,此刻感覺自己就像毛姆所描述的克蘭德一樣,想極力地表達自己,卻揮手舞腳地都說不出一些完整的句子來。)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4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畫布的故事。

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

斯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的一名的經紀人,有一位端莊典雅的賢妻良母和兩個聰慧的孩子,過著安穩幸福的生活,是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家庭。然而,有一天斯特里克蘭德突然離家出走,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遭受到了各種質疑,他的妻子懷疑他出軌了,他的朋友都以為他瘋了。而他只是為了心中神聖的理想——我必須要畫畫,所以他要離開她,離開這裡,一個人隻身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那裡過他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由。

“別人笑我太痴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話放在這裡最適合主人公的心境了。他的妻子對他一點也不瞭解,對丈夫自己去學畫畫的事兒一無所知,她的眼裡只有結交名流和教育孩子,丈夫在他心中就是個沒有文化修養的小市民。這樣的婚姻只是為了結婚而存在,為了迎合世俗的“婚姻”二字。他只是將不喜歡的生活打破了,放棄了所有,只求一個真正的自己得以釋放,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主人公並無對錯可言,哪來的是非可說。

“天才”就是做自己

他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就是愛好畫畫,就簡簡單單學了一點。沒想到膽大到一個人去流浪,幾次險些被飢餓和疾病纏身而死,可是他也不回去、不屈服。他就想著要畫畫,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地帶肆意畫畫,儘管也不知道畫的什麼東西,畫著沒人會買的畫作,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畫他想畫的。在不停地流浪輾轉下,最終在塔希提島遇到了心愛的姑娘——愛塔,這個懂他、愛他、支援他的土著女孩。他們住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畫畫做他喜歡的事情,可惜不久感染了麻疾病,愛塔在身邊照顧他一直到離開人世。

後來他的畫作被驚為天人之作,世人愛不釋手,稱譽其為天才。大家都開始來理解他當年的“拋妻棄子”,同情他英年早逝,認為藝術家就是這樣“與眾不同”,天才總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為了藝術而獻身,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事實上,他只是想畫畫,喜歡畫畫,並沒有想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他不賣畫也不稀罕誰來買畫,他只是做了自己,活成了自己心中的模樣,僅此而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些事蹟不為世人所接受,但是我還是很欣賞他突破自我的勇氣和對藝術的痴迷,他不是天才,他只是做了真正的自己。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希望現實生活中的你們,能有良人相伴、理解你、尊重你,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15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人世總是充滿著矛盾,所以也充滿了抉擇。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腳踏實地;有人乘風破浪,有人安身樂業;有人高瞻遠矚,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間,一世之別。夢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精神與物質,這些該作何選擇?翻開《月亮與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說除了會展現出高超的文學技巧外還必須擁有一個會講故事的作者。顯然,毛姆就是個會講故事的作者。不同於其他現代主義文學,他拋去誇張、荒誕、極端的文學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邊與你談話的老先生,像一個溫暖的講述者,將故事內容娓娓道來。而學醫的經歷,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層理智與沉穩的美。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者,講述了證券經紀人斯特利克蘭因為追求繪畫的藝術熱忱而放棄事業、拋棄妻子,奔赴巴黎受盡苦難折磨後,最終登上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在那裡與一個土著女子結婚生子並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驚的畫作。當他創作出一幅最偉大的表現伊甸園的作品後,麻風奪走了他的生命,離世前他的最後一個決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這幅畫付之一炬。

小說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視角去帶領觀眾閱讀,語氣輕鬆,有時還會用“所知甚少”“不確信”等詞彙向讀者講述故事,但卻使得讀者更加覺得真實,這便是一種最真實的虛構。不得不說這樣的作者是聰明的。既然是聰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會扮演溫柔的講述者,還會扮演冷酷的手術醫師。他用筆桿子作手術刀,對人性進行剖析,“刀法”獨到有力,既有足夠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祕感,不作說教和批判,一切留給讀者自己判斷。

所以,閱讀的過程彷彿是在做一道道選擇題,拷問著你的內心、你的思想、你的靈魂。如同主人公在現實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理想世界,我們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覺醒。斯特里克蘭的性格迥異,無視社會道德良知,蔑視感情,他拋妻棄子,破壞恩人的家庭,鄙視為他自殺的女人……這些行為令人難以接受,甚至讀者不會太喜歡這個角色。但是,沒有一個人會不承認他的執著與才華,也沒有一個人會否認他的高超藝術境界。借用作者的話說: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正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才得以讓故事的精神內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們在讀到斯特里克蘭令人不舒服的行為以及不太一樣的價值觀時,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情感。這便開啟了對理智與感情的探索,作為人世間的平凡人,我們都需要愛來包裹自己,溫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蘭卻說他不需要愛情。他只知道慾望。他的愛情觀在正常人眼裡看來是難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說它毫無道理。愛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滿了慾望地佔有也充滿了無私地付出。毛姆或許藉此強調感情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愛的矛盾本質。

人們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藝術最終都脫離了物質而以精神形式存在。這或許就是斯特里克蘭最後要燒掉畫作的原因。繪畫的美是他畢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尋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質作載體了,所以也只有最偉大的畫作脫離了物質的載體形式,才得以真正圓滿。小說對藝術的探討是深刻的,卻也是隱晦的。毛姆的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對生活的思考,但小說中卻又寫了這樣一句話:“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謬與汙穢,只能引人發笑,未免樂極生悲”正是這種多變的矛盾的筆調,讓精神內涵得以越發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