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集合15篇)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集合15篇)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1

素質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識,培養健康身體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勞動技能的一種教育,它是以個體和群體的先天生理條件為基礎,以改善先天素質提高後天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和昇華。為了較全面地理解幼兒素質教育的內涵,我學習了許多理論文章,深受啟發。進一步認識到兒童良好素質的基礎應包括1、健康的。心理素質2、良好的體能素質3、良好的社會性發展與品德素質4、良好的才智素質5、會體驗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願望和能力等等。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精神並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我認為,在進行幼兒素質教育中,應把著重點放在讓幼兒“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

學會生存:這是一個人能順利生存於社會的基本能力與條件。對學齡前兒童來說,主要是鍛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學習初步的自我保護,增強自理能力,即學習“自己的事化自己做”。

學會學習:主要指培養孩子從小縣有廣泛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主動地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同時還要重視加強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等。

學會關心:指的是要幫助、教育兒童關心社會、國家的經濟和生態利益、關心全球的生活條件,關心他人,關心家庭、朋友和同伴,關心其他物種(包括動物、植物),關心知識、真理、學習以及關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這是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備的高度發展、適應性、創造性、社會性、堅韌性及全球觀念等方面的素質要求。

因此,作為幼兒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和尊重幼兒的人格尊嚴,合理的要求乃至細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必須堅持“觀察在前,目標在後”,在全面瞭解孩子的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改變過去統一規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標,真正使每個孩子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目的是為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立定基礎,因此,素質教育的目標是群體目標和個體發展目標的統一,要求我們首先應當確立群體基本素質的培養目標,但又要重視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還要有在每一個孩子每一方面發展的原有基礎上確定的個體發展目標。

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規程”中提出的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的精神。另外,我們還要樹立大教育觀念認識到幼兒教育是一項涉及到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系統工程,只有調動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調、同方向地對幼兒過好教育,才能全面、積極在促進幼兒的發展。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2

千呼萬喚始出來!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標的“源頭”、中高考評價的“風向標”,當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熱詞”,“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與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爐。初次聽到這個名字覺得非常的“高大上”,對其內容持懷疑態度,認為也是“換湯不換藥”,因此沒有細讀。深入的瞭解它的精髓卻是在20xx年的寒假,靜下心來真正的走進它,才發現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養人的標準體系。

所謂“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近幾年,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接觸到了數學教學。發現數學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協助下,將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數學素養滲透到教學中來,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便是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結合自己所帶學科,談談自己對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粗淺認識。

一、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和它的物件、數學概念,命題和數學方法的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數學教學要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方法、感悟數學思想,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數學手段和數學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現實問題,這是數學教學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蘊含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由表及裡,循序漸進。要在知識發生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要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揭示數學思想,使學生從中掌握關於數學思想方法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後續的學習中,科學地 獲取數學知識。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長遠的。知識使學生受益一時,而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級數學上冊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割補等方法推匯出面積公式,學生印象深刻,計算題目時就不容易出錯。知道了方法,學習就相對輕鬆了。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作為一種能力和品質,作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發現式學習”的教學新模式,營造學生思維的平臺。思維的發展,需要土壤,需要平臺。好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進一步保護學生的思維火花。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絕不授予學生,凡是學生經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把“教—學”活動中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生當成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既給了學生思維的自由,也給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壓力,從而迫使學生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中,我經常把問題拋給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開展小組討論,讓學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找出答案,學生興趣濃厚,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這也是核心素養裡關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

三、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邊的事物數學問題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進一步揭示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聯絡,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計程車時我們會遇到如何計算車費的問題。教學時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再現,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計算,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計算方法。另外,在數學教學中注重保護和培養學生的直覺意識,講一些數學的發展史,例如:《認識分數》時,講講分數的發展史。多參加數學社會實踐等,都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一定的提高。

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貴在重視和堅持。要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識,更多的則是一種方法,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甚至於一種精神和態度,從而讓學生滿懷樂趣和憧憬地去學習它。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3

初次聽到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當時沒怎麼放在心上,感覺又是“換湯不換藥”的新名詞。後來寒假裡,學校下發了一份材料讓學習,我便專心地讀起來。真正認真研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認知是有偏頗的。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材料中明確指出“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關注到這一中心理論後,不禁讓我對我們的小學教學產生了思考。說實在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從成人的角度去規範和定義的。但每一個人的發展都是從小開始的。

既然核心素養對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的發展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小學教師更是要抓好實現核心素養的基礎階段。我認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多角度,多種領域去落實。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從語文學科出發,尋找孩子核心素養髮展的生長點。

一、語文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

我覺得課堂教學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激發孩子質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不難發現,現在語文教學中又出現了一種偏激行為,就是“學生讀呀讀念呀念,老師什麼都不幹”的行為。這種行為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們不願意去質疑了,只是為了讀而讀。到底讀到什麼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師們只是在要求讀,讀到什麼程度,但是沒有去創設激發孩子思考的問題與情境。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怎麼提高?本學期,我教的是四年級的語文,和老師們在辦公室裡交流的時候,老師們一致提出了這一個問題。孩子不願深思,不願多去質疑,不願動腦筋。一個片段讀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受,知道了什麼。這豈不是我們目前教學的悲哀。所以,我們最後的結論是,哪怕這一節課完不成任務,也要啟發孩子去思考,質疑,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這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最基本能力,一個孩子連獨立思維的能力都沒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動實踐,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走進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進教材,學知識,提升能力

我們都知道每一冊教材給孩子們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我認為,我們要重視每一篇文章。從這些文章出發,尋找孩子核心素養提升的生長點。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們可以重點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讓孩子在全班同學面前當小導遊,朗誦課文,這很明顯是在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公眾演說能力,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再有學習《古詩三首》,我要求孩子們不僅會背誦,會默寫,能理解詩的意思。我還要求孩子能夠給詩配上一幅優美的圖畫,還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這無疑是在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同時也在積澱他們的人文內涵,文化素養。

2.走出教材,會生活,全面發展

我們經常說要讓孩子全面發展,那麼怎樣落實到活動,引導孩子的全面發展呢?在研究寫作教學策略的時候,有幸得到區教研室張銳主任和我們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導。他們熱心地給我傳來50多篇有關核心素養的材料,並且跟我解讀核心素養的內涵。在他們的指導下。我瞭解到了,要讓孩子的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不僅要走進教材,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更要學會帶孩子走出教材,接觸真實的生活,讓學習真的為培養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服務。比如,我在教學之餘,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積極參加。有“成語接龍”“國學經典誦讀”“作文大賽”“我是小小演說家”“我是小小導遊”等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單單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重在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這都是為了培養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務的。

雖然,我處在農村小學,但我有信心,我們農村的孩子一樣會成為具有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為我們學校也同樣沐浴在學習核心素養的雨露陽光下,我們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進的教育。加油!20xx,擼起袖子加油幹!相信,我們的未來會更好!

自評:每一個學期都要讀幾本書,這一次讀的是學校規定的關於學生核心素養的文章,感覺對學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認識,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再去審視自己的教學,受益良多。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4

今天在我市xx中學,我參加了xx市教育系統組織的名師報告會,聆聽了來自北京的特技教師錢守旺的“聚焦核心素養、培養有靈氣的學生”的報告,我有些許體會,現將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新時代的課程標準。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六大要素,十八個基本點。核心素養是要準確而具體地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核心素養研製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最終培養出有靈氣的學生。即有正氣、有志氣、有勇氣、有骨氣、有底氣、有靈氣、有才氣、有人氣的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傳統課程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在培養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於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在教學方法上,是注入式、滿堂灌,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考試主要靠死記硬背,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形式上,只是課堂一個渠道,單一化、模式化,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堂外渠道。在師生關係上,重教師作用,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是知識傳授物件,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傳統教育是保守的、封閉的。

第三、靈動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認真講,學生的仔細聽為主,學生的一切服務於老師的教學;老師是領隊,學生是隊員,老師領路帶學生,最終講著講著學生不見了。而錢守旺老師則指出,一節好課是要講著講著,老師不見了。靈動課堂的課堂教學模式毫無疑問,是讓教師轉換角色,退到幕後;讓學生充分投入到課堂中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提出了翻轉課堂。利用微課件課下學習,把傳授知識的過程放在課下。上課解決疑難問題和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把學生內化的過程放在課上。

雖然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但是通過錢守旺老師的講解我還是覺得更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好的教學方法是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積極實踐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爭取運用科學的、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給我們的傳統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5

xx年9月13日下午,在xx市實驗小學觀摩教室,劉副校長做了“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習與思考的專題講座。講座中,劉校長從“核心素養的緣起、概念和內涵以及在生命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三個方面,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用一個個鮮活的例項分析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尤其對實驗小學特色的“生命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了具體闡述。在這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指標,更讓我明確了“價值觀”,“思維方式”,“品格”是學生和教師應重點培養的學生的素養。教師應該關注的是“樂學善學”——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是“勤於反思”———學生學習的學法;是“數字學習”————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在生命課堂中將“育人點位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倡導“三生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下面就我在“如何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本學科教學內容想結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闡述:

1。寓遊戲於教學中,將遊戲用於識字,拼音,課文學習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齡特性,分層次的組織遊戲,通過遊戲環節激發孩子樂學。

2。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應更承擔起引領學生價值觀的重任,並且要滲透在語文課的方方面面,比如對字、詞、句的理解沒要組織積極向上的詞語和句子;對語文的知識課後有一個延伸,不僅教知識,知識背後更是人文的東西,簡單的字、詞、句、複雜的文章、兒歌,都要讓孩子理解知識背後的中華文化的魅力;多教給孩子正能量,積極價文中人物和觀點,學會學習他人的優點,我覺得每節課後幾分鐘時間讓孩子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問題,評價他人說法等方面加強核心素養培養,這不僅僅是對學習規範訓練,更是價值觀引領。

4。教師以身作則,多表揚優點,給學生一個導向作用。

5。語文學科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數學思維,語文的思維方式可以表現在說話(大聲,有條理,層次清楚)的思維方式,評價的思維方式(有點,不多),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正面的,積極地)。

6。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解決困難思維方式,多想辦法,少抱怨。

7。“品格”素養的培養應滲透在說話,讀書方方面面。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6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自主發展”是近日公佈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包含的三大板塊之一,而“學會學習”又是自主發展的基本前提。

“學會學習”一直以來是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共同期望,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學會釣魚,而非只享受現成的魚。具體到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呢?在我看來,在教學中可以分三分走。

幫助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在新課程標準倡導知識“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識點的跨度比較大,前後聯絡相隔的時間也比較長。以北師大版《數學》教科書為例,小學四年級開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性質等知識,要求簡單應用;初中八年級要求簡單說明原理,廣泛應用;九年級要求進行推理證明和靈活應用。在如此長時間的跨度內,如果學生不會總結和梳理,那麼必然會形成知識的“交通堵塞”。

隨著年級的升高,各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日益增多,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應當經常整理、複習、歸納和總結所學的相關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逐步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簡單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的遷移能力,這也有助於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如果學生不會歸納總結,在六年級複習時,可能還要翻看三、四、五年級的書本;在九年級中考複習時,可能就無法將七、八、九年級的知識系統歸納梳理並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高考複習時,可能也不會把初、高中的知識建構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那麼最後複習階段學生的負擔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說觸類旁通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完善“幾多幾少”,會對學生獲得學習方法大有裨益。作業少一點,學生看書的時間多一點;重複抄寫少一些,學生自己整理的時間多一些;共性的作業少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業多一些;老師講得少一些,學生交流的時間多一些。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當學生逐漸能夠熟練地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會逐步學會華羅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學習方法,其學習能力也會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逐漸得以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

學生不應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當處於主動、積極的知識構建狀態。每個學生都有其特有的個體學習經驗與知識結構,而新學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銜接問題,可通過同化和順應等思維過程得到遷移和解決。

在同化過程中,新知識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結構所解釋,並被納入到結構之中。如初中數學中的有理數、無理數、實數的運算,可納入到小學的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體系之中。在順應過程中,原有知識結構和經驗按照新知識的生成過程重新組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和發展,同時又產生新的變化空間。如較小數減去較大數在小學數學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數範圍內相關計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複習準備篇。這個設計就是為了小學、初中英語的銜接,兼顧了城市和農村學生的差異,因為農村和城市學生的英語起始教學時間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師瞭解學生,把握程序。這樣的課程設計,就是為了特定學段學生知識的銜接與遷移。

還有,小學階段的科學課,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設計、技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與初高中的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涉及學科知識的遷移。但在現實教學中,很多老師僅僅是照本宣科,沒有引領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如果在小學階段,學生掌握了這門課的基本思想要領,到初中開始學習生物、物理、化學時,就不會把這些學科看作嶄新的學科,產生畏難情緒。

現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設立了“研究性學習”類課程,內容涉及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工程技術學科的研究過程、學習方法和創造發明原理,一些學校的高中課程中還有數學建模、研究性學習課題等等。這些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加強初中、高中各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絡,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意識和綜合運用能力,從而為孩子們的終生學習、創新研究、保持探索的興趣打下基礎。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7

前幾天,有幸參加了培育核心素養、提升關鍵能力的一個培訓,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核心素養,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方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師的使命。核心素養,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品德修養、思想觀念等內容。這是小學語文學科的基本素養。它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它直接關係到學生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下面談談我對教學的一點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8

學習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後深有感觸,下面淺談幾點心得體會:

1、“素質”與“素養”的區別: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闡述,要點是:“素質”的主體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徵和基本品質結構”;而“素養”的主體則是“人”或“學生”,主要是指“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由此,是否可以這樣考慮:提出“素養”,主要是要回答“培養出來的人究竟是什麼樣”,而“素質”則側重於“學校提供什麼來塑造人”,兩者的立足點、出發點不一樣。這裡蘊含的深層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來描繪。受教育後的“人”的表現,成為關鍵所在。應該關注的是:“受教育後學生能表現什麼”,而不再是“我能給他們什麼”,這裡面的細微但深刻的差別,需要引起關注。

2、“核心素養”的演變:作者介紹了比較典型的“德性論”(代表傳統的理論)、“能力論”(以四個學會為核心的工業時代的認識)、“素養論”(90年代後,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代表後工業時代的認識),結論是:核心素養“受到當代世界的普遍重視”、“對它的界定總體上一致但也略有差異,體現了民族特色”、“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個人與社會協同作用下的漸進過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素養”、“核心素養的架構應兼顧個體與符號(工具)使用、自我發展,基於社會之間的關係”。

3、“核心素養”的概念:作者給出的“核心素養概念的定義”是:“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發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不僅能夠促進個體發展,同時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從“目標”(培養什麼人)、“性質”(共同的最基本素養)、“內容”(知識技能態度等等的綜合表現)、“功能”(超越升學與就業)、“培養”(先天遺傳基礎上的後天環境影響)、“評估”(定性與定量、顯性與隱性的結合)、“架構”(涵蓋文化學習、自我發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發展”(終生髮展與階段目標的結合)、“作用發揮”(整合各個方面)等九個方面對“核心素養”的定義作了解釋。作者又從巨集觀(國家教育目標和方針政策)、微觀(指導課程建設和教學考試等)。從作者引述的國際組織的.有關檔案看,一般把這個“核心素養”分為“能互動的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方面。4、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核心素養:作者將“傳統文化”的核心素養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愛物”“孝親愛國”“重義輕利”“誠信自律”“禮敬謙和”五個方面概括。為了比較,作者用從“倫理道德”“求學治學方法”“生活禮儀與日常行為習慣”“人文歷史知識”“文字表達能力”“自然科學技術”“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視程度作了分析。整體來講,按照第一章“演變”的討論,不管怎麼美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核心素養演化”的視角,屬於“美德論”,至多是“美德論”的最高表現,僅此而已。

5、從現實需求中歸納核心素養:這一部分最有參考意義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這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現實需求”對“核心素養”的影響。儘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參考意義。

6、從現行課程標準中反思核心素養:這一章篇幅達55頁,在本書中僅次於“國際視野下的核心素養”。不過,在我看來,這一章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它提出了什麼新的觀點,有什麼新的補充。而是一份對“課程標準”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對我們現

在的課程和教學存在問題的進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參考意義的。很少見到這樣運用“大資料”分析的文字。

對核心素養推進的實踐探索:算是收關之章,談了幾個問題:從質量評估入手推進核心素養(這並無特別);從核心素養著手進行教學改革(前一章已經詳談,這裡提到的“直接指導型”“互補融通型”值得一提);從核心素養出發進行教師專業發展(這一部分提到了“教師的核心素養”,有點新意)。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9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傳統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現代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資訊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

核心素養成為教改的支點,未來學校的六大變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課程改革的新趨勢,其中有計劃地學習和能力培養是各國都普遍關注的。”

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將為學校帶來諸多變化。歸納起來有6大方面

1、育人導向發生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2、課堂教學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和價值。

3、實踐活動發生變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包含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實踐育人的價值。

4、課業負擔發生變化:學生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

5、課程發生變化: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

應加強師德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中學階段的學生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情感,他們的品行往往是通過對老師的'模仿來進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裡,老師一般具有某種權威,甚至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作為教師,總是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影響、塑造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行為本身就履行著教育職能,教師本身的道德品質乃至生活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此意義上講,教師的道德修養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形成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無數事實說明,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就要求學校加強師德教育,做老師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學生、教育學生。

學生核心素養心得體會10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回答了“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看得出來,學校教育是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場所之一。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有機無縫的連結,共同努力來完成!

我認為在學校裡,核心素養要依靠學生在教育環境中慢慢地養成,是一個滋養的過程,重在潛移默化,不留痕跡的引領和助推。學生的周圍是老師,老師們的素養在不斷的影響著、引領著學生素養的形成,因此學校階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關鍵的一個環節是教師素養,教師就應該成為核心素養的標杆和引領者!畢竟老師們的一言一行總會種植在學生的記憶中。而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老師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馬?好像不全是,有缺項!所以要想在學生核心素養上能夠起到引領作用、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自感還要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做到終身學習,學到老,活到老!目標就是以身作則,事事處處為人師表。從此希望自己成為這樣一個教師:“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我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我將自己置身學習之中,把學生‘代入’共同學習的狀態,我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質疑和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於學生,只有這樣以學習共同體身份出現的最本真的我,才會真正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發現學生!”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有資料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有15%—30%左右與教師的知識傳授有關,其餘大部分都取決於非知識層面的因素。如教師的情感、格局、胸懷、視野,看待事物的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都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說誰帶的學生像誰,驗證了這一點。因此,學生在學校階段核心素養的形成,就與他所經歷的老師們的素養有著極大關聯,每當會想到自己的老師,留存在腦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經典橋段,他的為人處事和他的治學態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識不是印象最深的。這些老師的素養的集合,不就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素養的建立嗎?

核心素養內容豐富,要想全面培養就要做到不管哪門學科都不能以培養某某家為教學目標,而是要培養合格的公民為目標。比如我從事的生物學科,不為培養生物學家,而要通過學習生物學,能給他們留下什麼印象,給予他們相應的生物學能力來適應社會,實現這一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貢獻。

基於這個想法,我在生物學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來培養初中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1.在具備生物學常識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態度。

通過學習瞭解人體的結構和生理特點,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 自身的生長和發育過程,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所以一般情況下,我比較自信於自己教過的學生,在對於社會上出現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夠有正確的認知,做到必要的防範。我們清楚,生物學知識只是知道是沒多大用處的,要想變成相關的能力則要通過討論、親身體驗才可以練成。所以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就比較注重學生的學以致用的練習,比如學過七年級下冊第一章後,就“路邊攤上的食品”、“快餐食品”、“醃製食品”、“零食”等問題,讓學生做調查、查資料,結合自己的感受。通過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後,能夠較為理性看待這些食品,一般不會只為口感而不顧衛生和健康。這樣為學生形成良好飲食習慣打下基礎,並且影響著身邊的人。再有就是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從生物課本上傳授的人體各個系統的生理、結構以及相關的衛生保健知識有利於學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態度,也會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識。就不會輕信一些電視上、報紙上的虛假健康知識講座,還能提醒身邊的人不要受騙,特別是家裡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實踐能力。

生物是一門實驗的較多的學科,在實驗過後把一些實驗加以拓展,有利於學生繼續獲得相關知識,習得相關能力。如種子的萌發實驗過後,可以將萌發長出的幼苗種在花盆裡,澆水施肥,關注植株的成長過程。這樣親近植物,每天和植物為伴,覺得新鮮,隨時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從葉柄處長出來改變了他從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長一段時間後才長出,一直到植物開花了,結出果實、種子了,就把綠色開花種植物的一生有所瞭解,還會明白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係。這樣就把書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識在觀察親手栽培植物的過程中得以獲得和體驗。學生們就有可能把這種興致遷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個的自然界中。你說如此這般,能不培養他們瞭解生物、熱愛生物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