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家》讀書心得彙編15篇

《家》讀書心得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讀書心得彙編15篇

《家》讀書心得1

這一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艱苦暗淡的鄉村生活,包含著苔絲的夢想和期待。十六歲的苔絲,在家庭虛幻的期望中,攀上了高貴的家庭。她跳躍身變成了一個貴婦,之後跌入了無法挽回的痛苦的深淵。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淳樸美麗的農村姑娘苔絲來到高貴的德伯家當女傭,惡棍少爺亞雷克誘騙失身懷孕,從而受到鄰居們的嘲笑和指責,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

苔絲遇到富有的牧師家庭的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新婚之夜苔絲將自己過去的悲慘經歷告訴克萊爾,沒想到換來克萊爾的無情離去。

苔絲遭受了種種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得到克萊爾的寬恕和任何訊息。

迫於生活的壓力,絕望的苔絲再次落入亞雷克的手中。此後醒悟了的克萊爾重新找到了苔絲,苔絲追悔莫及。為了與心上的愛人克萊爾生活在一齊,苔絲殺死了毀掉自己一生的亞雷克。

幾天後苔絲被捕,以殺人罪被判處絞刑,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遺願,帶著她的妹妹麗莎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讀過的所有外國小說中,《德伯家的苔絲》也許是最有詩意、最吸引人的一部。

作者對19世紀英格蘭西南部鄉村自然風光的優美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當他採用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述。

透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透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苔絲是個悲劇式的人物,究竟誰應當為這一悲劇負責呢恐怕許多讀者都會認為,罪魁禍首是惡棍少爺亞雷克。

在我看來,悲劇的原因肯定是亞歷克,但導致杯具結局的還有苔絲名義上的丈夫克萊爾

亞歷克只是赤裸裸地剝去了苔絲的貞操,從肉體上揭開了悲劇的序曲;克萊爾在新婚之夜拋棄了苔絲,從精神上導致了杯具的發展,並最終使這場杯具落下了幃幕。

如果克萊爾沒有拋棄苔絲,沒有戴上那層虛假的道德面紗,就不會有這種悲慘的發展和結局。

《家》讀書心得2

暑假裡我認真讀了《在教育家的智慧裡呼吸》一書,啟發感動頗多。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是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為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也就是說,教育離不開人,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導學生前提是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學生,這種尊重不僅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還要體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做錯了事,不要首先批評他,應該循循善誘給他講道理,要把他們當成一個生命的主體來看待,這樣的話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發展他。由是觀之,尊重學生是教育他們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學生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碼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也是新課程所追尋的基本理念。

認可的需要: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現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學生、中學生更需要家長、老師、朋友給予讚許和認可,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優化他們正在成長的心理素質,從而實現他們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為他們認為家長、老師或者朋友對他們的認可是對他們自身努力的一種最好肯定。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碼要求。

求知的需要:學生的主業當然是增長知識與才幹,對於大多數老師來說傳道授惑是他們的主要責任,但對於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來說,未必能在知識的傳授方面給予多大幫助,但在獲取知識的態度和方法方面,卻能夠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學生錄求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完成學習期間的求知任務。

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發展規律,注重個性多樣化,關注人性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義,這個暑假無數教育家引領著我重溫和迴歸教育的本義,讓我們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裡呼吸》,一起實踐以人為本的人性教育,一起為了快樂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家》讀書心得3

千家詩》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學生啟蒙讀本,流傳很廣,影響深遠。作為國學經典和文學藝術瑰寶值得當代青少年細細品嚐。

捧著這本薄薄的《千家詩》,傳來一股久遠的氣息。這本書的年齡是我的兩倍,裝幀從右向左,文字是豎體,泛黃的書頁上留下了時光的印記。

書中收錄了唐宋兩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絕句和律詩,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託物言志;有的感嘆懷才不遇,有的表達思鄉惜別之情。由於是啟蒙讀物,大多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描景的以描寫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寫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多妙!遊絲般的春雨滋潤萬物,新草初長,遠看綠成一片,近看卻發現只有稀疏的綠色夾雜在其中,抒發了作者歡喜之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不愧為詩仙,儘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風破浪,建功立業,到達理想的彼岸。“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將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癲狂”“輕薄”來形容,後來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勢利小人的代名詞。

當時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此詩寄託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作者長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時節,偶然登山覓春,與山中僧人閒話,不知不覺在紛擾塵世中得到半日清閒。意境悠遠,渾然天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樸素直白的語言,意義惜別之情溢於言表,令人動容。

只是這些優美的詩句,只有中國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詩聯絡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融合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次,古詩很講究平仄,韻律,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有些詩本身就被用來彈唱,如樂府詩。古詩也很講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師”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十分傳神。若不懂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古漢語,是無法理解的。若將古詩翻譯成外文,則只能讓讀者知其大意,卻味同嚼蠟,無法領會古詩本身的魅力了。

古詩確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瑰寶,我們應將它不斷地傳承、發揚。

《家》讀書心得4

《橋下一家人》(美)納塔莉。薩維奇。卡爾森著。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作品。

在巴黎生活著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傍晚,當他返回住處時,發現自己的地盤兒居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子和一隻小狗給佔了。他既吃驚又生氣,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甚至替他們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媽媽照顧他們,而這三個孩子也早已把他當作自己親愛的爺爺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與此同時,他也深知孩子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家。為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為生。他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謀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家。

故事中用這個不完整,拼湊起來的特殊家庭,揭示愛的責任,我一口氣把他讀完了非常感人。

《家》讀書心得5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舊社會,家是一個惡魔、監獄、劊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徹底地反映了舊社會封建的醜惡面貌,使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遺憾。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毀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裡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裡,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裡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裡洋溢著愛!那麼就讓它作為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家》讀書心得6

書桌上的它,分外顯眼,那是我情有獨鍾的《千家詩》。就在這本書裡,我第一次覺得,詩歌是那樣的美好。

我輕翻書頁,步入了那個詩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蔭的柳樹,樹下乘涼的,會是陶淵明嗎?一襲白衣,一壺老酒,那月下獨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嗎?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張變法的,是王安石嗎?被貶後,獨坐小舟,借酒消愁的,會是蘇東坡嗎?竹林裡,獨自撫琴的,是王維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遠地瞧見,木門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戶那落寞的背影;“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春日午後遊走於花叢中的,不必說,定是程顥在欣賞風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錢塘湖邊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樣一個初春的日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吧;“天街月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千年前的唐宮,會有人知道那個宮女的心酸嗎;“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詩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靜靜地等待友人的到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朝的春節,也是像如今一般熱鬧非凡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瞭,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這樣在那詩歌的年代彳亍著,突然想起詩歌,對今日的我們,也是那樣的重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你準備浪費糧食的時候,就想想這句吧!農民種田,是多麼不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就是那辛勤的勞動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換來我們的幸福;“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不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嗎,孜孜不倦地教導著莘莘學子。

原來,詩歌,離我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詩歌見證了數千年的中國,無論是苦難,是輝煌,是滄桑,是淡泊,是熱鬧,詩歌的魅力,永遠是那樣的安靜。

生一爐薪火,泡一杯綠茶,讀一首詩歌,日子,就這麼靜了下來。

《家》讀書心得7

任何時間都只能是具體的實踐,教育家的成功實踐也只是一種具體時間方式的成功,受時間、空間和文化的約束,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備可重複性和可模仿性。我們需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是蘊涵在成功實踐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超越意識形態、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侷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侷限,照亮我們前行之路的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

教育實踐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生成效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具備改造現實教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我們創造新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為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文字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人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價值,從而建立應有的尊嚴和個性。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具有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社會的思想智慧和實踐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並頒佈了《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同意,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養人的尊嚴和個性,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基本價值所在。

馬克斯。範梅南:“教育教學要使學生有心靈和精神的‘驚喜’,有‘獲得’的驚喜和‘成功’的驚喜。”

學生在良好教育的橋樑和跳板上不斷體驗從“放棄過去的自己”到“建構新的自己”的痛苦,並收穫自我充實、自我提升的快樂,享受不斷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遠的幸福。

嚴格的教育不是家長或老師隨意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嚴格的教育是一種嚴肅的暗示,震撼心靈的教育。嚴格的教育還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理性是嚴格教育的標誌。缺乏理性的嚴格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你確信什麼,這個問題對於教師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條,甚至如宗教徒對他的上帝一樣確信無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沒有明確的信條,他們所做的幾乎就是保證每堂課顯性目標的達成,或者叫完成學科教學任務。一個人有怎樣的教育信仰,就會有怎樣的教育行為。信仰在心理上表現為對某種事物的仰慕和嚮往,在行動上則表現為以某種思想體系為準則去解釋和改造世界。沒有信仰、沒有嚮往,怎麼會有確信的思想、堅定的行動?教育者不確信自己向著偉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怎麼會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教育信仰?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人生課題。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問題,認識不一樣,教育就不一樣。孟子確信,人性向善;告子確信,人性本無善惡;荀子確信人性本惡。孟子確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張“存心養性”,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引導人反省自己、發現本心,後人稱之為教育的“內發說”。荀子確信人性本惡,所以主張“化性起偽”(意即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為),強調後天的人為作用,也就是後天對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張是隆禮重法,積累薰陶,即教育的“外鑠說”。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過“軸心時代”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指一個對全部人類文化史具有控制意義、提挈意義和動力意義的時代。以孟子、荀子為代表的稷下學宮和以“希臘三賢”為代表的雅典學院,都是軸心時代的標誌。

《家》讀書心得8

暑假裡,我拜讀了《走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的“盡義務”、“給予”、“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奉獻”思想,他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優秀人才”、“培養真正的人“、”我把心給了孩子們“等思想讓我在暑假裡時時反思自己兩年教書生活裡的點點滴滴。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通過遍遍閱讀,我一次次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的精神洗禮,接下來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 人是財富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優秀人才,“如果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那麼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全面發展的最高階段——不僅在創造物質財富方面,而且在創造精神財富方面,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優秀人才“。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接受並將無私的愛奉獻給每個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

我認為,在當今的大環境下,做到真正意義的“愛學生”,不摻雜任何雜念,這真的是一種教育理想。坦誠的說,我覺得我沒做到。我經常因為學生不良行為屢教不改而費解進而怒火沖天,經常因為學生一道題“百講不得其解”而憤怒。雖然多數時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大發雷霆,不去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但做到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不傷害他們和發自內心的愛他們,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兩種心理狀態所表現出來的直接行為哪怕是一個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會因為這些而對他們有條件反射的不喜歡。因為學習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協調,經常會做出讓人憤怒的事情。我覺得這樣真的不應該,其實這種憤怒正是對發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的表現。每個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變化,正在成長的孩子很容易被改變。“我們也曾經是孩子”這麼淺顯的道理,當我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被拋在了腦後。這就是與真正的“好教師”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還需要深刻的反思與“修煉”。

二、遊戲與休息篇

遊戲在兒童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遊戲既能給兒童帶來快樂,也能展現出兒童的`創造才能。沒有遊戲,兒童就沒有完滿的智力發展。孩子們在遊戲中邁上認識階梯的第一級,他們的智力生活受著美、故事、音樂、幻想、創作和遊戲的鼓舞。凡是激動了他們情感並因美而吸引了他們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記憶中。關於休息,一天中的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是一個人精神生活最為複雜的時間。使學生在學習和體力勞動以外的幾小時,充滿著活躍的、令人振奮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審美情感。兒童在休息時間的精神興趣越濃厚,那麼學習、上課時的腦力勞動便越能吸引他。而現在的兒童,每天滿滿的輔導班生活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只能說現在的孩子離休息與遊戲越來越遠了。

此書的開頭, “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恩呢該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值得我們每個年輕教師去領悟。

《家》讀書心得9

因為眼睛近視的原因,我平時很少看電視,但有一個節目我每期都看,爸爸媽媽還鼓勵我看呢!這就是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遠方的家”。這是一個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旅遊節目,每一期都介紹我國一個不同的地方,既有繁華的大都市,又有遙遠偏僻的鄉村小鎮;有神奇壯美的自然風光,也有歷史與現代的人文景觀;但我的最愛要數各個地方千奇百怪的特產和小吃。一想到這些美味佳餚,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

那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讓我印象很深,想一想吧,金黃的花海直到遠方,望也望不到邊,是多麼美妙的畫卷啊,成龍的一部電影還在這拍過外景,這就是位於我國雲南省羅平縣的油菜花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油菜花田,面積有四十萬畝呢,都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了。看完了花的美景別忘了嚐嚐當地布依族的“五色花米飯”哦!這花米飯是用不同的植物汁液染色做成的,有紅、黃、白、藍、紫五種顏色,所以取名叫五色花米飯,看上去就覺得很好吃,嘿,我的口水又出來了。唉!看了這些節目我知道了祖國各地有趣好玩的地方真是好多好多,地方特色的可口小吃更是數不勝數,我還記得大連的海蔘和海膽,寧靜神祕的瀘沽湖,江蘇南通的“長江三鮮”,是指鰣魚、刀魚、河豚魚三種味道特別鮮美的魚,我是最愛吃魚的,從小爸爸就說吃魚聰明。反正好地方好東西等等、等等太多了!

觀看這樣的電視節目,我可以學習很多地理、歷史知識,瞭解不同的風俗文化,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爸爸媽媽鼓勵我看的原因吧,祖國大地的美麗神奇讓我驚歎,豐饒的物產讓我心動,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走遍祖國的名山秀川,吃遍各地的風味美食!

《家》讀書心得10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著稱於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純潔姑娘的不幸命運。主人公苔絲是一位美麗的農家少女,因受東家少爺誘迫而失身懷孕。從此,這一恥辱的事實剝奪了她理解真正感情的權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遺棄。之後,萬般無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爺的懷抱,不料,就在這時她那有名無實的丈夫拖著病驅千里歸來,苦苦尋覓。苔絲為了自己真正的愛,毅然殺死同居的少爺,在與丈夫短暫歡聚後,走上了絞刑臺。

父親德伯的愚昧無知,對於金錢的貪婪推使苔絲跌下了社會的的深淵;而亞雷的邪惡無恥則將苔絲少女的所有完美夢想化為灰燼,促使她遇上了改變她人生的第三件事——與安璣·克萊相愛。而正是這個安璣·克萊,這個有著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終造成了苔絲的杯具。有人會說安璣·克萊才是真正該批判的人,但是無疑他生活在那個時代,他需要時間來釋放自己,不可忽視的是,安璣·克萊是愛苔絲的,至少那愛是真的,而不是像亞雷一樣,把苔絲當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認為苔絲的杯具就應是當時的時代所釀成的,或許在現代社會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對於像苔絲一樣的人來說,生存的機會就多了。合上書,我想鞭撻當時的社會,指責亞雷的無恥行徑,藐視安璣的懦弱,同情苔絲的悲慘遭遇。

《家》讀書心得11

這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篇小說,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蘊藏著苔絲的夢想和期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為了幸福的貴婦人,之後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感人的就是苔絲在忍無可忍的狀況下,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洩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最後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站,是她最後解脫的日子。苔絲在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或許她的命運本該這樣,在所謂貴族家庭後代光環的後面,她那不思進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兒嫁進豪門的媽媽,註定純潔的苔絲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絲,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學會保護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個處處留心的心眼,會讓你的人生更加順利。懂得愛護自己的人才會去創造財富,美化生活。

《家》讀書心得12

記得初次接觸巴金老先生寫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習回家,躺床上無聊,就開啟收音機,正好聽到音訊裡在讀《家》裡的一個片段。

當時第一個感覺,描述的是一個大家庭裡的故事。已過去六年了已不記得那一段是講什麼了,只記得好像是過年,公館裡的氣氛。事後,又聽老師講課涉及到一些些。這就為我以後讀這本書的興趣打下了基礎。

第一印象書中人物刻畫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間的描寫真實得讓我覺得身臨其境。於是泡書店時,就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它。

我讀書耐心不足,所以看書時,走馬觀花般讀完。在這期間,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讀完之後,心情依舊沉重,氣憤那個社會,那個家庭。同時,我又慶幸,這樣的社會已成為歷史。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

給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淚的女子命運。溫順馴良的梅表姐與覺新,因為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兒戲般拆散。終究沒能和真心相愛的覺新一起。後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去。

覺新的妻子瑞鈺,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說中哀命,這個善良貞靜的女子,在難產的呻吟最後,都沒能見上自己的丈夫一面。這是多麼悲傷。

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都只能流著淚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家》讀書心得13

《閱讀點燃智慧:馮德全早教方案2》是我國著名早期教育專家馮德全教授的經典成果之一。作者從嬰幼兒的認識特點和漢字的特色及閱讀的規律等方面,論證了早期認字閱讀的可能性,並從人才成長的角度論證了早期認字閱讀的必要性,有力地駁斥了“漢字落後論”“早期識字難”“識字影響智力發展”等種種傳統謬見,並提出了“生活遊戲是嬰幼兒早期識字閱讀的最佳課堂”等觀點。作者詳細介紹早期識字閱讀的原則和方法,並提供了早期識字閱讀各年齡段的教學說明及參考教材。本書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創新性,又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論證有力,例項豐富,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無論是對嬰幼兒的父母、老師還是教研究工作者來說,本書都是極其寶貴的“禮物”。

???書中的第二講“生活遊戲是嬰幼兒早期識字閱讀的新的里程碑”中說到嬰幼兒期的識字閱讀遠非只是目的,重要的是通過遊戲識字和習讀低幼讀物,催發智力和培養孩子的優良性格,給孩子插上騰飛的一翼。因此,在早期對孩子進行識字閱讀可促進孩子的個性品質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1.發展孩子的注意力

四五歲的孩子動則活躍,靜則專心,他們對故事、兒歌等極有興趣。所以,早期識字閱讀充分利用孩子的無意注意,及早鍛鍊他們的有意注意,經過早期識字閱讀誘導的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地發展起來。

2.鍛鍊孩子的觀察力

嬰幼兒看一個字與看一幅畫、一張郵票有同樣的興趣,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陌生的、新鮮的、奇特的。孩子這時的識字全憑影響,而兩歲後的孩子就能觀察、分析字形結構,學習比較和辨析了,孩子的觀察力就可得到鍛鍊。

3.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力實在集中注意和用心記住的活動中鍛煉出來的。孩子從小做識字遊戲,常常會得到讚揚和鼓勵,記憶人物不斷明確,記憶習慣就會很快養成,所以記憶效率大多就會直線上升,孩子的記憶力就會打得較好的培養。

4.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人的思維和想象是須臾不能離開語言的,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就是“思維流”。人一旦離開語言,思維和想象及其參與的行為就不存在了,那就無異於動物看待世界一樣。然而從高層的思維和想象的發展來看,對人影響最深的還是書面語言。因此,早期識字閱讀對促進嬰幼兒思維、想象的發展是最有明顯成效的。

5.陶冶優良性格並培養七愛書的情操

早期識字閱讀接觸最早的自然是兒童文學,而兒童文學作品中最不乏勤勞與懶惰、善良和邪惡、勇敢與怯懦、創造與保守等方面的動人形象和他們之間的鬥爭。這些形象對激發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全他們的人格益莫大焉。

6.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和習慣

只有具備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才能主動吸取前人的學識精華,提出問題並加以研究,解決問題並有所創新。這樣的個性品質最容易在早期閱讀和日後的廣泛閱讀中獲得發展,所以早期識字閱讀能教會孩子學習。

可以看到孩子經過早期識字閱讀後會受益匪淺,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重視孩子們的早期識字閱讀,不但要做好自己指導孩子進行早期閱讀,同時還要對家長做好孩子早期閱讀的指導工作。

《家》讀書心得14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兒童讀物《百家姓》,作者是北宋年間吳越錢塘地區的一位儒生,全書一共涉及到504個姓氏,以此排列,宋朝的皇帝姓趙,所以趙排在了第一位。《百家姓》裡從各姓的來源、名人、名事來演說他們的歷史和名人故事。比如說我爸爸姓謝,關於謝氏起源有3種說法:

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後代。

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

3、為他姓改為謝姓。

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主要以廣東、江西、湖南等分佈較多,約佔全部謝氏人口的36%,安徽的謝氏人口分佈相對較少,但我的家鄉有一個村子全部是謝氏家族,聽爸爸說,我們就是爸爸的爺爺輩從那裡遷來的,現在我們都還有聯絡呢。

謝姓歷史悠久,傑出人才不絕於史,從古到今出了不少名人呢。如古時候東晉的謝安,曾率領弟謝石、侄謝玄、子謝琰迎戰苻堅的百萬大軍,在淝水一戰中大獲全勝,使晉室贏得偏安於江左的機會,謝氏家族從此也成為東晉的高門世族;南朝詩人謝靈運開創了中國山水詩一派,世稱“大謝”,其後人謝朓,則為永明體作家中的代表詩人,世稱“小謝”,二人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等、當代有中國音樂人、歌手、詞曲唱作者、演員、老闆、商人、特效製作人、青年企業家、朝霆創始人的謝霆鋒;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的著名主持謝楠及著名的模特謝東娜等等許多名人。我們學校也有幾名謝姓的同學,想不到我們謝氏家族有那麼多傑出人物,我要以他們為榜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好好生活,要對得起自己的姓氏,不給自己的祖先丟臉,立志長大後為家族爭光,做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了《百家姓》,我感覺有了動力,有了奮鬥的目標,對自己的謝氏產生了自信和自豪。

《家》讀書心得15

今天我讀了一本獲得國際兒童文學小說大獎的小說——《橋下一家人》。

今天,我讀完了《橋下一家人》這本書,我非常感動。

這本書講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巴黎橫跨塞納河的大橋下住著有一個叫阿曼德老流浪漢,他在大橋下遇到了一個傲慢的女人和三個小孩,三個孩子讓阿曼德給他們當爺爺,請求他不要離開,阿曼德找到了家的溫暖,後來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看見了許多有趣的玩意,遇到許多離奇的事,他們一直生活在一起。我認為老流浪漢很偉大、很善良,因為當孩子們住在他的橋洞裡時,他不但不生氣,而且給他們東西吃。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媽媽的認可。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冬天的寒風吹不散一家人溫暖的愛,讓我深深地感到了家的溫暖。讓我們去體諒別人,在心中裝下別人,哪怕是鋼鐵也會被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