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活動總結 > 幼兒園開放日活動的總結

幼兒園開放日活動的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家長工作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工程,而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是確立家長的主體地位,提高家長的參與積極性,變幼兒園單向宣傳為雙向溝通,這樣才能使家庭教育真正發揮其教育功效。

幼兒園開放日活動的總結

一、首先,要善於發現家長的教育需求, 瞭解家長最關心、最困惑、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為了提高家長工作的有效性,我們通過《家長問卷》瞭解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難,分析家長的現實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有效的指導,因家長文化有差異,體現了明顯的層次性,針對這一點,我們先從整體上幫助家長確立科學育兒觀,然後對不同從此家長進行不同內容不同方式的指導。

二、採取靈活多變的制導方式吸引家長參與。教師要認真備課。計劃家長開放日的每一個細節、內容和教育理念。我們一改以往教師講家長聽的被動局面,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引導家長各抒己見,互相傾聽,逐漸形成自己的認識。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加強家園雙方溝通。組織家長開放日是讓家長全方位的瞭解幼兒園的工作。瞭解自己的孩子,讓家長通過參觀、觀摩、瞭解幼兒的各種行為表現,正確認識幼兒園的經驗教育,正確評價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長興趣,同時對家庭教育與幼兒園 教育配合也有了清楚的認識,另外我們還安排星期五為園長接待日,通過園長接待日,加強了幼兒園與家長的情感溝通並及時瞭解家長的心裡傾向,使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和管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總之,家長開放日的開展,不僅總強了家長的參與意識還提高了家園共育和諧一致,促進了教師觀念轉變能力的提高,並且為孩子提供了平臺,同時幼兒園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幼兒園保教工作總結:親子教育活動總結

人生沒有第二個童年。童年時期來得快,也去得快。成長中的孩子對於他目前的需要常是迫不及待的希望立刻得到,過些時候有些事就會顯得太晚了。若在童年時,未獲得充分的食物和良好的保育,他將無法面對未來我們所期望他接受的一切事物。若在他童年早期即缺乏正常發展個人的智力、生理以及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的機會,往後將難以彌補這份遺憾。這段他印象最深刻、最渴望學習以及已經準備好學習的時刻將不復重視。

(引自D. B. Bogaslawski (1975))隨著教育不斷髮展,我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0―3歲兒童的教育問題,2000年9月1日,全國第一部關於學前教育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學前教育條例》正式生效,將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齡從過去的3歲以上推倒了0歲。如何積極有效的開展0―3歲幼兒的早期教育,讓科學的早期教育走向千家萬戶是我們在開辦親子園中所面臨的難題。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家長們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著多元的思想,有的家長對孩子實施放任式教育,有的家長對孩子實施的是傳統教育。家長高控式的教育思想還不時地充斥著幼兒的一日生活。具體體現在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忽視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重幼兒身體保護,忽視幼兒心理是否快樂,重視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忽視孩子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以至於影響了孩子的社會交往、情緒情感的宣洩和體能等方面的發展。

面對中國的國情,0―3歲幼兒多在家庭裡看護,看護者的教育觀念、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技能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早期潛能開發。

通過兩年多的嘗試,使我們越發感受到只有更新家長教育觀念與家長共同攜手,才能將新的教育理念內化為行為後遷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使幼兒能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身心健康發展。於是,我們以如何做好家長工作為切入點,嘗試開展適合我園發展的親子教育模式。

親子教育是在一種真實情境下的示範式的參與指導,是實現活動與指導的融合。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相處,遇到具體問題,教師及時給予幫助。親子活動中家長既是活動的承載者又是活動的傳遞者,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正確的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並將觀念和方法融入到與孩子相處每一刻最終實現孩子健康和諧發展。這種發展是全面的,立體的,豐富的,實現這種發展是我們開展親子活動的根本目的。

策略一:做好親子教育的宣傳工作。

1、 召開親子家長會,向家長介紹親子活動的目的、意義、在活動中家長應承擔的角色以及需要家長配合和注意的事項等內容。另外,我們還將我園開展親子教育所走過的歷程和辦學特色向家長做了說明,懇求得到家長們的配合。

2、 有針對性發放宣傳資料和開展免費諮詢活動,使更多的人瞭解親子教育的重要性。

親子教育對社會來說是一件新名詞,開展、普及親子教育對於我們和家長來說是涉及的一個新的領域。於是,我們在眾多教育資訊中,篩選適合這個年齡段幼兒發展的資訊,利用製作園報的形式發放給家長,使家長有針對性的瞭解目前教育孩子所要了解的一些問題。另外,開展免費諮詢活動,可以是更多的家長了解親子教育是什麼,自己在親子教育中要承擔的責任等。

策略二:利用訪談形式瞭解家長教育觀念,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我們利用訪談的形式儘可能多的瞭解看護者在親子教育中的種種資訊,通過對35名幼兒看護者的瞭解,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困惑,並有針對性的制定指導策略,從而幫助家長儘快提高教養水平,為孩子終生教育的基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談到自己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如何處理時,我們的談話是這樣的:玉兒的媽媽說:“我先不理她,等她冷靜下來再給她講道理”。“她只有2歲,你跟她講道理,她能聽懂嗎”?“她能聽懂,能接受,我覺得比直接說她有效。你要當時訓她,她肯定特別寧,而且不接受,會哭鬧,非這樣不行。然後,我就先不理她或等過了這件事以後,我再給她慢慢講道理。”我說:“您這樣做特別好,對於孩子有一個等待,孩子有一個發洩,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講道理”。以上談話內容,幫助家長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哪些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增強家長科學育兒的信心。

策略三:開發家長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整合。

1、利用身邊的資源,用家長教育家長,用家長啟發家長。

如:一次,壯壯和媽媽玩串珠子的遊戲,媽媽在引導寶寶的過程中,利用遊戲的方法將這種玩具的玩法進行了變化,如:認識顏色、數量、數數、比較多少,使寶寶的興趣持續很長時間。這種一物多玩的引導方法體現了家長的先進教育理念。於是,在遊戲結束後,教師請這個家庭給全體家庭做了一次示範,使其他家長從中受到了啟發。

另外,發現問題,我們請家長參與討論,集思廣益。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孩子在交往中被打這個問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之間打鬧是正常現象,孩子哪有不捱打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捱打時家長應該及時制止,或幫助解決;還有的家長認為,要給孩子講道理等等。家長對於這種現象紛紛發表了看法,但並沒有看到孩子間打鬧原因何在。於是,老師幫助家長分析孩子間打鬧原因可能是:孩子語言發展晚於動作發展,孩子只能用爭搶或打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是孩子經常感受到成人在不滿意時用打鬧來宣洩情感等。教師與家長對於同一個問題說出了多種看法,幫助家長從生理、心理和環境、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使家長能從多種角度去看待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

2、手遞手主題經驗分享交流會

手遞手經驗分享交流活動的開展源於我在進行訪談時發現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許多優於我們的經驗,他們的經驗是通過自己的嘗試得到的並且是有效的,因此,我們想這種寶貴的經驗應介紹給更多的家長,這樣既可以調動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有可以彌補我們在教育中的不足。於是,我們將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有效事例記錄下來,如:有家長尊重孩子,與孩子能平等相處的,有如何培養孩子意志力方面的等,請他們分別介紹給所有親子園的家長,使他們在今後教育孩子方面能有所啟發和借鑑。另外,老師和家長們還針對一些共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如:當孩子任性怎麼辦?當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聽話是給孩子面子,還是給孩子面子等。家長們各抒己見,老師還針對如何培養情感智力,關注孩子情緒、情感的重要性做了闡述。活動結束後,家長們表示願意與教師共同探討教育中的一些問題,也願意共同分享科學育兒的經驗。

策略四: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教育環境。

1、 感受身邊處處是教育――遠足。

陳鶴琴老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於是,我們將環境創設的空間擴充套件到大自然中。我們定期帶幼兒去公園或社群去參觀,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摸、去看、去聞、去聽,用他們親身的體驗感受這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世界。在組織親子班的活動中,我們主動將早期親子教育送到社群,帶領親子班和託班的幼兒和家長到龍潭湖公園遠足。讓孩子和家長感受自然環境中的教育。同時,教師還有意識地幫助家長捕捉身邊的教育契機。如:在去公園的路上,教師發現樹根處長出一些小蘑菇,於是請孩子們觀察,並讓孩子們觀察蘑菇的形狀、請他們摸一摸有什麼感覺,這時家長還說:你看小蘑菇長得多向小傘呀?另外,到了公園後,一個叫多多的小朋友很想去看小鴨子,媽媽為我們小朋友帶了一些食物,來到湖邊和孩子們一起餵鴨子,臧老師邊餵鴨子請孩子學鴨子的叫聲,觀察鴨子的外形。來到岸上,老師請孩子一起學習小鴨子走路。(在石子的坡路上)等等。以上這兩個小案例是我們在計劃中沒有想到的,但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然發生了,教師便及時的捕捉教育契機,使家長和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我想教育活動的空間不僅要在固定地幼兒園內,要充分的挖掘環境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接受適合他的教育,同時也讓家長親身感受到身邊處處是教育。

2、感受身邊處處是教育――將日常生活中的養成教育融入其中。

在親子活動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在活動中,我們看到的多是家長的手,即使能夠看到孩子的手,也是在家長的手牽引下。這種現象令我們擔憂:孩子的手哪去了?孩子天生好動的手腳被家長畸形的教育理念捆住了。家長怕孩子失敗、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不行……諸多的擔憂使孩子健全的手萎縮了,以至於出現了孩子任性、膽小和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調整了親子活動的內容和指導策略,將日常生活中的養成教育融入到我們的親子活動中,並指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賞識自己的孩子,如何給孩子提供獲得成功和自信的機會。

在親子活動中,我發現蕭蕭媽媽的手始終拉著蕭蕭或抱著蕭蕭,我問媽媽:“您為什麼不讓蕭蕭自己動手做?”“我怕他做不好。再說,孩子那麼小,他也做不了呀?”聽了蕭蕭媽媽的話,我開始反思我們親子活動內容是否合理與全面,孩子自我認知、自理能力的培養同樣是我們親子活動不可忽視的內容。所以我們調整了週末親子班的活動時間,由原來1小時延長到2小時;活動內容增加了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如:搬小椅子,收放玩具,洗手、加餐等。我們通過這些活動指導家長解放孩子的小手,並通過這些活動讓家長髮現自己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賞識孩子。引導家長儘可能的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並能夠逐步認識到身邊處處是教育。

3、感受身邊處處是教育――立足本園實際,開展大帶小的主題活動。

在一次戶外活動的分散活動過程中,發生了這樣一個場面:呂瑩琨、蘇少鵬等幾個小朋友圍著親子班的一個文弱的小男孩兒說著什麼,我走過去一看,原來,呂瑩琨小朋友拿了一塊糖給了這個小男孩,然後,又要帶著他去玩滑梯。這時,小男孩的媽媽說:“俊俊,媽媽跟你一起玩兒吧。”只見俊俊抬頭看著媽媽,好象要說什麼。“您的孩子平時和誰在一起呀?”我問媽媽。“平時一般我帶他,很少和其他人在一起玩兒。我帶他來親子班就是想讓他開朗起來,他現在見生人就怕。”聽完俊俊媽媽的話,我連忙對她說:“俊俊看上去好象比較內向、膽小,您應該多讓他接觸更多的小夥伴,多與他人交往,現在不是很好的機會嗎?”“呂瑩琨、蘇少鵬你們幾個帶著小弟弟玩滑梯去吧,注意別碰著他。”這時,我們班的幾個小朋友帶著俊俊跑向了滑梯。在我的看護下,他們玩了兩次滑梯。看到了俊俊的表現,俊俊的媽媽也笑了。這件事引發了我們對家長參加親子班的目的進行訪談、篩選。在與家長的訪談中,76%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與夥伴交往。我園中一班的孩子們每天都會成為親子班孩子追寵的“夥伴”。這一現象,啟發了我們在親子活動中進行“大帶小”活動方式的嘗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在自然狀態下,更多的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家長認識到,孩子的交往夥伴是多元的,“同齡”夥伴是必要的,“大齡”夥伴也是必不可少的。

策略五:親子活動中的示範、指導更多的是指向家長。

親子活動中,加強了對家長和幼兒的隨機指導,及時將幼兒園和家庭中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做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遷移。使家長感受到親子教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它是隨時可見的,不需要家長多麼高深的理論知識,只需要一顆設身處地為幼兒著想的心。如在教育技能方面:教師在組織用小沙錘給音樂配節奏的活動時,教師在對家長的指導時很自然地告訴家長,回家後,可用小瓶子裝上豆子或米,然後在將瓶子封好就可以進行這個遊戲了。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縮短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使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學會舉一反三,靈活地處理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在培養孩子情感方面,教師會情緒飽滿的面對家長和孩子,當孩子取得點滴進步時會用語言、表情、擁抱等方式告訴孩子我們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同時對孩子確立自信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問題時,教師會主動幫助家長分析孩子可能存在的情緒問題或技能問題等。如:孩子在玩搭積木時,孩子可能會反覆搭高、推倒,搭高、推倒,面對這種現象,家長會認為孩子在搞破壞,其實,孩子是對推這個動作感興趣,在反覆搭高、推倒這個動作中發現、感受一些變化等。

總之,在親子教育的探索過程中,我們通過不同形式為家長和寶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環境和和諧的心理環境以及家長經驗交流的機會。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感受到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對開展親子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它對於培養“根”的事業不但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而且也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 marrina 編輯

幼兒園大班工作總結――美術特色活動

本學期,大班的美術特色教學活動以發展幼兒手部的細小肌肉為主要目的,鍛鍊孩子們使用細膩的繪畫技法,在畫種上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變化,現總結如下:

作業活動

1、 進行教學活動共記十六課時,線描畫成為本次教學活動的主題。利用細膩的筆法和豐富的想象,一幅幅線條清晰、佈局新異的畫面出現在每個孩子的筆端。

2、 畫種的增加。由原來較為單一的塗色練習、水彩蠟筆畫拓展為多主題、多畫種,使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

3、豐富的色彩感受。在原有認識24色的基礎上,學習認識並使用更多的中間色。

4、繪畫技法的加強。畫面的底色裝飾更加多種多樣,圖案的設計也有了自己獨特的個性。針對大班

幼兒善於運用各種圖案和色彩的特點,加強線描畫的學習和練習,讓幼兒能夠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新穎設計。

作品展示

1、 一年一度的迎“元旦”幼兒繪畫作品展示。在這樣的時候,給予每一個孩子同等的表現機會。將他們所有的作品進行編輯、組合,和他們一起挑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佈置到畫展之中。

2、 為展現大班幼兒對於圖案、色彩的細緻的運用能力,特別設計了一幅長卷組畫――《動物樂園》。

大班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提高了,他們在裝點自己的圖畫的同時也裝點了自己的心靈,細膩、細緻的筆觸,描繪出人小心不小的志向,從每一點、每一滴、每一筆、每一劃中走出自己快樂的、自信的每一步!

幼兒園教研活動總結: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材料投放的研究報告

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材料投放的研究報告

嘉興市巨集興幼兒園 課題組 許樂平(執筆)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 “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還要求我們“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誠然,21世紀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類競爭也日趨激烈,不斷地發展與提高幼兒的思維已成為培養幼兒適應未來社會的一條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徑。而幼兒數學教育對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尤其是早期智力開發,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特殊的意義,因此受到幼兒教育機構與幼兒家長的普遍重視。皮亞傑的兒童發展理論說明,幼兒學習數學是通過對事物的反覆操作,從中抽象出事物的“數”、“形”、“序”等結構關係。眾多實踐也證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質支柱,為幼兒設計提供適宜的數學活動材料,對發展幼兒的思維尤為重要。

在傳統的幼兒數學教育模式中,教師習慣於直觀形象的演示與講解,幼兒習慣於被動地觀摩與接受,這樣做雖然重視幼兒思維形象性,卻忽視了幼兒在獲得數學知識時思維動作的獨特作用,忽視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因而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的學習,但並不能使幼兒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增進智慧。要提高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質量,打破傳統模式勢在必行。為此,我園從改革教學方法入手,在課堂、區域等活動中創造機會投入材料,讓幼兒參與操作,讓原本抽象、深奧、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美麗、形象,讓幼兒喜歡數學,親近數學,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二、研究物件

本園大班、中班、小班幼兒共計180名

三、研究的策略

(一) 研究的原則

1、 目標性原則

投放材料的合適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幼兒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

些方面的發展。因此,只有把教育意圖和要求融入材料之中,才能使之更好地為教育目標服務,發揮最大的功效。如我們用透明的冷飲盒製成了一個搖搖盒,然後準備設計兩個六面均為數字的骰子放在搖搖盒中,使之兩兩相和湊成指定的數字。那麼,骰子的六個面究竟應怎樣分配,才最有利於操作呢?以鞏固5以內數的組成及其分合關係為例,如果骰子上的數字為1~6,則兩兩相合的數字常常超過5。如果我們將四面的數字定為1~4,其餘的兩面數仍在1~4中選擇,那麼數字1能與1~4中任一數合成5以內數,數字2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合成概率,為此我們將六面數字分別確定為1、1、2、2、3、4。這一材料的投放因其組成方式的不確定性而增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活動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2、 趣味性原則

根據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色彩鮮豔、可以變化的事物較易引起幼

兒的興趣),我們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標時設計、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樣,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滿足幼兒反覆練習操作的需要。如幼兒玩“搖搖盒”做加法的過程就充滿趣味性,因為搖出的數字各不相同,所以幼兒能饒有興趣地做自己搖出的題。又如,為了增強加減法練習的趣味性,我們根據幼兒喜愛拼板遊戲的特點,設計了難度不同的智力拼板,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玩耍中得到了發展,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3、層次性原則

幼兒的發展是有個體差異的,投放的材料也應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操

作需要。教師按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多種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難度的材料,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速度選擇,逐步達到發展目標。對於同一目標內容,材料的難度也應有層次差異。以滿足每一個幼兒的需要,開發每一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4.自主性原則

相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我們更應注意幼兒思維發展的主動性、自主性的

培養。數學活動中要多為幼兒提供投放不同花樣、不同型別的操作材料,並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由結伴和獨立思考、獨立操作。如;我們在“搖搖盒”這一遊戲中,投放了可以表示方向的骰子、瓶蓋、雙面鈕釦等。讓幼兒在對各種材料操作後能按自己的意願編題、算題,充分滿足了自己的需要,發揮了其主動性,思維非常活躍。

(二) 研究的方法

1、 文獻法

查閱94年以來幼教雜誌關於數教育方面的資料,瞭解最新研究動態,吸

取其中有價值的東西,為我園課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鑑。

2、 行動研究法

在“探索數教育模式”的思想指導下,對材料投放過程中的教育管理工作、

幼兒發展等方面進行診斷、提出問題、加以討論、擬定具體的計劃、行動、評價總結,在評價總結的基礎上再次開展診斷等一系列步驟,形成一個反饋迴圈的體系,使我園的研究系統不斷地處於一個動態的發展之中。

3 測查法

①、設計前測試卷,測查小、中、大班幼兒在數學習方面的發展情況,為課題的開展奠定基礎。

②、設計後測試卷,測查小、中、大班幼兒在數學習方面的發展情況,瞭解課題研究的效果。

4 討論法

凡是在課題中遇到的問題,都充分讓教師們去討論,鼓勵教師發表自己不同的

認識和看法。大到課題計劃的制定、實施任務的分配、獎懲辦法,小到一個教案的設計、個別幼兒的教育方式,都經常採用討論方法。

5 案例分析法

選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對案例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

進行具體細緻的剖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提出改進的方式方法,促使教師將教育觀念轉化為有效的教育行為。

四、課題的實施

我園對《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中材料投放的研究》進行深入的、可操作性強的研究,為使該課題再進行分解,不斷地融入其他相關的課題,並使課題的研究更加深入化、細緻化,在這兩年中,我們重點落實了以下幾個步驟。

1、層層落實,保證課題研究

我園成立由園長負責,骨幹教師為核心的課題研究小組,按課題組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研究方案,及時調整課程,保證時間進行實踐探索,堅持每月召開兩次課題研究會議,每週進行課堂實錄和現場實錄,在會議中,人人發表見解,個個出謀劃策。充分啟迪了眾人智慧,讓大家出主意、想辦法,使研究工作紮紮實實地展開。

2、為幼兒投放多元化的活動材料

①全面性。幼兒的發展是有個體差異的,教師應該正確的觀察、評估每一位幼兒的發展現狀,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提供不同難度的數學活動材料,以滿足每一個幼兒的需要,開發每一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如在複習10以內的加減法中,我們提供給幼兒木珠、鈕釦、圖形片、貝殼、乾果等,讓幼兒自選自用,根據選用物品的大小、顏色、形狀等自編加減法題目,②多效性。我們還設了轉盤、拼圖、下棋、釣魚等多效性的遊戲,可讓幼兒分類、排序、配對、比多少,鼓勵幼兒用語言描述操作結果,交流各自的操作方式,獲得多方面的發展。③層次性,通過玩相同或不同的遊戲,操作不同的材料,幼兒會發現操作結果有時相同,有時則不同,我們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則還可作進一步的探索以此激發幼兒思考,尋找其中的“奧妙”。④安全性。我們所投放的材料合乎有關衛生標準和要求,易於清洗和消毒,不易汙染,不含毒性。

3、 為幼兒投放動態性的材料

首先,不同年齡的幼兒發展水平不同,相同年齡的幼兒發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

在現實中,教師往往注重兩頭,即發展較好或較弱的幼兒,而視中間的那一部分幼兒.為了真正做到因村施教,我們讓中等偏強的幼兒比較兩個不同質地的物體,讓中等偏弱的幼兒比較兩個不同質地的物體,以滿足他們不同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幫助中等偏弱的幼兒獲得成功。其次,動態性的材料投放也要作出調整和補充。如對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可提供一些用於比較多少、1和許多、分類等聯絡生活實際的簡單材料。隨著學習的深入,可以由淺入深地投放有利於培養多維度思維的材料,讓幼兒饒有興趣地、循序漸進地獲得發展。再有,。我們還提倡讓幼兒利用廢舊物品製作、更新材料,並按實際需要在自然環境中尋找、蒐集適合本階段學習目標的各種材料。讓幼兒參與投放材料,既能鞏固幼兒的數學知識,又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

4.為幼兒投放有美感的材料

提供富有美感的材料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具體、有趣,使幼兒願意

走近數學、喜歡數學,在數學王國中流戀忘返。如:水、沙、石子、樹葉、果子、豆子、繩子等無不滲透著美的意味,幼兒在擺弄這些材料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許多數學經驗。更能盡情地“玩”,較少有顧慮,更有利於積極探索。然而,材料的投放要儘量考慮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如,幼兒會將三個內切的圓想象為氣球、肥皂泡、貝殼、孔雀羽毛、彈簧、麵包、井、海螺等。,這些影象是培養幼兒想象力的極好材料,它使數學變得形象、有趣。

5、積極創設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數學教育氛圍

首先,我們在幼兒園環境佈置時有計劃、有目的地將數、形、序溶入其中,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用美麗多彩的圖案表現出來,使數學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誘發幼兒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幼兒園的走廊上的美麗圖案是用幾何圖形拼合而成的,老師在佈置環境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活動材料,使幼兒有意地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其次,在區域活動中,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兒在與操作材料的接觸中瞭解各種材料的特徵,形成數、形、時空等概念。如:幫助幼兒複習相鄰數,我們設計了遊戲“美麗的花園,並提供標有數學的花樣和花瓣,讓幼兒自由地拼拼、講講、議議,為幼兒對新事物的嘗試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再有,在日常生活以各種活動中滲透數學活動材料,使幼兒在一日活動中隨機地感知到數學的存在,數學的美麗和數學的有用。

五、課題研究的成效

兩年的課題研究,使我們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基本完成了預期的研究目標。

(一)幼兒的發展變化

1、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品質的發展

發展幼兒思維能力有多種途徑,但是我們發現在數學活動中為幼兒設計、提供適宜的數學活動材料是發展幼兒思維能力,尤其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一條重要的有效的途徑,具有其它學科所無法取代的特殊作用。

①、 激發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

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意所投入的材料與幼兒的操作實踐活動,真正地把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孩子的需要。如:在大班學習“8”的組成中,教師事先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大花園,還為每個幼兒準備了花壇,然後讓幼兒來種花,種兩種不同顏色的花,以此來理解“8”的分合。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注意力集中,情緒愉快,無拘無束地邊種花邊與同伴討論著各種不同的操作結果,能力強的幼兒還主動幫助能力差的,最後由孩子自己將“8”的分合公佈在黑板上。就這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掌握了“8”的組成,脫離了老師的演示、講解,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

表1 大班“數的知識”測試成績比較

專案

內容

摸底測查

(10以內的數數)

第一次測查

(10以內的數數)

第二次測查

(各種感官感知10以內的數量)

名稱

正確率

%

解題快人數

正確率

%

解題快人數

正確率%

解題快人數

前測

60%

10

85%

16

95%

17

後測

65%

12

85%

14

85%

15

摸底測查的資料表明,課題開展前後在正確率、解題速度上的測試成績,差異不顯著,隨著實驗的進行(如表1可見),在第一次測查結束時,情況正逐漸發生變化,雖說差異還沒達到顯著水平,但在正確率上開展課題後解題速度略快。到了第二次測查時,雖然正確率差異沒有達到顯著狀態,但從縱向看開展課題後幼兒的正確率、解題速度提高明顯,這表明幼兒的思維精確性、靈活性得到更多的改善,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也得到良好的發展。

②、 發展了幼兒思維的探索性和邏輯性。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教師

的目標是通過所創設的環境,引導幼兒自己努力探索,促使他們去主動地看、主動地做、主動地想。如玩角色遊戲“開商店”時,老師發現商店裡無“顧客”,“營業員”也無所事事,便以顧客的身份進入遊戲,與“營業員”交流:“店裡的貨物怎麼樣擺才能更整齊呢?”於是“營業員”便開始分類擺放貨物。接著“顧客”又說:“我想買5塊肥皂、7把牙刷、3條毛巾、10支鉛筆、,你們店裡的貨夠嗎?”“營業員”將數學記在紙上後開始清點貨物。最後,“顧客”付了款,買賣成交。以上游戲中“顧客”將要求巧妙地和數學內容相結合,使幼兒分類、點數、比較、排序、運算的能力得到運用。如:

表2 開展課題前與開展課題後“排序”測試成績比較

專案

幼兒園教研活動總結:從形入手數形結合幼兒園數學模式之探索研究報告

從形入手 數形結合幼兒園數學模式之探索研究報告

嘉興市巨集興幼兒園課題組 執筆:張京南 金穎芬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急劇變化和經濟迅猛發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必須從現存的各種問題出發,尋找最佳的教育模式,以適應社會變革和經濟的發展。幼兒園數學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的要接受挑戰。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小學化教學的傾向,幼兒數學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思想方法,過分重視數學的抽象性、邏輯性,卻使數學自成體系,而忽視了數學與兒童關係的建立,結果造成數學教育的內容籠雜、單調且重複性強。致使幼兒獲得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幼兒從一開始接觸數學,就學會死記硬背,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甚至產生畏懼與厭煩。因此,探索新的幼兒園數學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新頒佈的《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顯而易見,數教育的目標與任務不是為了讓幼兒獲得有限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幼兒在掌握初淺知識的過程中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已有知識嘗試去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發展思維(特別是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實踐證明對幼兒來說,通過數學啟蒙教育獲得的知識是很有限,但是思維的培養和訓練,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對其今後的學習和成長卻是終身有益的。

其實,世界是變化萬千,繽紛多姿的,而形態各異的萬物又是由形形色色的圖形構成的。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幼兒無時無刻不與圖形打交道,從早晨睜開眼看到的門窗、書桌,到大街上的圓柱、稜臺,天空中形如火球的太陽,以及造型千姿百態的各類建築,天地之間無處不充滿著圖形,可以說,幼兒生活的世界是圖形的世界。千變萬化的圖形構成幼兒的居住、生活和活動的空間,幼兒對圖形是不陌生的。因此,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變“抽象”數學為“形象”數學,把較為抽象的數方面知識與較為形象的形方面知識統一起來,是有利於幼兒學習、理解數學的,同時更有利於幼兒思維的發展。為此,大量事實證明我對幼兒園數學教學模式探索的改革將是可能,也是可行,且是有用的。

二、 課題的界定

數學是由兩個概念構成的,一個是數,一個是形,數抽象,形直觀。數學就像一棵大樹,它是從數和形這兩類基本東西里生長出來的並能長出千奇百怪的分枝和花朵。數形結合是抽象與直觀、思維與感知的結合。

“數形結合”是本課題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是指把幾何圖形作為數學學習的一種操作材料,讓幼兒在發現圖形的各種規律中瞭解數學的初淺知識。它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指直接的數形結合。把圖形作為數學學習的操作材料,在擺弄、玩耍、遊戲中感知數學的存在與有用。第二層次指間接的數形結合。這種結合是指在幼兒掌握數的初淺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時間、空間,各種數學規律的高一層次教學活動。如:加法交換律,認識時鐘等內容。

“從形入手 數形結合 ” 它是抽象與直觀,思維與感知的結合。即指:抓住數學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邏輯性、抽象性,以各種美麗的圖形方式匯入數教育。在感知幾何圖形內在數形關係的基礎上,通過兩者之間的巧妙融合、巧妙滲透讓幼兒在主動探索與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數形結合以及自身的內部機制理解和掌握數概念。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

“從形入手 數形結合幼兒園數學模式”是指:在皮亞傑認知理論和新《綱要》思想的指導下,將“從形入手 數形結合”的思想,作為制定教育計劃的基礎,並用以處理各種數學學習要素之間的關係,逐步建構生成內容與預設內容相結合的,並能適應幼兒思維和能力發展的幼兒數學教育新模式。

三、 課題研究的基本框架(目標、內容等)

由於“從形入手 數形結合幼兒園數學模式之探索”課題研究的範圍比較大,為了能對此課題進行深入的、可操作性的、富有實效的研究,採用總課題分解、帶動子課題運轉模式,2001年9月子課題“數學教育活動中材料投放的研究”在秀城區裡立項,逐步形成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框架(附表格),使課題研究日趨完善。

指導思想

通過數學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

研究目標

讓幼兒在探索形的規律中,認識與走近數,從而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學習興趣

確立幼兒在數學學習中主體地位

在感知幾何圖形的和諧、美麗、神奇中,體驗數學世界的抽象美。在數形相互作用與巧妙融合下,掌握一些初淺的數學知識

讓幼兒從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將學到的數學運用在生活中

培養幼兒觀察、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幼兒,促進每個幼兒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培養幼兒正確使用數學活動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研究策略

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內容是對幼兒數學素質的要求

研究內容

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研究如何將從形入手、數形分離的教學模式轉化為從形入手、數形結合新的教學模式

強調環境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價值意義

藉助直觀的形,結合抽象的數,把數與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幼兒感受幾何圖形的和諧、美麗,數學的抽象美,在有趣、奇妙的想象中進入數學領域,獲得有關數方面的粗淺知識

讓幼兒在生活中、活動中主動學習數學

通過評價瞭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創造適合幼兒發展的數學教育

培養幼兒在學習中主動探索,積極思考,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四、 研究物件

本園小、中、大班幼兒共105名。

五、 研究的方法

(一) 觀察法

教師通過直接的觀察,蒐集日常生活或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現象或資料,瞭解幼兒的心理變化,確定研究目標、內容、過程等。如:幼兒在自由擺放圖形時,觀察幼兒的擺放規律、動作、表情、語言、過程、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確定教育措施,為課題開展積累第一手感性材料,是我們開展課題研究的起點。

(二) 調查法

為切實瞭解幼兒的發展現狀與幼兒的數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在課題研究初期我們就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自行設計了包括幼兒數、量、形、時間、空間等方面內容的“幼兒數學教學情況調查表”,根據調查結果逐步形成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研究方案。在每學期末,採用情景調查與試卷調查的方法,檢驗科研成效。

(三) 行動研究法

是教師們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某個具體問題時,一起探尋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根據課題目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施行方案→評價問題解決的情況→再次發現問題……迴圈反覆,直至問題得到滿意的解決。如:在中班的課題開展過程中,由於教師過於注重幼兒的操作擺弄,而忽視了幼兒之間的交流、思考和教師的適時指導,使操作過程成為了一種無目的的行為。課題組通過反覆的研究、討論,從而提出了正式教學與非正式教學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師的角色遷移的新理念。

(四) 質的研究法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家庭環境,這種特定的、生物的和社會文化氛圍,導致不同幼兒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此項方法主要是根據不同幼兒的發展狀況,對數學能力超常與數學學習困難的幼兒進行重點的、內在的、長期的研究,形成特殊幼兒的研究策略。

六、 課題的實施

(一) 學習理解《綱要》,建立目標、評價體系

新頒佈的《幼兒園指導綱要》中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沒有將數學領域單列,而是放在科學領域之中,並明確指出:“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有力的說明了數學教育必須以科學的事實為依據,幼兒只有處於自主和主動的狀態下,通過對物體的操作,知識的建構才有可能。

課題組成員通過多次反覆的學習和研究,使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根本的轉變,逐步明確了幼兒數教育研究的重點是:從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到主動建構為主的學習,從符號為主的學習到實際意義為主的學習,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理解數學、學習數學,使圖形成為科學探究的工具。逐步確立了以培養幼兒的興趣、態度、能力、習慣等內容為重點的研究目標,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多元化、多樣化、個別化,關注幼兒內在變化和情感體驗的描述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二) 探究教學模式,選擇適宜內容,體現全新觀念

1、教學計劃的探究

依據新《綱要》的精神和幼兒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本園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是本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我們首先把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美麗的圖形當作幼兒數學學習的“領路人”,運用欣賞、講述、尋找、遊戲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幼兒認識圖形,感知圖形。也就是幼兒數學教育的起點不再是學科知識的起點“1”(1和許多),而是從現實生活中事物各種形狀的認識、擺弄、拼搭過渡到對數的認識,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幼兒在直觀的觀察、操作中進行歸納,發現規律。其次是在圖形的擺弄中運用集合、對應等方法發現物體的多少,並將物體進行分類、排序。最後才過渡到數的理解以及時間、空間、方位等方面的內容。形成了相互聯絡、層層遞進的數學教學新模式(計劃)。(見圖表)

570) h=570;" border=undefined>

2、教學內容的探究

內容是實現目標的載體,為此我們從幼兒身心特點和學科的特殊性入手,注重內容的生活性、豐富性、啟發性、連貫性,從興趣入手,選擇有探索慾望的教學內容,真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如:在集合的教育中運用動物的特性開展“找一夥”的活動;在加減運算中運用“乘汽車”“逛超市”等教育內容,通過物品的買賣來學習加減運算;在數的組成中運用“分餅乾”、“找朋友”等遊戲進行。

當然在內容的選擇時我們還遵循“最近發展區”的原則,讓幼兒“跳一跳,摸得到”,每一次活動中我們都給幼兒一定的發展空間,讓知識得到有效的內化。體驗學習的樂趣,逐步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3、過程的探究

為了培養二十一世紀能生存、發展、合作,具有競爭力人,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由教師教→幼兒學的單一傳導過程,變為教師←→幼兒雙向互動及多向互動的過程。(如圖)

570) h=570;" border=undefined>

日常教學中,教師時刻觀察、注意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調整和重新安排材料的依據,同時也在時刻思考如何在最恰當的時候建議幼兒在更高一層次上運用材料或教給幼兒一些能夠接受的數概念,還經常主動地與一些發展水平較高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一起活動,教給前者一些更高水平的遊戲規則,讓他們帶動其他幼兒,給予後者必要的幫助,使他們能跟上其他幼兒。在幼兒之間發生爭執時,教師又是活動的協調者,以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解決相互間的矛盾。使教師、幼兒、材料、環境都互動起來。

(三) 採用多種手段,發展幼兒的思維

1、豐富的環境,為幼兒的思維發展創設外部條件

中國古代曾有人用“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來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是隱性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對幼兒來說,幼兒園的一切包括人、事、物、時間、空間等都是構成幼兒發展的重要內容。為了讓幼兒切實感受到圖形的美麗、神奇,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首先從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進行了探索。

(1)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的創設其實是教育思想、教育概念和教育價值的物化。幼兒對美麗的、生動的物體會產生極大的興趣。依據這一特點,我們在環境佈置中,力求做到色彩鮮豔、形象生動。如給幾何圖形、數字按上五官、手腳,將他們擬人畫。(如圖)

570) h=570;" border=undefined>

另外在既注重環境美化裝飾功能的同時,我們更注重環境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走廊、樓梯、過道、轉角、操場等處繪製了各種可供幼兒參與、遊戲的神態不同、造型各異的動物、人物、迷宮圖、格子布和一些抽象的組合畫,讓幼兒自己即可欣賞,又可分類、排序、比較多少,還能發現、思考數學的韻味。如:大

班走廊上的五個不同大小的內切圓(圖1)

570) h=570;" border=undefined>

給孩子無限的遐想,他們說是花、孔雀羽毛、貝殼、草帽、麵包、眼珠、彩虹、海螺……還有操場上老師自行設計的各種格子布更是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如圖2),他們在一起跳跳、玩玩、講講、議議,到處是孩子們快樂的身影。

在活動室中還設定便於幼兒存放各類操作材料的矮櫃,塑料筐和大量便於幼兒操作的圖形卡片、數字卡片、貝殼、鈕釦、記錄紙、鉛筆、蠟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並把活動室的牆留給孩子,使一幅幅雖稚嫩,但富有想象和創造的圖形組合畫給孩子以無窮的動力,讓孩子真實的感受到圖形世界的美麗和神奇。

(2)心理環境

我們在注重創設物質環境的基礎上,還及時將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結合起來。一是教師常常以夥伴的身份與幼兒一起玩,如:跳格子布,走圖形迷宮、拼搭組合等,形成一種寬鬆的民主的氣氛。二是活動中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度,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由想象,甚至做出決定。當發現幼兒遇到問題自已想辦法解決或表現出興趣時,及時給予讚賞和鼓勵。三是平日裡常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討論的方式指導孩子,使幼兒的思維處於輕鬆活躍的狀態,提高了幼兒探索和創新的可能性。

2、激發興趣,為幼兒的思維發展增強內部動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前兒童思維總是伴隨著活動興趣的產生,發展變化而同步進行。科學家發現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既可受活動興趣因素的激勵獲得超常發揮。也可因活動興趣的喪失而產生失常表現。所以,激發興趣就成了數教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師所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孩子的興趣主要是通過材料的操作與擺弄;數學美的欣賞;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激發的。為此我們首先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幼兒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收集操作材料)。其次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在操作材料的擺弄中引導幼兒欣賞數學的科學美、抽象美和創造美。最後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在容量和守恆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就從孩子在玩沙時爭搶的兩個不同大小的桶想到的,孩子們通過“水、沙、米”的科學小實驗不僅理解了容量的大小與容積的關係和物體守恆的道理,而且還獲得了測量的方法,極大的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幼兒在生活中舉一反三,不斷的發現與發展。

因此,興趣是學前兒童數學思維的調控器。在課題進行中,我們正是抓住了興趣這一思維調控器,使“從形入手 數形結合”的教學模式大放異彩,達到發展幼兒思維,提高認知能力,增強內部動力的功效。

3、鼓勵操作,為幼兒思維的發展提供可能

皮亞傑曾經說過:“數學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質的,他的發生、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的一系列階段,而其最初的來源是一些十分具體的行動”。可見,數學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於物體的一系列動作的協調,同時在心理上建立相應的協調聯絡。因此,兒童只有通過摸、畫、剪、拼、排、貼等操作活動,讓數學變成看得見、摸得著,並受幼兒喜愛的活動。

為使操作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從數學學科本身固有的特點出發,以《綱要》的理論為依據,邊實際邊總結,提出以下幾條教學原則:

(1) 條件性原則:指在幼兒操作探索過程中具備的條件①為每位幼兒提供人手一份的村料。②給予幼兒充分的操作時間和空間。③允許幼兒有同伴間交流的機會。

(2) 目的性原則。在幼兒操作擺放圖形或實物的過程中,教師都應明確活動的目的。一是通過圖形“力”的作用,發現問題,初步體驗到某些概念的內涵或運算規律,二是有目的的讓幼兒用語言表述動作的結果,三是引導幼兒討論操作結果,使目標有效達成。

六一兒童節活動總結

為了能讓幼兒度過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節日,我園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來歡慶六.一。活動內容包括親子游戲、幼兒及家長作品展、家庭卡啦OK賽、才藝展示、水果拼盤和愛心驛站等一系列的活動來讓小朋友和家長們感覺到節日的來臨,共同分享到節日的歡樂。

我班在開展慶六一活動的過程中除了積極配合園組織的一些活動外,年級組也特意安排制訂了一週的慶六一課程活動設計,想借此進一步地烘托節日的氣氛,讓他們對兒童節也有能夠初步的認識,知道這個節日是屬於他們獨有的節日。對於我們小班的小朋友來說,這個六一兒童節帶給他們的意義又是相當與眾不同,因為這畢竟是我們小班小朋友兒童時期所經歷的第一個兒童節。因此我們要加倍利用好這樣的一個機會,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給他們帶來某種程度上啟發教育和感情因素的影響。

在整個慶六一活動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工作中的失誤和不足,其一,活動的準備工作還做的不是很到位,顯得有些倉促,一些細枝末節還考慮的不成熟,以至於在活動過程就會出現過多的差錯,多多少少會造成一點負面影響。其二,教師之間的銜接配合做的不夠,責任工作過於分明,缺乏團結的凝聚力。

當然也不完全沒有成功之處,活動的過程中家長的心態是比較積極的,非常樂意主動地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同時我們也積累到了一些組織活動的經驗,學會看到了我們的不足和我們的弱點,但我們不視它為缺憾,而把它看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人總是在不足中慢慢學會成長的,從而讓自己不斷完善成熟起來。我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做的更加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