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2篇)

《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鳥朝鳳》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2篇)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

“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是焦家班班主焦三爺在電影《百鳥朝鳳》中一句發自肺腑的感慨。

嗩吶,也是焦三爺奮鬥了一輩子的事業,或者在他心裡,這不是事業,這是一份手藝,一份傳承。整部影片中,焦三爺提到很多次他的師父,師爺,師爺的師爺。我認為,這正是他表現出來的對嗩吶的摯愛,對這份手藝的驕自豪、驕傲。

他們稱呼演奏嗩吶的人為嗩吶匠人,匠人,就是將一件事做了一輩子的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遊天鳴跟著焦三爺學吹嗩吶。天鳴的天分不高,也沒有通過焦三爺安排的考核,最開始焦三爺甚至不願意收他為徒。但是在天鳴的父親因為腳滑摔倒導致頭部摔破時,天鳴邊心疼的掉淚邊給父親擦拭受傷的頭部時,焦三爺收下了天鳴,同意天鳴跟著自己學習嗩吶技藝。在最開始的兩個月,天鳴天天拿著蘆葦杆在河邊吸河水。學習嗩吶的過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在嗩吶這份技藝裡,最高的成就就是吹奏“百鳥朝鳳”,天鳴想學,天分更高的師弟藍玉也想學,終於在傳承日,焦三爺允諾天鳴,將教導天鳴吹奏“百鳥朝鳳”。並將焦家班改名為遊家班傳承給天鳴。

影片的後半部分,由於外來洋文化的入侵,老百姓家的紅白喜事更傾向於請樂隊演奏,不願意再請“土老帽”的嗩吶,遊天鳴的遊家班沒有經濟來源,師兄弟們紛紛出走,遠離農村,前往城市打工,只為養家餬口。只有遊天鳴自己支撐著搖搖欲墜的遊家班。

此時,焦三爺在萬分心痛的情況下,親自出山,這場演奏中,焦三爺拖著肺癌晚期的身體吹奏“百鳥朝鳳”,當焦三爺的鮮血通過嗩吶的喇叭低落時,我想,那時的遊天鳴更加堅定了要將嗩吶事業堅定不移走下去的決心。

即使在西安的牆角下,看到吹著嗩吶的老人在乞討時,他也沒有動搖過將嗩吶事業堅持下去的心。在那個不太願意接受嗩吶這種土樂器的年代,在洋文化不斷入侵的年代,堅持著連身邊人都不再支援的事業,遊天鳴心裡是苦澀的,但是又是堅定的,因為這是他摯愛的樂器,這是他熱愛的事業,這也是他對離世的師父的承諾。

匠人精神,就是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對專業的專注精神。

匠人精神並不是舶來品,《莊子》中就有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問:“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回答說,他憑精神和牛的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體本來的構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十九年了,他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

廚師還說: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霍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達到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

焦三爺,是一個匠人;

遊天鳴,也是一個匠人;

他們將自己熱愛的事業,摯愛的樂器深刻的刻入骨頭縫,融入自己的血液裡。

就如影片中焦三爺所說,嗩吶,要吹到骨頭裡!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

一個事物能流傳很久是因為它擁有價值,歷史的迭代中它沒有被時間與空間淹沒,所以能流傳至今這是時間選擇。講到這,不得不說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還沒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攝的電影,其實在13年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電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資方,因為這部片子被他們認為沒有所謂的市場競爭力,時下社會庸俗化嚴重,還好後來有一些比較有審美能力的投資方贊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鳥朝鳳》。

人是愛貼標籤的動物,動不動就給這部片子貼上,“大師的絕唱”,“吳天明——電影真正的巨人”等等這樣的標籤,我不針對吳天明,他或許是好導演,這部片子不管從取景,還是構圖,以及演員都體現了導演的獨到的,我也很喜歡這種拍攝手法,這部片子站在拍攝水平和演員的角度上來看,簡直是無可挑剔。

影片所表達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和我們所理解的,以及一些無法迴避的價值觀中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讀者你是看過此影片的)“嗩吶”作為一種民間樂器,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許是應該得到傳承,可它畢竟還是太過小眾了,不是大眾皆喜歡的,尤其是這個時代。你可以試試,如果聽一遍嗩吶曲你興許還能接受,那讓你聽十遍二十遍呢?你願意嗎,反正我不願意,讓我聽一遍也不願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純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願意,因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眾的聽覺習慣。

因為“嗩吶”它本身就誕生在黃河流域,大多描述著黃土高坡的淒涼與悲傷,與純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聲”有所區別。到今天世界音樂的廣泛交流,使它漸漸的在被人遺忘,這也是無法避免的,這點有點像西域的樂器“箜篌”失傳一樣,是歷史作出的選擇,如“箜篌”一類的樂器,有專家這樣說道幾乎沒有恢復的必要,這與嗩吶的命運如出一轍。在歷史的潮流中,它沒有用了所以漸漸的就被遺忘,試想現在婚禮還會請嗩吶戲班子嗎,就算喪禮也被現代化,即便是在殯儀館裡,都用的是管絃樂。因為但它顯然是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

在中國,也是有很好聽的樂器,例如古琴,現在學古琴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禮上漢式婚禮上都會出現古琴,它也是符合當代審美價值觀念的,也是符合大眾視聽習慣的。總有一天還有許多事物也會消失,因為隨著人們的審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變遷。

其實這部電影的優點在於導演的鏡頭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視覺很接地氣,體現了八十年代的風情,熱烈、變遷和當時人們的執著,以及無知,也揭露了以前和當今社會的矛盾,父母老是強加於自己的孩子,幹自己想幹的事,讓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這部電影拍出來註定就是褒貶不一的,說它好的人會把他頂上天,說它不好的人會把他說的跟爛泥一樣。而以上內容只是我主觀所認為的,我並不能說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說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通過故事,通過鏡頭讓觀眾看到導演的立意,猶如文章沒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團錦簇的文字也是膚淺的。

總之我總結一下我看完電影的感受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過濾,人們便會通過現象看清,經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麼無法避免的客觀因素,好的都會流傳下去,該逝去註定也會逝去……”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3

好久不看電影了。上午與同事在辦公室喝茶聊天,一位美女說,剛看了一部電影,流了不少淚。啥片?吳天明生前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百鳥朝鳳》,票房雖然很低,但值得一看。搞笑的電影我向來不屑一顧,而對催人淚下的電影情有獨鍾。5月12日,著名製片人方勵在直播平臺上下跪磕頭,向全國影院經理為《百鳥朝鳳》爭取排片,呼籲他們給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一個機會,同時也跪求網友幫忙傳播擴散,支援這部吳天明導演的絕唱之作。雖然大學畢業後電影看得少,但吳天明還是知道的,他曾是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廠長,執導過《老井》,算得上是張藝謀的恩人。為了支援中國的電影事業,我應該去看。同事幫忙一查,今晚7點附近影院就有演,於是當場決定晚上與妻去看看。

可坐幾十號人的小電影廳,連我們才五位觀眾。更好,可以靜靜欣賞。電影一開始,八百里秦川的蒼涼空曠,人物的樸實無華就震撼了我,我知道這就是我想看的那類電影,它不會讓我失望。觀後,我的評價只有4個字:流淚,震撼。

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1982年,一個13歲的小男孩遊天鳴被愛好嗩吶的父親逼領著去找鄰村的嗩吶師傅焦三學藝,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遊天鳴練就了高超的嗩吶技藝,併成為師傅的接班人,遊家班取代了焦家班。然而隨著年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傳統技藝越來越被人冷落,不僅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且難以為繼。一代嗩吶王焦三帶著對傳統技藝的不捨含恨去世,遊家班藝人紛紛外出打工。技藝的傳承者遊天鳴何去何從?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將沉重的思索留給了觀眾。

可以想見,這部電影的拍攝成本應該不會很高,從這方面來說,不僅不能算是人們常說的大片,連中片都不算,頂多算是小片,但如果從思想性、藝術性來說,它卻算得上巨片,它給人思想上、靈魂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怪不得同事會流淚,我的雙眼在90分鐘內也始終是溼潤的,自己彷彿經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在市場經濟越來越發展,外來文化越來越衝擊國門的今天,傳統技藝、傳統文化何去何從?是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從我們面前消亡,還是盡力去保護,繼承併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國人應該深思的問題。我們在關注股市的起伏、樓市的瘋漲、在關注工資、教育、醫療的同時,能不能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並不是一概反對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事實上,與傳統的政治文化相比,我更願意接受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但當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充斥大街小巷的時候,我們還能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文明古國嗎?!

看到少年的遊天鳴被父親逼著去拜師學藝,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他沒有文化,但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出息,在我才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領著我去找漢伯學習英語,那是1978年,國門還沒有開啟,知識還沒有得到重視。我又想起了漢伯和叔公,他們就像嗩吶王焦三一樣在自己破舊的老房子帶著一群鄉下的孩子學英語,不僅教他們學習,還教他們做人。孩子們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小屋的煤油燈照亮著他們前進的道路。我還想起了四中的許建侯師及師母,他們待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學習上時刻關心,生活上細心照顧。許師離開我們八年了,但同學們始終記得他的音容笑貌,大家仍然去看望師母。

也許因為同齡的緣故,且同樣出生在農村,在遊天鳴身上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許這就是《百鳥朝鳳》更容易打動我的'主要原因吧。我想把它推薦給兒子,但他能理解和欣賞嗎?我沒有把握。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4

80年代是我的年代,那裡有我純真的童年,有我澄澈的眼睛。我和我的同齡人都曾在那個年代暢想未來的新世紀,最具有典型代表的畫面就是我們在清晨開啟計算機和別人視訊,然後我足不出戶即可完成許多事情。

現在是新世紀的第16年,我們比我們曾經的想象走的更遠,我們僅僅需要用一個便攜的手機就可以交換很多資訊。

吳天明導演是1939年生,百鳥朝鳳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因為上映的問題竟頗費周折。可見時代對他的遺棄有多麼決絕。

映入眼簾的螢幕畫面是80年代的田園牧歌式的風光,河岸的葦草,鮮明的鳥啼,靜謐的農家院落,淳樸的人們,那是我所熟悉的當年,溫暖而令人懷念。

作為該片的主線,嗩吶,在新時代中終於沒落、消亡,是它的必然命運。而焦三爺這位堅強的關中漢子以他執著的堅守希望它傳承不滅,也希望嗩吶所代表的舊時代的價值觀永留人間。

中國的傳統樂器主要構造多為竹、木、棕、絲等物,來自簡單加工的動植物,所以中國人稱樂器為絲竹,是人類生產力低下的農耕文明的產物,嗩吶亦不例外。西洋樂器的材質是冶煉精良的金屬與化學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質的差別造就音色與音域的霄壤之差。

人類的歷史上只發生過一件事,就是工業革命,從此,人類的進步日新月異,生產力幾何倍的增長,新的科技不斷的重新整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淘汰舊的生產方式,100年前的中國人就開始感到了這種壓力,直到今日依然天下大勢,浩浩蕩蕩。從一百多年前新的織布機取代舊的織布機,從葉聖陶寫的多收了三五斗中看到洋米洋麵以更高效的生產擠兌傳統作業的中國農民。

科技進步提高的不只是生產力,更改變人類的思想,平等、自由、透明、開放、等等,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聞所未聞,焦三爺堅忍、倔強、理想、充滿英雄主義夢想的同時也表現出專制、傲慢、狹隘,壟斷,忽視他人感受,對於傳授技藝這件事,中國人自古就小氣的出奇,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封建專制了幾千年,專制思想已滲入社會的每一個毛孔,每一個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實行專制。

一方面看是他堅守道義的崇高,另一面看則是專制絕對的壟斷,殊不知音樂就是音樂,從來不應該肩負那麼沉重的負擔,殊不知商業社會的今天,各種音樂學習班,是師父求著學生交錢來學的,禮崩樂壞,禮崩樂壞才能各得其所,才是自由之始。

片尾焦三爺最後的泣血演出,作為70後,我能看懂他的悲壯與堅持,理解他那一代人的不甘離去的無奈,但作為70後,我也看的出他負隅頑抗的掙扎,看得出他螳臂當車的可笑。

最有諷刺意味的是,片尾當焦三爺泣血吹奏到最後,嗩吶聲突然被隱去,背景是低沉而悲愴的大提琴,在那一刻,很多觀眾被感動了,連導演自己也清楚,大提琴才能打動觀眾,嗩吶不行。

我們是人類歷史上最幸運的一代人,我們有幸目睹了人類社會快速前進的目不暇接的精彩,我們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催的一代人,我們承受了人類生活最急劇變革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時光把一切看在眼裡,什麼也不說,徑直向前走去,該消亡就消亡吧,嗩吶只是嗩吶,音樂只是音樂,這裡不該有鮮血,這裡不需要任何人悲壯,擦乾眼淚,讓焦三爺再吹奏一遍,微笑著離開。

禮崩樂壞吧,給後人以自由。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5

新聞中看到《百鳥朝鳳》的製片人方勵下跪磕頭,求各大院線為這部電影增加排片,這則新聞被多方轉載。被方先生的行為深深打動,覺得太可憐了,於是買了張票,在週日帶著琪姐毅然走進了電影院。孩子在家兩星期了,一直在吃中藥調理脾胃,每天吃藥都像殺豬一樣,外加調皮搗蛋,姥姥姥爺的忍耐到達了極限,勒令我看電影必須帶走,也不管我看的是不是動畫片。連我都不確定能看進去的文藝片,一個三歲半的孩子能呆到影片放映結束實屬不易,雖然爆米花可樂供著,這裡給琪姐點個贊。

依然遲到半個小時,我去的是愛琴海里的紅星國際電影院,摸黑進去,還要拽著孩子隨便找了個座位,四下一看,發現整個放映廳不到十個人。事實證明這部文藝片真的不是我的菜,片是好片,大咖都說好。影片畫面優美,感觀不特別巨集大,情節緊湊,演員表演質樸而不做作。在當今的浮躁社會氛圍下,能拍出如此純粹澄澈的電影,證明導演真的是一個內心寧靜有底蘊的人。怪只怪自己沒那個文化底蘊,欣賞不了高雅的東西。

這裡我大概分析出幾個原因,首先,嗩吶藝術起源於西北地區,與我這個東北大妞的成長背景離得比較遠,不熟悉所以不懂欣賞,只能看個熱鬧。再則,影片裡沒有我喜歡的明星,我只認識陶澤如,談不上喜歡,剩下的沒一個臉熟的。大師級的導演吳天明我更是沒聽過,原諒我的無知吧!現今的社會處在快速發展的浮躁時期,大眾多數只看臉,男不帥女不靚,再沒風頭正勁的演員,就吸引不了眼球。不得不承認我是個外貌協會的俗人,也喜歡漂亮的事物,如果導演當初能稍微照顧下我們這些俗人,可能會吸引多些觀眾。最關鍵的,在劇裡我沒感受到能引起我共鳴的東西,不同於雞湯電影《墊底辣妹》的回憶無窮,我也有些困惑。為什麼就不能吸引我呢?內容我看懂了,表達了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對手藝漸漸失傳的無奈,當遊天鳴最後在師傅墳前吹起了“百鳥朝鳳”,也揭示了悲劇的結局,就是嗩吶藝術的日漸消退,後繼無人。

這種結局也與國家不夠重視傳統文化有關係,當文化局的局長想錄一段嗩吶演奏的時候,遊天鳴連人都湊不齊了,大家迫於生活壓力都改行了,有的人工傷有了殘疾,有的人得了塵肺病,這輩子都不能再演奏嗩吶了,這種結局讓人感覺特別無力!

在說說傳統藝術,他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社會發展離開了特定環境,可能就沒人再去欣賞了。拿京劇舉例,我的爺爺奶奶等長輩很喜歡,到我父母這一代人,多數就不感冒了,等到我這一代更是欣賞不了,就不要再提我的孩子了。沒人看了,早晚會被淘汰,好在國家比較重視,好多孩子也在學習,但是想再現輝煌則比較難了。之前一直說傳統文化的傳承,只是繼承傳遞,很少提到發展,至今沒聽過京劇有什麼新的曲目,當然京劇創作難度肯定比較大。沒有推陳出新,不能與時俱進,國家服持力度再不大,好多傳統技藝都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再說回這部大師的絕唱之作,自己欣賞不了的東西不見得不好,還是建議大家走進影院看看這部電影,看慣了大片爛片也該換換口味了!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6

出於好奇,想要去看看這部熱議爭議的影片,其實也會在心裡小小的質疑,評分這麼高?方勵下跪?這些年看見多了文藝圈的策劃推廣招數。其實更害怕是那種抱著舊有的東西來說教的電影。

可是,百鳥朝鳳就是這樣,從開場的鏡頭就直擊我的軟肋,整個過程有兩條線衝撞著內心,第一自然不用說是故事要表達的那份情懷;但其實對於一個生長於黃土地的孩子,更有另一份深情衝擊著我。

電影講了嗩吶的傳承和堅守,表達了吳導對藝術對電影的深情,卻也意外地讓我身心劇痛的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緬懷,也許百鳥朝鳳的盛大悼念也為我心中回不去的黃土地。故鄉是什麼?是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鄉吧,不是不能再回去,而是我自己再也回不到過去,看完電影在影院的露臺暗處泣不成聲,不能自已……

走出黃土高原大概有十多年了,隨著經歷的事情,遇到的人,總覺得自己早已不是原來的自己了,一步一步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成熟。但是總是覺得這片土地給予了我說不出來的力量,每年總是要回去腳踏實地的走上一走,在外公門前的老槐樹下遠眺或想象些什麼。每個人都會改變,但是不變的又會是什麼?

我們到底要堅守什麼,我想不應該是對老舊東西的死守不放,而是對心中的熱愛不能放棄,就像焦師傅說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一樣。我們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豐富,卻也更應該保有心中的底線,應該越來越懂真正的愛是什麼,就像焦師傅看中接班人的那一滴眼淚。

或許也能看出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們的縮影吧,為什麼有後來的搖滾,為什麼西北人耿直和厚實,是什麼給與了我們這份堅守的力量……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7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描述了兩代嗩吶匠的故事,在焦三爺老一代的時候,嗩吶匠是受人敬戴的,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學嗩吶,可到了遊天鳴這一代,隨著科技的發達,西洋樂曲逐漸取代了嗩吶,很少有人在願意聽一聽嗩吶了。遊家班的師兄們也都散夥了,最後只剩下遊天鳴和他的師父焦三爺還在堅持吹奏嗩吶。

《百鳥朝鳳》是這部電影的名字,也是一首嗩吶曲子。這首曲子是嗩吶匠最高的追求,它不只是對嗩吶匠技術的考驗,更是人品上的,嗩吶匠們的夢想就是能吹奏《百鳥朝鳳》。我永遠忘不了遊家班最後一次出演時,焦三爺代替遊天鳴吹奏《百鳥朝鳳》時,吹得嗩吶裡都流出了血,但他仍然面不改色地繼續吹著,堅持演奏完這首曲子。焦三爺對嗩吶的熱愛超過了自己的生命,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忘叮囑遊天鳴:把嗩吶好好傳承下去。還對遊天鳴說:“我死後,只要吹四臺就夠了。”其實焦三爺才是最配《百鳥朝鳳》的人啊。

遊天鳴和他的師父焦三爺一樣,在遊家班漸漸散去的時候,並沒有與他的師兄一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無雙鎮上,堅持吹他的嗩吶,不忘初心。遊天鳴接手遊家班時,嗩吶匠這一行開始漸漸衰落,學了這麼久的嗩吶,卻漸漸不吃香了,他的心中應該是非常悲痛的。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裡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木之助是一個胡琴手,他年年和表哥一起出去賣唱。可漸漸的,人們都不願意再聽他們賣唱了,最後也只剩木之助還在拉胡琴。故事裡的胡琴手與嗩吶匠一樣,在時代的變化中被人遺忘了。

遊天鳴和焦三爺把嗩吶視為自己的生命,我們也應拾起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嗩吶,聽一聽這久違的經典。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8

面對西洋樂隊的衝擊,鞭炮炸響,天鳴的腦袋也炸了。這時,焦三爺出現在壽宴上。一句“沉住氣”將天鳴的魂給拉回來。由此,產生了與西洋樂隊的抗衡,雙方示意一決高下。可笑的是,鏡頭前的特寫,演奏西洋樂隊並非洋人,唱歌的所謂美女露出細長的大腿,在臺上有如風擺楊柳,一群痞子看得眼睛發亮,當幾乎所有人被靡靡之音迷得神魂顛倒的時候,高高的嗩吶聲響起,焦三爺帶領徒弟們誓死堅守陣地,而痞子不願意了,將人推到,孤獨的嗩吶摔落一地。

西洋文化好比西方文化的入侵,老祖宗的東西受到很大沖擊,在還沒有被認清價值時,已被搗毀得體無完膚。導致今日眾多節日、品牌不姓中。當馮驥才老師呼籲古村落的保護時,很多“快餐式樓房”拔地而起。試想,這些樓房有供後人研究的價值嗎?而真正匠心獨運的中式瓦房已消逝殆盡。國家提出美麗鄉村建設,試問真正美麗的鄉村是什麼?僅僅是幾堵新刷的文化牆麼?走訪長城沿線某村,明清留下的門樓屈指可數,現都已殘敗不堪。它們孤獨的立在巷子的角落,無人關懷。村委中心的老瓦房,立在馬路的盡頭。村長說,“這還有啥價值,推倒得了唄。”聽後,心情難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浮躁的社會?

領悟真諦方能打造精品,精品都是靠打磨而來。前不久《我在故宮修文物》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工匠精神,同樣,影片中的嗩吶匠,靠的也是一個“匠”字。記得小時候,鄉里辦喪事時,常能聽到嗩吶聲,當時只覺聒噪難耐。今日一曲《百鳥朝鳳》,卻聽得很是陶醉,我不知其中的原因何在?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9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隨父母去觀看了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令我感觸很深,它講述了民間嗩吶的傳承。

無雙鎮民間藝人焦三爺是位吹嗩吶的高手,方圓幾百裡只有他會吹百鳥朝鳳,——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嗩吶曲。但焦三爺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輕人將嗩吶傳承下去,而淳樸踏實的徒弟遊天鳴在歷經辛苦,努力學藝之後,繼承了師傅衣缽。可好景不長,在西洋樂器的猛攻下,嗩吶逐漸被取代,讓人心中十分酸楚。遊天鳴在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艱難生活中仍然堅守著嗩吶,強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讓人心疼,也讓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噓和哽咽、憋屈。

在時代的變遷下,傳統藝術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更多的人選擇了西洋音樂。世道變了,人心不古,時代的年輪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沉澱在歷史長河中,可似焦三爺這樣的匠人漸漸走遠,這樣樸素有傲骨的傳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嗩吶,也許現在已無人願為它奉獻了,那些死死守住這份藝術的人,也只能隨波逐流,或跟隨他們心中的傳統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漸漸衝遠。

電影的最後,焦三爺臨終前對遊天鳴說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我死後吹四臺就足夠了。但是,最後,在焦三爺墳前吹嗩吶的竟只有遊天鳴一人了,百鳥朝鳳悽婉的聲音伴著嗚咽的風聲,飄飄渺渺,悲傷與淒涼,在嗩吶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鳥朝鳳,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讓我理解一個老匠人的執拗,焦三爺將嗩吶看得和命一樣重的精神傳承,是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根,永遠都不能丟!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0

很久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電影了,更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文藝片,在看之前,我雖然買過票了,但也總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傷的部分,但我現在真的很慶幸,我去看了!

嗩吶從一開始人人都尊重的東西變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東西,焦師傅是嗩吶的最後一代幸運兒,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選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遊天明,因為他知道藍玉性子野,對嗩吶沒有從一而終的堅持,事實最後也證明了,師傅的選擇是正確的。

從開頭嗩吶匠們的演出遇到的盛況到最後只有天明一個人孤零零的為師傅吹《百鳥朝鳳》送行,反映出了傳統匠活的落寞,從演出的跪下來謝恩;到只給每位嗩吶匠一條煙一個紅包,而不再行接師禮;最後嗩吶班子都沒了。焦師傅在喝多後即興吹的嗩吶發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師傅對這樣的行為有多無奈,他一邊告訴天明“不要只盯著手裡的票子,要盯著手中的嗩吶”到失望的表示“規矩沒了,規矩沒了”,在與人打完架後拾起損壞的嗩吶,心中的悲憤。

焦師傅在自己彌留之際還把自己的牛賣了,不是為了給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給天明置辦一套新裝備,其實他明白,現在的人已經不愛聽嗩吶了,置不置辦新裝備已經沒有用了,但他還是想為天明做些什麼,為嗩吶再做些什麼。

天明的師兄們都出去打工,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嗩吶了,而是因為他們需要養家餬口,焦師傅把他師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師兄只是看著焦師傅,連一句辯解的話都沒有,最後焦師傅親自上陣吹嗩吶,吹出了血,都還不停,最後他吐了一大口血,還不讓停,讓天明吹主調,他幫忙伴奏,因為嗩吶已經沒有人了,他必須自己挺起來。

德高望重的焦師傅,死後連四臺大戲都沒有,只有他最驕傲的徒弟天明獨自為他吹嗩吶送行,最後焦師傅放心的轉身離去,因為他相信天明會繼續吹嗩吶的,哪怕天明是最後一個嗩吶匠。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1

“你拿上這根蘆葦,去把河裡的水吸上來,吸不上來就別回家。”男孩看了看手中的蘆葦,又望了望師傅遠去的背影,默默地把蘆葦的一頭放入水中,用勁的吸了起來。一次、兩次、三次,臉已經憋紅,“撲通”一聲摔倒在了地上。緊接著,男孩又站了起來,手裡握著蘆葦杆。

從烈日高照到明月高照,已經過去了一天,男孩也吸了一天,肚子也餓的是飢腸轆轆,急忙跑回了家。在師傅追問下,男孩——天鳴嚇的是一動也不敢動,當師傅得知給他的任務沒有完成,更是火冒三丈,一把就拿走了師孃給天鳴的飯,把一半的飯都倒在自己的碗裡……

此後,天鳴每天都早早地跑到河邊用蘆葦杆吸水,就這樣不停地練習。與往常一樣,第三天他依然在練習著吸水。突然!他似乎吸上來了水,嘴裡憋著一大口,他吐了出來,是水!是水!是水!“我吸上水了,我吸上水了!”只見天鳴手舞足蹈的,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家……

那一瞬間,我的心裡也為他鬆了一口氣,心想的:他終於可以不用被師傅罵了。從這之中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哪個本領,在練成的背後是沒有付出艱辛和努力的,看了這部電影,更是詮釋出了,“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雖然過程很困難,但他們知道這是必須經歷的,他們毫無怨言,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一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學習吸水,終於有所成就。師傅也教他們吹起了嗩吶,這更是對她們進步的最大肯定啊!

這是我感觸最深的鏡頭之一,因為它告訴了我,當面對任何未知的阻礙時,都應該知難而上,不退縮,堅持不懈,一步步的推倒它!雖然過程十分困難,但當嚐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時,內心絕對比吃了蜜還要甜的多得多。

成功,即達到自己的夢想這並不容易,但固然是要付出努力才可以得到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目標,不管過程多麼的艱難,都要努力去克服,加油吧!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2

12月1日下午,和加勒股份的同事一同觀看了電影《百鳥朝鳳》,電影是我國著名導演吳天明的遺作,講述的是改革開放前,在黃土高坡上的村莊裡,關於兩代嗩吶人傳承交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遊天鳴,13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一個叫焦三爺的老頭那裡去學習吹嗩吶,主人公的父親從小就有一個吹嗩吶的夢想,可是自己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學習嗩吶,把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經過焦三爺的測試,主人公成功拜入焦家班,歷經苦難,最終學會百鳥朝鳳,接著從師父手中接過班底成立遊家班。

在電影中,焦三爺收了兩個小徒弟:遊天鳴和藍玉,遊天鳴資質愚鈍但是勤奮踏實,而藍玉聰明伶俐卻沒有恆心,最後焦三爺把嗩吶班交給了天鳴,焦家班變成了遊家班。因為三爺說了,“這把嗩吶,從我師爺的師爺的師爺手上傳下來,現在我要傳給一個不僅嗩吶吹的好,更是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在三爺的眼裡,只有能堅持衣缽的人來掌舵,嗩吶的香火才能更好的延續下去,遊天鳴也沒有辜負焦三爺的期望,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即使是找不到老婆,也堅持著扛著班子的大旗。

從片中我體會到影片對待傳統文化藝術的堅持,而堅持,是匠人的得以成就匠人的本錢。

任何一門手藝,都需要堅持,“認真能把事情做對,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面對什麼工作,都需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做。“要想浮起來,必須先得沉下去。”只有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踐行“工匠精神”,常懷一顆匠人之心,才能成為一名新時期各工種的好匠人。

而正直青春的我們,更加需要學習這種“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於專注和創新,而追求精細、精良、精湛,更是工匠的風骨,也是我們要守住的精神財富。因此,公司就是要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來吸引大家、凝聚大家,讓公司成為大家的庇護所,成為員工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