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4篇大綱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阿甘正傳》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國電影,電影榮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4篇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一)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向我們闡明瞭: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就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了屬於自己生活的奇蹟。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我想,這其實正是影片在暗示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經腿有殘疾,於是,阿甘的母親就不得不為她心愛的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以輔助其行走。於是,每每放學後,同伴們就會在路上譏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趕著阿甘扔石頭。往往這時,那位女同學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後,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著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便不在束縛著他,最後他奔跑如飛了。同伴們追不上他,只能眼睜睜的巴望著而束手無策。這,應該說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蹟。

憑著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越戰。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裡,觀眾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許,曾經,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就因為面前的困難重重,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鬱寡歡。阿甘呢,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絕對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自己最終的輝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為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巴布,而幹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僅僅是由於巴布的一句話。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鬥,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每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蕩,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二)

伴著悠揚的鐘聲,一頁純淨的羽毛從天空悄然落下。追隨著風的腳印,它用輕柔的觸角拂過一片樹林,它與哥特式尖角建築擦肩而過,在上班族的肩膀上也只是作短暫的停留,在穿越了老式轎車和柏油馬路之後它疲憊的落在阿甘的腳邊,藏在最心愛的書中,一片天使的羽毛,一個永遠奔跑的男孩,一段令人感動的人生之旅,就這樣像畫卷一樣展現在我們面前。

如果說阿甘是個奇蹟的話,那麼甘媽媽則是這個奇蹟的締造者。一個單身母親和一個低智商的孩子,生命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與生俱來的災難,更多的是人們對於這種生活的.幸災樂禍。幸運的是,阿甘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對於困苦不堪的生活始終抱有樂觀的嚮往,並竭盡全力為阿甘營造一個屬於平凡人的世界。甘媽媽對生活中的各種災難總能自圓其說,在阿甘面前她總是極力維護著一個充滿善意謊言的世界。其實甘媽媽也是千千萬萬母親的代表,為了孩子,她們總是

獨自承擔所有的痛苦,她們總是給予我們最真摯的愛,讓我們無論身居何處,總能感受得到這種愛在身邊圍繞,在遠方守候。她們也許沒有許多高深的知識,但他們總能把生命中對生活的體驗濃縮成最平凡的語言,恰如甘媽媽的名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也與這就是母親的偉大之處吧。

朋友,一個在每個人的生命裡都不可或缺的詞彙,阿甘也不例外。在參加隊伍的車上,阿甘認識了自己生命中第一個真正的朋友—長著大嘴脣的巴布。其實他不僅僅是朋友那麼簡單,在影片中,他是唯一一個能平視阿甘精神世界的人。他們有著同樣純粹的靈魂,同樣執著的夢想,或許都曾被人毫無善意的瞥視過,或許都曾在巴士上手足無措,相似的境遇讓兩個平凡的人一拍即合。75分的智商可以說明一個人不夠聰明,但也可以證明這個人足夠透明,足夠善良。

巴布對蝦有著獨特的情感,這種情感逐漸轉換成了神經質的嘮叨,阿甘卻從未打斷過巴布的講話。或許連巴布也驚訝於自己能找到一個願意聽自己嘮叨的人。也許作為朋友,有時候需要的只是在身邊靜靜地傾聽與默契。其實,真正的朋友不正是如此嗎?當巴布在阿甘懷中靜靜地死去時,我們能感到阿甘心中的那份痛苦。是的,朋友就是如此簡單。這是一份平凡的友誼,但在我們心中它卻顯得如此璀璨,我們不禁要問自己,現代社會,我們失去了什麼?

校車上,善良的珍妮接納了阿甘:然而誰也不會想到,一次善意的舉動竟然要用阿甘一生的牽掛來償還。珍妮代表著美國垮掉的一代,在不堪回首的記憶中,她的一生都在逃離自己的故鄉,在放蕩不羈的生活中,她對阿甘的愛熟視無睹。在一次一次的出走中,她總是試圖顛覆與阿甘的相互依存,然而當她顛沛流離之後,阿甘還是心甘情願的接納了她。也許現在我沒有權利對愛情做出任何評判,但阿甘那種不求回報默默付出的行為足以讓我們許多現代人自慚形穢。沒有海可枯石可爛的山盟海誓,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只有那默默的付出與靜靜地等待。而現在的我們,是不是賦予了愛情太多太多的現實因素?

在先天不足的阿甘面前,我們也許會充滿優越感。但正是這種所謂的優越感讓我們失去了生命裡許多最為寶貴的東西,我們被現代社會賦予了太多事故與偏見,親情,友情,愛情……在很多時候都被我們忽略了,忘記了。

阿甘留給我們的是被歲月磨掉的最純真的世界,恰如影片中那一片聖潔的羽毛,而我們需要的,不就是如此嗎?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三)

記得還是9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看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甘正傳》,當時這部電影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漢克斯,震驚、感動於他的演技和角色,我後來又看了他主演的《費城的故事》和《西雅圖不眠之夜》。

今天醒來,開啟HBO,恰好在重播《阿甘正傳》,忍不住想重溫往日的激動,乾脆賴在床上不起床了。劇情如下:

阿甘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要讓兒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樣生活,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而上帝也並沒有遺棄阿甘,他不僅賜予阿甘一雙疾步如飛的“飛毛腿”,還賜給了他一個單純正直、不存半點邪念的頭腦。在學校裡,阿甘與金髮女孩珍妮相遇,從此,在媽媽和珍妮的愛護下,阿甘開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學時,阿甘為了躲避同學的追打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跑進了大學。在大學裡,他被破格錄取,併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大學畢業後,在一名新兵的鼓動下,阿甘應徵參加了越戰。在一次戰鬥中,他所在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了珍妮的囑咐,撒腿就跑,他的飛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戰中,阿甘交了兩個好朋友:熱衷捕蝦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鄧·泰勒上尉。

戰爭結束後,阿甘作為英雄受到了約翰遜總統的接見。作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還到中國參加過乒乓球比賽,併為中美建交立了功。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四)

塵歸塵,土歸土,終有一天都要在世界裡隨風逝去,歲月的狂流從不會因為一場生命停止奔騰,畢竟人生苦短。但眾生似蓮花,無論是拔節而出的,還是沉淪蓮池底的,都一樣奮力掙扎,心有不甘,不停的,不停的渴望著精彩的人生。

精彩的人生從不是一直的風平浪靜,免不了的挫折,免不了的苦難,就像是誤入蚌內的粗砂,只有在不斷的忍受疼痛,經過打磨過後,才會化為耀眼的珍珠。所以或許我們應該做一朵崖壁之花,狂風暴雨打不落高昂的葉,孤獨寂苦沒不了燦爛的花。

夢想是崖壁之花的堅持。那個在北海孤身牧羊的蘇武,那個鐵血漢子,一生心繫自己的國家,渴飲雪,飢吞氈,只因他夢想有那麼一天重新踏上大漢的土地。曾經英姿颯爽的蘇子卿,在北海一呆就是十幾年。從黑髮到白頭,用半生的心血續寫著丹青。但他回來了,拿著早已破損不堪的漢節,他又重新踏上了大漢的土地,那令他日思夜寐的地方。懷揣著歸國的夢想,終於,蘇子卿他開出了美麗的崖壁之花。

堅持是崖壁之花的耀眼。阿甘正傳裡那個傻里傻氣的阿甘,很難讓人想象他創造了那麼多的傳奇,但毫無疑問的,他做到了太多連那些被稱之為聰明的人都難以完成的事。阿甘確實笨得厲害,他不懂得挫折,不懂得在被石頭絆倒後哭著等待安慰,他唯一知道的,只是不斷的繼續下去。從一個因病需要帶腿箍的人,到跑遍美國的傳奇人物,從一個最初智商還不到正常水平的人,到腰纏滿貫的百萬富翁。人們都說他是幸運,是上天賜予了他太多,但真正造就了他的,歸根結底只是他傻里傻氣的堅持。不懂得退縮的阿甘,最終開出了絢麗的崖壁之花。

挫折是崖壁之花的翅膀。一代音樂偉人貝多芬,當最為音樂家珍貴的耳朵失聰,當深愛的女人嫁為了他人的妻子,他也曾失落,但所有的失落與不甘,最終都化為了他音樂創作的動力。在無數的困難下,他卻創造了一篇又一篇華美的樂章。直面挫折的貝多芬,綻放出燦爛的崖壁之花。

像蒙田說的:“生命的用途並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樣利用,許多人活著的日子並不多,卻活了很長久。”

我們生命的曲線如此蜿蜒曲折,看不到盡頭,人生的旅途深邃幽長,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但正是因為如此,一切都存在著可能性,每走一步,都可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時間有限,追求生命的誠意和真實,比什麼都重要。

像一朵崖壁之花一樣吧,笑對挫折,憑靠意志與處境搏鬥,以行動突破現實的改變,綻放出屬於自己的最為美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