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文字博物館觀後感

文字博物館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656號。是經國務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也是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以下是小編帶來文字博物館觀後感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字博物館觀後感

  文字博物館觀後感【1】

寒冬時節,我市的文字博物館震撼開館了,訊息傳來真是高興的我合不攏嘴。放寒假了,我就嚷著讓爸爸帶我和姐姐一起去博物館一睹風采。當我們來到博物館正門口,只見兩隻金黃色的玄鳥各立一邊,路過的人們無不驚歎它那奇特而誇張的造型。

經過玄鳥即是字坊,它採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跨過字坊是開闊整潔的館前廣場,兩旁各豎立一排甲骨文“碑林”。穿過廣場正前即是巨集大的博物館建築,金壁輝煌氣勢恢弘令人折服。

在爸爸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大廳,環顧大廳四周,是四塊巨大的白色浮雕,大氣磅礴。大廳頂部採用穹廬頂的樣式。北面的浮雕介紹的是中國文字發展簡史,南面的則是一片甲骨驚天下,東面的是中國書法簡史,西面的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在接下來的三個小時的參觀中時光似乎倒流,開始了中國文字的演變的旅行。在文字發展史的二樓北廳,有一處是反映古人制陶的場景。雕像是那樣的栩栩如生,後面的佈景是一泓看起來觸手可及的清水,遠處是飛翔的鳥兒和現場的聲光配合將我們帶入了迷人的遠古時代。

在二樓東廳展櫃前我被那各種精美的文物所吸引,久久不捨離開。這裡有各式造型古樸、莊重肅穆的青銅器;又有長短不一儲存完好的竹簡;還有晶瑩剔透、質地溫潤的玉器。這些珍貴文物見證著數千年文字的演變歷程。三樓北廳的第四展廳,主要展示民族文字大家庭藏族、朝鮮、東巴、水書、白族等眾多少數民族文字,這些文字的展示讓參觀者嘖嘖稱奇。在三樓的歷代書法展覽前,我這小小的書法愛好者沉湎其中流連忘返。

三個小時的參觀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我們戀戀不捨地走出博物館,腦海裡還浮現著參觀時情景。通過參觀進一步瞭解了我國5000年的文字史,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獨具魅力的中國文字,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民揮了重要作用。激發了我對祖國的熱愛,更激勵了我好好學習、努力拼搏,為祖國的發展作出貢獻力量,使祖國更繁榮更昌盛!

  文字博物館觀後感【2】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由於沒來過安陽一直對安陽文字博物館很嚮往,今天我有幸去了哪裡。

剛到就看到 “中國文字博物館”這七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些大字上面是甲骨文中‘字“的模型。從大門口看博物館主體那金玉輝煌的高大建築,這座古式建築真巨集偉。外表刻畫很多中國特有的各種圖騰,散發著古老的中華氣息 。穿過大門通向主題館的道路兩旁,由28片銅質甲骨組成的碑林,它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文化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它代表28星宿,象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和一”思想的生動體現。走過碑林,金碧輝煌的屋簷紅黑相間的柱子的主體館已展現在眼前,主體館地上四層、地下還有一層,高度32.5米,建築採用殷商時期的饕餮紋、蟠螭紋圖案浮雕金頂,採用紅黑圖案的雕牆和雕柱,展現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特徵。博物館的外形來源於象形文字“墉”,這是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富有哲理、經典、最神聖的建築形文字的“墉”字,不僅表現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進入館內便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甲骨文,這些文字是有我們的祖先按照實物形態所創造週末又到了,今天沒事。我和室友一起來到中國文字博物館。沒事的時候在網上查過一的。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中國文字博物館反映了中國文字發展史的基本脈絡,可以說是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儘管這些文字已不再使用,但是它也為我們現在的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絞盡腦汁才想出來的,值得我們去回顧去留戀。

在一樓展區,,當看到“一片甲骨驚天下”展區,我不由的驚呆了。一排排展臺和大廳四周的牆壁上佈滿了刻著甲骨文的甲骨、卜骨,這些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見證了中華大地悠久的歷史和璀燦的文明,述說著中國文字的源遠流長。我從對甲骨文的`人一無所知到了對甲骨文有了些許的瞭解,有次感到我國的文字也是那麼的博大精深,那片片甲骨都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結晶。

甲骨文的發現宣告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形成較成熟的文字體系。如今,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它是商王占卜的紀錄,刻在牛骨和龜甲上,也有少量的羊骨、豬骨和鹿骨等。商朝時期,生產力仍很低下,人們難以抗拒自然界的災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要求助神靈的護佑,因此商代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在祭祀的同時,商王根據自己的需要,讓貞人即主持占卜的人用甲骨進行占卜,向神靈詢問吉凶。具體做法是在甲骨上面鑽孔或鑿孔,然後燒灼,在甲骨的背面就會出現裂紋,即兆紋,根據裂紋走向判斷吉凶,最後將占卜內容及結果用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它記錄了商代社會繁榮景象。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蔡倫的活字印刷術的製作流程。它分為7步,漚竹、浸灰水、打漿、蒸煮、蕩簾抄紙、焙紙、揭紙。這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工程。正是有了這個發明人們才很方便的攜帶書籍。

在二樓,主要有鐘鼎千秋、物以載文兩個單元。這裡展示大量珍貴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樸、莊重肅穆的青銅器;出土於墓葬青銅器,每件青銅器內都有銘文“爰”字,是商代某家族的“族徽”。長短不一、難以儲存的竹簡;造型小巧精緻的銅印;晶瑩剔透,質地溫潤的玉器,看到這些珍貴的文物怎麼不令我們為之嘆服。

殷墟出土作冊兄鼎:高22.1釐米,口徑15.7釐米,腹徑16釐米。銘文為“乍冊兄”三個字。這件銅器的造型非常奇特,從整體看,如三個象首相連,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連珠紋裝飾,腹部裝飾著三組獸面紋。

雲幾鼎:這件圓鼎內側有兩個銘文。第一個字是一個族徽。第二個字是自己的“己”字。商代青銅器上的金文字數普遍很少。當時的貴族常常把自己名字或家族的族徽鑄造在上面。這件青銅器紋飾精美,正面是殷商時期常見的獸面紋。

金文是刻或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重在紀念和流傳,商周時期同樣重要。先秦時期政府公文、文化典籍、民間契約、書信往來等等書寫在竹、木簡或絲帛上面。

先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冊”與“典”兩個字,“冊”明顯是一個象形字,為用兩根繩子編聯的若干根竹簡。而“典”則是在“冊”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為單手或雙手捧冊。單就甲骨文金文中“冊”字的出現,就足以說明商朝時期人們已在簡牘上書寫。

在三樓,中國文字博物館專門開設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廳”,主要展示我國的民族文字。這裡展示了我國的許多民族的文字。比如: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這些在我國少數民族使用最為廣泛,在這裡還有在我國沿用時間極短的文字,雖然極短,但是對於瞭解和發掘少數民族文化十分重要。

我國從古至今出現過近40種少數民族文字。根據我國少數民族文字的產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為古代民族文字、傳統民族文字、新創與改進民族文字等類別。這個展廳分為古代民族文字、傳統民族文字、創新民族文字三個單元。

三樓第四展廳中有小篆,小篆是秦朝是統一使用的文字,它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看到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陳列著的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名家真跡。

進入三樓第五展廳主要展示從印刷術到資訊化,分為印刷術起源、雕版印刷、活字演變、漢字進入電腦,展現了從印刷術到資訊化,將縱覽漢字從雕版印刷到計算機時代的歷程。

觀看了文字博物館以後,我瞭解了我國文字的發展歷程。這些文字的創作耗費了我們祖先多少心血啊!我被這種敢於探索的精神所感動。正是有了這些文字才使得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加的方便,才是我們的世界更加的豐富多彩。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它們。並且完完整整的將它們傳給下一代。

儘管現在已經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但是我們不能廢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財產。我們要將它們傳承下去。我們應將它發揚光大,讓世界人都知道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筆偉大的財富。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