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輪明月觀後感1700字

一輪明月觀後感17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一輪明月》是北京一輪明月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泉州廣播電視中心聯合攝製的故事片,由陳家林執導,濮存昕、徐若瑄、李建群等主演。本文為大家整理了一輪明月1700字以上的觀後感,僅供參考!

一輪明月觀後感1700字

  一輪明月觀後感1700字

大陸知名影視明星濮存昕與臺灣影星徐若瑄主演、講述近代高僧弘一大師一生經歷的影片《一輪明月》,已於2005年8月在全國首度公演。近日我也喜得一睹,連了看幾遍,深受感動,下面略述幾點看片之後的感受與思考,與大眾探討。

眾所周知,弘一大師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戲劇家、音樂家、書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其在文藝界,早以‘李叔同’之名為世所重。他早年創作的《送別》等歌曲,流傳近百年,至今仍為人們傳唱。在他人生生涯的中途,正當藝術事業蒸蒸日上之際,正在家庭妻兒和美安樂的中年,卻一舉遁入空門,成為民國時期中興南山律學之一代高僧。他以後半生全部生命專研佛教戒律,被後代人譽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師。這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到底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

  一:直示“輪迴”深義

影片強烈暗示生命是一個輪迴的過程,進而深入追問生命的真諦。片頭,是一隻旋轉的陀螺、一個小孩子(少兒時期的李叔同)在玩耍這隻旋轉的陀螺。在片中,具體講述了弘一大師六十餘年極其豐富的僧俗生涯。而在片尾,全部影片結束時,弘一大師又看到一個玩陀螺的小孩子,正在重複著他童年的故事。這些情節,正是在訴說生命的輪迴。

在我們的生命中,與我們相關的一切……四季的春花秋月,時空的日夜交替,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等等,我們生命所感受到的一切切,哪一樣不正是如此昭示著輪迴呢?而這個輪迴過程的解脫之路又何在呢?片中有明白啟示,端看觀眾能否悟出。

  二:揭示“無常”深義

片頭話外音——“歲月荏苒,如夢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間。”

李叔同先生在家庭出生優厚、留學海外歸來(可算是20世紀最老資格的海歸派)、事業圓滿、妻子相愛的背景下,為何選擇毅然決然拋家別妻,成為佛門最難修學的律宗中的一位苦行僧。這個戲劇性的轉變,是否暗含對“生命無常”體悟這個原因?回答是肯定的。

在現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普通人往往誤解出家,以為出家是很丟臉的事情。誤認為出家,都是在社會上或感情或事業失敗之後的不得已選擇。殊不知,真正意義的出家,正是一個全新的超越虛幻輪迴、開拓生命真實價值的過程。而這個凡夫生活與出家修行的關鍵轉戾點,正是對“無常”真相的認識!而且,對“無常”體悟越深,才越能深刻的感恩佛法、契入修行、解脫輪迴。而漠視最可怕的生命無常,於石火電光中追逐虛幻名利情愛,終歸懵懂一生、不知歸途,這正是一切凡夫生活及其世俗事業的心理基礎。

  三:探討“愛”的真諦

片中,李叔同先生出家後,深愛他的日本妻子無限悲傷。在與弘一大師最後一次見面時,她問道:“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叫愛?” 弘一大師答:“愛,就是慈悲。”此答,深義無窮!

我們覺得,修行人誠然不是無情人。但,凡夫“情”懷與聖人大“愛”,二者的關係到底如何?聖人之大愛,具有無私(平等故)、無慾(清淨故)、更無畏(無我故),堪稱真正意義的慈悲,也才真正堪稱無條件的清淨的“愛”。而普通人之兒女私情,有私、有欲、終歸難免有畏,其實說到底那是一種私情。慈悲意味著解脫,而凡情絕不意味著解脫。

片中這段情節的畫面也非常精美,弘一大師選擇在兩隻相反方向的小船中,與深深愛他的俗家妻子見最後一面。湖水、小船、兩人,都各有深刻寓意。這個情節大有文章:生死,本來就是一條深不可測之無盡大海(湖的象徵);小船,就是我們飄搖於這生死巨海中的危脆幻軀;而船中之人,正是輪迴中永無歸宿之期的一個個生命。輪迴愛海中,我們到底何去何從?

  四:表現戒律在現代佛法弘揚中的重要性

這表現在弘一大師與太虛大師的對話中。太虛大師乃20世紀偉大的高僧,佛教界革新派、人生佛教思想倡導者。其思想對現代佛教的發展方向影響極其深遠。而弘一大師卻是一位繼承南山律,強調修行人嚴格迴歸傳統戒律的律宗行者。這實質就是一個修行人在持戒與度眾這兩個方面的統一性問題。

具體說來,其一,佛教應該廣度眾生、適應時代。其二,如何保證修行人自己不變質、且切實提升自己作為佛弟子之個人戒德、實修。這二者矛盾嗎?片中弘一大師的臺詞,給了我們答案:這是兩條有著同一終點的路。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正是現代社會每個修行人,在任何一個時刻,都必須認真面對的的問題——如何做到以戒律為立身之根本基礎,進而展開一切修行度眾、弘法利生的事業。

  附:一輪明月影評

《一輪明月》票房慘敗,敗就敗在太想好。犯了高、大、全的通病。怎麼再現弘一法師?其實多年前弘一法師的弟子豐子愷先生就指明瞭一條再清晰不過的脈絡。物質——精神——靈魂。

豐子愷說,人生的活法可以分為三層: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物質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學藝術,靈魂生活指宗教。李叔同就是沿著這個樓梯一步一步成為弘一法師的。

可這片子卻像流水帳似的羅列堆砌法師的求法過程,如同跑馬圈地般狂奔不止。法師苦修律宗,以求普渡眾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這些在片中簡直有點刻意淡化,是陳家林太根紅苗正?或是另有隱衷?嘿,剪刀手愛德華?

如果把此片當做弘一法師求法的紀錄片,入世出世前因後果表述坦白,卻又加入了紅塵世事。從時空感來說,造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視角,如從高處一掃而過,空泛而層次單薄。導演大方向的把握準確,細節處理卻粗糙隨意,心理層面刻畫太少,這種大而化之的表現方式對史政經或許正合適,對弘一法師這樣的題材未免有些簡單粗暴了。看片過程中多次感覺到導演如迷途羔羊幾番掙扎,有心無力無的放矢。

李叔同了卻塵緣,事實上的確有避世之意。那樣的時局那樣的世事,悲天憫人跟無能為力的衝突苦惱煎熬,惟以佛經解心魔。這是他的法子。他的處世哲學跟叔本華有些類似,因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頓悟更覺悲劇。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減孽。他選了明義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脫。否則恐怕他只會跟梵高一樣,最後一句話:痛苦永無休止。呃了。所以他是勇者。勇者才敢於直面自己。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事實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讓人頓悟。可惜啊,靜止的力量從來都讓人小覷。點題的便是弘一法師回答妻子的那句:愛,就是慈悲。

於身邊人是絕情的,也是不負責的。可是她唯有放棄。對棄世者而言這也是一生必須揹負的罪孽。這也是自私麼?可是無可設法,愛了就要承受。只有被迫的婚姻沒有被迫的愛,從愛中索取甜蜜就必將付出痛苦。雙生子買一送二啊,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