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浪潮的觀後感

浪潮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我看到上有這樣一條《浪潮》的感想:“像《浪潮》中的學生那樣穿一樣的衣服,坐正了上課,回答問題先舉手,說話要起立……這些對我們來說太熟悉了,我們過了十幾年這樣的生活卻不如一部電影給的體會更深刻。”

浪潮的觀後感

當敲下這句話的時候,當這句話得到頗多的贊同時,就該深刻明白“浪潮”的集體主義和中國的教育是不同的。

當莫娜提出質疑時,沒有人理會她;當卡羅試圖阻止“浪潮”時,所有人甚至她的男友反對她;當馬爾科站起試圖制止文格爾先生的演講,他被強行帶上了舞臺。清醒者被鄙夷、排斥,如同房龍的《寬容》序言,無知的山谷裡所謂的全知老人秉承著先輩的律法懲罰了離開山谷的先驅。穿上統一的白襯衫、牛仔褲,擁有統一的問候手勢,佩戴統一的“浪潮”標誌,一切都是平等的。他們說,在“浪潮”中,無所謂誰是最漂亮的,誰的成績最好,我們都是“浪潮”裡的成員,我們是平等的。他們說,我們孤獨、缺乏家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但是“浪潮”給了我們。最後蒂姆,狂熱分子,說,“浪潮”是我生命中的全部。那一群“白衫黨”是如此沉浸在自己的“浪潮”世界,沒有人能妄圖打斷他們在這個世界中平等和集體主義所帶來的快樂。

不平等來源於私有財產和國家權力。

歷史第四分冊上的話,背時就這麼背過了,然而在《浪潮》裡我才明白這種“不平等”帶來的危害。人類是有多麼渴望平等,就能在多麼短的時間裡掀起“浪潮”運動。“世界離獨裁只有五天”。

然而,當我們扭曲了《浪潮》,生搬硬套地諷刺中國教育時,我們是否又做過了。誠然,中國教育宣揚了集體意識,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個性,但我並不認為這是所謂的“獨裁”。我們能發表這樣或那樣的言論抨擊如此的教育,我們在尋求這樣或那樣的信仰支撐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在試圖掙脫束縛。相反,在《浪潮》中,文格爾先生是學生們的全部信仰,這個集體裡沒有人意識到這堂課程將演變為一場致命的鬧劇,因而當“浪潮”運動結束,狂熱分子只能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看吧,是不一樣的。

江姐在複習《病梅館記》的時候強調:“你們絕對不是‘病梅’。”當時鬨堂大笑,但為何我們不是“病梅”。我們的確被修剪過,被束縛過,但終究是會掙脫鐐銬。我們缺乏信仰,失目標,但在迷茫後依然會回到正軌。我們在尋找解脫的大門,而“浪潮”中他們卻是在尋找絕對的平等,自身的依賴。

因而,看了多篇上關於《浪潮》的影評,當在解讀《浪潮》時提及中國教育時多半是扭曲了它的本意的。

我們的確也在尋找平等,也認識到了不平等的危害,但與教育無關。如若一定要抨擊中國教育的話,不如思考美國——《浪潮》真實發生的地方——他們能用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什麼是獨裁,而我們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只停留在“法西斯”等零星的知識點。

“世界離獨裁只有五天”。

影片一開始文格爾先生問什麼可以造成獨裁,其實我最贊同的一個答案是“極端民族主義”。不平等的確會引發多種革命,但沒有“極端民族主義”,私認為離“獨裁”也有一定距離吧。

我懷疑“浪潮”這種鬧劇是否還會上演?如若發生在自己身邊是否會被席捲?而如果沒有國難、沒有“極端民族主義”,那麼離“獨裁”是否真的只有五天?

靜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