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時間稍縱即逝,又將開始安排今後的教學工作了,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計劃吧。怎樣寫教學計劃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1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四個班的歷史課教學工作,為了有效實施教學過程,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特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關於對教材地位的認識和課時的安排。

本冊教材承繼了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介紹了我國隋唐至明清時期的歷史,共22課時,另加八節活動課。

  二、關於教材知識體系及重點部分的分析。

(一)、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唐兩代)。

⑴隋唐科舉制。

⑵“貞觀之治”與唐太宗。

⑶“開元盛世”和唐太宗及武則天。

⑷唐與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發展。

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宋元兩代)。

⑴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⑵宋代社會生活。

⑶遼、宋、西夏、金的並立。

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明清兩朝)。

⑴明請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⑵鄭和下西洋。

⑶戚繼光抗倭。

⑷清加強邊境地區的管轄。

⑸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及歷史影響。

  三、認知能力及情感、教學目標的培養。

⑴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中國古代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瞭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⑵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釋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曆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瞭解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⑶通過學習,增強學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四、教學對策與措施。

1、針對學生普遍反映出的“歷史無用論”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的穿插聯絡取證歷史學習的“慢性化作用”。

2、針對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的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大膽創新的課堂教學。列如:歷史劇表演、歷史漫畫比賽、歷史詩歌朗誦、歷史歌曲演唱。通過這些活動的深入開展,不斷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針對學生學習態度浮躁、懶散的不良習慣,在課堂上加大練習、提問的力度,強化複習頻率。

4、針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狀況,開展組織“歷史人物大家談”的課堂3分鐘演講活動。

5、發現愛學歷史的同學,及時吸納到“歷史興趣小組”進行更高、更深、更廣的素質訓練。為將來歷史才能的發展提高打好基礎。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2

為更好的抓好初中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初中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屆初一由兩個班組成,學生總體水平相差不大。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本屆初二學生由於上一學年一直由我擔任歷史課教學,所以初二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好於上一屆初二學生,三個班中大部分同學能積極的配合教學工作。但初二年級是學生的逆反心理最強時期,其中有個別特別強,所以本學年這些學生將會是教學的重點。

本屆初三由三個班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屆初二學生組成,根據上一學年的教學情況來看本屆初三基礎相當薄弱。三班插班生較多,課堂紀律較為不良。所以本屆初三較上一屆有很大的差距,那麼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主要以基礎知識和課本知識為主。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至初三歷史下冊選用的是華師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初中一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隋唐時期到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四個單元共23課,其中包括探究活動課4課。

《中國歷史》初中二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至改革開放時期,講述了從新民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鞏固時期,兩個五年計劃時期,十年的文革時期級及改革開放時期這五大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七個單元共23課,其中包括3課探究活動課。

《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政治格局兩極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包括五個單元共25課,其中包括探究活動課3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價值觀。

  二、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下冊總共有23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本學期完成《中國歷史》第三冊共23課的教學教育內容。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總課時32課,每節課授1課的內容,授完一單元複習、練習或測驗一節。

本學期世界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五個單元,敘述世界歷史,共25課,每課教學1課時。期中考試複習佔用兩課時,期末考試佔用四個課時。

  四、具體措施

1、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2、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初三這學期的歷史內容是世界近現代史,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3、以問題教學為抓手,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是本學期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每一堂課提出的問題必須從教學目標的分類開始,由淺入深,思維有易到難,從思維的廣度、深度到靈活度螺旋上升。

4、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學期力求使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課堂教學朝著樂、活、趣的方向努力。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計劃3

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科教學水平,搞好高三歷史複習,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為指導,以課本為依據,充分研究高考,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高三教學模式,增強歷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試能力,從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以課本和課程標準為基本,充分研讀考綱,從整體上把握複習的要求,讓學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基本的歷史發展脈絡。

2、改變教學觀念,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概括,歸納,分析,綜合,比較,遷移等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評價問題的能力。

3、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學會用基本的史學方法去認識和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年輕人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制定的歷史依據及其正確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4、加強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試題,注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精選習題。

5、進行有效知識落實,把課堂上的基本知識做為落實的主渠道,及時進行"章結","單元過關"和"月清"。

6、學生的學科成績在優秀率,平均成績和及格率上有明顯提升。

  三、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高三教學,複習的整體把握和詳細計劃及實施措施,對高三隻是有大致的階段安排與複習進度,對每一階段的教學和複習目標,複習策略和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沒有細緻考慮,這種計劃的盲目性,必然導致教學的盲目性,質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師沒有對大綱,考試說明進行詳細研究。大綱中對知識掌握程度有明確要求,考試說明中也有明確的考核目標和要求,並有詳細的解讀說明,教師只是在想當然的去教學。

3、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效率低下,對於新的教學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學習和實踐,課堂中仍習慣於教師一講到底,教師累,學生睡,效果差,成績低。

4、課堂教學中缺乏針對性,高三教學沒有高三的特點。高三複習課,絕大多數教師都在就知識講知識,缺乏深層分析,只是知識的簡單羅列,對主幹知識把握不到位;學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歷史整體框架,歷史基本線索,學生所學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

5、缺乏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近幾年高考命題思路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學科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基礎,以大綱,考綱為指導,以課本為本,注重基礎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來統領知識。

6、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還習慣於只講知識,不講方法,學生不會主動學習,結果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而沒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對習題的篩選和高考試題研究,很多學校給學生髮了很多資料,讓學生自己去做,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熱點,重點問題的聯絡的能力,只是單講課本上的知識,一遇到解決實際問題就無從下手,不能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

  四、採取措施

1、從整體上考慮和制定教學複習計劃,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實施。在計劃的制定中要有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以及具體措施,評價,時間安排,內容安排等內容。

2、在每輪複習中應注意的問題。針對近幾年高階的命題特點和歷史課實際,一般採用三輪複習法。

第一輪複習主要是抓課本知識落實,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詳讀課本,圍繞主幹知識進行梳理,形成內在的主體結構網路,在記憶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理解。

第二輪複習主要以主幹知識為中心,以專題的形式,對歷史知識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課本,讓學生從巨集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不能把每節相關知識簡單列出來放到一起,要重點分析,歸納出歷史發展規律,教會學生學會把握規律,得出啟示,提升學生縱橫比較問題的難力。

第三輪:依據考綱,重新梳理課本,查缺補漏,教師少講,讓學生自己進行,並適當地進行綜合練習。

3、要認真研讀大綱,考綱和考試說明。應該說,考試說明是依據大綱制定的,大綱是作為整個高中教學的依據,而考試說明只是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為備考來講,應該以教材為依託,全面複習,對考試說明沒有列出的內容不必過分深究。高考題目大體上分兩部分,一部分考查對基本知識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較為深層次的能力。前者與教材關係較緊密,但不會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內容,後者基本上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因此,依託教材不等於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課堂效率,做好知識落實。對於歷史課來講,教師不必面面俱到,應重點講清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講清梳理歷史脈絡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加工整理知識,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總結出基本的歷史規律,得出結論。知識落實要做到"四清",把課本知識的記憶放在課堂上,在習題練習上,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5、適當練習。在每一輪複習中都要有適當練習,但選題一定要注意層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題海戰,在講題中一定要針對學生問題去講解,並不是單純的就題講題,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學生能窺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選題儘量選一些新題,不要過於陳舊,學生會在新題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題,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觀題的檢查與落實。

6、要處理好學科之問的關係。不能在複習時一味單幹,應適當穿插些兩門學科知識,適當串串門,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就養成基本的文綜思維習慣,同時也有利於本學科的學習。

  五、時間安排

1、第一輪單元複習(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20xx年2月—3月中旬 選修一、選修三

2、二輪專題複習(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輪:迴歸書本、查漏補缺、綜合訓練、考前指導(20xx年5月—6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