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關於教師個人計劃三篇

關於教師個人計劃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教師個人計劃 篇1

任教學科:五年級語文

關於教師個人計劃三篇

研究的課題:《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

個人子課題:《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

研究目的:

1、通過《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與實驗,總結並形成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模式一光碟教學的操作方法和光碟教學的應用策略。。

2、通過對課題的研究探討,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探索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模式一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光碟教學環境下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利用隨機出現的音、視訊資源,創設教學環境,開展有效學習。主要有三個方面:

1、現代遠端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2、探索遠端教育資源應用的教學方法

3、遠端教育資源與新課程改革的有機.合。

本學期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計劃:

三月份:

(1)學習學校課題組的總計劃,明確本學期研究的任務。

(2)寫好《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模式三教學方法的研究》子課題研究計劃。

(3)撰寫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4)豐富部落格內容,充分利用的部落格向同課題組教師學習。

(5)認真閱讀林乃喜、代玉軍老師研討課的教案和說課稿,及時反思總結。

(5)認真閱讀王道兵、侯玲老師研討課的教案和說課稿,及時反思總結。

9、積極參與中心校組織農遠資源利用優質示範課活動。

四月份:

1、參加子課題組理論學習,認真鑽研有關《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模式一教學方法的研究》的理論知識。

2、認真閱讀朱昌葉、詹麗麗老師研討課的教案和說課稿,及時反思總結,寫好教育部落格。

3、認真閱讀王永平、胡萬勇、嚴保忠老師研討課的教案和說課稿,及時反思總結,寫好教育部落格。

五月份:

1、參加課題組組織的相關理論學習。

3、與合肥少兒藝術學校進行教學、課題交流活動。

4、子課題組理論學習。

5、課題組網管教師定時、及時更新、及時收.、..課題組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說課稿、評課內容等,並上傳到學校網站“課題實驗”專欄。

6、召開課題組會議,交流總結,討論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及研究方向.的..。

7、相互學習評定“課題研究”和“教師部落格”專欄。

六月份:

1、撰寫聽課心得,上交一篇案例,教學設計或論文

2、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優秀教學案例、論文評比活動;

3、自己積極準備,上傳上課教案、說課稿,上好課題研討課。

七月份:

1、撰寫個人課題小結,並參加校課題小結交流。

2、撰寫課題研究論文,交流課題論文,準備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比賽。

教師個人計劃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早上好!

看到我今天闡述的主題,不知道各位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這是取自一首歌名,來自付笛聲那首著名的歌——《眾人划槳開大船》

【同舟共濟海讓路,號子一喊浪靠邊。百舸爭流千帆競,波濤在後岸在前……】

誠然,我們都明白一項高效的活動離不開集體的力量。就以教務的任何一次活動來說,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是和所有同仁的支援與配合分不開的。但同為活動,卻也會偶然出現如“陽春三月風拂袖”和“事到行處兩茫茫”的差異。究其實,是物是?抑或人非?我認為更多的是人非,是組織者和執行者使活動失去了應有的高效性。

下面我就以教務中的考務工作為例項,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和同仁來談談我的淺見,旨在拋磚引玉,求教大方,敬請各位斧正。一項活動從粗線條來劃分,可以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我就先從準備階段說起,《禮記 中庸》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說,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認真的準備和周密的安排。沒有準備的盲目行動,只能是雖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

學校裡每個學期都會有兩次大型的考務活動(期中和期末測試)和六次由教師按進度自行組織的考務活動(單元測試)。按照以往慣例,兩次大型考務活動由校部教務處制定考務計劃統一實施,教務處從學期段的不同,提出有所區別的考務指導思想和要求,在考務參與人員的職責上也根據每次活動提煉出的.經驗作出了相應的修改。當每次打完考務計劃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伸展著略顯痠痛的肩胛時竟油然生出了一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豪情來。可事實證明“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在考務計劃的制定過程中,我還是忽略了參與人的責任感和執行力了。這就要從活動的實施階段去具體尋找原因了。

從徐校長來到黃市學校後,教務處安排考務活動都是採用期中考務任課教師自行監考、自行評改和上報考務分析;而期末考務則是全學區統一安排,實行學生年級交叉、年級教師交換監考和統一時間評閱試卷的流程。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教務處的工作強度,不過也更好的使考務活動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得以保證。但是在執行階段還是會出現些許需要臨時解決的問題,諸如考試門貼的張貼、考場座位的擺放、評閱試卷的統一指令之類等問題,考務活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就受到了質疑。我認為,這應該是執行者“主人翁”精神的匱乏和“岸邊人”的思想在作祟。也反映出教務處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忽略了和教師們的及時溝通與協調。對於這個瓶頸我尚無具體而有效的對症之藥,期待各位同仁不吝金玉之言,點我茅塞。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每次活動後期的總結階段是最能昇華凝聚力和提煉經驗的,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草草了事的環節。俗話說: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才能使自我得以昇華,只有在不斷的交流和爭論中才能使團隊得以強大,只有在不斷的實踐和提煉中才能使活動的高效性得以優化,只有在不斷的直言不諱和同舟共濟中才能使黃市學校這艘大船乘風破浪,一帆千里。

教師個人計劃 篇3

現將本學期實驗情況總結如下:

一、一些做法

1. 認真做好前期工作總結,和二冊教材培訓,保證實驗穩步發展。

寒假期間,教研室組織任課教師,進行了培訓。培訓中,佈置了典型個案發言(9人次)、論文交流、專家講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師們通過這些不同的形式,總結第一學期實驗工作,找到經驗,反思不足,並展望第二學期的工作,為實驗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以專題研究的形式,推動課改的發展。

要想讓課改穩步發展,只*幾個人來推進是不行的,必須要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就必須為老師們提供一個研究的載體。否則,老師們還會用以前的方法,來教現在的教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實驗的意義。

出於上述考慮,在實驗中,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老師們確定專題,為其自我發展,搭建平臺。首先,我組建了課題組。組建的辦法是:老師自己報名,只要有願望,願意在課改中展開研究,就可以報名。結果70餘名教師報了名,老師們積極性很高。第二步,讓課題組老師確定自己的研究專題。我先公佈區裡的專題“情境化課堂教學”,並配發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課題組老師在確定自己的專題時,可以在區內專題下來研究,也可以從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出發,自己來確定專題。現在,已在區裡備案的專題,包括來自22所學校的23個,佔全部實驗校(35所)的63%。

本學期末,準備進行專項總結。

3. 加強實效,組織課題中心組獻課活動,促進實驗的深入發展。(因課題組過於龐大,我又在此基礎上,確定了20人的課題中心組。)本學期,課改的任務很重。要進一步的學習、貫徹新理念;要進行二冊教材的使用實驗;並要進行評價方案的實驗;及專題的研究等。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務,我區組織了課題中心組獻課的活動。組織課題中心組成員(20人),每人獻課一節。獻課過程向全區任課教師開放,自願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中,老師們通過聽課、評課,思考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並觀摩、研討教材的使用;通過自評、他評等形式,來學習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評價方案;結合獻課活動,進行短期專題的研究。我們把這次活動的專題定位在“計算教學”的研究上。通過研究,找出了計算教學低年級的一些方法,確定了基本思路:積累表象→發展思維→形成技能,並拿出了研討課,在全區展示。另外,本學期,我區還完成了全市研究課、與宣武區交流研討等任務。

二、課改以來,課堂的變化

1. 課堂教學氣氛發生了很大變化。 通過一年的課改,我區一年級課堂教學的氣氛,與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以前的課堂,教師總是認為學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主體意識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語言。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老師的指令下,這樣直接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現在的教學,老師們認識到了學生的重要,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學習。現在的課堂,老師的指令性語言越來越少,而與學生商量、徵求學生看法的語言越來越多,批評性的語言在很多學校的很多班級中已經絕跡,激勵性評價已深入人心。

2. 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根本性轉變。原來的課堂教學,教師更多的思考知識如何傳授,強調知識的完整,是以教知識為目的的。教師把學生看作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況。絕大多數老師能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出發(即從學生共性特徵出發),並有一些老師能針對本班學生情況,以及本班學生中的個別學生情況出發(即從學生的個性特徵出發),來設計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情感,把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作為學生的發展要素來看待,而不再是關注知識的本身。

3.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較大的轉變。隨著課改的進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學服務。

4. 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隨著“情境化課堂教學”專題的實施,課堂中教學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實。

從情境的組織形式上,老師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師在教學“計算”或其他思維密度較大的內容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並列式”方式組織教學(多個情境依次出現,相對獨立),通過不斷變換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在一些與生活實際聯絡緊密的課中(如統計等),則採用“因果式”組織形式,即後一情境的出現是前一情境的結果(或說由前一情境推出後一情境)。 從設計情境的內容選擇上,老師們緊貼生活,有的就從身邊找素材,有的則直接組織學生活動參與,有的則與現實世界相聯絡。(如一位老師在加法的教學中,與今年春季北京沙塵暴相聯絡,設計了環保主題。)

從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的老師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習興趣;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獲得自我發展……總之,隨著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已擺脫了原來那種嚴肅、死板的模式,一種活潑的、充滿童趣的、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模式,正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