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在酒樓上》讀後感(通用12篇)

《在酒樓上》讀後感(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酒樓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酒樓上》讀後感(通用12篇)

《在酒樓上》讀後感 1

從魯迅先生的筆下,不難看出,既有對呂緯甫的命運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同時又批評了他對待現實的消極情緒。

呂緯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和蒼蠅一樣,被驚嚇的一下子立即飛去,但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點,這樣的悲劇人生,不僅讓我讀出了他的可悲,更是讀出了他的可憐。他的悲劇,是一個嚮往革命的知識分子在無路可走的境遇中銷蝕了自己的靈魂的悲劇。曾經的他意氣風發,擁有青春的活力與革命的熱情,和他的同學們到城隍廟去拔神像的鬍子,還因為激烈地爭論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曾經他也滿懷信心地和封建禮教做鬥爭;曾經他也慷慨激昂地討論著國家大事;曾經他也對“保守派”的停滯不前而大為恥笑。但他所做的一切並未使社會有所改變,讓人們的思想解放。在異常頑固、異常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呂緯甫終沒能經受住失敗的考驗,終究他是灰心喪氣了,他不再與封建勢力繼續抗爭,而變得十分頹唐、十分消沉,破罐子破摔,再也不去努力改變什麼。他的人生從此變得落魄,就像是蜜蜂和蒼蠅的飛行一樣,又回到了原點,著實是諷刺啊!“哀莫大於心死”,而呂緯甫卻已是對生活“心死”之人,背棄了自己追求的高尚人生境界,變得苟且偷生了,每天渾渾噩噩地過著,如一個失去靈魂的傀儡,他甚至能為了活下去而違反自己的意願去教孩子們學充滿了封建毒素的《女兒經》之類的東西。“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這些無聊的事算什麼?只要隨隨便便……”這句話無疑突顯了呂緯甫的無奈與可悲。

呂緯甫雖然渾渾噩噩地度日而無力自拔,然而思想卻是十分清醒的。他對自己所去的路和自己的現狀認識的.是相當透徹的,以至於他在精神上給他以沉重打擊,他變得自責,更是覺得自己沒用,他清醒的看著自己由勇敢、聰慧的年輕人變成了神色頹敗的中年人,他比誰都明白卻只能放任其這樣,但他的人生的悲劇色彩又增加了一層。

“以後?—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預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在什麼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後一分……”說的很坦誠,卻也很無奈、很痛心,呂緯甫就這樣親眼看著自己的命運走向了悲劇的深淵。

《在酒樓上》讀後感 2

《在酒樓上》從敘述形式上觀察,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即人物“我”在講述故事,在人物“我”的見、聞中,引出呂緯甫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採用了第一人稱次要人物敘事的敘述方位,但是,呂緯甫的故事並不是由人物“我”看到的,人物“我”的“見”只限於引出呂緯甫和介紹呂緯甫的肖像神態,呂緯甫登場後,即以第一人稱主角人物的敘述方位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呂緯甫講述自己的故事時,人物“我”只充當一個聽眾。這樣,這篇小說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敘述者,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成為這篇小說闡釋中必須討論的問題。

當呂緯甫以人物“我”的方位敘述時,又引進過另一位敘述者的敘述——老發奶奶敘述順姑之死,這段敘述也是直接引語。從敘述形式看,這篇小說包括了主敘述、次敘述和次次敘述三個層次的敘述。主敘述:第一人稱“我——在S城一石居酒樓偶遇十年前的`朋友呂緯甫。次敘述:呂緯甫向人物“我”講述十年來的人生經驗。次次敘述:老發奶奶向呂緯甫講述順姑之死。

《在酒樓上》的不同層次的敘述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首先研究老發奶奶的敘述。老發奶奶是順姑的鄰居,順姑一家的日常生活她當然常有機會看到和聽到,但是,在小說中,從老發奶奶的敘述看,有些內容並不是親身的見、聞而來,比如“有時還整夜的哭,哭得長富也忍不住生氣,罵她年紀大了,發了瘋。”“整夜的哭”、“忍不住”顯然已經超越了老發奶奶見聞的權力範圍,是一種全知視角了。再如“直到嚥氣的前幾天,才肯對長富說……有一夜,她的伯伯長庚又來硬借錢,——這是常有的事,——她不給,長庚就冷笑著說:你不要驕氣,你的男人比我還不如!她從此就發了愁,又怕羞,不好問,只好哭。……”這一段,也沒有權力自限。在是否有權力自限這一點上,老發奶奶的敘述與呂緯甫和人物“我”的敘述都不同,老發奶奶只是充當了一個交待順姑結局並加以評論的說書人。老發奶奶的全知特權,正是呂緯甫敘述的權力自限的補充。沒有老發奶奶的無所不知,這個外在於呂緯甫經驗的事件也就不能如此利落地予以了結,這是老發奶奶敘述的功能之一。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替作者設想:如果要利落地了結順姑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再引出一個老發奶奶,完全可以讓已經提到的人物阿昭或者“那小子”(順姑的弟弟)或詳或略地或感傷或木然地向呂緯甫敘述,為什麼別生枝節地引出老發奶奶這個敘事者?如果考慮到呂緯甫敘述的基調,這個問題是可以解釋的。呂緯甫掛在口邊上的是“無非做了些無聊的事情…”“也還是為了無聊的事”、“也就做了一件無聊事”,他的敘述語調是“無聊的。——但是我們就談談吧。”這樣,順姑的悲劇性的死在敘述出來時就必須“扯淡”,年輕的又是親人的阿昭姊弟都不適合擔任這樣的敘述者,老發奶奶恰是合適的。“但這也不能去怪誰,只能怪順姑自己沒有這一份好福氣”——這是老發奶奶的評論與慨嘆,可謂將順姑之死的悲劇性扯得淡之又淡。將這一具體的人生悲劇納入一個流行了幾百年的陳腐公式,乃是將觸目驚心的生離死別化作街談巷議的一嘆,在語調上與呂緯甫的敘述保持了一致性。這是老發奶奶敘述的第二個功能。順姑之死主因是肺病,次要因素是長庚的誑語,但是相比之下,以當時S城的醫療水平而論,順姑既已得了肺結核之類的病,無異宣判了死刑,長庚的誑語,對順姑之死並沒有直接影響,順姑之死,真如老發奶奶所說,“這也不能去怪誰”,生了這樣的病,死了,在老發奶奶們的觀念中,是非常正常的,至多有點婉惜——“沒有福氣”。但是老發奶奶淡然的主觀敘述中實際包含著順姑的悲劇,一個現代讀者自會在老發奶奶的敘述中,自然地讀出。這是因為順姑作為一個普通的年輕姑娘,不僅美麗、善良、誠摯,而且能幹(這在呂緯甫吃蕎麥粉的敘述中已有交代),又有如此不幸的遭遇,以至她帶著以為自己的男人還“比不上一個偷雞賊”的心靈創傷死去。這一悲劇性一旦與呂緯甫送花的意向相聯絡,就具有了對呂緯甫產生影響的力量。

《在酒樓上》讀後感 3

讀罷魯迅的《在酒樓上》,心頭便不由得多了幾分沉重。文章讀來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壓抑,甚至是憤慨。我想這便是魯迅的味道吧!文字並不華麗,卻經得起一遍又一遍的細讀,仿若可以感受到魯迅在風雨中的吶喊,也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在酒樓上》講述了“我”回鄉後來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樓一石居時,與舊同窗呂緯甫偶遇,聽他講訴人生境遇的一篇小說。內容很簡單,卻發人深思,給人以震撼。

作為主人公之一的呂緯甫曾是一位有志青年,可謂書生意氣,揮斥方酋,他指點著江山,激揚著文字,視萬戶侯如糞土。他曾慷慨激昂地討論過民族大業;曾不顧一切地與封建禮教作鬥爭;曾無畏地衝進城隍廟拔掉神像鬍鬚。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他變得頹唐,以至於絕望,他放棄了立場,失掉了夢想,甘心於以教四書五經度日。這前後鮮明的反差不禁讓人感到社會的黑暗。呂維莆說過這麼一段話“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飛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很可愛,也可憐。可不料現在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似乎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命運亦大多如此。你在街頭看到一個不起眼的老頭,或許他曾和如今的你一樣青春無限,滿是巨集圖大志;或許他曾風光無限,萬人追捧,卻終究馬失前蹄,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般消逝了。便如同小狗開心地追逐著自己的尾巴,卻不知自己不過是繞了一圈又一圈而已。然而對於那個時代的呂緯甫而言更有一份作為知識分子的悲哀,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知識分子受著非人的壓迫與摧殘,他們在矛盾中掙扎,彷徨,進而絕望,失了人格,成為了行屍走肉。這是知識分子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文中的“我”。在他眼中“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想來這花便是“我”吧!更是魯迅。紅花在雪中怒放,開得如火,不正是魯迅在黑暗中憤怒,高喊。他為呂維莆的`改變而心痛,更為無力改變這吃人的社會而無奈。文中有這麼一句話“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是一個客子”其中自然有對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慨,但我認為更加折射出其在改革社會,教化民眾的道路上走得形單影隻的慘象。南來北往都不過是一個過客罷了,但是缺少志同道合的夥伴的魯迅並沒有被現實所打倒,他依舊頑強的走著。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的,“希望是本無所謂又無所謂無的,這條路還是在於你如何去走。”如果你的眼中有希望,那麼即使前路再迷茫,心也是光明的,堅定的。自然不會被現實所打倒了。

魯迅一路走來,一路挫折,但並沒有被挫敗。他是一個無畏的強者。如今的青年自然不用承受如此,但也面對著很多抉擇,誘惑,生活依舊殘酷。我們或是如那鵝軟石鋒芒盡失,只會圓滑處世,抑或是堅持自我,無畏世俗種種。這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罷了。

《在酒樓上》讀後感 4

在酒樓上,對坐飲酒的“故人”,是他又似乎不是他了。

當我懷著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回到那早已被改頭換面了的地方,坐在酒樓上,重拾故地的生疏。巧的是,在換了面貌的故土遇到換了靈魂的故友,這一切,便註定了這一次歸來的索然與懊悔。

眼前不停喝酒,試圖買醉的呂偉甫,恰是魯迅筆下地位與命運無不帶有一定的悲劇性與荒謬性的知識分子。他說在這近十年的分離中,所做的卻也都近似是一些無聊的事。想想也是,往往別人看著無聊,並非真的無聊,若連自己都已認定,那便是真正的無聊了。曾經那個滿懷革命熱情的青年,曾到城隍廟去拔過神像的鬍子,甚至因為激烈的爭論改革中國的辦法以至於打起來,較於現在,為胞弟遷墳,為餬口而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志去教孩子們充滿封建毒素的<女兒經>之類的東西,在異常頑固與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當年敏捷精悍的呂偉甫終究是經不起挫折,變得頹唐與消沉,喪失了抗爭的力氣高尚的人生境界就此離他遠去。

在我看來,他若就這樣隨波茫然的走下去,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在那個吞噬靈魂的年代,()沒有幾個是在鐵屋子裡一直保持清醒的人,可呂偉甫的悲哀卻遠不僅限於此。

一杯杯酒水下肚,微紅的眼圈昭示出的酒意,是他在走投無路之後為那消逝的靈魂所做的哀悼,他的軀體妥協了,但是他的自我意志又是這般的強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痛苦較之於封建殘破下的.愚昧底層民眾來說更加讓人難以忍受,英雄的知識分子往往無法擺脫孤獨者的命運。在封建傳統的壓力下,他、他們像一隻蒼蠅飛出了小圈子,卻又飛回到原點。便如他當初可憐可笑那蠅蟲一般,現今也只能可憐可笑自己那在頹唐消沉中無辜消磨者的生命罷了。

他不滿足於自己這樣的人生,但他又不得不坦承而又實際的走著那條僅剩的路,哪怕清醒的靈魂在不斷的自責,他也只能懷著難耐的隱痛上路,他被逼無奈下渾渾噩噩的渡世,當我們給予深切同情的同時,又不得不去批判與痛斥,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呂偉甫的存在是多麼具有廣泛性。

辛亥革命過後的新知識分子們向他這般隱退的不在少數,好在他們只是選擇了隱退,思想引導著靈魂保留著最原始的希望,正如他問我的:“你不能飛的更遠些嗎?”?他喪失了抵抗的氣力但仍願將希望寄於同伴,如此,中國還是有未來可言的。

“我獨自向著上己的旅店走,寒風和雪花鋪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一個曾與自己並肩同行的朋友,選擇了離去,希望便自此虛妄,一份靈魂與自己踏步前行,絕望便也是虛妄的了,可見絕望的反抗不至於此,希望也將永存於前行的路上。

《在酒樓上》讀後感 5

在酒樓上敘述了“我”和呂緯甫兩個啟蒙知識分子在分別多年後在酒樓的一次偶聚。通過呂緯甫對啟蒙失敗後他的生活的描述表現了他的頹廢模模糊糊隨隨便便敷敷衍衍,從而深層次體現啟蒙知識分子在啟蒙失敗後的精神困苦,折射魯迅對啟蒙的思考、對沉淪的不滿、對現實的抗爭、對未來的希望。

主人公呂緯甫是一名啟蒙知識分子,經歷了五四時期的狂飆突進,五四落潮後,他精神頹唐,陷入了迷惘與彷徨。但從文章的一些細節中仍然可以推測到他原來的樣子——他從前應是一位血氣方剛的進步青年。他曾經到城隍廟去拔掉神像的鬍子,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可見他思想進步、充滿朝氣,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還有作者寫他神態時,“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常看見的射人的光來”“他總不很吃菜......神情和舉動都活潑起來,漸近於先前所間的呂緯甫了”也可看出他以前是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後來呂雖然生活敷敷衍衍隨隨便便,但從他的行為中還可以看到他本性中好的一面。他把小兄弟身體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好裝棺埋掉;為了不讓順姑失望硬吃蕎麥粉並“祝讚她一生幸福,願世界為她變好”,後又輾轉為她買剪絨花。可見他本性是很認真、很有責任感的,但可惜五四狂飆突進後中國社會並無多大的改觀,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他感到失望、無助,他自感失敗卻又不甘失敗然而卻無可奈何,精神支柱轟然倒塌,從此陷入了痛苦與迷茫,以致頹廢度日。這種狀態文中有很清楚的表現:他走動時“那腳步聲比堂倌要緩得多”“獨行動卻變得格外迂緩,很不像當年敏捷精悍的`呂緯甫了”“他緩緩的回顧”……行動的遲緩是其精神頹廢的表現。在描寫他的神態外貌時,作者用“亂蓬的鬚髮”“蒼白的長方臉”“頹唐”“衰瘦”“失了精彩”等詞句準確地表達出呂的頹廢、落魄。“我早知道你在濟南,可是實在懶得太難,終於沒有寫一封信”。“懶”是不像以前的他的,精神的迷惘頹唐才是他“懶”的真正原因。還有多次出現的他抽悶煙、喝悶酒、眼圈微紅等都可以看出他內心的苦澀,精神的迷惘。他滿口的“無聊”“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等詞也是他精神空虛迷茫的外在反應。呂緯甫認為自己和蜂子蠅子一樣,飛了一圈結果又回到原處,體現他意識到啟蒙的失敗前功盡棄,一切都沒有變,空令人彷徨惆悵,有一種自嘲的意味在裡面,可見他內心的苦澀。呂給順姑送剪絨花,他已經深深知道“自己之討厭”體現出他的自我否定,有一種強烈的失敗感,這正是由於啟蒙的失敗造成的,啟蒙者遭受的精神痛苦可見一斑。呂緯甫作為一名啟蒙者後來卻要以教為啟蒙者所抨擊的四書五經等書來維持生計,更加體現了一個啟蒙者的悲哀,一個社會的悲哀。這些都體現了魯迅對於啟蒙的思考。而他自己對啟蒙的態度可以從文中“我”看到的景物以及“我”的表現看出。

從本文的景物描些來看,多次出現的雪景有深刻的象徵意義。第二段描寫的“漬痕斑駁的牆壁”“枯死的莓苔”“鉛色的天”“白皚皚的絕無精彩”“微雪又飛舞起來”,景物一片蕭瑟。我認為它們象徵啟蒙失敗後中國並無改觀一片沉悶的社會狀態。後來寫到雪中鬥豔的老梅和山茶花,充滿生機活力,體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表現出作者對啟蒙失敗的抗爭,對未來寄予的希望。後來穿插出現的雪和山茶花更是為了不斷強化這一意義。最後我與呂緯甫向兩個相反的方向走去,表現作者雖然也對啟蒙失敗感到失望,但卻決不會像他那樣沉淪。“寒風和雪花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體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抗爭,有勇於接受挑戰的勇氣和信心。文末那白茫茫的雪景,隱隱的,引人深思,給人以希望。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個很可愛的女性——順姑。她純真,善良,心靈美好,結局卻很悽慘,也是舊中國眾多苦難女性的一個典型。她的死,令人哀惋,讓人深思——那個社會確乎是需要改良了。

《在酒樓上》讀後感 6

<在酒樓上>是魯迅小說集<仿偟>裡面的作品,其中描寫的最為出彩的人物莫過於呂緯甫了,留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主人公用蜂蠅來對自己人生的比喻,呂緯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與蒼蠅一樣,被人驚嚇的一下即刻飛去,但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點,這種悲劇色彩,不僅讓我們覺得主人公可悲,更覺得他可憐,曾經意氣風發和擁有青春活力的呂緯甫曾經勇敢的衝進城隍廟拔掉神像的鬍鬚,曾經滿懷信心的和封建禮教作鬥爭,曾經慷慨激揚的討論者國家大事,曾經對“保守派”的停止不前而大為恥笑,但他所做的一切並沒有能讓社會進步,人們的思想解放,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蒼蠅和蜜蜂的飛行一樣,用回到了原點,這是全文最讓我感到諷刺的地方。時代的變遷與生活的變故就這樣把這個充滿著理想,擁有著朝氣的年輕人壓迫的面目全非,使呂緯甫的人生變得頹唐與絕望,為了生活,他放棄了自己革命的立場,也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教小孩讀四書五經的家庭教師,但這一切的變故他的思想都非常的清醒,以至於在精神上給以了他沉重的打擊,他變得自責,更覺得自己無用,因此他由勇敢,聰慧的年輕人變成了神色頹敗的中年人。這一轉變也是他經歷的社會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所造成的。

從小說中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對主人公墮落的惋惜,和他悲劇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無奈,雖然呂緯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頹唐,但魯迅仍然把呂緯甫刻畫是心懷善良和誠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說中呂緯甫回故鄉s城主要是為辦兩件事,一是給三歲為夭折的小弟弟遷墳,其二是給順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屍骨早已腐爛的不見了蹤影,順姑娘也已經去世。做這兩件事實在沒有了什麼意義,甚至是讓人感到是無聊的,但他還是盡心盡力的努力辦好這兩件事,樂此不疲的四處搜尋和挑選絨花,在遷墳的過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裡忙了大半天。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呂緯甫的心並沒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著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戀著以前給予他美好回憶的鄰里之情,這不僅與頹敗的呂緯甫在形式上做了對比,更展現了呂緯甫多維的人性。

<在酒樓上>表達了五四運動由高潮轉向沉寂這一背景中,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與頹唐的情緒。不僅讓人感到可嘆,更讓人感到意味深長。給我以啟迪。

《在酒樓上》讀後感 7

今天再次讀了魯迅先生的《在酒樓上》,總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只讀一次很難輒窮其意,必須多次閱讀、細細揣摩。《在酒樓上》篇幅雖短小,意蘊卻無窮,讀罷之後總感覺一團團烏雲籠罩在心頭,讓人實在覺得壓抑、沉重。這就是魯迅啊,看似雲淡風輕,實則字字見血,他的筆像一把鋒利的刀劃在心頭,讓人直面淋漓的鮮血,深切地感受到切膚之痛。

《在酒樓上》的主人公——呂緯甫,原是辛亥革命時期振臂一呼、力求改革的熱血青年,在屢遭現實打擊後變得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教著他曾經最厭惡的“子曰詩云”。他對待現實態度極其消極,“敷敷衍衍”“模模胡胡”,作者是將其歸為封建思想加以批判的。與魯迅先生以往的小說不同,作者所批判的物件不再是麻木的未覺醒的老一代中國兒女,而是覺醒了的新一代人。魯迅先生筆下的.這些覺醒者,他們非但沒有人性獲得自由的歡愉,反而產生了那種“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更加深刻的悲劇感受,使讀者產生共鳴,倍感壓抑、沉重。

人要生存,就必須與外部社會打交道,覺醒者亦是如此。覺醒者首先必須獲得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否則難以立足。呂緯甫為了餬口度日就不能不教“子日詩云”,否則連每個月二十元的生活費用也無法得到,他也就無法生存。但是,教“子曰詩云”又意味著向現實屈服,走向自我毀滅。這是一種兩難境地:要實現自我,與現實對立,就無法生存;要生存,就得向現實妥協、毀滅自我。二者中任何一種都意味著人的毀滅,這蘊含無窮的悲劇感。

然而,作者所表達的是對這種人生態度的痛斥,他所堅持的正如他眼中之景,“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我這時又忽地想到這裡積雪的滋潤,著物不去,晶瑩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幹,大風一吹,便飛得滿空如煙霧。……”,區別於呂緯甫,魯迅先生選擇了在孤獨中砥礪前行。這讓整篇文章不流於失望,給覺醒者展現了希望之路。

《在酒樓上》讀後感 8

《在酒樓上》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24年5月10日的《小說月報》上,後收錄在魯迅的小說集《彷徨》中。

《在酒樓上》以“我”的角度講述了“我”與呂緯甫的故事。

這裡的“我”並不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不只是一個旁觀的敘述者,而是參與到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中的“我”和呂緯甫具有許多共同點“我們”曾是一起去城隍廟拔掉神像鬍子的新青年;是議會討論“改革中國”的方法道路而打起來、激情澎湃的青年。

“我們”雖然曾經都擁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卻因為革命的失敗以及生活的無奈而落入沮喪和彷徨中的中年人。不同的是“我”和呂緯甫同樣面對生活的無聊和寂寞,他們的選擇卻不同。“我”堅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進、反抗,而呂緯甫卻選擇放棄前進,迴歸到世俗生活當中。

《在酒樓上》讀後感 9

今天看了魯迅的《在酒樓上》對呂緯甫這句話感觸良多啊!

他說:“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就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或是少年時,伏案有本小箴言本——《每天進步一點點》,對其中這段倍受感動:成功就是每一個小小的`進步積累起來的成果,歸納聰明人的法則,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平凡的你變得卓越。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以後,再看蜂子或蠅子會不會有什麼變化呢?

《在酒樓上》讀後感 10

今天讀魯迅的《在酒樓上》一文,其中一段話讓我不禁反思:

“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

這一段本身就很巧妙,通過“我”說的話來批判的正是“我”。

魯迅寫這段話本意是諷刺和批判那些原本支援革命,後來在革命受到重重阻力時,便對革命產生動搖,甚至走上和原有舊勢力妥協的`道路。

讀完這段時,我突然想我是不是也如同那蜂子或蠅子一樣呢?往往一件事情開始的時候有目標,有想法,也去付諸實際行動了,可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就迷茫了,悲觀了,失望了,最後很容易就放棄了,選擇倒退回去,回到一個明知不對的起點。“很可笑,也可憐”。多深刻,又多刺骨的評語。魯迅的筆確實是把鋒利的刀,是最有力的武器。他直指人心的最深處,他撥開層層雲霧,他大聲疾呼——別再迷茫!震聾發聵!

如果一個理念,一個方向沒有錯,就應當始終堅定信心。

看到眼前的困難時,更應該看看長遠的發展。

歷史或許會倒退,但人的精神不能倒退。

《在酒樓上》讀後感 11

今天中午重新讀了下過去就感受很深的魯迅的文章《在酒樓上》。有兩段文字讓我有所想:

“我一回來,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著菸捲,一隻手扶著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說。“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來了。你不能飛得更遠些麼?”

生活確實是在轉圈,不承認不行。可是我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感到可笑,還認為可憐,可能每個人的想法都會不同。倘若不得志,過的不是想要的生活,飛得再遠又能如何?

我忽而看見他眼圈微紅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總不很吃菜,單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舉動都活潑起來,漸近於先前所見的呂緯甫了。

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後迴轉身,也拿著酒杯,正對面默默的聽著。阿阿,你這樣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麼?是的,我也還記得我們同到城隍廟裡去拔掉神像的鬍子的時候,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的時候。但我現在就是這樣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時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見我,怕會不認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現在就是這樣。“

我有時候見過去的朋友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心裡想的是過去愉快的事情,可是就是怎麼也不能和眼前的人對上號。可能別人看我也是一樣,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可我就是這樣啊。

我也是一個懷舊的人,我無論如何都會認過去的朋友,這似乎是不用強調的,但……

《在酒樓上》讀後感 12

《在酒樓上》是魯迅1924年發表在上海《小說月報》上的一篇小說,也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充滿有著濃濃的”魯迅味“。整篇文章恰似只有呂緯甫在絮叨著他的遭遇,往事,實際卻把魯迅先生的觀點淋漓盡致的全都表現了出來。

1924年,離五四運動爆發已過去五年之久。五年的時間改變了許多,改變最大的就是呂緯甫對革命的心態,五四運動期間的呂緯甫是充滿了鬥志、意氣風發的。可是五四落潮期的呂緯甫對待事情的態度卻是”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雖然呂緯甫的`思想魯迅先生是極力批判的,但在這其中也摻雜著魯迅本身的思想,說是呂緯甫的心態,還不如說是魯迅自己的想法,故事中的”我“代表著的就是魯迅的另一種想法。而呂緯甫和”我“的一番對話,實際上代表著魯迅的兩種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故事的結尾,魯迅安排兩人分道揚鑣,吹著寒風卻感覺很爽快,這昭示著魯迅先生兩種思想碰撞後的結果是代表著積極的一面戰勝了。

看魯迅的文章,帶給我的感覺總覺得意猶未盡,看完了以後,也總覺得自己有很多話要說。他的文字,他的故事,似乎都在講述一些很平淡的事,但是在我們看完了他的文字後,總會激發很多我們自己的想法。就像這篇《在酒樓上》,整篇故事平淡的乏味,無非就是呂緯甫的嘮叨,但是在看完了整篇文章後,我們很明顯的就看出了五四前後革命前輩們的思想變化,呂緯甫也許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的是當時那個時代許多革命人的想法。

魯迅的文章,犀利的文字總讓我們感覺得像是一把匕首,無情的解剖人們的思想,毫不留情的披露一些腐敗的、墮落的、消極的思想。但我佩服的還是魯迅對自然環境的描寫,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了很多遍都不會厭倦,在他的筆下,平凡的事物,都會被寄予了特別的意蘊。如《在酒樓上》中的那段:”窗外沙沙的一陣聲響,許多積雪從被他壓彎了的一枝山茶樹上滑下去了,樹枝筆挺的伸直,更顯出烏油油的肥葉……都趕早回巢來休息了。“這段文字描寫的是一幅平凡的冬景圖,但在魯迅的筆下,這雪、這葉、這鳥,似乎都已經超出了他們本身的存在。抒發的感情也是複雜的,在這寒冷的天氣裡,黃昏將近,小鳥也歸巢了,但是自己仍在漂泊,雖然回到了直接的故鄉,但仍是是一位過客。周遭的一切也變得陌生。不管在南方,還是在北方,自己都不是歸人。這段環境描寫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抒發了魯迅的離鄉背井的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