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集合)讀《三國演義》有感13篇

(集合)讀《三國演義》有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合)讀《三國演義》有感13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借暑假時間讀完了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臺,作者把眾多英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使我好生佩服。

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

先說說劉備。劉備的性格非常保守,人們都打趣的說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的膽子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當時可把劉備嚇出了一身冷汗。劉備的性格使眾人賦予它窩囊和懦夫的頭銜,更有人說劉備除了有兩個結拜的摯友,其他的就一無所有了。但劉備講仁德,愛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忠於他。

蜀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他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發明家,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表現在“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不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他智勇雙全、沉著冷靜、知己知彼、膽識過人,實在令人欽佩。

我最喜歡曹操,曹操可謂真英雄!三國演義上作者貶曹褒劉,為了襯托劉備,無限的貶低曹操,三國志上,曹操並沒有那麼壞,除了“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一敗筆,曹操並無其它的壞處:“曹操割發代首”,曹操帶兵去徵張繡,行軍路上,見麥子熟了,便下了一道口令,誰要是踐踏麥田,就斬首!碰巧有小蟲子經過,曹操的馬受到驚嚇,衝進了麥田,曹操守信,正要割頭自刎,曹操的手下們紛紛勸阻,經過大家的一番勸說,曹操割下自己的頭髮,代替自己的頭!曹操謹慎、多疑,只是自我保護,可有些人總是抓住曹操的這一點,貶低他是一個有心計的壞人,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更好的存活下去。我看好曹操!

三國時期是一個是戰亂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多少傑出的英雄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2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卻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正真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為 “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官渡之戰,曹操以 “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眾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說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為,曹操處在一個群雄角逐的時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說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就不可能建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3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大三國時代,北伐,一直是那麼一群理想主義者的終極願望。

劉備戎馬半生,好不容易打下的益州家業,可以說,她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北伐。如果蜀漢君臣放棄了北伐,那可以說,這個政權將會不攻自破。劉備入主西川后,麾下的隊伍大致可分為外來派和益州派。外來派的代表人物有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跟從劉備征戰天下的元老,當然也包括劉備本人。他們自然是想著北伐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也是他們的夢;而益州派則不然,他們是益州本土勢力,無論老大是誰,他們都可以如魚得水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自然不會支援北伐這個政治理想。

兩派的離心日久,先主在世時,憑藉昭烈帝的威望,自然無人敢造次;他去世後,兩派的矛盾便逐漸不可調和,甚至李嚴等人上表劉禪,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空耗國力而無一益,後主雖昏庸,可也知道諸葛相父的北伐就是他可以繼續在成都過他的安穩日子的基礎,於是和善的劉禪也只能砍了李嚴的'頭以平眾怒。

相父隕後,姜維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可到此時,外來派的元老死傷殆盡,成都支援北伐的人越來越少。後方的傾軋,讓前線的姜維無法全力對敵。

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破,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可甚至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祕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當然,最後眾所周知: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姜維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然後以身殉之。

姜維死,北伐亡,這大漢最後的希望,也就亡了。昭烈帝漢中北望,丞相秋風五丈原,連帶著逆天而行的北伐事,全部淹沒在歷史的清風中,供後人評說。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4

中國的四在名著,大家應該都知道,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紅樓夢》,我看的第一本就是《三國演義》,這,是我最喜歡看的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講了一個哲理,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故事開頭,便是統一的東漢搖搖欲墜,黃巾起義、董卓生亂。接著,曹操與袁紹大戰,勝利之後建立了魏國,率兵進攻住在江南的孫吳,於是引出赤壁之戰。赤壁一戰後,三國漸漸形成。可最後,魏國也被晉取代,晉國消滅了蜀國與吳國,最終天下一統。這就這樣道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規律。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最喜歡以最敬佩的人是諸葛亮,他十分的機智、勇敢。知天時、曉地利,識人心,巧妙地解決了一個個不可能的`難題,又給對手一個有力的回擊,最終往往會取得勝利。比如草船借箭,他算出三日之後必有大霧,又算出周瑜心胸狹窄,魯肅老實,曹操生性多疑,並計算好了逃跑時的速度。看到這裡,我的腦海中彷彿浮現了這樣的畫面:一艘艘扎著草人的船在大霧中朝曹操大本營駛去,然後曹操讓射手朝船放箭,當稻草人上扎滿箭後,順流而下,回到了吳軍的大本營,讓周瑜甘拜下風。

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場景是火燒赤壁。它講的是曹軍與吳軍在赤壁決戰,諸葛亮算到東風來臨之時,假裝上祭壇求風。周瑜與黃蓋也擺了苦肉計,讓曹操誤以為黃蓋是來投降的。當然,他們也在曹操的軍隊中插入了內奸“龐統”,龐統想到曹軍團隊許多軍人水土不服,就假意向他獻策,讓曹操把戰船鎖在一起。然後東風來了,黃蓋奮不顧身點燃了曹操軍的戰船,在東風下,又由於戰船鎖在了一起,曹操的軍隊要麼被淹死,要麼被燒死,要麼被隊友踩死,要麼被周瑜的隊伍殺死,總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元氣大傷,只剩下一隊殘兵敗將,又敗走於華容道,最終活著回到許都的寥寥無幾。

我喜歡赤壁的原因,是因為吳軍十分機智,把計策安排的的十分完美,把事情做的十分完美,不讓一點點缺少導致戰鬥的失誤。他們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能與對手硬碰硬,就懂得用智慧,而不是用蠻力將對手打敗。這一點我十分敬佩。

《三國演義》是一本好書,你值得擁有。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5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也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和表哥對這本書都覺得很好。

我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有很多故事情節都十分精彩,如三顧茅廬之類的,但我最感興趣也認為最精彩的那就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那個情節。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訊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從這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訊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通過這,我對《三國演義》這本書更加有興趣了。

我表哥也和我一樣,也有他自己覺得精彩的情節,而他認為精彩的不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而是的蘆救主。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表哥覺得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6

世界偉大的發明,都歸於——書,書和社會有著重大的關係。沒有書,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只有書能改變一切。

書,是一個指南針,它會用它所有的知識指引你。書,是一盞明亮的路燈,讓你在黑暗的迷途中,獲得一絲光亮。書,是一道五色的彩虹,他會讓你在失敗中,獲得溫馨的暖氣。在書中,我們都是一個快樂的“天使”,沒有人能阻擋我們為書瘋狂,為書痴迷、著迷。

一天,我正在悠閒的玩電腦,玩著玩著。突然,靈光一閃,原來——是網頁出一句話,讓我熟悉得不能再熟的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心裡暗暗地想:“我們為什麼不能把自己的娛樂時間,放在看書,這樣又可以充實自己、進步,又可以學到一門知識!我們何嘗不多看一書呢?”通過自己的感悟,我馬上召回幾天前訂購的一本叫《飄》的書。

剛開始,我先看第一頁,我發現這個作者是美國的`米切爾,原來他只寫了一部作品。就這樣我迷上了這本書,因為他寫得非常生動,我感觸最深的是這句話:“為什麼如今人類都要受著社會的擺佈,要看人臉色,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一直活在虛假的世界裡,讓我們從純真變得虛偽起來。”這句話讓我真正明白了該怎麼去做人,教會了我現在的社會太殘酷了,讓我的懂得了如今的社會,在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了,只有勝利與失敗了,這句話雖然看起來很諷刺,倒著討厭社會的語氣,但是我覺得並沒有錯,因為現在我們已經受著被人擺佈的生活了。當你要反抗的時候,你將會被逼得走投無路了。為什麼有個叫尼采的作者瘋了,他寫的文章讓人很不理解,但是他為什麼還要寫《瘋狂世界》,因為他想讓人知道:一個人一輩子活在虛偽的世界了,是不會快樂的。只有讓自己活得精彩,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煩惱自然少了,那麼快樂就會永駐在你身旁。

同學們,多讀書吧!我讀了書感觸非常深,我認為現在只靠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多讀課外書,才能充實自己。華麗的外表,表面雖然有著外形美,但是沒有高貴的氣質淵博的知識襯托著華麗的外表。就像一個沒有知識的人,畫者自以為漂亮的畫。換句話說就是用華麗的外表來裝飾自己,還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不要被華麗的外表,忽略了高貴的知識。知識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再多“彩色”的金錢,也是買不到知識的。同學們,覺悟吧!讓我們跟知識牽手,跟知識遨遊、飛翔。讓我們用知識補充自己的缺點吧!讓我們與知識飛翔。知識是湛藍的天空,是潔白的雲朵,是雨後的太陽,是狂風暴雨後的彩虹,是夢的原發地,沒有了知識,就是一個虛有其表的人。讓我們一起伸出手去觸控那個耀眼的“光芒”。讓我們擁有他吧!它是那麼可貴,他之所以能創造偉大的發明,是因為他沒有那外表的光芒,卻有著高貴的光芒。

知識就是力量,只有讀書,你飛翔的翅膀才會更有力!讓我們再次創造那小小卻偉大的奇蹟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7

三國演義的誕生,讓很多人都為之震驚,桃園三結義,諸葛亮空城計在現在還是廣為流傳。可以說三國裡的故事已經影響到了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能讓三國演義更繼續流傳下去。

三國之三英戰呂布,當時在虎牢關,劉關張大戰呂布的故事讓人們都感覺到了呂布的強悍,戰鬥力超群的呂布居然能夠以一敵三,那種英勇的身姿,給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趙雲出現之後,常山趙子龍也被人譽為當時能戰之人,長阪坡救下幼主,獨戰曹操大軍,這種英勇的表現也是很多人都為之敬佩的人物。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說,到底是呂布厲害還是趙雲厲害。其實在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拿這兩個人做比較,可是趙雲和呂布真的有可比性嗎?說的也是,畢竟趙雲和呂布兩人沒有真正的交手過,誰也不知道他們誰更厲害。不過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之後,兩人根本沒有可比性,雖然說趙雲能征善戰,但是和呂布的戰鬥力相比較還是不行,也就是說趙雲要是和呂布單挑,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呂布勝利。

其實呂布的`戰鬥力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多人都承認過的,雖然趙雲在大戰長阪坡的時候被曹操稱為猛將,但是還不足以和呂布相媲美。呂布在當時就被譽為是當世猛將,在後世也被稱為當時無人能敵的猛將,想想也知道了,評價如此之高的戰將,怎麼可能有人能和其相提並論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8

合上這本《三國演義》,我忽然感悟到了桃源三結義的真摯,煮酒論英雄的豪邁,似乎還看到了三顧茅廬的真誠;草船借箭的機智,火燒赤壁的`瀟灑……三國,令我讚歎不已的三國!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我最敬服的就是關羽和諸葛亮了,為什麼他們值得我敬服呢?

關羽結識劉備、張飛,情如兄弟。關羽受曹操厚待卻不忘本,許以立功報曹操後去追劉備。白馬之戰中,關羽策馬刺河北名將於萬眾之中。關羽有勇有謀,視死如歸,忠誠重義。

諸葛亮呢?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我認為,最遺憾的就是張飛了,一代豪傑毀於兩個無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嘆息!我覺得三國中最狡詐的是曹操,他疑心重重、陰險狡詐,但是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從學過的《觀滄海》中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三國。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陣營,相同的是,都令人難忘。每個章節,都在敘說著不同的故事,有憂傷、有驚喜、有豪情壯志……嬉笑怒罵各不同,但章章都在演繹人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9

今年寒假,我再次翻閱了《三國演義》一書,每一次看我都有新的收穫。

《三國演義》一書主要講述了漢朝末年,朝廷昏庸,曹操、劉備、孫權先後產國魏、蜀、吳,三分天下,經過幾十年的相互吞食,魏司馬氏奪權,先後吞來蜀、吳、最終統一天下。

總觀全書,作者書中的主角明顯是蜀國,讀都自然喜歡蜀國一點,一般是蜀軍敗,則傷;曹軍敗,則喜。我也在這列大軍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隆中人,劉備三出茅廬後進入蜀國政壇,以超高的智慧協助蜀國站穩腳跟,開疆擴土,赤壁之戰他功不可沒,三氣周瑜他削弱敵國,七借荊州他兵不備刃增蜀疆土……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劉備臨死前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以。”他的忠心耿耿深深刻進了我的心中。可這位“智絕”,本來可以有更大的`功勞,統一天下也不為過,但劉備去逝,劉禪繼位,蜀國大勢已去,七擒孟獲,七出祁山,是他在兌現對劉備對蜀國的承諾,就連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軍營中勞作。時隔千年,杜甫也在詩在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就是這樣一位智絕,用忠心,智慧而流傳千古,怎不令人敬佩而印象深刻呢?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諸葛亮七出祁山有點兒循規蹈矩,去攻克魏國也不止只有祁山一條路,再說了祁山很貧瘠,就算得到了也沒什麼用。如果諸葛亮當時會仔細想想,蜀國也許也不會這麼快就被滅了呢。

《三國演義》一書,重現了當時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讀者也能在感嘆之餘,思考一切可能。

三國成立了諸葛亮也應該不會後悔了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0

我讀完這幾個節章後覺得受益匪淺。曹操是一個非常會用人的一位將領。雖然說他身邊的人都不一定是非常忠心耿耿的人。但曹操能夠把他們用得恰到好處。曹操也非常求賢若渴。這一點他跟劉備有點像。如果曹操不是求賢若渴的人的話,他也就不會挽留關羽了。他當時還說,他若是得到關羽此人,勝過十萬雄兵。因此才非常想把關羽留下來。也能看出關羽是一個非常忠義的人,他對劉備是忠心耿耿。即使被曹操給抓去了,曹操給了他那麼多的好處,但他心裡依然還是想著劉備。可見他對劉備的忠心有多麼深啊。也由此見得,劉備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否則關羽也就不會對他這麼忠心了。你們說是不是呢?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也能看得出關羽的武藝極其高超。只過了五個關門,就斬了六位大將。而且,他跟每位大將交手,據說,沒有一位大將在他手上撐得過三個回合。也由此見得,關羽的武藝極其高超。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說,如果他得到了關羽,勝過十萬雄兵的原因了。我想是這樣的'。關羽也是一個重義而不重財的人。曹操給了他那麼多金子,還真有他一副錦旗。給他那麼多的好處。但他在走的時候,卻全部還給了曹操一樣,都沒有帶走,當然除了赤兔馬以外。也就能看出關羽是一個非常重視注重義氣,而不注重錢財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待朋友,也要學習關羽這樣注重義氣。尤其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朋友。不要被別人的賄賂給衝昏了頭腦。大家要切記這一點哦。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1

讀三國,許多人都會佩服諸葛孔明的絕世智謀,讚美劉玄德的仁義胸襟,樂道關雲長的義薄雲天,遺憾周公瑾的英年早逝,因為他們似乎都是小說家筆下的正派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但我卻偏愛那位素來被冠名以奸詐、狡猾、生性多疑的.曹孟德。

京劇臉譜中常用白臉畫曹操,象徵奸猾小人,我不以為然。身處同樣的亂世下,各自用計,各自爭奪,憑什麼諸葛、周郎便是智謀無雙,而曹操便是狡猾之徒?曾有人嘆:劉備梟雄,曹操,乃一亂世奸雄。我非要找出些證據,為他洗刷這冤名!

論智謀,諸葛亮是絕無二話的天下第一軍師,但戰場用計,揮兵雄才,曹操絕不是泛泛之輩,否則諸葛亮也不會把“詭計多端”的曹操當做人生一大對手;曹操對役袁紹,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又怎麼會是偶然?

論胸襟,劉備仁義,不肯為自己的雄圖大業做出一件有違道義之事,不忍傷害一個無辜百姓,因此人心所向,這是必然,與之相比,曹操的“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確實令人寒心,但要成就一番霸業,又如何能只靠慈悲之心籠絡來的人心呢?況且他的胸襟體現在不一樣的地方。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曹操對人生短促,而戰爭任然頻繁、大業未成的感嘆。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是曹操對賢才的渴望、賢者的熱誠。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對全天下的賢者發出了熱切的呼喚。

清代張玉谷說得對:“此嘆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之詩。陳沆也指出:“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

論愛惜人才,關羽的“華容道義釋曹操”不是最好的證明嗎?大眾都讚歎關羽忠肝義膽,“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名利財富美色所誘,“過五關斬六將”也要重回大漢,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若不是曹操肯容人,有雅量,量關羽多麼勇猛無敵,在危機四伏的曹營裡又如何能安然無恙?更不用說放虎歸山了。如此,在勝負已分,應絕後患之時,關羽才甘冒軍令狀之脅迫,義釋曹操。

追隨曹操的大將更是多如牛毛,只是如此梟雄,未在其有生之年完成霸業,令人可嘆!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2

小學畢業我在暑假用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一直以為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一個演繹著完美的歷史瞬間。

我們先來說一下曹操,曹操一個幾乎可以主宰天下的英雄,或許稱他一代奸雄會比較合適。有人說:一個人的智慧和陰險是成正比的。毫無疑問,曹操便屬於這種人,從年輕時他刺殺董卓未遂,便可看出他的勇氣、智慧、狠毒決定了他的人生。

後來滅黃巾、誅董卓、伐袁術、平北方,他的氣勢幾乎睥睨天下;他的雄兵,幾乎踏過長江;他的才華曾在滄海邊上的碣石上回蕩;他的狠毒同樣令人世人皆知,許攸、楊修、華佗哪一個不是極具才能的人,卻都喪命於曹操刀下。

再來說一說“武聖”——關羽。他藝貫千古,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奇才,一生過五關斬六將,可稱神勇,一把青龍偃月刀,溫酒斬華雄,現在想起來也令人心生崇敬。只可惜他太驕傲了,不顧大局,華容道放過曹操,鎮守荊州時,又不顧諸葛亮的.建議與東吳拒和,大意失了荊州,敗在了他從未看得起的後輩小子陸遜手上,連命也丟了。

我們再來說一說諸葛亮,他十年耕讀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出將入相,二十七歲出山,一心輔佐劉備,可惜劉備早死,阿斗無能,儘管他竭盡才能借東風、入益州、擒孟獲、出祁山、收姜維、傳兵書、託後事,好苦心經營,鞠躬盡瘁,耗盡二十七年的心血,也保不住那一片西蜀之地。五丈原上,就是那盞長明燈,也挽回不了那滿腹經綸、揮扇撫琴、僅僅跳動了54年的逝去的生命。

最後司馬家族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代的招兵買馬、積聚實力,終於吞曹滅漢,掃平江南,統一殘破的天下,那個三國鼎立的時代也隨之終結。

當歲月的流跡抹平了歷史的皺痕時,這個明徵暗鬥,戰火紛飛,共逐天下的時代,也遠去了所有的成敗、輸贏都化為塵土塵埋於歷史的記憶之中。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3

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集中華文化於一體,他有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巨集偉場面,他有忠肝義膽的英雄人物,也有俠骨柔情的感人事蹟。他就是鴻篇鉅製---《三國演義》,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篇名著,我百感交集。

在這篇鉅製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呂布了,他是一個英勇無比的好榜樣,困難中,他無畏的向前;為了國家,他大義滅親殺了父親董卓;抉擇中,他憑藉著自己的威武對自己信任的那份決心,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敵人瀕臨城下時,他勇敢向前,帶領著自己的部下,騎著自己的赤兔馬,手中拿著自己的武器----方天畫戟,走向戰場,他最令我敬佩的是三英戰呂布中其以一敵三,後成功歸來,還有他刺殺董卓,也留名青史,他還打破袁術,幫助過劉備轅門射戟,那時,袁術派紀靈上前,之後劉備困難,向袁紹求救,曹操也不願,呂布向前援助,立戟射枝,枝中雙方停戰,他的英雄形象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三桂演義》中趙雲可以說是忠肝義膽,一心為君的典型。趙雲,字子龍,他被人們稱為常勝將軍,他忠君愛民,他雖是武將,但其智慧可以說是五虎將之首。我最喜歡是趙子龍單起騎救主,因為趙以一人之力抵抗曹操十萬大軍救出了劉備的兒子,他忠心護主的那種精神值得我們的學習,他性格剛強堅毅,做戰時沉著冷靜,這也是為什麼他可以百戰百勝的緣故,他是來自常山的英雄,也是三國蜀王劉備的一雙得力臂膀,他在單騎救主時的百般英勇,雖被曹軍圍困但不驚慌失措,憑藉著一身好槍法,名揚四海,他的名字使當時的曹軍聞風喪膽,他的英雄形象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一手提著青龍偃月刀,一身綠戰袍,對大哥忠誠不二。但最後因為自己的自傲而敗走麥城,折戟沉沙。曾經被俘虜於曹營,曹操答應他幫自己辦幾件實事就放了他,命其戰場禦敵,成功歸來封他為侯,也就是這樣被曹操拉上了賊船,使自己背上了惡名,關於在忍無可忍之時,三次辭官,但曹操用自己生病的幌子拒絕了他的召見為的`就是不讓關羽離開,關羽不等他的回覆,便把官印和錢財掛在曹府門上,自己帶著人走了,一路過關斬將,離開了曹營的束縛,但關羽也感謝曹操沒有過多的阻攔,為了顯示俠骨柔情的鐵血男兒,出現了後來的放曹操之事,他忠肝義膽,俠骨柔情的精神,和魁梧的英雄形象將銘記在我的心中。

讀《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只有忠肝義膽的朋友才會陪伴我們的一生,滋潤我們的心田,也只有俠骨柔情的知己才能像鑰匙一樣為我們開啟前行的道路,即使身在曹營,也會由衷的走向我們,給我們力量和智慧,讓我們一起回味《三國演義》的豪情壯舉和赤膽忠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