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 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 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 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1

在暴風雨中李爾命令風、瀑布、電火(象徵著風、水、火三大元素)來摧毀這個世界,進行末日審判。這場暴風雨不僅是外在的、現實的,更是李爾內心狂暴的暴風雨的體現。李爾的命令、行為看似是要毀滅這外在的世界,其實是要毀滅自己內心中固有的自我世界。而李爾之所以不命令地元素,是因為象徵著地元素的土地早已經喪失,他構成自我世界的四大元素早已缺乏了其一。

從李爾的語言中可見其轉變,他開始承認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羅馬神話中國王是有掌控氣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隸,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為自然在濫用它的威力;他開始關心正義與邪惡,祈禱神靈發現逍遙法外的罪人、殺人的凶手、偽誓欺人的騙子、道貌岸然的逆倫禽獸;他開始反思自我,雖然其自我評價(並沒有犯多大的罪、卻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認識到了自己困窮無告,開始珍惜身邊微賤的東西。這些都是國王李爾所絕不可能思考的,這些都表明那個將李爾封閉起來的自我世界已經近於完全坍塌,李爾已經能感到真正的自然以及存在於社會中的執行規律以及人性中的高貴與醜惡。

最後來分析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審判。我們看到李爾在瘋狂中又恢復了盛怒,堅決要審判二女。李爾所陷入的深刻的自我矛盾與鬥爭是因為二女而起。雖然這種痛苦使得李爾走出了自我世界,開始感受並看清真實的世界,但正是因為李爾感受到了真實的世界,他就愈發感到並瞭解了二女的殘忍,因為她們剝奪他的並不僅僅是王權、國王的尊嚴、王性,而且意圖剝奪的是他作為人的尊嚴。她們雖然打著教育李爾的旗號,但實質做的卻遠遠超出了教育的範疇,直接違背了自然的原則。將父親放逐在狂暴的暴風雨中,這無論如何都是逆天違性的,她們的狠毒,人性中的醜惡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用教育來掩蓋的,理應受到審判。

在審判過程中,李爾在瘋狂中反而透著一股清醒和理智,他要走請愛德伽做審判官,傻子做執法的同僚。這二者是《李爾王》全劇中在瘋狂中看清自然、社會、人性的人物,並用他們看似瘋狂的語言提點李爾。李爾指控高納里爾的罪名是踢他的父王,而不是違背國王的命令。李爾的控訴更多地是偏向自然的關係、父女倫常的違背,而不是政治的,有關王權的。而他要剖開里根的身體也是為了要看看“究竟是什麼天然的原因,她們的心才會變得這樣硬”。李爾已經擺脫了以王權為核心的價值評判體系(由此又可證明他的自我世界已完全坍塌),轉而去尋找自然的原則,去探尋人性的根本。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2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麼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3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溫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著血緣的聯絡,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裡,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於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他說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說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溫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於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後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4

小妹為善,李爾為庸,二女為惡。

這是《李爾王》裡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為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第一個瞬間:“愛父若父”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不願意再忙碌於複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於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妝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脫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穫”。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阿諛逢迎已成忠誠,真正的愛卻不得不掩藏。

第二個瞬間:“老父衣百結,兒女不相識”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於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妝並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脫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於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於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第三個瞬間:“叛國之父”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脫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為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於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為了什麼?愛特門不願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願回頭向後看:身後是親人,是真愛。

第四個瞬間:“曲終人不歸”

最終,死亡為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後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於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麼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後看看,身後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李爾王800字讀後感_李爾王讀書筆記五篇5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了人性中難以迴避的醜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著對王權、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為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的重大場景為劃分標準,細緻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為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權力者,這主要體現在其為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考狄利婭並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為天地所不容的壞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意選擇考狄利婭後,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覆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瞬間稱為壞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矇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為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為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著君主的權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後剝奪了其官職並將其驅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所構築的自我世界中,王權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為、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於他基於王權的任意妄為,因為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