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範文大綱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導語:在邊城裡,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這也是邊城最吸引我的地方。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邊城讀後感,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範文

  邊城讀後感

習慣了城市的喧囂,習慣了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也並無什麼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於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對農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有著近似的景,至於情,是在認識了這座小村莊後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並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乾魚,睡艙板;人們的面板被陽光染上了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盪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了這裡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玷汙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了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了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伕,這個麼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了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邊城讀後感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淨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隻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後,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於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邊城讀後感

還是上學的那一年讀的《邊城》選段,只大概知道故事梗概。這兩天突然想起來,就讀了一遍。頗有那個時代的味道。一部好小說不是他用的辭藻有多麼華麗,也不是他的主人公一定要有怎樣曲折的人生,而是他要足夠扣人心絃,足夠打動讀者,足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平實的語言,樸實的人物,簡單的生活。沒有什麼大波大浪,但足以使我們牽掛著裡面的每一個人物。

翠翠,書中的女主角,也幾乎是書裡唯一的一位女性角色。青澀、嬌羞、美麗、淳樸,和大部分人一樣,在青春萌動的時候,碰到的第一個人就成了自己喜歡的那個人,從此以後,默默關注,默默歡喜,卻不懂得表露和爭取。

大老二老,兩個正直、年輕、義氣、有活力的年輕人,為了自己喜歡的姑娘勇往直前,但也絕不肯為了姑娘而使兄弟不睦。

爺爺,女主角的爺爺,雖然整個故事的主線好像是在講翠翠以及他和兩個男孩的故事。但實際上,邊城中人們的生活狀態,邊城中每一個人的人物性格無一不是通過對爺爺的描寫來表現的。同時,大老的悲劇,二老和翠翠的悲劇,甚至於翠翠母親的悲劇,不論直接或間接,也幾乎都是因爺爺而一手造成的。可以說,爺爺是整部作品中的靈魂人物,爺爺的死去也讓小說的色彩從開始的彩色變為了灰白。

故事一開始,就講述了翠翠母親的故事,作者還特意提到了爺爺,說“事情業已為做渡船伕的父親知道,父親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的過下去”……而翠翠的母親“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後,卻到溪邊故意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

翠翠母親的悲劇是爺爺性格使然,這樣的性格也幾乎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翠翠之後的悲劇。生活在小城裡,他安分守己,從不多拿別人一分錢,他守崗敬業,幾乎一輩子都沒離開那艘渡船。他寡言少語,不懂得該如何表達。即使他迫切的想給翠翠找戶好人家,可依然讓大老二老等了三年,又在大老死後,讓翠翠繼續等了十年……就這樣,歲月被他耗光了。也因此,人人怪罪於他,終究讓翠翠以孤身一人收尾。

性格決定命運,小說雖講的是一座邊城人民的生活,可我們每個人卻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生活中實在不乏“爺爺”這般性格的人,安分守己不多言,質樸待人,也許已經哪裡得罪了別人,卻還不自知。

恐怕現如今,我們很難想象也很難再發生這樣的悲劇。早已不是那個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也早已不是那個女孩為此而嬌羞不得說一句的年代。可有多少人,像“爺爺”一樣,忙忙碌碌了一輩子,也庸庸碌碌了一輩子,卻在不經意間無端為他人設定了許多障礙和不應有的麻煩,然後就這樣終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