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1901》有感

讀《1901》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本來看完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一直對清末民初的歷史有些抗拒的我忽然很想了解這段不同於中國古代史,也不同於五四之後革命史的過渡期。

讀《1901》有感

其實我相信很多大學生和我一樣,不喜歡去讀那些中華民族已經結疤的傷痕,總覺得那段歷史太過沉重,太過辛酸,壓抑得讓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喜歡讀漢朝、唐朝、清朝的前期,那些金碧輝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帝國豪情,英雄血女兒情,那樣似乎才像我們的先輩,我們的炎黃子孫。

就像面對自己的懦弱和恥辱一樣,我們逃避著那一段悲涼的歷史,它像一個衣衫襤褸,瘦弱不堪,拖著辮子的老人,眼神空洞絕望,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讓人看都不忍看一眼。真的,會有這種感覺。

我卻在看完《北京法源寺》之後瘋狂地想知道那段站在蒼涼中辛酸史,我隨了這樣難得的衝動,在網上找尋這類書籍,終於找到了王樹增的《1901年》。

王樹增,軍旅作家,軍人的眼光勢必和文人有所不同,軍人的角度應該冷靜客觀,文人難免會有情感的傾向性,我嘗試著去理解體會不同的角度,借他們的視角去理解那個老人。

《1901》年的筆調詼諧卻處處冷峻,透著徹骨的陰冷,這與《北》中的深刻禪理和隱祕的激情太不一樣,王似乎要把這個老人赤露在世人面前,一種殘忍的清醒讓我有些痛得有些迷糊。

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從前在教科書上獲取的觀念,立體了所有的平面人物,具體了很多的歷史事件(也許會有誇張)。

慈喜太后有著和那個年代一樣的愚昧倔強,也有政客的高超手腕,凶狠毒辣,可還存在著普通女人的委屈和溫柔。

光緒有著振興帝國的大志,卻無大勇,他也有抗爭,可是這種抗爭卻還救不了他心愛的'女人。

康有為,中國的一個先知,卻死守著行將就木的王朝,想象著將我們民族移民巴西的荒唐計劃。

李鴻章,帝國的支柱,在列強中的強大的軍事威脅中極力地周旋,為帝國爭取少得可憐的尊嚴,在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混亂了中國的北方時,他卻和南方的封疆大吏們一起“抗旨”,保護了南方的經濟,維護著南方的平靜。

……

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帝國的危難時刻紛紛彰顯著自私、懦弱、愚昧、無畏、投機等等,人性的複雜性讓人很難再單純地判斷善惡。

太平天國到底是不是值得讚揚的農民起義;義和團運動對我們民族自己造成的傷害似乎遠遠大於對洋人的傷害,包括聶士成的死,很多帝國的有為志士都是因為這場愚昧到不可想象的農民運動而夢斷北方;而帝國的最高宗親們出於什麼令人髮指的目的令義和團的無辜農民和無數正規軍遭到塗炭;為什麼那麼鬆散,不足1萬的八國聯軍會那麼容易地攻破一個帝國的首都;我們景仰的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我們想的從容就義;八旗的貴族們在聯軍攻破北京時,競賽似地自殺……

所有的一切化成一聲沉重的嘆息隨風遠去,“新鬼煩冤舊鬼哭”的沉痛也漸漸消失,可是總是越是艱難的歲月,越能看出一個民族的生命力,他所有的缺陷和光榮會在不同的人身上折射地一清二楚。

我們總是在批判著滿清統治的無能,卻不難發現如此風雨飄搖的政權在最後還能苟延殘喘那麼長時間,我們天生戀舊,不捨得捨棄舊的東西,破了補補,再補補,康有為們就是想在這條破船上再打幾個補丁也不願再造新船,他們說畢竟200多年的政權有著太深的根基,中國的人們又民智未開,他們希望光緒成為彼的大帝,實行“開明的****”,可是美好的遐想落空,譚嗣同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他以自己橫屍法場告訴人們維新之路不通,梁啟超懂了改變了,康有為不懂,成為了“保皇派”。

歷史不能假如,可是如果有如果,光緒獨掌大權,康有為回國,維新成功,中國又會如何?可惜是,中華民族的守舊慣性總是那麼強大,泱泱大國不比日本變的靈巧,自己的越文明越會變得保守。

我始終點不破其中的邏輯,只能想到這裡。那個年代文人們的思想一定很混亂,擯棄幾千年來的文化信仰是多麼痛苦的事,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又有武力最為強有力的後盾而橫衝直撞。

混亂,我都替他們混亂。

先有義和團的籠統排外,又有“五四”的否定一切傳統,中國總是在苦苦追尋著救亡圖存,最後******終於用傳統的農民力量,西方的先進思想完成了革命,這裡交織著的是幾代人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後話了。

讀著《1901年》,眼前雖然感受到當時社會的黑暗,但我畢竟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肯定有著偏激和不解,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