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大綱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1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特別深刻的是那個滿口髒話的戴著鴨舌帽的壞男孩,多像我們處心積慮深藏的和摯友面前不掩飾的原形畢露。霍爾頓厭棄生活環境,不滿周圍假模假樣的人們,不喜歡現在的女朋友和不討人喜歡的虛偽男孩們。他可以一本正經地裝模作樣,也可以半夜蜷縮在電話亭暖氣旁發抖哭泣。他可以顛覆各種社會底線,也可以深愛並保護自己的妹妹。在那個深惡痛絕又無法離開的城市,他只是想找人說話,想有人陪著。

後來我只是翻了霍爾頓這一段話:“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祝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無法忍受之前那麼一大篇幅的美國髒話,那麼這一段怎麼都無法忘記吧。當霍爾頓準備離家出走,老妹把準備買聖誕禮物的全部八塊四毛八都給了他,還拖著行李箱想和他一起私奔。他為了哄老妹回家,帶他乘了旋轉木馬。最後霍爾頓對妹妹說,他已經一腳踏入這個邊緣了。那句“你先玩”瞬間讓我有一種和老妹菲比感同身受的汗顏埃

我喜歡這樣一個感覺的壞孩子,沒有再看過塞林格其他的小說。雖然這個句子前後並沒有什麼邏輯。放下電話我發呆了挺久。我好像體會到了麥田邊緣的無能為力。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2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抓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是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考爾德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後來我明白那段時間叫青春。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總是叛逆的,正大把大把地揮霍著我們的青春,頹廢地生活著。

這樣的青春,這樣的我們,讓我想到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德——他是大人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麼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但他的心靈是最真實的,不加任何修飾的,他十分的單純、善良、純真。

霍爾頓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裡消磨時間……他沒有真正的好朋友,只有骯髒的“阿珂萊”、表裡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而他卻無法改變現狀,內心的矛盾無時無刻不在擊打著他。他看不慣周圍的世界,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他不得不做著違背自己內心真實意願的事。

他想要叛逆,卻成不了真正的叛逆。他無力與命運作鬥爭,他便只能向現實妥協。

在他叛逆的表面下卻有著他那善良而正義的內心:他厭惡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他會在遇見修女的時候募捐,他看不慣成人們的價值觀……他說他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望著懸崖邊的孩子們,守望在資本主義的那隻屬於他的世外桃源,儘管他深深地明白他無法與現實作鬥爭。或許他只是希望在他衝向懸崖的地方,會有一位守望者在半途截住他。

真的,霍爾頓真的可以這麼做。我想他也會願意。他會心甘情願地幫助每一個孩子避開風雨。而且要相信,雨過之後,一定會有陽光穿破雲層,覆蓋大地。當金色的陽光撫摸他的臉龐,即使他臉上滿是雨水,他仍然會感到溫暖。他應該會很期待這一刻吧?

我想在霍爾頓的麥田裡的孩子們,他們都有著一顆純真的心,擁有著崇高的理想,沒有世俗的紛擾,沒有被虛假溺死的真摯,沒有被虛弱包裹的質樸。

曾幾何時,我們有著快樂的童年,不管是誰,都是一樣的純真,我們有著堅不可摧的友情。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切都消失了,我們的友誼開始慢慢冷漠,似乎輕輕一觸便要破碎,我們終是輸給了時間,輸給了距離。等到那時,我們開始困惑,是什麼讓我們的童年杳無音信,讓我們的友情變得如此脆弱……

成長似乎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在不斷經歷著它。當有一天,我們回首展望,會發現無知的我們學會了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心中的不滿藏匿於心中,還會為了迎合這個虛偽的社會和那些俗套的人情世故,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有時候,我們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內心,逐漸為自己添上了保護色——是啊,那時候就是我們長大了的時候。

我們改變不了一切,就讓我們做一個守望者,守望著我們僅有的誠實,僅有的善良,僅有的純樸。

守望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著一份期待。我想這也是霍爾頓可愛的地方。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善良,這種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麼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我們看見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3

《麥田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主人公名叫霍爾頓,他講述了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一天兩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這本書不但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位對現實社會極其不滿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而且還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的性格複雜而又矛盾,但他有著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其中謝幕時的一番話寫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麥田裡得守望者。”這番話我仔細揣摩了一下,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 教育需要“順性而為”,在於引導而非強制。孩子之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做遊戲,首先在於主人公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釋放童心,張揚個性的精神家園——麥田,或者允許孩子們進入麥田,卻有很多的規定。這樣孩子們興趣達不到極限,也不會有自由精神,更不會有創新精神,甚至會覺得恐慌。

第二、 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於找到支點,支起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生命成長。“給孩子一個支點,他能撬動整個地球!”,守望者並不是一名遊戲的旁觀者,而是敏感地發現了遊戲中的關鍵點——懸崖,守候於此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不正是我們所謂的抓住契機嗎?

第三、教育過程中:許多事情是沒辦法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態度。做班主任不能選擇學生,什麼學生進來,你都得接受,作為生活輔導老師也是一樣的,但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積極面對學生的實際狀況,總有一天,學生會提高,會進步的。

第四、教育實踐中“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確實,回顧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順時就有推卸責任,出現埋怨周圍的環境和別人的想法或者說是不平衡心態的現象,卻不懂或者不肯從自身出發找原因,不善於改變自己來適應周圍的環境。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在遇到問題時要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適應自己的學生。只有教師熟悉、適應學生,由此才能去改變學生,使師生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面對現實,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計地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第五、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不唯親,不唯富,不唯優,不唯近。為每一個孩子創設平等參與的機制,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和諧、主動的發展。學生能處理的事,放手讓學生去做,充分的信賴就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境界。把自己的手伸給孩子很容易,難的是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手做事。成功也好,失敗也好,不快樂也好,重要的是體驗的過程以及願意獲得新體驗的態度。

第六、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我們可以一起制定詳盡而切實可行的“室規”;自願而明確的“責任到人”;簡單而負有深意的“錯誤說明書”.因為一切都是大家自己制定的,誰都知道違反規定的後果,所以孩子們執行起來也不是特別困難。

第七、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第八、做一個寬容的教育者,孩子犯了錯誤承認了就是好孩子,不能一味的認為孩子已經這樣了,無可救藥了,低年級的孩子自制了本來就差,我們要理解孩子的天性,沒有不犯錯誤的孩子,多多進行換位思考,在寬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改正錯誤,“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第九、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學生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師愛是陽光雨露,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當孩子們健康、自信、活潑的成長時,不就成為了我們最開心幸福的時刻!

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守望”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品質。為了學生的成長,教育需要更多“麥田守望者”.“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是一門科學,育人成才是一種精雕細刻的藝術,在工作中只有講科學、講創新、講藝術,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多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積極探索,善於總結,事事都換個角度看現象,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4

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或許現在,我正在綠油油或是金黃的麥田裡做遊戲,不知所謂的往懸崖邊奔去,每讀一次《麥田裡的守望者》都像是在懸崖邊,在生死邊緣被拉扯迴路面上。

謝謝霍爾頓,給了我心底裡最純淨的一片麥田。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5

年輕的霍爾頓不明白,心裡明明不這麼想,可是當著別人的面還是要諂媚說好話,背地裡卻是另一套。霍爾頓覺得噁心,甚至想起來都噁心得要吐出來了。然而這就是所謂的成熟的代價嗎?

我們是失蹤了,我們沒有信仰,有的只是叢林一般的法則,大家都在狂奔,但是沒有方向,我們一生在追求自由,可結果卻纏的身上滿是枷鎖,我們有太多放不下的東西,我們給自己帶上腳鐐,並逼著自己喜歡這限制人自由的腳鐐。

我們何嘗不想去改變這個虛偽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規則卻不允許我們這種想法的存在,他要把我們都同化為如他們一般虛偽的人。

我們的霍爾頓,那個書里長不大的霍爾頓,在離開這個城市之前,帶他的小妹妹菲比去騎旋轉木馬。菲比騎在木馬上,一圈又一圈地轉起來。

霍爾頓險些大叫大嚷起來,心裡實在快樂極了,他甚至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看著菲比穿著這麼一件藍色大衣,老這麼轉個不停,好看極了。於是他答應菲比不離開這個自己深深厭惡的城市,之後的他被父母送進了醫院,接受精神分析,還問他一些他無法回答的問題。卻沒人問問他他真正想的是什麼,沒人陪他去公園看看那裡的野鴨子,冬天到底去哪裡了,試著去理解他的世界。這些話,沒有人聽,他生了一場大病進了醫院,之後也許會繼續會去學校上學。書在這裡也就寫完了,後面發生了什麼也沒人知道了。

書裡有這麼一句話: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6

霍爾頓的妹妹也是個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麥田裡玩耍的孩子。因為她的純潔,更讓霍厭惡那社會的骯髒和虛偽並深深恐懼這種純潔的脆弱。也是因為她,讓霍有了希望,並最終迴歸家庭和社會。這算是原作裡面唯一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物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不重說教,而是通過一個立體人物的所作所為來讓讀者產生代入感。與其說這是作者所採用的技巧,不如說這是作者費盡心思所表達出的真實和深刻。也正是因為這種真實和深刻,這本小說才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謝謝塞林格的麥田,謝謝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7

我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著四處玩耍的孩子們,若是有誰跑近懸崖,我就抓他回來。我當初完全不懂霍爾頓,因為理解不了一個半大孩子那憤怒而敏感的內心。後來發現好多人在與成長殊死搏鬥時,都是一個片面的他,我也一樣。

那時年輕的生活像一場讓人躁動不安的舞會,燈光之下,肉體之間,或無所適從,或放浪不羈。大戰之後,從未有過的富足與空虛碰撞在一起,夾縫中的青年洶湧著驕傲與無助。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為永遠地離開;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卻無法自拔。用這句歌詞去形容那時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貼切。

霍爾頓之所以被推崇成一個類似於英雄的存在,是因為他能看透當時社會的虛偽性並能夠用語言和行動對其酣暢淋漓地諷刺和批判。雖然他最後不免失敗,整個潛逃計劃也像是一場鬧劇,但這短短的三天浪蕩生活已讓他對虛偽的認知無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於順利逃脫束縛,而在於用自己熔爐般的形象去為眾多原型提供一個精神家園。

霍爾頓顯然不能是一個榜樣,但他卻是我們自己。他代替我們去逃避,去批判,去大聲咒罵。他有時無畏,有時軟弱,有時也不顧一切地想要毀滅。他熱愛,他憎惡,他偶爾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適應社會。他做了我們想做卻做不出的事情時,我們為他歡呼;他心頭遇冷手足無措時,我們為他心酸。他被虛偽骯髒包圍,但他嚮往守護純潔真實。看似滿紙荒唐言,實則一把辛酸淚。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滿懷感慨。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優秀讀後感8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他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身在紐約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整天衣著奇怪,遊遊蕩蕩,學校裡的老師和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盼望他有一天能出人投地,將來買輛凱迪拉克,而他卻不願讀書,在學校裡一天到晚乾的是談女人,發酒瘋,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他對學校裡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4次被學校開除。而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和同學打架,在旅館裡和混子在一起。他曾經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臥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託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芯終於來了,可是拖著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囚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然後一起回家。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因為他的內心十分的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但周圍的一切卻又讓他如此的失望與無奈。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裡。

霍爾頓生活在美國的五十年代(一個相當混亂的、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的時期,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讀了這本小說,感觸很深: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們的理想是否能幫助我們立足於這個社會?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有霍爾頓的精神讓我們的理想在現實的考驗下堅決地保留下來,同時為了避免產生霍爾頓的悲劇,我們要在生活中不斷地鍛鍊自己,讓自己更加強大而不是像霍爾頓一樣因為討厭身邊的人和事而放縱自己,讓自己頹廢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