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後感1

這幾天在看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這本書的契機還是因為這本書位列我上初二的弟弟的必讀書單中(但本命年的我到現在也沒讀過這本書,可能因為這本書太出名了,寫讀後感的人一波又一波,不用看這本書,就知道是一本勵志故事。而世間的慘痛如此多,為什麼別人沒有如此出書,難道是因為沒住在地壇邊上嗎?我帶著這種疑問,打開了這本書。

第一頁映入眼簾的就是作者本人,有點禿頂,笑容樸實,剛開始的印象。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了他自己斷腿是如何讓母親受苦,自己又是如何每天跑去地壇排解此種心情(還念念不忘pian了他們家五十多年間搬了幾次家,越搬離地壇越近)其中有幾段寫的挺好,是寫他在地壇呆坐或者懶躺了一天所看到聽到的東西,如果我還在念中學寫作的時候把他摘錄進去肯定可以多得幾分。比如但是今天寫這個我也不是為了學習他什麼東西,也不是為了讚美他如此堅強,也不是為了感嘆生命如何生生不息。

我完全,就是忽然覺得,我和史鐵生很像。但區別是:他在雙腿都斷的了那段時間天天跑到地壇感悟人生,還有一個掛念他的母親去偷偷看望他,而我,雖然人好好的,心態最近已經崩了,我的地壇就是商場、燒烤店、ktv、tb等這種東西,沒有掛念我的家人去看我,這個時候朋友顯得尤為珍貴,在身邊互相開導一句。但是人生呢,大家都是懵懵懂懂才剛踏入,沒法一句話切中要害,更沒法預知未來幫你做決定,最後,還是要自己往下走,艱難地去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我與地壇》讀後感2

天色灰濛濛的一絲活氣也沒有,我有氣無力的倒在沙發上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變得沉靜了,彷彿把心交給了史鐵生,與他一起在那個不熱鬧的地壇旁邊一待就是十五個春夏秋冬。自己彷彿看穿了什麼,漸漸的身子正了,人卻變得既恍惚不定又慶幸著什麼。他的故事佔滿我的腦子是不是的就會浮現出兒子與母親的情感糾紛,我有些亂了,就靠在沙發上小寐。

我漸漸地被大腦支配彷彿自己就是史鐵生,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那個廢棄的古園,好像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對話,站在那棵大樹下,望到了母親找我臉上露出的焦急神色。我還是打敗了自己的心想通了拒絕了死亡要好好活,對得起母親。是她用愛喚醒了我沉睡的記憶,而後,一對老夫婦,一位唱歌的青年,一名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女孩和她的哥哥。無數次給我鼓勵,給我生命的海洋,給了我重生的機會,堅強得走過來。

夢醒了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像莫泊桑那樣割喉自盡,沒有像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妻子一起結束生命,這些死是對自己對生命的輕視與不負責任,對父母的不孝。留下的只有可憐罷了!

我想只對人來說,人生僅此一次,我們難道要隨意的去玩弄麼?還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難免多坎坷,但這不能順理成章認為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來風平浪靜?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磨練,學會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謝父母的方式。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額生命漸漸消失?但是她不敢,害怕,擔心傷害孩子的心。史鐵生是在輪椅上度過的,她的慈母為了不讓他難過,就連平時說話也很講究,那些“跑”呀“跳”呀一類的字眼從她的生活中消失了,這是一種怎樣無私的母愛呀?我深深感動著,也許做母親的能深感到這點的偉大吧!

史鐵生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在文壇上開闢一條新的道路,這都功於上天和他的母親吧,如果上天不給他有異常人的一生他會寫出這麼有感情的文章麼,如果他沒有這麼一位好母親叫他反省叫他感動,那他有如何獲得重生。當他第一篇文章發表時,想要同母親分享快樂,可是母親太累了早早的被召了回去,老天弄人,但是在一次次打擊中史鐵生承受住了繼承了母親堅忍不拔如菊花般沉穩燦爛的愛。遺憾他的母親不能和他把酒言歡了,只能靜靜的再天的盡頭默默祝福他。

陽光下母親與我們共享溫暖,風雨中母親為我們遮擋庇護,史鐵生告訴我人生短暫,珍惜每一份溫情和呵護,珍惜現在的生活一切。

  《我與地壇》讀後感3

每次都想提筆來描寫母愛,但是卻不知如何下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母愛是無法描寫,只能用心去感受。”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時,彷徨時所做的,他那時腿殘廢了,而地壇則是作者逃避現實的風港,而他那時卻忽略一直為他沉默的母親的感受。

我覺得全文的情感線索是圍繞母親對“我”深沉的愛。是把地壇、母親與“我”三者聯絡起來,作者的母親是位平凡的母親,但平凡中又顯示著她的偉大。

她的平凡在於她與所有的母親一樣都那麼疼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選擇的愛的方式不同,當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擊,以致心灰意冷時,常常會選擇一個寧靜而荒蕪的地方逃避現實,來撫慰自己心靈上的傷口,而大多數母親會說你不要想不開,別忘了你還有母親,別丟下我。

而作者的母親卻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勸解自己的兒子,而是由著自己的兒子做任何決定,難道她不愛自己兒子。不,她愛。當她為兒子幫忙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兒子你去那幹什麼,能不能讓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沒有,她從未求要過,她知道兒子做任何決定都會經過一番考慮,也得給兒子獨處的時間,不想增重他的壓力。

但是,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後,卻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親逝世了之後,作者才反省,最終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尋著怎樣的幸福之路。地壇很大,從而可想而知,有過兒子的車轍地方,必定有母親的足跡。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著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著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裡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裡,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著輪椅,也要站起。因著愛,因著情,甚至因著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毒藥。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裡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終於走出來了自己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一定有我充當的角色,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著享受綠葉的快樂?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我與地壇》讀後感5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裡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著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著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著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床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著生硬的語氣卻是說著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著,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著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麵,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